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專欄】中國的知識份子屠殺了中國人
作者寫這篇文章,基本上還是以台灣為出發點。由於中國影響台灣非常的大,所以我從留學日本開始,就不斷在看中國史有關的書。作者其實很希望台灣與中國是個好鄰居,互利互益。可是自1949年以後,台灣與中國之間就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對峙的局面,共產黨發動古寧頭之役大敗,保住了台灣。台灣為了抓匪諜,產生了白色恐怖。儘管1978年,鄧小平採取開放政策。但中國從來不放棄武力犯台,使臺灣在二戰之後,始終成為國際政治所關注的問題。也因爲著個緣故,我始終想要找出問題的關鍵點,看能否開出一個處方箋來解決台灣與中國的問題,而且這個解決必然是以人民的福祉為主。
#知識分子的使命 #議會制度
知識分子的使命 在 劉必榮國際新聞評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這個月(2017年11月)起,我們將推出「一周東南亞國際新聞分析」的節目,用每周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為對東南亞有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觀察東南亞情勢的蛛絲馬跡。
這是我「一周國際新聞評論」所衍生出來的另一個節目。「一周國際新聞評論」是每周的錄音節目,在台灣好幾個電台與網站播出,1996年年底至今,已經作了20年。除過年外,每周12-15分鐘的國際新聞評論從未間斷,為關心國際情勢但卻沒有時間,或想了解國際情勢但卻不知從何著手的朋友,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您可以從我的分析摘要裡面,找到有興趣的題目繼續追蹤,也可以從我的選題裡面,找到與外國客戶談話的素材。我也希望經由這樣每周一次的新聞評論,引起年輕學生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從而培養出自己的國際觀。
東南亞的政治情勢也是我長久以來的興趣。尤其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很多朋友都跟我表示,都去過東南亞,但對東南亞的政經情勢卻一直欠缺有系統的關心。所以我才決定另外推出這個欄目,為對東南亞有興趣,或想到東南亞布局的企業家,提供一點東南亞情勢發展的脈絡。我所抓的是每周的政治情勢,以及從這個跌宕情勢裡面,所可能帶出來的經濟趨勢。社會與文化新聞,就不是我這個節目關注的重點了。
在台灣要作國際新聞的節目,是一條孤單而漫長的路。我們只能默默地作,本諸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為提升國人的國際觀略盡綿薄。希望你喜歡這個節目,也希望你一起加入推廣國際觀的行列。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https://pressplay.cc/…/%E5…/E2929A8ABB09397EB084090EBEDD05AE
知識分子的使命 在 劉必榮國際新聞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s://pressplay.cc/LiuBiRong
從這個月(2017年11月)起,我們將推出「一周東南亞國際新聞分析」的節目,用每周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為對東南亞有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觀察東南亞情勢的蛛絲馬跡。
這是我「一周國際新聞評論」所衍生出來的另一個節目。「一周國際新聞評論」是每周的錄音節目,在台灣好幾個電台與網站播出,1996年年底至今,已經作了20年。除過年外,每周12-15分鐘的國際新聞評論從未間斷,為關心國際情勢但卻沒有時間,或想了解國際情勢但卻不知從何著手的朋友,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您可以從我的分析摘要裡面,找到有興趣的題目繼續追蹤,也可以從我的選題裡面,找到與外國客戶談話的素材。我也希望經由這樣每周一次的新聞評論,引起年輕學生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從而培養出自己的國際觀。
東南亞的政治情勢也是我長久以來的興趣。尤其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很多朋友都跟我表示,都去過東南亞,但對東南亞的政經情勢卻一直欠缺有系統的關心。所以我才決定另外推出這個欄目,為對東南亞有興趣,或想到東南亞布局的企業家,提供一點東南亞情勢發展的脈絡。我所抓的是每周的政治情勢,以及從這個跌宕情勢裡面,所可能帶出來的經濟趨勢。社會與文化新聞,就不是我這個節目關注的重點了。
在台灣要作國際新聞的節目,是一條孤單而漫長的路。我們只能默默地作,本諸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為提升國人的國際觀略盡綿薄。希望你喜歡這個節目,也希望你一起加入推廣國際觀的行列。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