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必記得你喜愛的電影劇情,但你大概會深深記得那部電影的海報:深夜路燈下抬頭看著二樓的神父、張開血盆大口的鯊魚、女子嘴唇上有著骷髏花紋的飛蛾。
.
看看,我甚至不用說出這些電影的名字,你也知道這是什麼電影。這是電影海報的魔力,它們成為這些經典電影最顯目的象徵,烙印在你的終生回憶中——儘管茱蒂佛斯特從未真的親過那隻噁心的骷顱蛾。
.
《震撼世界的海報》:400張經典世界海報、400個震撼世界的概念
https://vocus.cc/article/610bcba6fd897800016dc9a4
.
所以不用介紹這本介紹海報魔力的《震撼世界的海報》,你看到就應該買下它。這本書集結 400 張最有煽動性、開創性、影響力的海報,不只是電影海報,還包括了指著你鼻子的山姆大叔徵兵海報、挽起袖子的女工海報、懸賞全民公敵大盜迪林傑的警方海報、「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的毛澤東海報、意圖令人下單貝雷帽的切格瓦拉大頭海報、以及酒駕被害人接受手術的禁酒駕海報。這些政宣海報、公益海報、廣告海報與電影海報,都曾經灌輸我們某個強烈的意象。
.
海報為宣傳而生,《震撼世界的海報》的 400 張海報,也代表了 400 個震撼世界的概念。曾經人們視避孕、核廢料與黑人與同志權益於無物,而一張海報就這樣勝過了政客與專家的千言萬語,海報嚇唬、誘騙、誤導、教育、鼓勵、或逼人們反思,一張畫隱含了千萬種無言的寓意,而人們因此開始改變、提昇、進化了思維,而且,這種變化只發生在一次注視之間,這是藝術的勝利,也證明了海報是最貼近人們日常的偉大藝術。
.
「有人天生就是同志,看開一點!」「醒來!美國!」「爸爸,你為大戰做了什麼?」這些經典廣告詞,也是經典海報上的亮點。《震撼世界的海報》同時也是一本 20 世紀的歷史大事紀,在解釋這些海報與廣告詞的同時,它也順帶介紹了海報背後設計的動機,以及海報誕生的緣起。
.
你知道英國為什麼要大量製作鼓勵施打疫苗海報嗎?原來 1998 年,英國的安德魯韋克菲爾德醫師,詐稱三合一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與自閉症有關,儘管事後被發現他竄改測試結果,但大眾對疫苗的信心一夕崩壞,導致英國政府花費數百萬英鎊教育大眾(包括了疫苗宣傳海報),但是提昇信心的效果卻仍然有限。
.
看看如今網路上大量關於疫苗的假訊息——包括了「我吃素,疫苗不是素的」。讀了《震撼世界的海報》的你就知道,這種拒打疫苗思維並不是台灣獨有,而至今仍有許多人為此所害。
.
所以我就說了,內容這麼豐富、而且同時賞心悅目的《震撼世界的海報》,真的不需要我多費口水,現在就去把 400 張海報帶回家吧。
▅▅▅▅▅▅▅▅▅▅
☆你可以在這裡買到這本書:
博客來:https://bit.ly/3ytsqY6
誠品線上:https://bit.ly/3x4hOh8
讀墨電子書:http://moo.im/a/3huGQW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百萬英鎊線上看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平民英雄和護理師沒有硝煙的戰場
—— 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
有人85歲的高齡,打疫苗完就離世,家人雖然崩潰但是很無奈。有的人家人被確診,被隔離回去上班後大家看到像看到病毒🦠一樣。然而我們這些醫生每天冒著炎熱的天氣,身穿防護服,面板卻脫皮發紅,粗糙。
印度吊塔變種病毒,還沒發起來之前。現在,基本上全世界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政府的好好控制,幾乎全世界的美國,每個國家現在疫情也開始都在緩和了。在嚴重的疫情之下,全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及衣食住行完全改變,很多公司以及學校課程都在停止在家裡上課,在家裡開線上會議。在這個疫情期間,也總有那麼一些感動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首先,英國的湯姆上尉,他為了抗疫,拖著85歲的風燭殘年之軀還去為大家籌集物資進行抗疫。雖然他年齡已經很大了,走路還需要拐杖,髖關節還開過刀。基本上這個年紀通常都是躲在家裡養老或者害怕地門都不敢出,出門就有可能會被傳染。但是湯姆上尉呢?他卻毫不猶豫選擇為了英國的人民能夠儘快脫離危險,用自己的生命在守護他們的平安。為了讓政府抗疫更有實力和底氣。他每天拖著自己風燭殘年的身體冒著大太陽去一家一戶地敲門詢問懇求,募資。爭取從每一個民眾手裡獲得25磅。他向親朋好友們募捐,在自家花園裡每走一圈,希望他們能夠捐款10英鎊。他家花園並不大,來回一圈卻有25米。但是對於他這個拄著柺杖的百歲老人來說,每一步卻十分艱難,卻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湯姆上尉原本的計劃是在4月30日百歲生日時,募捐1000英鎊,但是他的善心和努力打動了全英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們。 捐款活動在短短几天時間內就突破了百萬英鎊,很快又突破了千萬英鎊。在他百歲生日時,已經超過了3000萬英鎊,即超過4000萬美元。這在現在的英國來說就是抗疫史上的一大奇蹟,驚歎了英國所有群眾,更驚歎了中國所有人。
在這裡,我想要向大家說道。湯姆上尉本來就是英國二次二戰中的英雄。那現在這一次呢,也在疫情當中成為人人敬仰的英雄。平凡成就英雄,英雄出自平凡。
武漢眼科醫生李文亮的故事,讓我們至今難以忘記。李文亮在他1月31日的微博中公開自己在公安局籤的訓誡書,他遭受到警方訓誡的事實至今仍然被指是中國官員壓制資訊透明,掩蓋疫情真相的一部分。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月6日不幸離開人世。4月28日,李文亮被追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曾在3月19日,中國官方公佈的調查報告定性,他是新型冠狀病情的吹哨人,雖然他最後釋出的微博永遠定格在2月1日這一天。但是他的粉絲們仍然在繼續給他留言,並且人數很快就超過了92萬人。有粉絲留言說:“晚安,李醫生。明天是五月的第一天,要有新的開始了。自從李醫生因為新冠肺炎而去世,我們國家就開始重視疫情的防控,努力的佈局,開始開建方艙醫院,並且開始有,有研究,防疫以及研究疫苗,並且呢,研究各樣的措施,如何隔離以及這個衛生條衛生需要怎麼也就是居家隔離的完全封城,很多地區就醫續的封城,那雖然這個中國面臨極大,中國政府極大面臨極大危機啊,整個局面面臨極大危機確診以及死亡率。人數很多,但是也是因為李文亮醫師讓中國也成為這個防疫的領航人,然後接下來再說這個他,後來他過世了吧,但是所以在四月的時候就收到,他就被頒獎,或許他永遠都看不到,但是他這位疫情的吹哨人將會永遠地被人們所銘記。李醫生的粉絲們都十分懷念他,所以給他微博留了很多言,即使他現在永遠地看不到了,但是粉絲們和我們會永遠地記住他。
風雨未過,彩虹已現。在世介面臨百年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最大疫情之時,各地兒童們的彩虹畫作為居家隔離期間常常見到的亮麗風景。在英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許許多多住宅的窗戶上出現了孩子們創作出來的彩虹圖,讓路過的人們都感受到了希望和溫暖。據說,這種彩虹圖最早出現在今年三月,在當時歐洲疫情最為嚴重的義大利,有小朋友畫上了美麗的彩虹圖。上面寫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是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這些抗疫英雄和麻醉科醫生的幫助和支援之下,疫情逐漸緩和了許多。在這段疫情的日子裡,有一群平時不被患者認識,手術時永遠被麻醉機擋著,卻在染疫風險最高的那一瞬間,獨自擋在所有人前面的麻醉科醫師和麻醉科護理師。即使在最炎熱和最危險的日子裡,他們也不忘記身穿厚重的防護服,擋在人們的前面,用生命去守護生命。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在家堅守的疫情防護,不出門的安逸。這些麻醉科醫師需要給每一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以及準備要開刀的人進行插管,插上讓他們呼吸的氣管,他們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呼吸。還有每一次急救,每一臺手術,每一次插管都離不開他們。
在這裡,我想要真摯地感謝這些麻醉科醫師,還有疫情防控期間的民間力量,醫生,護士,警察,保安,消防員,所有平民防疫人員…..沒有他們,就沒有臺灣疫情緩和的機會,更加沒有一方人民的平安。這些平民英雄真正向我們傳遞了平凡成就英雄,英雄出自平凡的真理!
百萬英鎊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ealKit版矽谷群瞎傳
(這篇文章是昨天發表的〈 #獨立餐廳做MealKit有優勢嗎?〉 的補充,對於美國meal kit業者的發展過程有更詳細的介紹,歡迎大家一起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37269572/posts/343162000508373/?d=n
#BlueApron的暴起狂飆
曾經,meal kit是矽谷創投最看好的項目,皇冠上的那顆寶石。它被期待能改變消費習慣,撼動飲食產業,進軍全世界,the next big thing。這一切,卻在Blue Apron災難性的IPO後,大夢初醒。
Blue Apron是美國meal kit產業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但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始終走在前面。如果新創事業能像明星一夕爆紅,其成名時刻,就是有人拿大量的錢砸你。Blue Apron成立不到二年,就獲得三輪募資,估值5億美元。
活生生的《矽谷群瞎傳》劇情是這樣:Matt Salzberg從事投資業,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任職於知名投資機構Blackstone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Ilia Papas是一位軟體工程師,有十年的軟體工作經驗。二人想創業,原本的構想是給科學家使用的群眾募資平台,卻因為Papas某天花了大量時間買菜備料只為做一頓經典的牛排晚餐,而靈機一動:做飯這件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他們想到了meal kit,參考的對象是瑞典業者「Linas Matkasse」,但二人都不會做菜,於是找來Salzberg的家族友人、專業廚師Matt Wadiak一起合夥。
Blue Apron的第一份餐點在2012年8月送出。當時,三人在租來的商業廚房裡,親自烹煮、包裝餐點,如果臨時欠缺食材,其中一人還得跑去超市買。募資計畫也快速展開,2013年2月,Blue Apron從Bessemer、First Round等創投機構與其他投資人募得3百萬美元,公司估值9百萬美元;六個月後,他們又募得5百萬美元,公司估值3千萬美元;2014年4月,他們進一步募得5千萬美元,公司估值飆漲到5億美元,是一年二個月前的17倍。可以看出Matt Salzberg的學經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銀彈多到滿出來,Blue Apron進入一段瘋狂成長期。2014年,其營收是7千8百萬美元,至2016年,營收已衝破7.95億美元,員工人數擴增到5千人。然而,公司始終不賺錢,虧損隨同營收逐年擴大,2014年的營運成本與費用共1.08億美元,其中有 1千4百萬美元花在行銷上;至2016年,營運成本與費用已來到8.5億美元,行銷費用更飆漲到1.44億美元。
#MealKit賺錢嗎?
Blue Apron飆速成長的同時,美國meal kit產業也蓬勃發展。除了HelloFresh、Plated,其他競爭者如Sun Basket、Home Chef也積極搶市,Marley Spoon更找來美國生活產業教母Martha Stewart聯名,另也開始出現專攻某類飲食的meal kit公司,例如植物性飲食的Purple Carrot。2016年,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
Meal kit也成為創投鍾愛的項目。2011年,全世界只有一間得到創投支持的meal kit公司(應是德國的HelloFresh);2015年,創投業者投了25個meal kit業者,總金額3.08億美元。
然而,也就在這段時間,眾人發現meal kit的商業模式很難賺錢。從Blue Apron連級跳的行銷費用就可得知,開發新客非常花錢,而一旦客人上門,留住他們也很困難。2017年,Emory University的行銷學助理教授Daniel McCarthy就曾估算,Blue Apron有72%的用戶在頭六個月內取消訂閱。
Meal kit的供應鏈也暗藏許多風險。料理懶人包的設計天生複雜,一道菜的零組件很多,主食材、配料、醬汁都要分開包裝,有生鮮有調理,每樣零件要放進正確的地方,而消費者只要拿到一次裝箱有缺陷的meal kit,可能就沒有下次了;包裝也要小心,必須在低溫環境下,盒子要經過冷藏;從農場運食材到包裝中心,再從包裝中心運meal kit到消費者家,稍有不慎,也都有食安風險。
加總各項環節,你會得出這項結論:meal kit是一種資本密集的行業。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導致業者必須燒錢才開得下去。
#零售巨擘加入戰局
2015年6月,Blue Apron取得最後一輪創投募資,挹注資金高達1.35億美元,使公司估值來到2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俱樂部。
然而,2016年、2017年,正是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創投開始收手的時期,幾間較大規模的meal kit業者都在尋求出場機會。Blue Apron並不求售,他們選擇的路是公開上市,向大眾募集資金。2017年6月1日,Blue Apron向紐約證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畫以每股15美元至17美元的價格銷售3千萬股。
好巧不巧,就在Blue Apron申請上市二週後,Amazon宣布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震撼彈炸開來,Amazon積極擴展生鮮雜貨事業,新創業者還要玩嗎?
2017年6月29日,Blue Apron正式在紐約公開上市,開盤價是每股10美元,比原先希望的15至17美元低上許多,公司估值也低於2015年最後一輪募資時的20億美元。市場信心明顯不足,除了質疑Blue Apron本身的獲利能力,Amazon併購Whole Foods也有影響。
2017年11月,HelloFresh在德國上市了,也發生公司估值低於最後一輪創投募資的情形。Plated則採取另一條出場路徑:被美國超市Albertsons收購,價格據傳為2億美元(有趣的是,Plated的二位創辦人其實是Matt Salzberg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2018年6月,則換Home Chef被另一美國超市Kroger收購。
你應該看出來了,meal kit新創業者的一條出路是傳統雜貨零售商。超市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成熟的供應鏈,可以解決meal kit一部分營運成本的問題,若在實體門店販售,也沒有線上綁定訂閱的沈重感。對於超市而言,它們獲得一種新產品,也打進一種新業態。
2018年3月,Walmart推出自己的meal kit,起初在美國250間門市上架,後推行到2000間門市。也曾與另一meal kit業者Gobble合作,在Walmart線上商店販售Gobble的產品。
Amazon則在2017年7月推出meal kit服務,原限定於芝加哥地區,2019年擴展至某些Whole Foods門市與Amazon Go無人超市,2020年才真正將線上訂購擴展至全美國。線上訂購,用戶必須是有訂閱Amazon Fresh(月費14.99美元)的Amazon Prime會員(年費99美元),訂閱的費用算在這裡,即便Amazon的meal kit定價比較便宜,加上這些訂閱費用,就沒有省到;原即Amazon Fresh的會員就有利了,等於新增一種產品可以買,繼續享受當日到貨的便利性。
#疫情推了一把
Blue Apron上市後,命運多舛。股價起不來,裁員頻頻,IPO 後不到四個月就裁了6%的員工(約300名),2018年11月又裁了4%的員工(約100名),同年12月,股價探到1美元以下。2019年5月,紐約證交所通知Blue Apron可能下市的危機,Blue Apron只好進行反向股票分割,減少股數、提高股價。
侵襲全球的COVID-19,卻像一場及時雨,灌溉了Blue Apron的業績。
2020年第二季,Blue Apron 新增2萬名客戶,IPO後首度轉虧為盈,獲利110萬美元,前一年同期可是虧損770萬美元。不過,2020年Blue Apron全年營收為4.6億美元,和2019年相比,僅有微幅增長。
疫情下,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的德商HelloFresh則表現傑出許多。HelloFresh視美國為主要市場,從2018年起就超越Blue Apron,現為美國市占最高的meal kit業者,其2020年第四季營收為7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成長了99.3%,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送餐數也倍增,來到278萬份,更有260萬名活躍客戶。相較之下,同為2020年第四季數據,Blue Apron的活躍客戶只有35.3萬名。
不過,市場分析預期,美國疫苗施打普及、全面解封後,疫情推升的meal kit銷售熱潮,將會逐漸回穩。
#TheNextBigThing?
繼meal kit之後,下一個熱門的食物外送網路新創是什麼呢?我看到科技商業策略作者 Manny Li 分享 #生鮮雜貨10分鐘外送 的新創募資浪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4418342970627&set=a.214707742275030
他提到歐洲多家生鮮雜貨外送新創的募資成績,包括英國的Dija,主打10至20分鐘內到貨,2020年12月完成2000萬美元種子輪募資;英國的Weezy,同樣訴求,今年完成2000萬英鎊的A輪募資;德國的Gorillas,成立不到一年,今年3月完成2.9億美元B輪募資;德國的Flink,同樣成立不到一年,今年6月完成2.4億美元的A輪募資。
以後,當我們準備晚餐臨時欠一把蔥時,是否能按按手機就在10分鐘後開門取貨呢?
商業世界裡,永遠不缺改變世界的野心家。
百萬英鎊線上看 在 喜劇片- 百萬英鎊英語 - PttPlay線上看- Gimy劇迷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證明各自的理論的正確的,兄弟兩人為此打起了賭。他們將這張鈔票留給窮困潦倒的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格利高裡·派克Gregory Peck 飾)後出國旅行了 ... ... <看更多>
百萬英鎊線上看 在 百万英镑1954 (美) 马克·吐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he Million Pound Note by Mark Twai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