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緊鄰安平街的陽明戲院已成追憶。上圖攝於2017年2月3日,當時陽明戲院正在上映《限制級戰警:重返極限》,下圖攝於2020年10月24日,陽明戲院已被夷為平地。(張哲生 攝)
2020年8月9日,在獲知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的士林陽明戲院已開始拆除的消息後,我馬上驅車來到文林路,攝影記錄她被夷為平地前的最後模樣:
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ZhangZheSheng&set=a.10157953342794531
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videos/344092303437859/
1955年5月15日開幕的台北士林「陽明戲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在2019年9月15日熄燈之後便暫停營業,將這座建築長達64年的歷史畫上句點。
這裡拆除後將會興建一棟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預計在2022年5月完工,1~3樓與B1為商場,B2是停車場,屆時陽明戲院會在新大樓的4至7樓重新開業,共10個影廳。
昔日在陽明戲院尚未興建之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當時已經有小販在那一帶做生意。
1955年5月15日下午1點半,士林商業鉅子趙火木、蘇福忠、陳承岩等人集資一百餘萬元在文林路旁建立的陽明劇院,正式開幕。在當時設備算是新穎的陽明戲院很快就吸引了人潮,也帶動小販和生意人群聚周圍。於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商圈日漸茁壯,而成了士林夜市今日的風貌。
士林的陽明戲院在2019年停業之前是台北市仍在營業的戲院裡,歷史最悠久的,第二久的是西門町的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
士林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其名「士林」即為「士子如林」之意,也是因為現代士子愛看電影,士林曾創下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開設五家戲院的紀錄。
陽明戲院開業於1955年,當時的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當年,因為蔣中正總統定居士林鎮,政府便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那時候的文林路被稱做「大馬路」,其實僅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1960年,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
洪家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治時期,洪聰敏的父親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他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長子洪傳統將他們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1980年改制為大學)。1963年,銘傳商專遷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50號(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於是乎,統一(立峯前身)、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設立。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始於1959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
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55年5月15日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均開在士林市場週邊,其觀眾大多是士林與北投地區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群。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編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處」,改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
洪傳統表示,因為片商仍視他們為郊區戲院,即使有心爭取也根本排不到首輪西片。所以在1970至80年代,士林地區的戲院都是以首輪國片為主,偶而上演二輪的日片,至於西片,還必須等東南亞戲院播映過二輪之後才能接檔,因此最快也得等上半年,不過有忠實的學生觀眾捧場,好片照樣場場賣座。
1980年代末,國片急速沒落,製作品質亦下降,面對觀眾不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的衝擊,士林區的戲院不約而同,紛紛專映二輪電影,訴求價廉圖生存。此外亦順應多廳院潮流,各家戲院開始將一廳隔成二廳,增加觀眾看片選擇,同時減低票房虧損風險。在低迷的電影業景氣之下,士林又遇上淡水線鐵路拆除與捷運施工,各家戲院莫不慘澹經營,這時洪傳統的姊妹都已婚嫁,他和四弟各自轉行,陽明戲院才開始聘入外籍員工。
隨著大型影城搶佔市場,老戲院生存更加困難。已有70年歷史的陽明戲院,如今面臨都更,將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戲院建物在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之後,已於2020年8月8日動工拆除,讓很多老士林人相當不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十大重建消失的舖》 今次走勻全港十區同你介紹「十大重建而消失的商舖」。不是按規模大小,而是十大特別有意義的項目。 因為重建,有幾多間舖消失了? 香港人均零售樓面又有幾多呢? 對未來有什麼啟示? Answer in video: 全文: ................... 東涌,青衣,...
百峯行2022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網友 Sk Tzeng 分享他於2019年8月10日在士林「陽明戲院」拍攝的照片。
當時他因為得知陽明戲院即將停業,而特地帶小孩去看《玩具總動員4》,重溫學生時代的回憶;他覺得那天應該是自己最後一次進陽明戲院,所以在徵得工作人員的同意後,於戲院裡多處拍照留念。如今,陽明戲院已於2020年8月8日開始拆除,讓這些畫面更顯珍貴。
1955年5月15日開幕的台北士林「陽明戲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在2019年9月15日閉店之後便暫停營業,將這座建築長達64年的歷史畫上句點。
這裡拆除後將會興建一棟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預計在2022年5月完工,1~3樓與B1為商場,B2是停車場,屆時陽明戲院會在新大樓的4至7樓重新開業,共10個影廳。
昔日在陽明戲院尚未興建之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當時已經有小販在那一帶做生意。
1955年5月15日下午1點半,士林商業鉅子趙火木、蘇福忠、陳承岩等人集資一百餘萬元在文林路旁建立的陽明劇院,正式開幕。在當時設備算是新穎的陽明戲院很快就吸引了人潮,也帶動小販和生意人群聚周圍。於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商圈日漸茁壯,而成了士林夜市今日的風貌。
士林的陽明戲院在2019年停業之前是台北市仍在營業的戲院裡,歷史最悠久的,第二久的是西門町的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
士林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其名「士林」即為「士子如林」之意,也是因為現代士子愛看電影,士林曾創下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開設五家戲院的紀錄。
陽明戲院開業於1955年,當時的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當年,因為蔣中正總統定居士林鎮,政府便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那時候的文林路被稱做「大馬路」,其實僅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1960年,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
洪家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治時期,洪聰敏的父親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他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長子洪傳統將他們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1980年改制為大學)。1963年,銘傳商專遷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50號(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於是乎,統一(立峯前身)、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設立。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始於1959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
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55年5月15日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均開在士林市場週邊,其觀眾大多是士林與北投地區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群。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編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處」,改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
洪傳統表示,因為片商仍視他們為郊區戲院,即使有心爭取也根本排不到首輪西片。所以在1970至80年代,士林地區的戲院都是以首輪國片為主,偶而上演二輪的日片,至於西片,還必須等東南亞戲院播映過二輪之後才能接檔,因此最快也得等上半年,不過有忠實的學生觀眾捧場,好片照樣場場賣座。
1980年代末,國片急速沒落,製作品質亦下降,面對觀眾不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的衝擊,士林區的戲院不約而同,紛紛專映二輪電影,訴求價廉圖生存。此外亦順應多廳院潮流,各家戲院開始將一廳隔成二廳,增加觀眾看片選擇,同時減低票房虧損風險。在低迷的電影業景氣之下,士林又遇上淡水線鐵路拆除與捷運施工,各家戲院莫不慘澹經營,這時洪傳統的姊妹都已婚嫁,他和四弟各自轉行,陽明戲院才開始聘入外籍員工。
隨著大型影城搶佔市場,老戲院生存更加困難。已有70年歷史的陽明戲院,如今面臨都更,將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戲院建物在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之後,已於2020年8月8日動工拆除,讓很多老士林人相當不捨。
百峯行2022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陽明戲院拆除前後(張哲生 攝)
左半邊攝於2019年9月19日,陽明戲院歇業不久時。
右半邊攝於2020年8月9日,陽明戲院進行拆除第二天。
2020年8月9日,在獲知去(2019)年9月停業的士林陽明戲院已開始拆除的消息後,我馬上驅車來到文林路,攝影記錄她被夷為平地前的最後模樣。
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ZhangZheSheng&set=a.10157953342794531
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videos/344092303437859/
1955年5月15日開幕的台北士林「陽明戲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在2019年9月15日閉店之後便暫停營業,將這座建築長達64年的歷史畫上句點。
這裡拆除後將會興建一棟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預計在2022年5月完工,1~3樓與B1為商場,B2是停車場,屆時陽明戲院會在新大樓的4至7樓重新開業,共10個影廳。
昔日在陽明戲院尚未興建之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當時已經有小販在那一帶做生意。
1955年5月15日下午1點半,士林商業鉅子趙火木、蘇福忠、陳承岩等人集資一百餘萬元在文林路旁建立的陽明劇院,正式開幕。在當時設備算是新穎的陽明戲院很快就吸引了人潮,也帶動小販和生意人群聚周圍。於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商圈日漸茁壯,而成了士林夜市今日的風貌。
士林的陽明戲院在2019年停業之前是台北市仍在營業的戲院裡,歷史最悠久的,第二久的是西門町的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
士林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其名「士林」即為「士子如林」之意,也是因為現代士子愛看電影,士林曾創下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開設五家戲院的紀錄。
陽明戲院開業於1955年,當時的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當年,因為蔣中正總統定居士林鎮,政府便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那時候的文林路被稱做「大馬路」,其實僅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1960年,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
洪家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治時期,洪聰敏的父親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他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長子洪傳統將他們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1980年改制為大學)。1963年,銘傳商專遷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50號(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於是乎,統一(立峯前身)、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設立。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始於1959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
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55年5月15日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均開在士林市場週邊,其觀眾大多是士林與北投地區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群。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編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處」,改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
洪傳統表示,因為片商仍視他們為郊區戲院,即使有心爭取也根本排不到首輪西片。所以在1970至80年代,士林地區的戲院都是以首輪國片為主,偶而上演二輪的日片,至於西片,還必須等東南亞戲院播映過二輪之後才能接檔,因此最快也得等上半年,不過有忠實的學生觀眾捧場,好片照樣場場賣座。
1980年代末,國片急速沒落,製作品質亦下降,面對觀眾不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的衝擊,士林區的戲院不約而同,紛紛專映二輪電影,訴求價廉圖生存。此外亦順應多廳院潮流,各家戲院開始將一廳隔成二廳,增加觀眾看片選擇,同時減低票房虧損風險。在低迷的電影業景氣之下,士林又遇上淡水線鐵路拆除與捷運施工,各家戲院莫不慘澹經營,這時洪傳統的姊妹都已婚嫁,他和四弟各自轉行,陽明戲院才開始聘入外籍員工。
隨著大型影城搶佔市場,老戲院生存更加困難。已有70年歷史的陽明戲院,如今面臨都更,將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戲院建物在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之後,已於2020年8月8日動工拆除,讓很多老士林人相當不捨。
百峯行2022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十大重建消失的舖》
今次走勻全港十區同你介紹「十大重建而消失的商舖」。不是按規模大小,而是十大特別有意義的項目。 因為重建,有幾多間舖消失了? 香港人均零售樓面又有幾多呢? 對未來有什麼啟示?
Answer in video:
全文:
...................
東涌,青衣,將軍澳,馬鞍山,西九,啟德除咗都係新發展嘅地區同埋有個共通點,無舖賣。 舖同樓唔同。 樓會越來越多,但舖(我講緊街舖, 尤其是市區嗰啲 )則只會越嚟越少。 可以買賣的更加少。 點解? Now I tell you why!
第10: 我後面原本係著名嘅灣仔喜帖街,即係利東街。 由於市建局2003啟動重建,利東街/麥加力歌街一帶佔地八萬九千平方呎, 2010年2月起利東街永遠封閉。 150間街舖從此消失, 變成咗我後面呢個囍滙商住混合項目嘅項目。 而家信置同埋合和揸住曬,咁仲有冇鋪賣,zero!
第9: 經皇后大道東走向金鐘方向幾步,近PP3嘅保華大廈、安頓街、蘭杜街一帶嘅舊樓, 佔地一萬二千八百平方呎,太古於2017年底就以20.55億強拍買入,其中一間400呎嘅舖之前仲升咗2393倍,先以1.41億被收購。可惜呢度30間街舖亦將會消失。可能變成另一個PP4, 一個發展商揸住曬,無舖賣!
第8: 最近好hit嘅topic, 梗係新世界喺北角英皇道嘅皇都戲院項目啦。 皇都戲院係1952年落成, 佔地三萬五千平方呎,當年為戲院、商場同埋住宅嘅大型綜合建築項目。 戲院係1997年結業, 而家部分改為桌球會。 新世界收下收下收下, 收到八九成業權啦,就係2018年10月正式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 之前我都逐一逐一報道過, 唔少舖都高於市值5至8成賣咗, 擺到明就係被收購。 強拍重建落實後,80間舖從此消失。 又係一個發展商揸住曬,唔賣!
第7: 又係太古, 不過今次拍埋恒基。 喺太古王國旁邊,鰂魚涌呢道嘅濱海街16至94號連同英皇道983至987A號, 連埋瑞士樓呢一列嘅十多幢舊樓, 成條街長300米,佔地四萬四千呎, 2018年11月啱啱申請強拍, 估值26.6億。 重建後,太古梗係唔會賣啲鋪啦,40間舖從此又唔見晒。
第6: 返番中環半山卑利街/嘉咸街一帶, 由中環中心行上嚟些小, 佔地約五萬六千呎,而家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 市建局把地盤分成ABC三個,先後分別同信置(A),長實(B),永泰同資本策略(C)合作發展, 2007年啟動,預期2022年全部落成, 到時呢道有冇舖賣? 唔知,但係可能都係零。近100間舖可能又從此消失。
第5: 今次梗係要過下海啦, 因為大部分重建都喺九龍區。 淨係睇市建局啟動過嘅75個重建項目, 57個都係九龍。 新界(除咗荃灣嗰兩個楊屋道及萬景峯嘅項目以外)基本上係無重建嘅。
先嚟旺角買返對波鞋先, 波鞋就越嚟越多 , 不過可以賣買嘅舖又少咗38間。 點解? 因為市建局2007年開始,就收咗波鞋街呢度一楂嘅舖, 佔地三萬六千平方呎,同新世界起成咗呢K28嘅商住項目, 同K11一樣,啲舖梗係唔賣啦, 大家又要行商場啦。
第4: 男士們,以前多唔多嚟尖沙咀金巴利道嘅香檳大廈呢? 我都係聽人講㗎咋, 呢度曾經係一樓一鳳,色情事業嘅聚集地。 佔地二萬六千呎,香檳大廈於1957年落成, 雖然只得八層高,曾經係半島酒店之後,當時九龍最高嘅建築物。 亦曾經係香港著名相機同攝影器材嘅集中地, 80年起開始沒落, 90年代多個單位被劏成為一樓一鳳, 曾經盛極一時叫做香港「性」地。
由於樓齡過咗50年,近年不斷傳出財團收購嘅消息。 好似2018年1月時, 恆基就向霍英東家族買咗地下同LG層合共十個舖位,作價1.15億。 之後上個月(2018年10月)恒基再用多1.25億買入多十間舖,我之前都有報導過(第998-999成交)。 雖然依家應該仲未收齊八成業權門檻申請強拍, 相信收下收下距離收齊唔遠。 重建之後, 啲舖肯定好似對恒基自己對面美麗華廣場咁唔會再賣散,到時尖沙咀又無咗90間可以買賣嘅舖啦。
第3: 嫌香檳同波鞋個項目細? 整個大啲畀你睇睇。 我而家企咗喺土瓜灣, 庇利街/榮光街/啟明街/鴻福街/銀漢街一帶, 可能你呢世仔都未來過, 但再唔嚟, 呢度嘅大約二百間舖就好快冇晒啦。 呢度每間舖市建局收緊大約千二至千八萬。
土瓜灣真係好多重建,淨係呢幾條街,市區重建局就落實咗七個重建項目, 睇住我地圖框住呢七個, 合共佔地二十三萬九千平方呎。 預計呢七個項目喺未來十年相繼落成,到時有冇舖賣? 我唔知。我只知道肯定唔少變成商場, 大發展商自己揸住曬。 即使有商場內嘅細舖劏出來,大家記住千祈唔好貪平買。 地舖頂多輸一兩成,劏舖分分輸剩你一兩成。
第2: 未來嘅消費,我相信唔止係南向北移,而且係東向西走。 因為港珠澳大橋,高鐵通車同埋西隧減價都係西邊,東邊反而只係本土消費多啲。 講重建消失嘅舖,梗係要講下九龍西啦。
呢度係大角咀,好吖。 重建一流呀, 如果唔係市建局都唔會喺度落實咗十個重建項目。 未計已經落成嘅洋松街新鴻基形品▪星寓,必發街華人置業嘅 i-Home, 櫻桃街南豐嘅海桃灣, 埃華街信置嘅 Park Ivy, 其他仲起緊嘅六個地盤就係呢度,六個地盤合共佔地六萬四千平方呎,重建後又有約70間地舖將會唔見啦。
呢楂舖唔夠多? 最勁嘅應該係恒基係大角咀道以西,近奧海城嗰邊嘅利得街、福澤街、 嘉善街、角祥街一帶嘅利奧坊重建項目,分為五期發展,合共約佔地超過11萬平方呎。
未起前有大約80間地舖係利奧坊呢道,起好後? 又變成好似係我後面呢個商場咁啦,一個發展商揸住曬,無舖賣。 連同之前市建局起緊嗰六個地盤嘅七十間舖, 大角咀又將會對一百五十間舖講拜拜啦。
第1: 梗係要講我由細浦到大嘅觀塘裕民坊啦。 呢個係市建局同埋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嘅市區重建項目。 主地盤及月華街地盤合共佔地57萬平方呎, 係我上面講嗰九個地盤嘅總和, 牽涉超過1600個業權,三千個居民,同520間舖。
呢個項目早於1998年已經由前土地發展公司公佈 , 2007年市建局起正式啟動, 分五期落成, 當中會有住宅,office, shopping mall, 酒店, 政府辦公室,社區中心,公園, 交通交匯處等綜合設施 。預期2026年完工。 前後預期要搞近30年。頭三期係由信置同埋華人置業發展緊。 咁大個項目,起好之後肯定好似APM咁,又係冇舖賣。 嗰五百幾間舖從此又消失。
根據政府統計處及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香港依家大約有280萬個住宅單位。 零售方面,總面積有1.2億平方呎, 除以740萬個香港人,即每個香港人有16呎嘅零售空間。每年新落成就大約有120萬平方呎嘅新零售樓面。 但記住喎,呢啲絕大部分都係商場、樓上舖及銀座式商廈。 喺條街嘅地舖係無新供應之餘,仲不斷地減少緊。 我重複,係無新供應之餘,不斷地減少。
粗略估計香港大約有十萬間街舖, 由於收購重建,可以買賣嘅街舖不斷地減少緊,淨係上面嗰十大個案就已經冇咗千四間舖。 市建局只佔市區重建少數,我估計佢哋咁多年嚟就收咗大約二千間舖。私人發展商仲多,大約萬幾間啦。
買鋪無非等收租,等加租,等升值,博重建。經濟理論101教我, 如果一樣商品只會減少,沒有新供應,而永遠有基本需求的話,唔怕買,長遠必升。 除非啲人開始識飛天,我就怕。因此我咁多年嚟都鐘情於街舖, 去證監會攞正牌成立埋香港首間商舖基金,2009年至今買賣接近一百間單舖, 算有些少成績。你.... 又會唔會想買呢?
第10: 灣仔喜帖街(利東街) - 150舖
第9: 皇后大道東保華大廈、安頓街、蘭杜街 - 30舖
第8: 北角英皇道皇都戲院項目 - 80舖
第7: 鰂魚涌濱海街/英皇道瑞士樓 - 40舖
第6: 中環卑利街/嘉咸街 - 100舖
第5: 旺角波鞋街 - 38舖
第4: 尖沙咀金巴利道嘅香檳大廈 - 90舖
第3: 土瓜灣庇利/榮光/啟明/鴻福/銀漢街 - 200舖
第2: 大角咀市建局及恒基利奧坊 - 150舖
第1: 觀塘裕民坊及月華街 - 520舖
合共消失1398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