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婦女那一段寫得實在太貼近現實啦><
很喜歡文中的這段話,
"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某些令你不悅的行為,是你自己也不喜歡的自己的行為。"
為人父母者,大家一起加油努力!!
不要用責怪孩子的方式抒解自己的感受
文﹨伯尼.西格爾醫師(身心靈整合療癒暢銷作家)
許多人不了解,我們說出口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麼重要。長輩在孩童成長期間使用的言語,能幫助培養孩童的自尊與自我價值,讓孩子比較不會染上吸毒或出現其他自我毀滅行為。其實孩子的錯誤行為都只是在找尋一種感覺,一種應該要從父母、師長、長輩身上獲得卻從未感受過的感覺。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的孩子身體也比較健康。
我們與外界的聯結及人際關係,早從童年時期就開始建構並賦與意義。我的家庭很罕見,我備受父母疼愛,在學校不惹麻煩。我尊敬父母親、更愛他們,而他們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親的諄諄教誨總是與我同在,若是我向父母親許下承諾,我也必定會遵守。
我總是認為,若想要鼓勵孩子,就要在其他大人面前稱讚孩子,而且是要在孩子們聽得到的範圍內。這麼做有什麼幫助呢?猶記童年時期,我無意間聽到父親對他的朋友說:「這小孩將來不管做什麼都一定會成功。」當父親說話時,他以為我人在屋外,所以我知道他是真心相信想的,這讓我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棒,比他當面稱讚我的感覺還好!本書作者「麥德哈斯」也同樣發現這個技巧,並稱它為「偷聽的讚美」,在第七章有深入探討。
另外一個重點是:批評也能幫助孩子,不過必須是具建設性的批評,不妄下評斷,批評方式要像教練批評隊員、或導演批評演員一樣,是要能幫助團隊成員改善行為模式、臻至更完美的境界。若告訴孩子:「你…有問題!」這不是在批評孩子的行為或能力,而是在傷害他們。就算你不喜歡孩子們的某些行為舉止,還是要表達你對他們的愛,麥德哈斯在本書也清楚解釋了這個觀念。
不要將自己的錯誤或問題投射在孩子身上,如果與孩子發生爭執,試著聆聽他們的批評,然後記得說聲「對不起」,這麼做能讓心理創傷癒合、強化親子關係。父母親不為自己找藉口,並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的身教正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示範,而且,父母親應該常常用「我」這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感覺,而不是用責怪孩子來解釋自己的感受,當父母這麼做時,就是在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在批評孩子,孩子回應時也不會感覺受到責備,麥德哈斯在第三章中針對這個觀念做了詳盡的解釋,同時舉出許多例子,讓父母親們可以自己練習。
在此我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多年前,我兒子考慮買輛機車代步,我和他分享自己當外科醫師時親眼見到的機車車禍實例,不過兒子仍相當堅持,我們辯論了好長一段時間,我老實說出自己內心的擔憂,每次只要想到他騎機車,我就一定會提心吊膽,擔心接到他出意外的電話;兒子不斷與我爭辯,測試我的態度,他最後終於放棄,還回過頭用我說的話來說服朋友「不要買機車」。
我的家人已經學會使用特別的說話技巧來達成想要的目標,如果我言行過於頤指氣使,孩子們會說:「爸,你現在不是在開刀房。」每當聽到這句話,我就會收斂態度;另一個例子是我太太讓我安靜的妙招(我來自成員眾多、吵鬧喧譁的大家庭,所以我的音量有時對她來說過於壓迫),我家養滿各種寵物,我太太如果想讓我放低音量,她只需對我說:「親愛的,你嚇到可憐的小動物了。」
我經常讓孩子體會「邏輯結果」,就像麥德哈斯在書中倡導的觀念,以我自己為例,當孩子們還年幼時,常常在屋內狂奔和打架而弄壞東西,我通常不會去修理那些被壞掉的東西,孩子們必須與他們的傑作共處一室,這種結果是非常有效的溝通工具。
可別忘記,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在親子溝通中,漠不關心的代表行為就是:只告訴孩子們該做什麼,卻沒有靜下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我的經驗就是最好的教訓,當我靜下來聆聽孩子們說話、了解他們的問題,他們總會對我說:「爸,謝啦,你幫了好大忙。」可是如果我沒有聆聽就直接建議該怎麼做,他們會說:「你根本沒幫上忙。」聆聽孩子說話,就是給孩子機會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處境以及需要做什麼。
聆聽很重要,因為聆聽能幫助了解問題所在,一旦了解問題所在,你就能釋懷,親子關係也能獲得修復。有時孩子的言行讓我心痛,我會直接告訴他們,然後他們就會跟我分享最近生活中的遭遇,解釋那些言行背後的原因,我們會因此合好,並讓傷痛過去。請記住,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某些令你不悅的行為,是你自己也不喜歡的自己的行為。
時至今日,我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我們還是經常保持溝通,不管是面對面或講電話,每次對話結束後一定會說:「我愛你。」在我和孩子的對話中,這三個字和其他字詞相比出現頻率居冠,生活中越常聆聽孩子說話,孩子更有可能對你說出這三個字。
只要打從心底疼愛小孩,並按照麥德哈斯在本書中提列的準則來做,一定可以避免把小孩變成沒自信的醜小鴨,結果讓孩子們得掙扎找出屬於自己的美麗、重塑自己。請務必:聆聽、相信、療癒。
作者序
戒掉殺傷力強大的語句,改用「健康句型」
我是做事很有效率的人,因此獲得許多稱讚(有些讚美實在言過其實),像是「高效率女士」、「邏輯女士」、「高速火車女士」(別在我的軌道上徘徊嬉戲,否則會被壓扁),像個龍捲風一樣在某些情況也許有用,但在某些時候卻可能會造成嚴重災難。
其實高效率與我的人格特質並不合,比方說,我喜歡與病患接觸,如果沒有機會與病患接觸、保持互動,就失去當醫生的快樂與價值。但如果是站在效率的觀點來看,就理論上而言,我應該是神色匆匆地衝進診療室,將一根難聞的木片伸進病患嘴中,用小手電筒草草照一下那深深的黑洞,只看一眼馬上宣布:「扁桃腺發炎,吃藥一週後再回診。」然後不發一語走出診間。
當然了,我的工作做完了沒錯,但病患怎麼辦?我要是旋風般地來去,病患只能尷尬又震驚的留在診療椅上,接著感到不知所措、氣憤填膺;更糟的是,當病患離開時,只會覺得自己像個預約掛號的數字,而不是有血有肉、過著有歡笑有淚水人生的人,他自覺喪失生為人的自尊,還覺得(至少在醫生眼中看來如此)自己只不過是個沒有面孔的病患,額頭上被蓋上「扁桃腺炎」的戳章;他應該打死都不會再回診(除非回來要求退費、或嚴詞訓誡我一頓),同時我也強烈懷疑,他是否真的會聽從我的診斷建議;對我來說,這種情況讓行醫變成是一連串的「組裝生產線工作」:冗長乏味、毫無成就感。
當初選擇當醫生是因為我喜歡與人接觸,喜歡跟每位患者互動,不只是聽他們描述病症、向他們分享我的見解、幫助他們痊癒,我更喜歡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家庭、心事及夢想。與病患保持良好互動讓我的醫師生涯增添更多豐富體驗,而且良好的醫病關係還為我培養出一群忠實、認真遵從我建議的病患,總而言之,這是雙方都獲得療癒的經驗。
職業婦女的崩潰育兒經驗
開始行醫的頭幾年,我總在醫師與母親這兩個角色中切換、掙扎奮鬥,特別是在下班回到家時,看到五個小孩把家裡搞成一團大災難,本來應該是辛苦工作後的平靜避風港,卻在轉眼間變成核子彈試爆現場。某一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晚上回到家時,我發現馬桶座墊上貼滿衛生棉墊,四歲的兒子對此感到興高采烈,因為他覺得親愛家人們的屁股得以在如廁時保持溫暖、不會著涼。兒子還來不及開口解釋,我就對他大吼:「你到底以為自己在做什麼?你知道這些東西有多難撕掉嗎?回自己房間去,馬上!」
不到五分鐘後,十歲的兒子像是雨季後忙著翻耕的勤奮農夫,他雙腳沾滿泥巴,在廚房地板踩出厚厚一層泥,衛生棉墊事件已經搞的我怒氣沖天,現在又來這招,我不禁大吼:「不要搞的亂七八糟!我身體不舒服,我說過多少次,進屋前要先脫鞋,我都懶得再說了!」當我在忙著擦地板善後時,聽到八歲兒子威脅妹妹要把她的芭比娃娃拿去餵狗──那隻威瑪犬「柔伊」,牠是我們家重達七十磅的萬能垃圾處理器。我齜牙咧嘴威脅警告兒子:「小朋友,要是你膽敢讓柔伊嗅一下那個娃娃,就等著被禁足一年!」我醜怪的模樣彷彿經典恐怖片《大法師》的場景。
同一時刻,大兒子正以二十五萬分貝的嚎嘯聲浪在嚎啕大哭,我彷彿看到家中最澄澈高雅的水晶杯因禁不起聲波攻擊而應聲碎裂;我高聲吼他:「你就不要讓我走到你旁邊,到時候我一定讓你哭個夠。」此時最小的女兒也沒閒著,她正全神貫注(我找不到比全神貫注更恰當的形容詞)地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開心地從鼻子裡挖出黏涕涕、濕答答的鼻屎。我用跑百米的速度衝上前阻止她把鼻屎塗在咖啡桌上,但我並不知道,孩子們在地板上噴了家具蠟,這樣他們就能穿著襪子在地板上溜來滑去;瞬間我像曲棍球圓盤衝出柚木地板,同時非常不淑女的尖叫:「不要再挖鼻孔了,那很噁心!」
等所有混亂告一段落後,每個人都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的神經緊繃如弦、魚尾紋深陷、眼角旁的小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更慘的是,那麼多時間過去了,我發現自己竟然連一件事都沒完成!我的腦海深處不斷重複迴響起「卡岡,帶我離開」的電視廣告詞(註:卡岡是美國沐浴產品品牌,廣告描述一位家庭主婦打開房門,發現孩子正在展開枕頭大戰,房間凌亂不堪彷彿核爆災區,主婦露出絕望無助、束手無策的表情對著空中大喊:「卡岡,帶我離開!」
接著就是主婦快樂泡澡抒壓的畫面),我決定學廣告的內容,來洗個很長很長的泡泡浴,順便讓自己反省,思考剛才的情況。泡在浴缸沒多久後,我開始自問:「我對待小孩的態度與方式,為何與對待大人完全不同?」另一個重點更讓自己疑惑不已:「我這麼做,對任何人一點幫助也沒有!」
我內心深處明白,自己並不是唯一一個犯這種錯的家長,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也如此。我泡澡泡了好久,全身皮膚都快皺成超級大梅乾,我假裝沒聽到浴室門口的敲門聲、還有小小手指扭動門把的聲音、以及飄盪空中的嗚咽啜泣聲。我腦海中全是鄰居、朋友、在賣場遇到的陌生人、大賣場推車上蹣跚學步的小孩,這些大人們和小孩講話的樣子沒比我好到哪。就在洗髮乳和潤髮乳交會的瞬間,我靈光乍現:環顧歷史,世世代代的父母用在孩子身上的溝通方式,絕對不敢用在成人身上。
我開始思考:傳統的親子溝通除了「毀滅歐姿與哈里特的和諧家庭夢想」(註:《歐姿與哈里特》(Ozzie and Harriet)是美國長壽影集,演出五○年代美國人心中的完美家庭樣板,家庭成員是一對夫妻與兩個兒子,他們在戲裡戲外都是一家人),其他都是以相當沒有成效的方式宣揚「順從美德」。傳統親子溝通法對孩子的自尊沒有任何影響嗎?對時下青少年問題沒有部分責任嗎?更重要的是,若傳統的親子溝通確實造成上述問題,那麼改變傳統溝通方式是否有助於型塑更美好的社會呢?肥皂泡沫覆蓋全身髒汙的剎那,天啟般的靈感相繼降臨。
我沖掉滿身泡泡、拆除馬桶座墊上的所有衛生棉墊、清洗廚房地板上的泥巴、安慰五個小孩、吻去他們的眼淚,接著我便展開一項任務:「假設並驗證對孩子說的話與當今社會現況確有關聯。」為了找到答案,我與數以百計的家庭、教師、孩子、祖父母、與孩子常態性互動的成人做訪談。我把發現的結果與自己個人的經驗省思做比對後,答案清楚浮現: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具有關鍵影響力,足以決定孩子長大後是否能成為有道德、負責任的成年人。
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幾世紀以來,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有兩個主要錯誤,第一個錯誤是:有些對孩子說的語句是在鼓勵他們尋求大人的認同。當然了,若孩子為了尋求我們的認同,願意在我們行經的路上灑滿玫瑰花瓣,這對我們來說是多美好的期待;然而當孩子長大後,也會開始去尋求其他人的認同,但這些人不一定都像我們能發自內心為孩子好,也或許這些人的道德準則、價值觀與我們南轅北轍。
第二個錯誤:有些大人說的話會阻礙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有些使得孩子們無法客觀獨立思考,有些造成孩子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則使得孩子根本失去自主思考能力。當孩子無法發展健康的自我邏輯思考能力時,他們就只好依賴別人替他們思考;沒有邏輯思考能力,孩子們就無法有效篩選並解讀外界訊息,所以他們相當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訊息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訊息),但外界訊息經常是不當的誘惑,無法正確教導孩子們良好的道德與價值觀,因此沒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同儕、媒體、流行文化的影響,出現不負責任、不道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行為。
也許你不置可否,認為今日社會上大多數孩子都還是乖巧且負責,不過這難道不是因為想要討好父母親或其他人所做的表面行為嗎?難道不是孩子想躲避訓戒和懲處的方法嗎?當無人監管時,他們還可以同樣保持良好行為嗎?事實上,孩子們大多數的道德原則是根據自我放縱的「需要」與「想要」,孩子們行為的導向是誘惑型塑、衝動行事、渴望他人批准,也或許三個原因都有。
換句話說,孩子之所以會做「對的事」,主要是因為有一個或多個狀況:
◆對他們有好處。
◆每個人都這麼做。
◆若不做「對的事」,可能會受處罰。
要有負責任的行為,首先要有明確的邏輯思考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具有抵禦的力量,能夠抵擋外界不斷入侵的誘惑及內心的欲望,也是通往寬容、快樂與全人的關鍵。
本書中我列出一些具傷害力的句型,乍讀之下可能覺得訝異,甚至感到震撼(不過照顧孩子多年的人應該不是那麼容易受驚嚇)!你心中可能暗忖:「天哪,這些話我常常說,但看起來好像還好!我的孩子沒有塗黑色唇膏、染紫色龐克頭、沒有被學校退學、也沒有虐待小動物呀,事實上,他真的沒什麼問題,只是有孩童過渡到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小毛病:易怒、說謊、不合理的要求、無病呻吟等,這些毛病能多嚴重啊?」不過,只要繼續閱讀就會發現,書中列出的話語是如何改變、扭曲、阻礙孩子們自主決定的過程。
閱讀本書後會發現:當戒斷那些具傷害力的句型後,會使得日常生活可用的句型瞬間驟減,而用其他外國語言來填補語句缺口也不是好辦法,因此我在書中列出多種較健康的替代句型,它們都有助於鼓勵孩子建立自主且理性的思維脈絡,如此才能在往後的每日生活中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改變父母親與孩子的溝通模式,讓孩子習得智慧抉擇的方法,父母親則要退居孩子身後。靜心省思片刻後一定能明瞭:社會的道德品格環境是由「負責任的決定」羅織而成,任何打壓、阻擋或削弱邏輯思考能力的話語,都是促成當今社會道德日益崩壞的幫凶。
事實上,今日年輕人、家庭、社區,甚至到整體社會面臨的問題,我相信代代傳承的「大人句型」就算不需負全責,也要負大部分責任;既然已經徹底了解語言與社會現況間的關聯,就能進一步了解問題核心,了解問題核心後,就能戒掉殺傷力強大的語句,改用「健康句型」來培養孩子成為有道德、負責任的成人,更能幫助社會重拾失落的道德,這種「健康句型」絕對有助於開闢未來更閃亮的日子。
書名: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培養正向好孩子的日常教養替代句全書
Hearing Is Believing: How Words Can Make or Break Our Kids
作者:伊麗莎.麥德哈斯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junderch…/exep/prod/booksfile.php…
這裡是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省桃身心科掛號 在 林俊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2年度住宅補貼於7月22日至8月30日受理申請
刊登發佈日期:2013/7/10 下午 06:54:25|最後修改日期:2013/7/10 下午 06:54:25消息內容
102年開辦之住宅補貼作業係內政部依據101年12月30日施行之住宅法及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等規定公告辦理。今年本市計畫辦理戶數分別為:租金補貼2,290戶、購置住宅貸款426戶、修繕住宅貸款250戶。
今年申請條件除依往例規定之:凡戶籍設於台南市年滿二十歲,符合下列家庭組成條件之一者:1.有配偶者。2.與直系親屬設籍於同一戶者。3.單身年滿四十歲者。4.父母均已死亡,戶籍內有未滿二十歲或已滿二十歲仍在學、身心障礙或沒有謀生能力之兄弟姊妹需要照顧者之民眾。其家庭收入審核標準並增加動產及不動產限制,各項標準如下:
1.租金補貼家庭年所得及財產標準:
戶籍地:臺南市
家庭成員家庭年所得應低於下列金額:家庭年收入89萬元/每人每月35,854元/平均收入112,500元
家庭成員財產應低於下列金額(每人每年動產限額(含存款本金、投資、有價證券、中獎所得、其他財產所得、保險給付等一次性給與之所得)-非住宅之不動產限額(含土地及房屋):480萬元
2.購置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家庭年所得及財產標準:
戶籍地:臺南市
家庭成員家庭年所得應低於下列金額:家庭年收入89萬元/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5,854元
家庭成員財產應低於下列金額:非住宅之不動產限額480萬元
申請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者動產限額一覽表
類別: 二
戶籍地:臺南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臺東縣、金門縣
未購住宅者動產限額(每年每戶):185萬
已購住宅者動產限額(每年每戶):39萬
3. 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家庭年所得及財產標準:
戶籍地:臺南市
家庭成員家庭年所得應低於下列金額:家庭年收入89萬元
家庭成員財產應低於下列金額:每人每月35,854元/平均收入112,500元
非住宅之不動產限額:480萬
本年度規定中本市租金補貼家庭年收入標準89萬元為全國最嚴部分,經洽內政部營建署先每年所定所得標準是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之資料依一定公式計算,往年台灣省排除桃園及省轄市,今年全納入台灣省家庭年所得,故顯現出本市比台灣省家庭年所得低,再加上本市大都以農業為主,相對會比北部大都會所得低,且今年家庭收入審核標準並增加動產及不動產限制等排富之規定,在補助戶數有限下,家庭年收入之調降,將可讓較低收入及真正需要補貼民眾獲得補助,落實政府照顧弱勢族群之美意。
市府都發局亦指出,將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增加103年度補助戶數,另以家庭年收入為申請標準,對於家庭成員較多之申請戶較為不利部分,亦請其一併檢討,以維申請補助者之權益。
市府都發局請有意申請之民眾於受理期間,填寫申請書、備妥相關文件,於受理截止日前,親送或以掛號郵寄至市府永華、民治市政中心或區公所。相關規定公布在內政部營建署網站「住宅補貼」專區,民眾可自行下載列印申請書填寫或至區公所、市府現場索取申請書。
都發局特別提醒民眾,申請戶一定要詳閱住補規定,以免遭致後來停止租金補貼並追還溢領款。另本次在評點項目有做小幅修正,請申請戶一定要仔細詳閱相關規定,如符合加分條件,相關文件應要備齊,以維護自身權益。
市府受理補貼的收件時間為上午08:00至下午5:30,詳細辦法規定,請電洽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更新科06-3901347、區域計畫科6334251。
省桃身心科掛號 在 桃園醫院精神科掛號 :: 長照機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長照機構資訊網,省桃身心科門診時間,省桃精神科醫生推薦,桃園醫院身心科掛號,署立桃園醫院掛號系統,桃療掛號,桃園療養院網路掛號,署立桃園醫院掛號app,桃園醫院掛號 ... ... <看更多>
省桃身心科掛號 在 [心得] 精神科/身心內科小心得- 精華區ChungLi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中壢桃園一帶精神科相關的醫院診所並不多
有去過 壢新醫院 桃園署立醫院(省桃) 以及心寧診所
我是去看情緒不穩以及失眠的問題
壢新醫院>身心症門診
網路掛號https://60.248.86.214/
壢新交通不算方便 不過在中壢j-mart前面有接駁車可搭
星期一至五早上至晚上10點都有看診
但時間不是固定的 網頁上有看診時間 時間上算是蠻方便的
初診的話好像要現場掛號 壢新生意無敵好 要等...
看診醫生只有胡培基醫生
去過比較多次 胡培基醫生會跟你聊天
也可以對於當時心情不穩定的我給些建議以及幫助
有煩惱可以跟他說他都會跟你聊
我每次去的看診時間大概都花15.20分鐘左右
至於開的藥量幾乎都是兩星期
但是 我覺得很貴...
而且每次的錢都不一樣
我都是開兩種藥(抗憂鬱及安眠)
最貴記得是800...最便宜的那次也要400...
有一次他開7天的藥量也是跟我收400...
很奇怪的是 我跟朋友一起去看
他拿了1個月份1天2顆的史蒂諾斯(共56顆)及28顆的抗憂鬱藥物
我拿了2星期14顆的史蒂諾斯及14顆克憂果
我們都一樣是付400...每次看完醫生付錢都覺得更憂鬱
有次我看了一個月精神科的藥費就花了1500 開銷很大
署立桃園醫院>精神科
網路掛號https://tygh-netreg.tygh.gov.tw/netreg/NetReg.asp
他的交通算是蠻方便的 1路公車可達
但是看診時間蠻少的 只有星期一至五的早上而已
如果要去看可能還要特地請假
醫生有李世易及黃偉欽
我是好多年前去看的 所以不記得醫生是哪位 現在還有沒有在
不過我那時去看 那位醫生我覺得人很好
因為第一次看也不知道要講些什麼
但是他會引導你 慢慢來了解你的困擾
很認真且仔細的聽你說話 也可以給我很多很好的建議
那次去看診 跟醫生聊天大概就半小時了
那時我才高中 我覺得他不是很想開藥給我吃啦...
還是有開一種抗憂鬱的 14顆
那時一般診所門診掛號好像是100的年代 我那次去省桃看是200多
我覺得不算很貴 只是看診時間太少了
很不方便 所以我很久沒去過
心寧診所
網址https://peacefulmindclinic.com/service.htm
他在桃園愛買的對面 交通也很方便 1路公車可到
由於是專門身心科診所 所以看診時間很多
星期一至六皆有 很方便
醫生好像只有林維文
我今天才去的 他的看診項目蠻多的
我的部分 這位醫生是病理式看診
看相關科 第一次是遇到這種
先問你工作還是唸書 家裡有幾個人 排行
有無喝酒抽煙 家族有無精神病史 有沒有看過相關科別
之類的一條一條的問 問看診的原因
幾乎不會跟你聊天的 大概10分鐘可看完
長期失眠之類的人 不想跟醫生多扯 可以看這家
看診費用很便宜 就是掛號費150 可能再加部份自費
我今天拿2星期的藥量 2種共28顆
總共才250
小結:
想要好好聊天又不要聊的太貴 選省桃
沒空看醫生想快點拿藥 選心寧
想要加減聊天不在乎金錢 選壢新
另外 中壢還有一間診所
快樂診所
https://www.happiness-clinic.com/time.php
很近 在中光路上
我後來才發現的 下次要去探勘
--
https://blog.pixnet.net/dierotezora
管它人生什麼亂七八糟的痛苦煩惱,跑啊跑啊高橋,
才是重新燃起鬥志的最後關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7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