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一本你最近買的書Challenge
⠀⠀⠀⠀⠀
書展停辦了,線上活動更為重要,響應這個挑戰也是再合理不過。或許對我來說,將最近買的書放上社群網站不難,難的確實是「一本」,因此想將這個機會留給不太會獨立出來分享的類型,此本屬於我們影迷的台灣電影與文化史回顧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
從 1895 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同時來到臺灣、五〇年代臺語片興起、六〇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七〇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八〇年代解嚴前夕黑電影新電影接力出現,到九〇年代戒嚴結束創作者終於可以在大銀幕討論白色恐怖。此書為春山出版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成果,他們認為,電影是富含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既反映又保存了時代,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就像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映射出時代的光影。電影史不該只是電影史,也是文化史,更是我們應該共同珍視的「看得見的記憶」。
⠀⠀⠀⠀⠀
迫不及待先翻開的,就是後段的以李安與侯孝賢為主題的兩篇文章,偷偷透露,《天橋上的魔術師》劇集即將播出,有時間的人可以趁過年時先再複習一遍《戀戀風塵》,在這部長篇改編作品裡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以下特別擷取《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中由《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執筆的一篇〈天才何以成群地來?台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讀起來相當精彩:
⠀⠀⠀⠀⠀
⠀⠀⠀⠀⠀
「在那盛行文學改編電影的年代,閱讀,自然也對於電影人在製作觀念的啟蒙起了不少作用。侯孝賢自言其轉變正是從拍《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因為是改編黃春明的小說,態度上總是比較謹慎,也受小說影響,朝向寫實發展。此外,因朱天文推薦而讀的《從文自傳》,更讓他找到一種遠而冷靜的敘事視角。拍《風櫃來的人》時,給攝影師的指令,就是叫一直叫他『遠一點』。自此之後侯孝賢逐漸摸索出其獨特風格,以情感上的『寫實』為依歸。為求寫實,更偏愛非職業演員的表現,甚至寧可『不打斷時間,拍得長,讓演員沉浸;不切割空間,保存現場的完整,讓演員自在』,而衍生出其獨門的長鏡頭美學。
⠀⠀⠀⠀⠀
幾位帶有新觀念的導演們,也多能得到中影出身、年輕一輩技術人員的刺激與支持。攝影師李屏賓就曾表示,他從助理時期就已經想追求更寫實的光影處理方式,卻總是遭到其他老前輩提醒『光不夠』。一直要到拍《光陰的故事》碰上楊德昌這批新導演,終於能擺脫傳統飽滿的燈光打法,改以更擬真的光影呈現;1985 年與侯孝賢合作《童年往事》時,甚至已經敢挑戰只用一百瓦不到的燈泡當作主要光源了。李屏賓說:『侯導以前不懂鏡頭、不懂影像、不懂光,但是他懂感覺,很厲害。』1993 年合作《戲夢人生》時,李屏賓說他自己已經很少用燈,但侯孝賢幾乎完全不要燈了。
⠀⠀⠀⠀⠀
在剪接師廖慶松眼中,自美國留學返台的新導演如楊德昌和萬仁等人,『事實上拍片沒有那麼專業,可是他們的觀念卻是先進。』對於電影創作,他們有非常強烈的自省與社會理想。廖慶松強調:『新浪潮的導演們,是我這輩子工作過最有肩膀的電影人,他們事實上很強烈地傳達自己對社會、對很多事情的觀點,而且從頭到尾堅持,沒有改變。』」
⠀⠀⠀⠀⠀
⠀⠀⠀⠀⠀
⠀⠀⠀⠀⠀
⠀⠀⠀⠀⠀
▍博客來 :https://pse.is/39xk7a
《童年往事》 :https://pse.is/3am9wh
《戀戀風塵》 :https://pse.is/3bjyak
《風櫃來的人》 :https://pse.is/3btgv4
《兒子的大玩偶》:https://pse.is/3bm6ln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地理 #臺灣歷史 #日本時期 #台北市
#古蹟文化 #城市發展 #聚落地理 🇯🇵🇹🇼
重慶南路的過去與現況
#好書推薦 #人文社會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還有西西:「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作者群:
作者簡介 蘇碩斌,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文所教授。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企畫《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等,近年致力推廣創造性非虛構寫作。
林月先,臺北人。曾合著《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主編《尋味Badousi:溪洲部落野菜札記》。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
高傳棋,1970年生,家族世居南萬華加蚋仔三百年,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北一女地理老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祐生研究基金會子題計畫主持人、臺北商業大學兼任講師;現任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臺北水窗口執行長、Ours理事、臺灣古地圖史料協會理事。發表過近100篇關於歷史地理、臺北生活文化、廣告創意時代等文章,及50多本相關著作,包括《穿越時空看臺北》、《引領臺北走向世界舞臺的茶文化特刊》、《古地圖看臺北》等。
凌宗魁,畢業於中原建築系、臺大城鄉所。興趣使然的建築史與文化資產工作者,著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
鍾淑敏,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特別著力的課題為:戰爭動員與臺灣人戰犯、二戰時期的臺灣戰俘營、戰前臺灣人在東南亞的活動、灣生與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灣總督府官僚、專賣事業等研究。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曾獲2000年誠品復古文案大賽優勝、2010年高雄拍片網夏日影評徵文活動首獎,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並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人文藝術寫作中心擔任兼任講師。曾任八旗文化編輯、《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國影本事》主編,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合著)等。
-
出版社:左岸文化
左岸文化第二編輯部/遠足文化第二編輯部
出版日期:2019/08/07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活動分享>
【2017 臺中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數位主題展《文化地理學》
-------------------------------------------------------
★地點: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臺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
★時間: 2017/12/5 (二) - 12/13 (三)
★網站: http://blog.digitalculture.tw/
-------------------------------------------------------
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7年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系列活動,將於12月5日至13日期間,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推出數位主題展《文化地理學》。策展人劉惠媛與侯君昊,力邀多位跨領域藝術家、設計師及攝影家與文史工作者等,包括聲音與影像裝置藝術家吳燦政,音樂創作者鄭乃銓,攝影家章光和,多媒體互動設計黃致傑、二三設計,都市計畫規劃師林佑達,地方文史工作者張俊彥等,與本計畫規劃團隊,一同參與這次的實驗性展演創作。
本次展出的十件作品共分為「記憶」、「城市」、「聲音」,與「感情」四個系列,主要以臺中為研究與創作的源頭,藉數位化媒材為工具或表達媒介,將數據或聲音、視覺素材轉化為具備互動性、趣味性、議題性,以及能夠觸動人心的敘事內容。
例如:將城市老齡化人口分佈於各行政區域的數據,轉化為兼具美感的視覺化呈現,以探討城市「高齡化」議題的作品〈在看得見的臺中看見城市高齡化〉;將空污指數所形成的不同能見度比擬陷入愛情中的迷惑程度的〈愛情迷霧製造機〉;將採集自臺中的聲音素材,透過排列成臺中地圖,代表臺中各個行政區的29個單體喇叭來呈現,並藉由音景記錄時間的創作方式,佈局成一首專屬臺中的篇章的〈中聲鳴響〉。此外,以臺中市的住民記憶錄像為素材的〈時光@臺中〉,攝影家章光和以東方多點透視手法取景臺中地標建築與觀光景點,以形成各種超現實景象的〈印象超地景〉等作品,亦將於本次展覽中帶來有關城市空間、記憶,以及情感面的豐富內容呈現。
-------------------------------------------------------
☆相關活動:
【未來講堂-未來藝術的追尋:當新媒體介入跨領域】
-------------------------------------------------------
★地點: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臺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 B1會議室
★時間: 12/10(日)14:00–16:30
★主講人: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持人:侯君昊(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暨跨領域藝術團隊transArt NCTU協同指導/臺灣數位文化中心先期規劃計畫共同主持人)
★與談人:黃建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報名網站: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710200508028571651510
-------------------------------------------------------
當代藝術的發展已到了一個臨界的十字路口,未來的藝術可能,遂成為我們追尋的目標 ...
從十九世紀華格納「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到當代的「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概念,都再再強調去除藝術領域間界線的重要性。當代跨領域藝術重視的跨越及滲透概念,打破交互及整體,作為全新的生產機制,它包括藝術的界限與技術、展演的多重可能,創造與想像在當代的意義、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新命題。尤其是當新媒體科技介入藝術之後,藝術的未來可能性,增添了更多想像。本講座將聚焦在跨域創作實際案例的生成及意義,並探討其未來發展可能。邀請所有與會者共同關注與思辯,想像新媒體科技介入藝術的無限可能。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 [心得] 臺史博團隊《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 臺史博團隊《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作者: goodvictor(原文連結). 11個月. 圖文網誌版:https://victorsong.pixnet.net/blog/post/406071270. ... <看更多>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 南方書店's photo 的推薦與評價
南方書店每天挑一本書陪伴你#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蘇峯楠#石文誠#張安理#鄭勤思#陳怡宏#李文媛#莊梓忻#莊竣雅#謝燕蓉#曾婉琳#曾明德#聯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