謝謝 Siri,用我喜愛的這首歌展開一天的生活,很不錯!
「一場遊戲一場夢」是1987年王傑第一張個人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裡的首波主打歌,由王文清填詞譜曲、陳志遠編曲。當年這首歌是王小棣與張艾嘉執導的國片《黃色故事》的主題曲,因此飛碟唱片還特地請來該片的女主角,23歲的港星張曼玉與25歲的王傑一同演出此歌的MV。
「昨日的浪子.今日的巨星.明日的傳奇」
這是當年飛碟唱片為新人王傑所下的註腳,果然,王傑並沒有辜負唱片公司的期待。
1987年12月19日,王傑的第一張國語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正式發行,他以獨特的嗓音與浪子的形象迅速走紅台灣歌壇,很快地便灌錄粵語專輯進軍香港;王傑至今所發行的專輯與精選輯已突破80張,累積銷量達到數千萬張,是80至90年代的華語歌壇裡,深具影響力的一位歌手。
王傑本名王大為(英文名字為Dave),父親王俠和母親許英都是邵氏電影公司的演員,因此王傑從小就在邵氏片廠長大,3歲開始當童星,參與過多部邵氏電影的演出與擔任替身,其中包括了1971年的《鬼太監》、1975年的《我在戀愛》、1977年的《洪熙官》,與1978年的《殺絕》等片。
12歲時,父母親離異,王傑被送至基督教教會學校三育書院寄宿,在這段期間,父母親少有探望,甚至沒有替他繳學費,幸有老師的資助,以及學校提供清潔工作給他來賺取學費,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經歷了這些,讓王傑的個性顯得憂鬱、傷感;在求學期間,王傑透過學習樂器與音樂創作來抒發情緒,並且在14歲時,寫下「娃娃在哭了」這首歌。
17歲時,王傑隻身來到臺灣工作,19歲第一次結婚,生了一個女兒。王傑為了取得中華民國護照與長期居留,決定入伍服役,抽到「金馬獎」並接受士官訓,在外島當教育班長三年。退伍之後,妻子早已離去,王傑成為單親爸爸,獨自一人扶養女兒,日子過得相當辛苦。這段期間王傑曾從事過油漆工人、速遞員、計程車司機、貨車司機、侍應、廚師、調酒員、酒廊歌手、特技演員,與作曲等工作,最多曾經一天打四份工,晚上在橋底露宿。電影特技工作更令他受傷多次,最嚴重的一次甚至折斷了手腳,一直到他成為歌手後,經濟狀況才獲得改善。不少人認為王傑的歌聲之所以那麼悲苦動人,應該和他辛苦的成長背景與感情經歷有關。
王傑的嗓音相當獨特,聲音辨識度大,其充滿感情的演唱方式具有相當強烈的感染能力,歌聲流露出悲涼與滄桑的感覺。王傑在演繹歌曲時,往往能透過充滿穿透力與爆發力的嗓音,將歌曲的情緒起伏詮釋得淋漓盡致;而個人形象與唱腔風格的統一,也讓他從第一張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開始,便登上巨星之列。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1987年《一場遊戲一場夢》專輯上的文字:
他歌唱的很好
他的眼神深邃銳利
他的感情濃得化不開
他的背影比誰都孤單
和其他很多歌星一樣
他有段長長的過去
雖然不能忘記
卻也不用再提
因為一切正要出發
因為他將成為巨星
BORN TO CONQUER
生來獲勝、生來征服
王傑
站在卑微與高貴的交界
對自己與全世界說:「我來了,一切便不一樣了!」
獻給
在愛情中心靈饑渴
在生活中百無禁忌
在音樂中追求個性的一代
王傑。
《一場遊戲一場夢》
作詞:王文清
作曲:王文清
編曲:陳志遠
演唱:王傑
不要談什麼分離 我不會因為這樣而哭泣
那只是昨夜的一場夢而已
不要說願不願意 我不會因為這樣而在意
那只是昨夜的一場遊戲
那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雖然你影子還出現我眼裡
在我的歌聲中 早已沒有你
那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不要把殘缺的愛留在這裡
在兩個人的世界裡 不該有你
喔 為什麼道別離 又說什麼在一起
如今雖然沒有你 我還是我自己
說什麼此情永不渝 說什麼我愛你
如今依然沒有你 我還是我自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介紹 訪問作者:謝依婷 醫師 內容簡介: 「我都有在關心,這孩子什麼都不說啊!」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 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
當我們童在一起情緒娃娃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理想化,是受傷海王星的象徵之一。
在占星學中海王星除了代表正面較廣大的慈愛、悲憫、融合及合一面向,以及較個人的藝術、靈性、服務、療癒及敏感特質,還包含了黑暗面的逃避、虛幻、成癮及無意識中對痛苦執著的受虐情結,以及因道德潔癖而生的自我懲罰或過度補償行為。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海王星的課題通常都與「看清」事實有關,而在看清之前,理想化的防衛是必需先識別的。很多時候社會事件上,我們會看見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他很乖,不會如此,一定是朋友帶壞的。」這就是海王星理想化的防衛在作用,不想(或根本沒有意識到不想)看清現實可能有父母更深層逃避的海王議題。一個逃避自己功課的父母,也會把逃避的課題傳承給下一代,那麼直到期末考的到來,要不是由身邊的重要他人來替身演出,就會是由身體上的疾病來爆發。
以下分享一個案例,可以清楚看到內在海王議題如何被壓抑及逃避,直到由身體症狀顯現(摘自海王星,略過占星術語):
茉莉是個美國人,偶爾住英國,她背景顯赫,出身在一個非常富有、社會地位崇高的家庭。她是家中的長女,也是唯一的女兒,顯然是個完美環境下長大的完美女兒。她的父親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很早就退休,沉溺於飼養參賽的獵犬,這是他最愛的消遣。她的母親也是好家庭出身,沒有念過大學,從沒有為生計工作過,但聰慧過人,十分有成就,在地方的慈善圈內很活躍。茉莉在理想的環境中成長,上最好的學校,完成所有人對她的社會和學業期望。她形容自己的童年「幸福快樂」,她的父母很「完美」,三個弟弟很「耀眼」。而她看起來總是笑容滿面、很有吸引力、聰明、討喜、言行無懈可擊,風采迷人。
茉莉尋求諮商因為她對自己的方向很迷惑,她有家庭提供充裕的零用錢,她不需要工作,但仍希望能為自己的人生做點事。她後來透露自己全身上下都長滿了恐怖的疹子,包括脖子、胸部、腹部、腿和手臂,都小心地藏在袖子、高領和長裙底下。這被確疹為牛皮癬,她在解釋這個症狀時,仍一慣面帶微笑,彷彿身上的痛苦與自己無關。自從兩年前開始長牛皮癬後,她就以自己的身體為恥,拒絕與別人有任何肉體上的親密接觸。
不到一年,茉莉發生了一瑒嚴重車禍,導致股骨碎裂,而牛皮癬變得更嚴重了。她已和一位男士訂婚了好幾年,對方對她似乎很忠心,他除了有「輕微的」飲酒問題,其它都很「完美」。她一直渴望未來擁有婚姻並當個母親,所以接受他的求婚。她從來沒有愛上他,只是對他明顯的愛意感到滿意,而且他讓她很有安全感。
在某年的冬天,她遇到了另一位男士,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很快地就陷入愛河。她向新愛人承諾會放棄現有的關係,回到美國和他在一起,但當她回到英國時,發現自己無法實現承諾,因而開始第一次牛皮癬的發作。她在痛苦和羞恥中結束了兩段關係,尋求諮商的兩年間都保持單身。在經歷了非常大的壓力之後,她同意嫁給原來的未婚夫,他己經全面考慮過她的皮膚狀態,似乎並不介意。
接下來的兩年內,她結婚、懷孕、流產。她丈夫變得酗酒過量,也愈來愈暴力,讓她很擔心自己的安全。她大腿骨折復原得很差,導致一輩子跛腳。牛皮癬的猛烈發作毫未減輕,她曾拿到抗憂鬱的處方藥,一口氣吞下一整瓶,醒來時已躺在醫院接受洗胃。
茉莉本質上是個理想化的靈魂,易感且纖細,很難招架一個陷落且感情複雜的家庭背景。因此她對於現實和自我的認知,有著伊甸園的幻想。對於理想具體化的需求,及渴望逃離不完美世界之間,有著深刻的衝突。她的牛皮癬和復原極差的腿傷,都暗示了薄弱的彊界感及內心欠缺的架構和穩固。她對於必須在人世間具體化的憤怒,比自己所能承認的更加恐怖,以致只能透過狂發疹子來表現。加上她一直活在不被愛的恐懼陰影下。
茉莉的父母以各自的方式表現得有如情緒化的小孩,他們幻想有個完美的婚姻、完美的養育和完美的後代。他們都因為容易獲得物質保障,免於生命的衝擊,也都不需要去面對自己無力應付的事。因此對他們而言,茉莉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孩子,她是父親的小公主,母親的小娃娃,這讓她從小就意識到完美是這家商店中唯一接受的貨幣。茉莉的母親要不是過度投入在她身上,要不就是突然地疏離,母親的情緒善變,以致於無法在茉莉心中形成一個正面、堅持一致、能給予情感支持的母親形象,這讓她一直處於幼稚、長大不,只能回應別人想要她做的事。茉莉的父親則是冷漠、疏離,因此她很渴望父親但卻從未擁有他。她愛慕他、需要他,但也恨他,而她的關係模式極大部分都來自於與父親之間的混亂且矛盾的感覺。
丈夫酗酒問題反映了茉莉父母雙方隱藏的無助和混亂,茉莉的婚姻其實是想逃離成年生活,努力爬回子宮裡,卻因為以性愛回應美國愛人被驅逐出境,她的衝突鮮明地描繪了她的感覺,就像大部分的身心失調症狀一樣。她的皮膚灼熱騷癢,必須抓破皮才能止癢,她的疹子也暫時地在無意識中發揮作用,確保自己必須斷絕所有的關係,才能避免衝突湊在一起。然而她無法忍受寂寞,最後選擇了婚姻,這違背了她的靈魂,以致最後只能透過訂婚後那週發生的車禍來表示抗議。
這個例子讓我們知道,繞過理想化的防衛,去真實面對自己內在真正的感受,才會是脫離無意識受虐-救贖原型的途徑。
身體永遠是最誠實的。
illustrator: lost7
當我們童在一起情緒娃娃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青春期孩子壓力爆表,他不是針對你,有時他是在生自己的氣】
雖說青春期的孩子陰晴不定,翻臉跟翻書差不多快,不過,跟家裡三隻小子交手的經驗,我發覺,孩子並非全然莫名奇妙的發飆,之所以變形為憤青,乃有跡可循。
話說,家裡小子之一一向是家裡的開心果,三隻小子聚在一起,總是這隻小子馬不停蹄講笑話大家開心;爸媽不舒服,也是這小子最懂得噓寒問暖、遞茶水送暖食,體貼得活像小情人。
然而,只要當天聯絡本一打開,密密麻麻功課考試落落長,馬上「獸」性畢露,一張臉糾結猙獰、眉頭深鎖,稍微靠近,都可以嗅聞到他四周濃濃的火藥味,一觸即發。
媽媽我早就學乖,此時千萬要識相,就讓他兀自拎著書包進房間自行沉澱、自己消化情緒。過去的經驗告訴我,不論我開口說什麼,熱臉貼冷屁股的冷漠反應已是他能做到的極限,只要我說錯一句話、問錯一個問題,絕對讓這顆自爆彈瞬間炸開。
不過,被動消極的保持距離,未必能躲過劫難,這兩年,就近觀察、細細感受,我不需要大數據分析,而是從「微數據」累積的經驗,我得知一個屢試不爽的業力引爆法則,那就是,只要是數學週考的那天,我很難躲過災情。
數學一向是小子的罩門,即使小子日復一日把老師規定的自修、考卷以及額外習題都一題一題認分的演算完畢,卻還是不時抱了個慘不忍睹的分數回家。只要小子拿出考卷來訂正,我知道,火山必定爆發。
「媽奇怪了你,買的修正帶那麼難用,為什麼你不買我同學那一種牌子的?」
「這個爛房間好悶,又有蚊子飛來飛去,煩死我了!」
「哥哥的社團到底忙完了沒,每天霸佔電腦,他也太超過了吧!」
「爸,我跟你說你離開要關門,關門!」(貼心兒立馬變成大老闆命令小儸儸)
……
每一個抱怨內容都不直接和數學相關,但是數學考差的這一天,他眼中看到得幾乎都很有事、都和他作對。如果周遭事物一切風平浪靜、實在無可挑剔,那麼,倒最大楣的,就是和他最親近的媽媽我,做什麼都不對、說什麼都惹他厭,動輒得咎!
當天,我一定莫名其妙遭到小子一頓無名怒火攻擊,這就是我在書中提到的,爸媽往往是最無辜的「人肉沙包」!
過去,每次被火藥掃到,我都會頻頻自我反省,到底我是哪邊說錯話、哪裡顧人怨?左思右想、推前演後,如今,我愈來愈明瞭一件事,媽媽我真•的•沒有•做•錯•事,沒•有•惹•人•厭!
孩子的怒氣雖然指向我,但是我自信跟我沒有任何干係!
那小子到底為什麼這麼生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把考差的考卷揉成皺皺的一團,我才頓悟小子根本是在生「自己」的氣啊!
用了幾年的修正帶可不會到今天才突然變得難用;住了十多年的狗窩,靠著電蚊拍、空調,絕對能安穩好眠吧?!電腦一直都是哥哥弟弟輪流使用,有什麼被虧待不公平?!爸爸忘記關門,但怎麼就是今天連加個「請」字都不甘願?
修正帶、房間悶、哥哥占用電腦、爸爸忘記關門,原來都表面的理由,真正的怒氣根源,就是:數學考差了,自己難以面對、難以接受,特別是自己並非不努力,而是努力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好結果,心中自是一股巨大而難以平衡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無處消化。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曾提出「挫折-攻擊假說」,認為人的攻擊行為是因為挫折所引起。所謂挫折,就是某種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擾,挫折就會誘發攻擊驅力,而產生攻擊的行為。
受挫者的攻擊行為有三種,第一,是製造挫折的人。第二,是與挫折沒有直接關係的人。第三,是受挫者本人。
製造挫折的人當然不是我,而是出題的老師和數學考卷,但是小子回到家,也只能把考卷揉爛了,不可能罵老師;但除此之外,怒氣還是無法全然消退,於是就找上和挫折沒有直接關係的家人了!如果挫折非常之大,受挫者可能會去攻擊自己,也就是直接傷害自己或結束自己。
當然,數學考差這件事情所造成的挫折,靠著攻擊不相關的人就能獲得紓解,於是,和小子最親近的媽媽我,就是最方便的受氣包。
根據心理學,受挫者也會在潛意識裡自動評估如何選擇攻擊對象,他們會把怒氣先儲存在心裡,直到評估了一個不會反擊的安全對象,就會放心的猛力攻擊。媽媽我對小子來講,絕對是全宇宙最安全的對象,所以,他當然毫無顧忌,火力全開。
體認到這一點,我便能比較超然地看待小子發怒。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是,此時此刻,他就是有個「氣」一定要生,他就是要有一個安全的對象,把自己對自己的氣速速發出去。
站在制高點看清這一切,做為媽媽的我實在不必把話聽得那麼認真,更無須浪費心力跳進去和他攪和。
國高中的孩子正在經歷身心的劇烈變化,他們又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重大課業壓力,而人際關係比起童年變得更加複雜而難以處理,所以每天所受到的壓力與挫折絕對不亞於大人。
偏偏,他們的人生閱歷很有限,又還沒發展出強韌有效的處理能力,所以,青少年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找個安全的出口直接爆發出來,好比嬰兒處理壓力的方式更為簡單,就是大哭大鬧一頓,青少年則是無名怒火亂發一通。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己很難從情境中跳脫出來,不過,他們總是要學會去面對、消化、轉移自己的怒火。
我知道孩子花了很多心力準備數學考試卻考砸了,但是,大多數的人都一樣,無法十全十美、面面俱全,就是有些領域無法達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小子可陷在死胡同裡,卻可能忘記看見,自己有些部分,可是「三分耕耘,卻有十分收穫」的啊!
孩子生自己達不到目標的氣,我們也要找機會讓他討自己的歡喜,看到自己輕鬆達陣的長才。
「生物那麼難,不用補習,上完課,也不用用力複習,你總是能自己融會貫通,比起媽媽當年怎麼讀生物都讀不通強太多了,看來你這部分就是有天分!」小子終於從死胡同裡走出來,看到比較全面的自己。
當然,數學困境還是要想辦法解,受氣包如我會誠實的告訴孩子,他的怒火快讓我招架不住,不過我陪著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看起來你有一股怒氣在心裡,我知道你有可能是在生你自己的氣!」孩子默默聽著不作聲。
認清孩子怒氣的來源,我則生出更多的力量繼續陪伴,我感謝他始終願意保持著勇氣與責任感來面對數學:
「這部分媽媽非常欣賞你,也就是無論數學多難,你生完悶氣卻總是不放棄,你總是願意把老師規定的功課一題一題寫完,雖然沒辦法一下子大幅進步,但是,你就是能維持到一定的程度,雖然不完美,至少,不會更糟,不是嗎?只要沒有退步,你就會有機會慢慢進步!」
小子抬頭看看我,臉上的僵硬逐漸緩和下來,把聯絡本簽完,就兀自到客廳去餵他一箱又一箱古怪可愛的小爬寵、小青蛙、小魚小蟲了!
是的,青春期的壓力真的不小,人際、課業、身心變化,怒氣沖沖的少男少女口無遮攔、不時爆炸,很可能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無法處理自己的失落,他們不是生我們的氣,而是生自己的氣啊!
接著,小子看到自己的小爬寵張開大嘴等著他餵食,竟又立馬變臉,一個大個子竟吐出最可愛的娃娃音吆喝著他的小爬寵:「來吃飯囉!」
對了,別忘了讓孩子留有自己的喜樂花園,我家客廳的這一隅寵物區就是小子的喜樂天堂,當他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怒氣時,至少有一處地方永遠等著他尋他開心!
養寵物、打籃球、適度的電動、小說、動漫、唱歌、追星、被圈粉…,不要怕青春孩子浪費生命,正是這些心靈樂園能支撐他們走過風暴。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當我們童在一起情緒娃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介紹
訪問作者:謝依婷 醫師
內容簡介:
「我都有在關心,這孩子什麼都不說啊!」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
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一直說頭痛而拒學的少年,以自己的血,寫下祕密日記。
‧「這樣他就會死掉了!」──四歲女童拿玩具刀瘋狂剁碎黏土人。她被娃娃車司機性侵了。
‧「有時候我真的好討厭自己。」──少女纖細手臂上的自殘傷痕,就像媽媽的情人一樣數不清。
‧「如果我馬上送她去醫院,說不定她就不會死了。」──最好的朋友驟逝,女孩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兩年來從未開口的少女,最後寫下了這句話。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身為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著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為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著你,我會接住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作者簡介:謝依婷 醫師(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進修中。
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只有兩百多位。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懂得許多不同面相的事物,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憂鬱高中少女聊偶像,與過動國中少年討論手遊,而面對拒學的國中少女,談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使用病人的語言,才有辦法與病人溝通。
碩士論文還沒寫完,先出了這本書。
私心希望自己是業餘醫師;旅行、寫作、運動、和潛意識工作以及好好生活,可以是主業。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經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當我們童在一起情緒娃娃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會不會感覺到有些人,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似乎不願意去理解,從別人的觀點跟角度,怎麼認知眼前的事物。甚至於你會感覺,他好像不是沒有「意願」,而是沒有「能力」 。
的確喔~在心理學裡面,這種認知的落差跟認知的障礙,有很多的研究。今天我就想要跟你分享,一個很經典的研究。這個研究跟你分享完之後,我或許沒有辦法提供出,怎麼樣去面對這樣的人,或者是你就是這樣的人的時候,該怎麼辦。
但是呢,我覺得透過這樣的一個理解,不管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或者是你有沒有遇上這樣的人;多一份理解,就會多一份包容。而有了這份包容,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就不會發生。
這個實驗呢,我們在心理學裡面叫做是「麗莎跟安妮」的實驗。麗莎跟安妮,其實是兩個娃娃;一個叫做「麗莎」,一個叫做「安妮」。那實驗者呢,就用這兩個娃娃,來跟孩子們演出一個小故事。
做實驗是嚴謹的,所以呢,他們在孩子面前先幫這些娃娃命名。讓大家很確定知道,誰是麗莎、誰是安妮。在最初的實驗當中,所有的兒童在問他們,哪一個是麗莎、哪一個是安妮?
所有的兒童都答對了。所以,可以確定不管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如何,他們至少在確認事物的名字,這個連結上是沒有問題的。
接著呢,他們用這個娃娃玩一個遊戲。這遊戲就是,麗莎把一個彈珠放到籃子裡面,然後離開。而安妮這個時候出現了,安妮把彈珠拿出,來藏在自己的盒子裡面。也就是說麗莎原本自己的籃子裡,已經沒有彈珠了。
於是故事到這裡,實驗者就問孩子,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麗莎會去哪裡找彈珠?如果孩子是指向麗莎自己原本的籃子,這就通過了信念問題的考驗。
代表他們能夠理解,麗莎現在有一個錯誤的信念。簡單來說呢,就是麗莎並不知道,她的籃子裡面的彈珠,被安妮拿走了。
所以,如果她回來再去找她的彈珠,自然而然會先從她自己的籃子裡去找。但是如果這些孩子,他們指向安妮的盒子,那就沒有通過信念問題的考驗。因為這代表他們知道彈珠藏在哪裡,卻沒有辦法理解,麗莎為什麼不知道彈珠在哪裡。
接下來,實驗者還重複演出整段的情節,但是最後把彈珠藏到自己的口袋裡。那每一次情境結束之後,實驗者都會問兩個關鍵的問題。包含一個叫做「現實的問題」叫做,彈珠到底在哪裡?
因為,大家在看這個故事演出的時候,是用一個全觀者的角度,所以你自然而然會知道,現在彈珠在哪裡。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記憶的問題」,就是彈珠一剛開始在哪裡?
毫無例外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回答對了這兩個問題,代表他們知道彈珠當下的位置,還有他們也記得最剛開始彈珠在哪裡。然而,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那這個時候,麗莎會去哪裡找彈珠?
在這個問題之上呢,孩子的回答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結果。「一般組」的兒童,這邊所謂的「一般」就是他們在身心檢核上,他們並沒有泛自閉傾向,或者是其它的障礙。
「一般組」的兒童,他們的答對率是85%,指向麗莎她自己本來的籃子。而「唐氏症組」的兒童,答對率是86%。所以跟「一般組」的兒童,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如果面對「自閉症組」的兒童,就是他們在身心評估上面,他們有自閉症的傾向。
這些兒童,他們的答對率只有20%。所以,這也意謂著,對於多數的自閉症患者來說,他很難去「換位」到別人的位置,去理解別人其實不知道,或者是別人其實知道某件事。
他只會從自己全觀的角度,覺得自己知道的,別人也「應該」知道、自己認為的,別人也「應該」要這麼認為。所以,這個經典的實驗,最後的結論就是,自閉症的孩童沒辦法理解,自己和娃娃對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這個研究,充分的支持自閉症的兒童,沒有辦法用我們一般人的心智理論。簡單來說呢,就是他們沒有辦法推己及人。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信念跟觀點,因而在需要預測別人的行為,跟情緒的時候,處於一個很嚴重不利的位置。
那麼當你瞭解,這個經典實驗到這裡,可能你的腦海裡,已經連結到某些人的臉孔。但是呢,跟你分享這個,並不是要你直接貼他們標籤,說他們就是「自閉症」或者是「泛自閉症」的患者。
我真正希望你能夠接受的是,第一個,你必須要知道有些人真的就是「不懂」。他們就是沒有辦法運用一般人的心智理論,去理解你的理解。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有很大的情緒的,往往不是在於相關的人,他本身沒有「能力」,而是在於他沒有「意願」。
當你意識到這些人的白目,他可能是沒有「能力」的時候,這時候你還需要發這麼大的火嗎?你會對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兒生氣,說他為什麼不會自己走路,你會嗎?其實沒有必要對不對?因為,他還沒有能力啊。
然而第二個部分,就牽扯到實際的教學經驗了。在我的實際教學,跟教練的經驗當中發現哦,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這種所謂「泛自閉」的人,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來得更多誒。
然而這些人,往往不是一般認知裡面的「低成就」,反而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只是他們在人際裡,真的非常的辛苦。所以,你也是這樣的朋友的話,可能你所需要的,是第一步「接受」自己的狀態;而第二步,做一些適當有效的學習。
對一般人來說,學習人際是不能「套公式」的。因為活的人,不能用死的方法來對待。可是對於「泛自閉」的朋友來說,我就會給一些系統性具體的方法。哪怕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刺激一個反應。
你要知道這些朋友,在他們的生命裡面,他們非常的認真努力,他們在專業裡面站到了一個高度,可是他的靈魂中也有一份渴望,渴望跟人好好的連結。
但是當我們認知到,他有一些功能上的障礙的時候,就好像是當你近視,戴眼鏡就可以了。所以囉,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第一,這世界上,真的有人跟你不一樣;他認知的世界,真的跟你不一樣。
他可能不是沒有那個「意願」好好跟你在一起,可是他沒有「能力」,請你包容這件事。
而第二,當你發現自己在人際裡面,還有生命當中,很多關係的辛苦的時候,為自己付出學習的代價,這永遠是值得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為你帶來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月26號開課的『幸福工作坊』。
這一門課由嘉玲老師擔綱,她會讓我們一步一步的學會,怎樣建立一份美好的親密關係,怎麼樣讓自己長出愛人跟被愛的能力。
不管你現在已婚未婚,不管你現在有沒有伴侶,這個『工作坊』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1月2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