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老遊戲卻永遠在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真誠互動中學習自我認同
所謂的「特質」其實是很中性的,它有正、負兩面,我們可以想辦法削弱負面特質並提高正面特質, 在這一體兩面的狀態中,發揮個人最大的潛能。但在發揮潛能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談談,你對自己的認識足夠嗎?
認識自己其實是一道永遠的課題。「我」到底是 一個怎樣的人?這並不容易回答,因為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會擁有不同的狀態,每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快速地被定義。每個不同的狀態都是「我」
那麼, 到底「我」又是誰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要你找出標準答案,而是希望你能夠從更寬廣的視野看見「完整的我」,這個「我」可以源於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也可能來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很喜歡一個叫「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的理論,它把人的自我分成了四個面向,分別是:公開我、隱藏我、盲目我以及未知我。
🥰公開我
我自己知道,且別人也如此看待的部分。譬如: 我清楚知道自己是一個活潑、不怕陌生環境的人,別人也知道,所以我很自在地做自己。
😉隱藏我
我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部分。譬如:我每 天回到家都覺得很害怕,不喜歡一個人,而且有很多 負面想法,但別人卻完全不知道,大家以為我是個歡樂的人,因為我沒有把負面的一面展現出來讓人看到。
🧐盲目我
我自己不知道,但其實別人都知道的部分。譬如: 小林認為自己是個完美主義的人,他很努力地想做好 每一件事,但其實當他做不好的時候就會逃避、不去面對。小林從來沒有發現自己這個部分,然而和他相處、共事過的人,都認為小林是個習慣逃避困難的人。
🤩未知我
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分。這也可說是未開發的部分,因為人是會改變的,我們不是機器人,可能會在不同的環境時空下,發現新的自己。因此,不要輕易地把自己框限住,要相信自己充滿很多的可能。
上述四個我有什麼意義呢?其實很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所謂的「公開我」,就是你很真實地展現在他人面前的子,你不太需要偽裝,公開我越大的人, 代表你很認識自己,也很自在地做自己,你的自我認同程度是很高的。
相較之下,「隱藏我」則代表你有些部分是沒有 展現給他人知道的,有可能是你不想讓人知道,也很 有可能是你害怕讓人知道。通常是我們比較不好或軟 弱的一面,我們可能害怕講出來之後別人會對我們失望,甚至不愛我們了,擔心自己所塑造的美好形象會破滅。其實隱藏自己是很辛苦的,某部分來說,也有 可能是因為我們不信任他人,我們所處的環境並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安全。如果可以,不妨試著去尋找,有什麼人是值得信任的,和對方分享你內心深處真實的部分,可以讓你比較輕鬆一點,並告訴自己你是有價值的,你擁有做自己和愛自己的權利。
至於「盲目我」,有時候我會戲稱為「白目」的部分,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狀態,你就不會知道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也許得罪了朋友卻完全沒有發現。這時候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當我們處於盲目的狀態時,通常需要別人來提醒自己,可是我們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教嗎?會不會覺得被冒犯了呢?當別人跟我們說出一些我們不好的部分時,我們是會大大築起防衛的牆,還是很感謝對方給自己的提醒?同樣的,當我們要給他人一些提醒時,是出於愛,又或 者是出於指責?兩者間有很大的差異,而這差異的關 鍵在於「關係」。所謂的盲目,就是自己看不見的地 方,需要他人的幫助,而且是出於良善的;若能夠誠 心地去討論,減少盲目我,你的公開我就會相對增加, 你也能更加愛自己或接受他人的愛。
最後一個是「未知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分,感覺十分神祕,我很喜歡和孩子們共同討論。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專屬自己的美好計畫,每個人都被設計得很不一樣,我們會不斷去探索、去發 現自己的潛能。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心流」(flow), 就是當你全心投入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忘了時間、忘了吃飯,感覺全身上下都陷入其中的一種感覺, 一直到你完成後才發現「哇,原來這麼久啦」這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同時也覺得超有成就感。心流體驗時常出現在一些運動家、音樂家或科學家等專家身上, 這些專家時常專注地在挑戰一些困難的事情,但很大的重點是他們喜歡,並覺得有挑戰性,投入其中進而 獲得成就感。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一定會發現有許多事情是自己喜愛做的,多多探索各式各樣的事物。在探索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有哪些事情,可以讓自己產生心流的狀態。藉此,就有更多的力量去挑戰,從找到興 趣到設定目標,一步一步開啟自己未知的潛能。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麼一具引擎,當我們投注熱情在某個事物上時,我們就有動力去努力,甚至不畏艱辛。
就像一家人去動物園玩一樣,除了認識動物以外, 也讓孩子探索對不同動物與自我的連結,引發孩子的 興趣。任何厲害的事情都是從零開始的,一起幫助孩 子打開自己的未知我吧!別忘了,你的陪伴和鼓勵是最棒的協助喔!
#實話實說
#周哈里窗
#用桌遊陪孩子玩出天賦和好個性
傳送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890
真誠互動中學習自我認同 在 臺灣獨立樂團Facebook 粉絲專頁樂迷的擬社會互動 的推薦與評價
Grossberg(1992)在認同的討論中也指出,消費文化中人們主動追尋的,. 是建構屬於自己的認同。透過對物品的消費(如看表演),個人可展現一種自我. 價值、抱負 ... ... <看更多>
真誠互動中學習自我認同 在 回甘心理諮商所- 【改變從自己做起】 文 的推薦與評價
互動 過程裡也因每個「人」的所思、所感不同而彼此互相牽動與影響著, 進而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好時大家歡樂和睦、 ... 如何在「關係」裡看見自我,卻是一門藝術。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