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盛夏光年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心得]盛夏光年-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心得] 盛夏光年(雷) - movie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討論] 盛夏光年- 看板movi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普雷]《盛夏光年》,盛夏的一場狂歡,來到了?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討論] 盛夏光年- movie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衍生] [盛夏光年]-.09 光年- bb-love | PTT動漫區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討論] 盛夏光年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盛夏光年原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盛夏光年結局 在 盛夏光年原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盛夏光年結局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大叔之愛》、《I Told Sunset About You》、《陳情令》、《是非》、《越界》、《紅色氣球》…
還有本週即將完結的《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
近年來以 BL 與同志故事為題材的影視劇作不斷推陳出新,其中不乏票房告捷、收視火熱、掀起討論巨浪的「現象級」作品,更有人稱 2020 年是 BL 題材大爆發的一年。
然而,在 BL 發展傳播的過程中,曾與男同志作品碰撞論爭,大致的爭議點在於:
男同志認為 BL 描繪的男男之戀不切實際,不符合真實生活,不僅是在消費男同志,也會令人對男同志產生誤解。腐女子們則強調 BL 是「女性創作給女性看」的領域,跟男性本身無關。
然而近幾年,BL 創作者積極取材真實男同志生活,試圖提高作品說服力。
越來越多男同志表示,自己成長過程中是因為閱讀 BL 作品而得到認同與安慰,加上同志與 BL 影視作品在許多國家蓬勃發展,這兩個領域的疆界或多或少開始消融,甚至共享場域。
國片《十七歲的天空》(2004)、《盛夏光年》(2006),以及 2020 年票房破億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雖被歸為同志電影,卻廣受各國腐眾歡迎。
而即將在聖誕節迎來大結局的《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更是今年日劇熱門片,不只高居年度日劇榜單,更在全球觀眾為之瘋狂!
其實現在要定義一部作品是否屬於 BL,開始變得有些困難,因為 BL 已成為一種觀看、詮釋、消費的視角。
只要有一雙「腐眼」,就能看到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皆由「愛」構成。
🎄 #聖誕節一個人在家追劇也很幸福
📖延伸閱讀〈BL 美少年之戀::從少女情慾出櫃到世界大「同」〉:bit.ly/ai-li-10
-
感謝 KKTV 提供《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劇照
盛夏光年結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真正想講的 —— 經過許多前輩、同儕討論,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 也就是這本書最想處理的核心命題:電玩如何影響當代人的精神文化?
人與人之間各種形式、意義不同的愛,更是精神文化的重中之重。像是『密林斗繁星』一樣,它們盤根錯節,將人們捲進巨大的樹根之中,使人窒息。然而就在萬般窒息中,在樹縫之間,窺見沒有溫度卻最動人的,漫天的星光。」
—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陳信傑
鮮少在一個晚上讀完正常厚度的書籍,同時是如此好看又有其深度,封面合小說題旨,鮮明用色與電玩感設計帶著童趣、玩心,很難控制初相見時多停留兩眼的目光,卻沒想到,此書收錄的六篇故事更引人入勝,卓越文采展現在極其自然、誠懇的書寫語言當中,任憑慾望、想像、思緒奔馳於這一代人的成長記憶裡,不造作,不矯柔,不見冗言贅字,不將力氣耗費在堆砌辭藻上,敘事流暢,舉重若輕,些許陽剛之氣,些許陰柔之美,以淺顯柔軟而充滿善意的浪漫筆觸,有意識地從生活經驗探尋自身世界之外的世界。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為短篇小說集,共收錄六篇文章,幾乎都以電玩和男同志為主要元素,恣意勾勒一種尋常人生輪廓,相遇、性愛、初戀、成家、生子、孤獨等等,你以最真誠、最理所當然不過的態度看待這些有形無形的事物,這些事物也會漸漸成為一頁動人風景,曾經駐足,曾經掠過,曾經遺憾,漸漸從日常消失,卻從未散去。
「在電子遊戲尚未發明的年代,人們透過閱讀小說認識愛;在電子遊戲發明後的年代,人們使用各種遊戲進行覓食、烹飪、建造、求偶、交配等所有的生存演練,其中包括:愛的探索、演欲與練習。」
此書中個人私心最愛的是〈峻堯與明尉〉和〈雲蹤〉,〈峻堯與明尉〉承繼了《女朋友。男朋友》、《盛夏光年》的設定,真正建立屬於陳信傑版本的兩男一女初戀故事,時間和命運使然下的聚散離合之際,赤裸譜出不同的浪漫與傷感。〈雲蹤〉也是吳明益老師特別獨鍾的一篇,同樣身為《格鬥天王》、《越南大戰》養大的孩子,對作者筆下的背景格外有感,從撥接走到寬頻,從大型機台走到網路遊戲,從被動走向主動,看似擁有人生主導權,實際上從未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依然渴望真實的愛,追求真實的連結,面對真實而無解的結局。
與其說陳信傑探究的是電玩帶給這一代的影響,不如說,我們又擁抱了全新的精神寄託,那是更加真實的虛幻,以及更加虛幻的現實,意圖從中尋找現實的解藥,好比酒精、毒品、電影、小說、漫畫、電玩,或是未來五花八門來自於人性的科技產物,有些人從此離不開這樣的短暫解脫,也有些人就如〈雲蹤〉的姊姊一樣,得到只是更大的失落。
「你還年輕,我希望你記得,要記得事物的光明面;痛苦的記憶,就讓它隨著往日重組。不是遺忘,不是逃避,而是不讓它與現在的你、未來的要走的路產生連結。」
然而,無論成長記憶帶給你往後人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這些事物點點組成了我們現在的星空,我們共通的語言,我們一部份的文化,草薙京大絕怎麼開,瘋狂八神怎麼召喚,神奇寶貝就是神奇寶貝,海賊王就是海賊王,你可以讀石黑一雄同時不停在越南大戰中復活,你可以沉浸在金庸世界裡同時拿著好幾套遊戲王卡找人決鬥。作者透過文學的力量,傷感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電動間、漫畫裡長大的孩子,在新舊價值觀交替之間,在虛構與現實錯落之下,蔓生出一個新的時代,無數影子層層疊疊,這還只是他的第一本作品,證明了自己的人生不是錯的,更隔空證明了成千上萬個孩子的人生也不是錯的,單憑這點就足以顯示《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確實是一本如假包換的偉大小說。
盛夏光年結局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盛夏光年結局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當每顆星星 ]
當一顆星 擱淺人間 再不能回 曾經的天際線
遙遠誓言 不如謊言 飲鴆片刻 片刻給我安慰
那失眠無垠了黑夜
任黑夜豢養著思念
讓思念模糊了雙眼 OH⋯
|當每顆星星都在嗚咽 都在落淚
|每個幻想 都已幻滅
|是否能相信 妳會出現?
當一顆星 流浪千年 祈禱萬遍 會不會有個誰
百轉千迴 帶我逃脫 無盡試煉 無謂荒蕪歲月
那三月綻放了誓言
在四月遺落了謊言
而五月我依然眷戀 OH⋯
|當每顆星星都在嗚咽 都在落淚
|每個幻想 都已幻滅
|是否能相信 妳會出現?
.
|依然相信 會有妳出現
-
詞曲:阿信
製作:阿信 + 林依霖
編曲:林依霖
和聲:可樂 + 士杰 + 翔哥
混音:士杰
助理:江昆餘 + 柯弗奇
MV導演:8ID Studio
-
[ 當每顆星星 ]
身在荒島,妳能相信的,也許只有天上星辰。
這首歌並不好寫,尤其有幸在試映先睹為快後,那種「要寫出一首不會輸給這部電影的歌」的心情,充滿了我的心頭。
「一出好戲」是部過程深刻超展開,結局又透明純粹到令人想哭的電影,劇中荒島精彩刻畫了大千世界的縮影。
想用一首歌,去訴說那樣糾結的人心與清澄的思緒,在盛夏光年的相隔12年後的另一個盛夏,再度隻身為電影寫歌,這是我交出的答案:
當每顆星星。
-
謝謝 黃渤老師 / 電影一出好戲劇組 / 三十萬年老虎鉗
盛夏光年結局 在 [心得] 盛夏光年(雷) - movie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結局 讓我有點爆,因為我還來不及擦眼淚燈就亮了…囧! 可能是我曾經有過這三角色的立場, ... 若只是單純的「就想看盛夏光年!」,那不管別人說這部片有多破還是來看吧 ... ... <看更多>
盛夏光年結局 在 [討論] 盛夏光年- 看板movie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託MOD電影199的福,剛剛看完盛夏光年有一個不懂的點,快結束時,守恆X了正行這應該表示守恆也 ... 的)才會懂,電影結局為了在衝突中嘎然而止變得很. ... <看更多>
盛夏光年結局 在 [心得]盛夏光年-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次看完電影的當下,有心痛、有錯愕,還有一種找不到定位跟解釋的茫然感。
好像一場持續不間斷追逐、尋求解套的故事,然而到了結尾,三個人仍是糾纏在
漁網中的魚,
誰也沒能解脫。
是不是守恆的不放手,織成了纏住正行的網?
守恆最後的答案「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既不予之生、亦不予之死,將正行緊緊縛住,
給予最強的羈絆、最殘酷的絕望。
然而就算守恆願意放手了,正行肯定還是掙不出自己心魔編織而成的網,
是他自己選擇困在守恆身邊,儘管頻頻發出『讓我走』的訊息,卻還是一次次留下。
「一起上大學。」
「那我要考糟,你自己去上。」
「我有我的事,你有你的事,我們不見得什麼事都要在一起。」
「我們暫時不要見面了。」
可是仍然無法克制渴望。
很單純的愛,卻在拒絕與逃避間徘徊,在友情跟愛情間游走,於是心酸、矛盾、渴望、
不得解。
於焉交錯複雜、構築出盛夏光年這樣一部令人惻然纏繾而波波餘韻的故事。
--
第一次看完電影,有很多地方不得解。
最明顯的是守恆的矛盾。
他說他寂寞,所以需要正行,然而明明主動要了對方,卻又說是好朋友。
「我只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
是指「我從來都不想當你的朋友」這句
還是「我們暫時不要見面了」
還是正行可能喜歡他這件事?
模稜兩可,虛實不明。
很多版上評文大手都指出,導演刻意遊走在曖昧地帶,或許是為了迎合更多族群、
或許是想增加想像空間,然而就觀眾而言,卻像是應該清晰的鏡頭卻突然失焦、本該
完美的照片手震糊了視野。
那是一個本該清楚明亮答案,在眾多刻意模糊的手法後顯得不懇切,彷彿守恆只是個
最後仍自私、什麼都看不清的--笨蛋。
因此帶著略為不甘的心情,到網路世界去尋找其他答案。
結果找到了另外三個新版本結局,不覺有些啞然。
(總而言共有四版本: 1.電影版 2.電影原劇本 3.〈光年〉 4.小說版《盛夏光年》)
其中個人認為最符合電影版的結局,是電影原劇本。
原本的劇本,與許正平的原小說〈光年〉比較,
守恆對正行愛情的成分隱約轉為更為單純的依賴,但也多了如寬闊天空般的包容。
個人認為這確實是不錯的結局。(至少正行的心情得到撫慰與平靜)
至於出書的小說版《盛夏光年》,雖然還沒有榮幸拜讀,但正行意外死亡,守恆隱約
道出他曾經的、不敢言明的愛情,個人又覺得與腦中守恆跟正行的形象有一段差距。
(事實上是因死亡而低語愛情,個人覺得是狗血了些)
只是,之後仔細又想,思來想去,竟覺還是電影版的結局最符合個人的想像。
「讓你回想起青春時光」
當這句廣告台詞打出來,我以為說的是正行。
畢竟不是誰都像守恆一樣有兩種性別的人愛他,然而像正行那樣刻骨卻隱澀的單戀,
那種最為纖細的敏感心痛,不論是男是女,大抵都經歷過。
而後當我試著理解守恆那未明了的情感去向,嘗試代入該角色:
「如果最親密、至關重要的好友,因為愛上我而痛苦求去,我會怎麼做。」
當然要做這個想像,不得不承認在不成熟的年紀時,
個人也曾經對童年摯友有極強的依賴與占有慾,
而後終於理解守恆,而後終於發現原來投射最多相似性的角色竟不是正行,而是守恆。
沒有人應該寂寞,但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逃開寂寞。
品嘗過孤獨滋味的人,會對那一份真誠的友善強烈依賴、害怕失去,
隨時都想確定「我確實擁有著這份情感,而且不會失去。」
害怕寂寞而強烈需要愛的人,往往對愛,在潛意識裡會先預設立場
「也許總有一天我會失去她/他」
更何況守恆一開始就知道他跟正行的友誼是建立在脆弱的約定上面。
正行隨時都可能對他說出「我又不是自願要跟你當朋友,我根本就不想跟你做朋友」
所以守恆每天都去載正行。
像個偏執狂,每天一到別人家門就克制不住地扯著喉嚨叫
「康正行、康正行、起床了、康正行.....」
那可以是友誼的展現,更可以是一種不安的暗喻。
我必須每天確實地聽到你的腳步聲、得到你的回應,確定你還跟我做朋友,
我的一天才真正開始。
而守恆害怕寂寞的成分恐怕更勝於本人,故他對正行的依賴也越發超出一般朋友的模式。
一定要正行在才能安心打球
看見正行與女孩的親密感到排斥
騎腳踏車幼稚卻隱含一種「我跟正行這麼熟你這外人能懂什麼」的優越感
當正行知道了他與慧嘉交往,感到不安與背叛感
最後因為正行終於說出他害怕了至少十年的「我本身一點都不想跟你做朋友」的宣言,
淚流滿面看不清楚路況而車禍,在警局出來時像個被責備的無助小孩,
守恆的眼睛孩子似地溜搭著正行,那裏彷彿住著一個10歲的守恆在憋腳地懇求,
不要離開我、不要離開我、不要離開我...
而後為了留住正行,寧願趁著酒意毀掉理智用身體去佔有正行,也不願放手。
然而那會是愛情嗎?
守恆這樣的舉動,一定是建立在「隱約察覺正行愛意」的情況下,才這樣做。
因為如果真的害怕失去一個朋友,不會在跟朋友吵架時,還去壓對方,除非你心裡
真有波濤洶湧的愛意無法克制。(不然正常情況朋友一定是錯愕加怨恨,別說挽回友誼了)
但對照後面守恆說的「我們是永遠的好朋友」,根本不像對正行有強烈愛情的人的表現,
再說,正行都已經告白了。
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在守恆心中,真的是以一種更純粹、非關性慾的強烈心靈牽繫,
來看待正行。
那麼沒有愛情,卻可以抱正行?
在這地方的解讀,個人捨棄小說〈光年〉中,守恆那隱約存在的愛情,
而是一種更直接、更明確、也更強烈的羈絆,或許,可暫稱為類愛情。
當將對方視為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存在,那麼不論犧牲什麼代價,也要留住他。
就算代價可能是一段與他人的愛情、或是違背自己的性向。
把「失去正行的痛苦寂寞」跟「跟他發生關係」兩者放在天平上衡量,
守恆明確地知道,前者會令他痛不欲生、是他最恐懼、最不願意再次嘗到的恐怖。
可是正行因為喜歡這自己而痛苦、想離去,
那麼為什麼不抱他呢?
抱了他,我(守恆)有什麼損失呢?
反正如果失去正行我也什麼都不剩了!
真的,就算是無關性慾的情感牽絆,也能夠爆發出強烈的感情。
也能夠為了留住對方不擇手段。
所以守恆選擇抱了正行。
可是兩人的關係定位在守恆的心中,仍然是「最最重要的好朋友」。
我覺得「朋友」這個詞的輕重範圍太廣,有的只是點頭之交,有人卻可以為了朋友而死。
所以最後海邊,當我重看的時候,我發現我能夠接受「是好朋友有什麼不能講的」這句,
反而是正行的「有很多事你都還不知道」、「我是真的喜歡你」變成了多餘。
如果守恆不明白、不知道,他怎麼會用這種手段留住你。
所以之後守恆才害怕:我是不是全部搞砸了。
而正行也明白,在守恆採用了非常手段後,自己還是說要離開的話,
對守恆來說是怎樣的傷害。所以他在海邊儘管心思紛亂,仍告訴守恆:
不是你的錯。
那又是怎樣的體貼的愛情。
只是,也許有人會感到費解,守恆是什麼時候知道「正行的感情」的?
這部分個人非常贊同網路上某位大手提出來的:921地震。
個人覺得讀過原作小說〈光年〉後,再看電影,會有互補的效果。
(像是那罐可樂的意義、921地震的意義、慧嘉的頭髮、以及所謂的小天使。)
如網路上某位大手所說,
在小說中,921地震那次,正行抓住了呆住的守恆往桌子下躲,拼命地抱住守恆,
與全世界可能奪走守恆的假想的惡抗衡。
地震結束後近得聽得到彼此的呼吸。
電影版中這段劇情,感覺上只為了帶出「守恆趁正行去打電話、才偷偷打給慧嘉」。
或許導演想要掩飾掉守恆的「知道」,或許導演想在最後的床戲與海邊之前,
將守恆困在一個彷彿一無所知的角色定位裡。
只是卻犧牲了
正行當時展現的那份超越自己、超越愛情、超越一切現實約束的無私的愛。
也讓觀眾對守恆抱正行的行為動機充滿疑惑與猜測。
總之,在思考過後,雖然不忍心但我還是認為守恆抱正行的動機,「非關愛情」。
是害怕寂寞、是強行占有、是不想失去、是恐懼孤獨。
但卻不是一種慾望流轉的愛情。
可是也許,確實是「愛」的一種型態。
就像曾經正行畫了一條線,「不准越線」。
而守恆也為正行畫了一條線,「我們永遠是好朋友」。
無從跨越,像無期徒刑,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正行流淚了。
他在飄渺寬廣的大海之前,找不到這份思念的落腳處。
他不能選擇離開,守恆不要這樣。
可是他也不能選擇留下,因為那裏有一條令他掙扎痛苦無從排解寂寞的線。
那一晚的擁抱,是最初,也是結束。
因為守恆喜歡的是女孩子。
可是誰知道呢?
也許守恆哪天自己後悔了,撤線了,只是當時的正行已經不知道走到多遙遠的地方了...
---
要說有遺憾不滿的話,那麼就是「好朋友」這詞太淺了。
已經無所不用其極的留住對方、連關係也發生了,「好朋友」其實已經不足以形容兩人之
間絕不能割捨的羈絆,也無法形容對守恆而言,正行的絕對重要性。
好吧,也許正如大家接受的恆星與行星的理論,
恆星用引力,盡其所能地困住行星,如同太陽之餘地球、地球之餘月亮。
同時行星本身也受到恆星吸引,可是那一條劃下的線,無從跨越,無從相戀。
---
忽略了慧嘉,因為我認為,慧嘉是一種衝突的代表、一種性別矛盾的指標,
就算今天不是慧嘉搶了守恆,他日當守恆為其他女子心動,同樣會引爆正行的想逃。
相較之下,
守恆必須是守恆、怕寂寞的守恆;正行必須是正行,扮演小天使同時也懷著愛意。
至於慧嘉,就是個代表符號--現實。
她是個開關,
「當出現了一個令守恆心動的女子,守恆與正行必然發生的心理變化」
以這樣的角度,慧嘉是不是慧嘉,我不置可否。所以並不特別去界定或釐清慧嘉的心思。
或許也可以說,因為她像是一道倏忽即逝慧星,偶然經過、偶然干預了恆星與行星
固有的引力模式,
於是天下大亂。
可是慧星退出後恆星與行星仍有他們的故事要走,再說,誰能保證往後還會有多少
不經意劃過的彗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157.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