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今早我才跟鄉里提起:「怎麼還沒有人拍《百年孤寂》這本書?我真的很想看。
鄉里說:「因為難拍,故事和人物都太複雜,誰敢拍?」
「拍電視劇不就成了嗎?一季一代,多好!」
然後,我說了一句:「希望Netflix會拍。」我真的是這樣想:真的只有Netflix會拍,除了Netflix,沒有公司會願意花錢挑戰這部巨作。
接下來的早餐時間,我和鄉里都在討論哪位導演適合,我說第一季的第一代,不如由Tim Burton拍⋯⋯
(彷彿自己有份話事🤣)
(他的所有電影我都看到懂得背了,簡直是心心眼😍)
(不過他的電影在表達氣味、和角色內心世界方面,又未必跟原著很夾)
(仍然彷彿自己有份話事🤣)
可想而知我有幾興奮!!
鄉里就說,投資公司只會想賣座,分分鐘拍成Sci-Fi,否則就會變藝術片。不過,我肯定原作者Gabriel Márquez的家人不會容許,只要拜讀過他的著作,都能從故事鋪排和文字中感受到他的個性,他要不拒絕開放拍攝權,若他的家人真的開放了,也不會讓任何人對他的著作亂來。
剛才,心血來潮上網找,不得了!原來在2019年,Netflix已得到《百年孤寂》的拍攝權,真的是Netflix!(而我一直都不知道😅)至於執行製片,則由Gabriel Márquez的兩個兒子擔當,確保能忠於原著。
實在太好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有Trailer看?都兩年了,快點快點快點啦😍😍😍
🤞🏻希望拍得到、拍得好🤞🏻
(雖然,我知作者想要哥倫比亞口音的西班牙文,但我還是希望可以是英文,因為我只識聽英文⋯⋯😅)
百年 孤寂 西班牙文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略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年,我隨即到書局找他的書來看,那時書局不見他的小說,只有一本小小的《給年輕作家的信》。如果你立志要寫小說的話可找來看看,略薩很深刻剖析故事的敘述者問題。那時我才懂得欣賞梅爾維爾的《白鯨記》,全書的第一句經常被拿來做教材:
叫我以實瑪利。
然後,以實瑪利便隱沒在故事中,講述亞哈船長出海捕捉傳說白鯨的傳奇。在學校,老師只會教你一些很基礎的寫作技巧:第一人稱(主觀)和第三人稱(客觀),但小說的構造遠超於此。敘述者角色的問題如此先決,皆因作者必須衡量他要離場還是在場。最容易讓讀者代入故事的寫法,通常是用同一個「我」貫穿全篇,因為它可讓讀者以第一身的角度親歷其境。小說常用的變化型是變換不同角色的「我」交替敘述,讓讀者透過片面窺見全面。
不過,略薩被尊為結構寫實大師,能耐當然遠超於此。當時是拉美文學大爆發的時期,西班牙文是一個關鍵,追溯本源可以回到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現代小說之父塞萬堤斯,同期的繼承者有哥倫比亞《百年孤寂》的作者馬奎斯、阿根廷《跳房子》的作者科塔薩爾,還有墨西哥的富恩特斯(這位恕我未有緣拜讀他的作品)。小說現代化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小說家刻意抹除自我的痕跡。如果你有看過《百年孤寂》,應該很快發現自己不時搞混誰打誰的問題。我們閱讀時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先要搞清所有角色的關係,人們更為《百年孤寂》整理出一個家譜,讓你在不明白的時候可翻到後頁查看,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習慣可能跟小說家的意圖相背?
續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3993998
作者
百年 孤寂 西班牙文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手上的百年孤寂是什麼版本呢??
愛讀章回小說,常見一名詞,「失心瘋」:忘失本心,發瘋了。《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就是。
今人也失心,我是之一。以前就喜歡馬奎斯《百年孤獨》,有緣遇上了,各種中文譯本都收一收。也未必全看,喜歡的卻一看再看,還會比對一下。譬如宋碧雲的遠景本,便成了母本,對過好多據說更好的譯本。
前些年突發奇想,臉書老看到有朋友出國逛書店,被我逮到了,便發信要求,要他們幫我捎買一本當地語文的《百年孤獨》譯本,頂好是二手書,真沒有,新書也行。當然,這些朋友都很熟,我才敢開口;而果然,他們真也跟我熟到至今無一人要收書款的地步,害我老捫心:「這樣對嗎?這樣好嗎?」
帶回來的書,幾乎沒一本我讀得懂,無非翻翻摸摸,再想想遭連累的友人在書店翻找查問的模樣,便自有一種歡喜,原因不明。
今年夏天,又多了荷蘭文、法文、韓文本。另一本則是最早抓回來的,應該是秘魯,但到底是西班牙文還是葡萄牙文?我也忘了,更分不清,得找苦主問問才知。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清朝項蓮生說的。這事無所為而為,談不上有益無益,且累及無辜,真只能說是「失心瘋」——要治此症,打幾個嘴巴還不醒,據說得灌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