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好書分享:《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
「颱風、地震、土石流等天災來臨時,你知道如何自救救人嗎?
跟著可愛的哆啦A夢一起為『未來』做好準備吧!」
側耳傾聽,六、七年級生熟悉的旋律響起:
肚子圓圓~鼻子紅紅~噹!噹!噹!大家都叫我…抱著酒瓶唱「我無醉我無醉無醉~請你不用同情我」之中年醉漢…呃不對啦!!是人見人愛的小叮噹(哆啦A夢)來了~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是一系列很棒的知識性漫畫,內容圖文並茂、豐富充實,深入淺出且寓教於樂,藉由輕鬆學習獲得實用知識,對成年人與小孩皆大有助益。
最大的益處在於,我們終於能實現學生時代的心願!不再躲躲藏藏在課本裡夾漫畫,聽聞母親輕巧如甲賀忍者的腳步聲,便快速使出金蟬脫殼術,而是大大方方在父母師長前看漫畫,被質疑時,可義正詞嚴推眼鏡道:「請不要打擾我!!我正在進行知識的淬鍊與昇華!!」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完成大家的兒時夢想,多少人曾信誓旦旦:「如果教科書改成漫畫,我就能考一百分啦!」現在機會來了!假如看完本書,防災知識沒有獲得一百分,來自未來的貓型機器人就會用任意門把你丟進活火山口,體驗沸騰如岩漿般的學習熱情與動力!!(不要栽贓哆啦A夢)
咳咳咳好的抱歉,今日咖啡因過量有點太high。如前言所述,《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是本介紹天然災害與防災知識的科普漫畫,書中以多篇幽默風趣的哆啦A夢故事帶出天災形成之原因與對應策略,結合知識性與娛樂性,且針對臺灣當地狀況,聘請專家重新審定內容,提供因應本土災害的準確資訊。
例如講到「颱風」,便以大雄和寵物颱風「風子」為主,敘述颱風喜食熱空氣,以及兩個颱風撞在一起可能會形成雙颱效應,或勢均力敵、相互消弭。隨後於說明單元帶出颱風結構、形成緣由、從氣象預報的數字辨別颱風強度、台灣的防颱措施、可運用的APP,以及颱風後暫時不要買高麗菜(並沒有最後一項)等學問。
書中提到地震、海嘯、洪水、颱風以至於防治傳染病等切合當今時事議題…咦你問有沒有關於「仙人跳」的單元嗎?不好意思這位爸爸,仙人跳是人禍,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這塊主機板送你拿去跪,更大的人禍馬上就在後頭了good luck!!
除了熟悉可親,陪伴我們長大的哆啦A夢漫畫,本書亦輔以多幅照片、浮世繪、圖表、年表等,以多元方式輔佐說明災害的歷史來源、軼聞與現代科技防災應用,融古貫今,於科學知識中穿插人文關懷,大幅提高本書的運用層面與可讀性。
雖然書籍原旨是作為孩子防災教育之啟蒙,但老實講,沒知識又不常看電視的阿姨我發現,許多知識以往都未接觸過,譬如日本戰國時代開始發展土木工程技術之淵源、海嘯與暴潮的差異,以及特別容易在災害出現的病症和應急處理方法,可謂獲益良多。
當然,提到天災,不免聯想到彗星撞地球、明天過後等世界末日情節,身為隨隨便便就能從四次元口袋掏出地球毀滅炸彈的哆啦A夢,書中亦有講述末日來臨的章節,並貼心提供緊急避難必備之災害儲備清單供讀者參考(日本人果然專注完美近乎苛求講究細節)。
不過與其去大賣場搶購,私以為世界末日時大家還是放棄吧!先去賞老闆兩巴掌或跑到街上裸奔一圈也不遲(結果末日還沒來就先被警察帶走)。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最畏懼的天災?例如: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我媽生氣比地震打雷更恐怖(咦)~」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0/4(一)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10/5(二)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 #天然災害防護罩 #ドラえもん探究ワールド #自然の脅威と防災 #藤子F不二雄 #遠流 #防災教育 #災害應變 #知識漫畫 #自然教育 #科普 #青少年文學
📖博客來:https://bit.ly/3CYp0yG
📖誠品:https://bit.ly/3D28SMi
📖金石堂:https://bit.ly/3m5ZdxA
📖momo:https://bit.ly/3F2pxRP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南懷瑾如是說- 我們大家都讀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 ... 的評價
- 關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14【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 YouTube 的評價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亞中教授終於取得他前所未有的聲量高度。
我在17年前,進台大政治系研究所的第一個學期,就修習張亞中教的兩岸政策專題。
當時他剛來台大任教不久,但相對於一般學術研究,他對「提出政治解方」更有興趣。當代學術體制下,其實並不鼓勵學者「提出解方」,能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多半是「以分析某個現象來與某理論對話」。
所以張亞中的課程,比較像是一個個的 pitch meeting,就是他對不同的人,發表他的「統一方法論」,針對他的「統一方法」,在對一群初入政治學領域的學子、學人,一次又一次地發表,在學子與他的對話、思辨中,他辯解、捍衛自己的「統一方法」。
當時,在課程評價上,有學長形容張亞中的課,「可以激起人對學術的熱情」,不知道那位學長的意思,是說張亞中的學術做得很扎實,所以讓人很嚮往,還是說,張亞中的學術做得不太到位,所以讓人有「你這樣都能拿到博士還在台大取得教職,那我一定更可以」的感嘆。我不確定,也沒定論。
在上課的時候,他喜歡的用詞是「駁倒」。
也就是,任何質疑他的言論,他都是以「駁倒」為目的。
他喜歡說,他把他的「兩岸統合論」的某個章節,拿去「大陸」某單位發表,有誰來對他提出質疑,他就以某某主張、範例「駁倒」對方。
他也很喜歡講「解決」。
就是,「你對我的主張所想到的可能質疑,我都已經想到了,而且我也想到一個你肯定能接受的論點,來駁斥你,你也一定會同意我,所以,你覺得我可能有的問題,我早已經解決了」。
如果這時候,對方還是無法接受他所謂的「解決」,他就會勸人「不要陷入我執」。
但也顯示,他真的相信「說服」這件事情,他似乎覺得,只要他能「說服」兩岸的領導人,這個統一大業,就能成了。
這在政治上,是個非常可愛,甚至天真的前提。
但其實他也從不諱言,他來台大教書,就是要把他的主張發揚光大,他要發起運動,他要影響政策,兩岸之所以沒有和平統一,就是因為大家都沒認真聽他講的話。
至於他為什麼可以在台大教書?只能說,在台大政治系,除了吳乃德、吳叡人這種學者不能進來教書以外,anything can happen。
所以他進台大沒多久,就開始發起反(台灣對美)軍購,後來也參加了任務型國大選舉、擔任洪秀柱主席的策士,在真的很關心政治的圈子裡,他似乎總是存在,但並沒有真的踏入到比較核心的政黨政策圈。
2005-2015,這段時間的張亞中,似乎在偏藍偏紅的世界很活躍,往返兩岸之間,也非常頻繁,但卻又不太受到國民黨的青睞。
我猜,他的明統立場,相對於馬英九與國民黨的暗統立場而言,不甚方便。
※
國民黨的暗統立場,是有明確路徑的。
想像一群人走到一條三岔路,其中有人往半空中,丟一根樹枝,掉下來的樹枝指向其中一條路,眾人於是就往這條路走。那根樹枝上,歪歪斜斜地寫著「九二共識」四個字。
這條路,雖然不是對的路,不是好的路,是一條我會起身反對的路,不過,他們相信是條路,而且,當時,很多人在走。
但是這條「九二共識暗統」路,卻在馬英九總統後期,沿路一起走的人越來越少,跟著一起走的台灣人發現,不太對勁,你不是說大家都會發財嗎?怎麼只有兩岸權貴在賺飽飽?怎麼那些台商紛紛把生意收起來逃跑了?
直到2019年初,习近平直接把這條路封死,「九二共識,此路不通」。
這時候的國民黨,已經在台灣的中央政治場域裡,在野了幾年,(雖然地方不受到太大的影響,國民黨取得地方議會多數,仍然輕而易舉),但在論述能力上,在整體的國家路線上,似乎並沒有任何檢討、改變。
面對美中新冷戰、全球疫情、東亞印太地緣政治新局,這些可以說是改變整個人類歷史的新趨勢,他們並沒有拿出新的論述、新的對策。
他們仍然在用十五年前的老路「九二共識」,這曾經在當年選舉中,像是魔咒一樣幫助馬英九當選總統大位的四字真言,雖然已經此路不通,已經法力盡失,但他們樂此不疲。
但,他們真正的危機,還不是九二共識,而是「只談下一場選舉」的問題。
※
國民黨人喜歡譏諷民進黨人,或是廣義的獨派說,「有種你就宣佈獨立啊」。
如果你在烤肉,你還在生火,有人在一旁說,「有種你就把肉放到烤架上啊!」
火還沒生起來,你把一塊生肉放到架上,肉也不會熟,你急什麼?要不就去幫我生火,要不就到一邊烘乾,你一直講,肉也不會比較快熟,而且,你是要跟我一起烤肉的同伴嗎?
但其實,這也表示,大家都知道,民進黨是要台獨的,也許不是現在宣佈獨立,但大家都有看到我們正在生火,而且火種燒得不錯旺,等炭再紅一點,也許可以放一塊肉來烤烤看。
我講明了我要烤肉,大家也知道我要烤肉,所以現階段重點只是,盡量排除生火的阻礙,盡快開始烤肉。
同伴們,可以幫準備飲料、甜點、切菜、備肉、備蝦,甚至準備一些我們沒想到要烤的好吃食物。
只在一旁唉唉叫都不出力,時候到了又搶著吃的人,也是有,不過,這種人永遠都存在。
※
好,國民黨的問題都不是這些。
國民黨的問題是,當民進黨要的是穩健台獨,那國民黨呢?
他無法說出自己要幹嘛。
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除了張亞中以外,剩下的人,都在講「要贏得下場選舉」。
原本大家以為是朱立倫、江啓臣,半斤與八兩的世紀對決,沒想到,殺出了個張亞中,讓一切亂了套。
朱江的主張,是贏得下一場選舉。這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但是,贏了選舉以後,要幹嘛?
國民黨為什麼在野?國民黨在大型選舉中,不被青睞的原因是什麼?
韓流現象是利還是弊?
國民黨自己沒有了如「1998,沒有眼袋的馬英九」這樣的超級巨星,荒謬的政策立場經不起考驗,蜀中無大將,權力真空。
在「要贏得下場選舉」的朱江之外,卻有個人出來說「我不只要贏得下場選舉,我更要贏得兩岸中國人的千秋萬世」,這對青春期就灌注滿滿的中國人認同的中老年中華民國人來說,爆發力十足。
上面那句「千秋萬世」不是張亞中的話語,是我這陣子聽張亞中眾多訪談、辯論的感想。
張亞中這麼多年來,終於得到了他要的政治影響力,在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中呼風喚雨,這是他最接近權力核心的一次。他大概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從一個統派軍師,變成了可能的統派統帥。
與那些黨幹部不同的是,張亞中真的相信自己是中國人,他是個60年代國民黨教育下的好學生,他真的信了那一套東西。
※
「北京能接受嗎?」
國民黨主席辯論與相關討論裡,他們最常彼此質疑的一句話就是,「你這樣主張,北京能接受嗎?」
華盛頓能接受嗎?東京能接受嗎?華沙能接受嗎?布魯塞爾能接受嗎?孟買能接受嗎?
這些問題,在民進黨的主席選舉辯論裡,不會出現。
因為要當台灣這個國家的政黨主席,最重要,也唯一重要的問題,只有「台灣人民能接受嗎?」
不過,在國民黨主席的選舉裡,北京能不能接受,很重要。他們為什麼不是在北京辯論,也是很奇妙。
總之,不論是張亞中或是朱江,都在競相表示,自己的主張,北京最喜歡。
所以北京到底喜歡什麼? 我不知道,沒人知道,也許北京自己也很緊張。
我們只能說,目前已知,北京所喜歡的東西,分別是马云的錢、新疆的血,與香港的死。
這幾件事情,這些爭取北京喜歡的人,不論是張亞中、朱立倫、江啟臣,都不約而同地,沒說。
※
其實過去這段期間,我不乏讀到一些國民黨內部的青年世代的書寫,主張,就是「國民黨要在論述上,揚棄九二共識,真正本土化」。
他們對現狀的掌握、民意的理解、局勢的發展、政治的判斷,都頗有見地。
雖然我不同意,但是是我可以文明地對話的對象。
只可惜,這樣的聲音,不是來自國民黨的民代、政治人物,而是苦無出頭機會的青年幕僚。
並且這樣的聲音,他們光是講出來,就要遭受到來自自己黨內的無情攻擊。
※
張亞中在上節目受訪時,不斷反問,到底為什麼要指控「張亞中當選黨主席,國民黨會分裂」?
國民黨人,始終沒人敢回答張亞中這個問題,其實我可以回答。
國民黨裡面有很多「沒有真正統派信仰的本土派」,而且為數不少。
這些人表面上跟你講九二共識,但實際上,他們能撈則撈,能混則混,今天身為國民黨員,純粹巧合而已。這個問題,別的政黨也有。有些人是民進黨籍、民眾黨籍,也只是巧合而已。
堅壁清野的統派路線,雖然不至於讓國民黨分裂,但如果國民黨沒有讓追隨的幹部有分得到好處的感覺,有些人會跟不上來。應該是很多人都會跟不上來。
然後,他們就不小心跟著另一個邏輯前後不搭,但說話很大聲,優質電視台每天固定至少給他一則新聞的政治人物去了。
對國民黨幹部來說,唏哩呼嚕的講一些「兩岸和平」、「溫和對話」,但又不講明到底要幹嘛,這才是維繫住他們大家的共同利益。
而且,國民黨裡依靠「李登輝路線」而起的人,比比皆是,台灣各地方的議長、副議長、議員、前市長、前立委,現任縣市長、現任立委,幾乎無一倖免都是在李登輝當國民黨主席、總統的期間,釋放機會、提名、提拔、扶持起來的人物與其後代。
歷史無法一刀切割,尤其是國民黨的「結構」,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嘴巴上可以罵李登輝,但若要真的追殺李登輝的「餘孽」,恐怕現在國民黨在國會、地方議會、里長,甚至宮廟裡的理事,都要被點名批鬥,掃地出門。
他們擔心的是這個,他們搶救的也是這個。
國民黨這個影響台灣至深至遠的百年老店,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他們到底該放眼「下一場選舉」還是「兩岸中國人的千秋萬世」?
※
這些問題,雖然內容不同,但就概念上來說,國民黨有,民進黨或多或少,也有。
所以,我一個民進黨人看待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不論結果如何,我並不幸災樂禍,也不見獵心喜。
只以此提醒關心台灣的朋友們,面對這些議題,我們要屏息關注,面對這些政黨發展的問題,戒之慎之。
※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Netflix上架韓劇「醫生耀漢」,它稱不上新片,是2019年的舊劇了,在此我不是要推這部劇,只是對於此劇圍繞著「疼痛」這個主題的探討很有共鳴。
拜此劇之賜,我發現醫院竟然有「疼痛科」這種門診,是我過去所不知的。
我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要當疼痛科的醫生並不簡單,得要橫跨多領域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有效協助病患找出痛因,對症下藥。(我並非專業人員,若是資訊有錯誤,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啊!)
男主角是疼痛醫學的權威醫生,偏偏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罹患罕見的「先生性痛覺不敏感症」,不只感受不到痛覺,也完全接收不到溫度的刺激,意即不知道何謂疼痛和冷熱。
一個從小到大都不知何謂疼痛之人,竟然試圖了解疼痛,並努力為病患找出原因,聽起來是不是一種極為衝突的設定?
先不論男主角究竟能否對病患感同身受,但他對於疼痛的詮釋深得我心,他如此定義:「疼痛是身體對我們所說的話。」
意思是,身體有危險或異常的時候,會透過疼痛來告訴我們。
疼痛不過是個警訊,提醒我們身體已然失衡,需要做出調整,因此疼痛本身並不非壞事,而是確保存活的自然機制。
反觀與男主角一樣的疾病患者,大腦無法接受到疼痛的訊號,身體也就無法對周遭的環境做出適當的回應,通常都要危急性命的明顯症狀出現,才會得知身體出問題,因此這類患者的壽命大多很短暫。
由此可知,疼痛反而是值得感謝的一種禮物,讓我們知道太燙的東西不能碰、冷要加衣服避免失溫、痠痛需要休息、刺痛有可能是發炎要注意。
劇中男主角在接受訪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沒有無原因的疼痛。」
往往會去到疼痛醫學門診的,都是較為特殊案例的病患,已經去過其他科別門診,做過許多檢查都找不出肇因。
劇中的醫生們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非給個止痛藥,單純解決疼痛的感受就好,畢竟如此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疼痛依然有可能反覆發作。
他們得要試著抽絲剝繭,一步步排除單一因素,運用整體全面的角度,追根究柢去找出造成影響的是哪個身體系統病變,亦或是何種外在入侵的病毒。
這樣的過程,不禁讓我對聯想到「情緒」。
「疼痛」與「情緒」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為一種展現在外的表徵,差別在於,一個是身體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目的是讓我們有機會意識到自身的狀況。
當疼痛出現,基於想擺脫不舒服的感覺,便會促使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找出應對及調整的方法,以至於有機會正視過往習慣的身體使用模式,是否不符合目前身體所需。
因此疼痛絕非是來折磨我們,反倒是來協助我們傾聽身體的聲音,提供更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機會。
畢竟人體是一個極度複雜且龐大的組織,縱使現代科技如此進步,仍有許多未能全盤解密的部分,即便同樣身而為人,也會由於基因、環境、飲食等因素而產生各自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運作機制。
比起無法時時刻刻觀察我們的專業醫生,也許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
唯有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並與身體連結,才會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身體的解藥。
情緒亦然如此,常常我們都希望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趕快消失,就像我們祝福的話語總喜歡加上「快樂」兩個字,生日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天天開心等,好似開心快樂才應該是常態,不屬於正向的情緒只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好通通離開。
當我們感到憤怒、失望、恐懼、傷心、焦慮、內疚等情緒時,絕非情緒本身是個錯誤,需要被擺平或消滅。
反而要恭喜自己,藉由情緒的發生,有了停下來檢視自己的機會,意識到必定是自己內在有某個議題存在,情緒才會被觸發。
進而向內探索,追本溯源找到困住自己的枷鎖究竟為何。
有可能是舊時未被處理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已不再能支持到自己的某個信念在作祟。
覺知就是一道療愈的光,埋在底層的根源才有可能被照亮,帶來自我轉變的契機。
當我們有意識地一次又一次超越慣性反應,同樣的人、事、物便不再會產生左右自己行為的情緒了。
既然聊起疼痛,就必須來推一下自己的Podcast單集,在「EP22. 疾病不是身體的枷鎖,反而提供釋放自我的線索」,透過節目搭檔馬妮陪伴媽媽治療癌症的過程,以及我們各自從身體上的症狀所察覺到的內在議題,一起來探討看看我們是如何讓自己「病由心生」的。
不論是疼痛還是疾病,也許都是靈魂想說的話,透過有形的身體展現出來,為我們帶來生命蛻變的可能。
你是否也曾經對於健康感覺到焦慮?
撇除現代人更容易發生的那些心理疾病,各種過敏、皮膚發炎、頭痛、關節炎、胃痛、腰背疼痛等等大家也都不陌生的吧!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因為各式疾病資訊的頻繁流通,反而使得大多數人對於健康都有著隱隱的焦慮。
相信從小到大,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不同的疼痛或是疾病,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想著趕快消滅病原或是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背後更大的秘密。
若是更有意識地去覺察,也許會看見病痛真正想要傳達給自己的訊息。
而那些小病小痛也夾帶著身體寫給我們的情書,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面向好好愛自己。
如果看到這裡你也對這集的主題有興趣,那就趕快打開Podcast聽一下吧!
收聽連結放在留言處喔!
#瑜珈是很好與身體連結的方式
#因此選了這張照片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自學之道」介紹
訪問編輯: 林蔚儒
內容簡介:
自學、自覺而覺他
雲水自運,不假外求
星雲大師自述及完整分享一生的自學功夫
自學是孔子的教學,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自覺是佛陀的教法,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是這些自學、自覺的經驗,成就了現在我的行事、我的思想、我的觀念、我的做人處事、我的舉一反三、我的理事圓融、我的僧信平等,甚至對於佛法妙理的體會,讓我的一生都感到非常受用。──星雲大師
高齡93歲的星雲大師一生不曾進過正規的學校念書,從未受過正式教育,但他不僅創立佛光山弘法事業、辦教育、創建美術館、成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貢獻慈善,更為文千萬字、開創一筆字,一切皆是靠著自力自學而來。本書集結星雲大師一生中各領域的自學經驗,包括佛法、寫作、編輯、演講、管理等,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為讀者提供最好的學習榜樣。
作者介紹: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曾參學金山、焦山、棲霞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
一九四九年春來台,一九五三年創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的基礎。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三百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一九七○年後,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仁愛之家」,收容撫育孤苦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社會福利。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並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編著《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二○一七年五月發表《星雲大師全集》,共三百六十五冊,收錄畢生著作。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以地球人自居,對於:同體與共生、平等與和平、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等理念多所發揚,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14【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4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 謂 之和。】 -達用(庸) 中節-無過與不及,不踰矩。和-道之用,情之正也。 (情出於性,則和,因為無繫著。 ... <看更多>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 在 南懷瑾如是說- 我們大家都讀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 ... 的推薦與評價
那麼人修養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該喜的時候就喜,該怒的時候就怒,佛也發脾氣啊,佛經上就看得很清楚。和就是起用,一念不生全體現,向上一路,能夠起用了,空也是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