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當我在吐魯番聽到開車的師傅講這句話,才猛然意識到以前地理課本上面說的是真的,而且到今天當地人都還這樣說!(我在吐魯番那天早上只有10度出頭,中午馬上衝到37,讓我們這些外地遊客立馬決定買幾個西瓜殺來吃!)
5月25日和26日兩天的任務是沿著絲路進行長距離的移動,從喀什經過阿克蘇、庫車、吐魯番一路前往敦煌,沿路也從新疆的維吾爾/伊斯蘭文化逐漸轉變為河西走廊的漢族西北文化,接下來27和28日就待在敦煌看莫高窟等知名景點。2018年走絲路已經比以前容易很多——聽說十幾二十年前的絲路旅遊團非常辛苦,時常得長距離拉車、忍受較低的生活水準;現在南北疆都有鐵路(蘭新鐵路還蓋了第二條),各城市水平和中國其他地方沒太大差異,公交車甚至公共自行車隨處可見,從過去旅行團的艱苦路線變成了適合自助旅行的親民線路。
雖然說在絲路上單人自助旅行已經不太困難,在其中幾個城市我還是加入了旅行社的一日遊行程,前往大眾運輸比較不方便的景點,一方面省錢省時間,另一方面在遊覽車上和其他祖國的同胞們交流,對我來說也是旅遊體驗的一部分。
A Chinese saying about the climate in Xinjiang: wearing jacket in the morning but yarn at noon; having watermelon by a furnace. This is something I had learned in my geography textbook, but now I experienced that in person and heard it from locals in Xinjiang!
My task of May 25 and 26 was to go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from Kashgar, Also, Kuqa, Turpan to Dunhuang. The on May 27 and 28, I stayed in Dunhuang and visited some worldly known spots there. Culturally I saw a transition from Uyghur/Islam to Han Chinese. Just one or two decades ago, traveling on the silk road meant long bus ride and below average living standard, but it had changed. Now you can easily take train to a city and then transfer to local buses or take a public bike. Now it's very independent-traveler-friendly.
However, in parts of the trip I still joined a tour to visit less accessible places. It helped me save money, and gave me opportunities to interact with Chinese locals, which I also considered travel experience.
* 在吐魯番見到了以前課本上教的坎兒井,使用這種工法其實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該地必須是在乾燥地區山腳堆積的斜面上,正好南疆幾個城市都是在這樣的地方。現在坎兒井很少用了,但這種「山腳大斜面」的地形特徵仍然可以在每一個城市見到。
Kan-er well is a unique way to direct underground water out downhill on a slightly tilt land. It's something I learned from geography textbook years ago, but was able to see an actual one and went into it while visiting Turpan.
* 1949年新疆「解放」時,全境的非漢人人口高達95%,現在則大概只佔一半,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去幾十年大量的漢人從內地移入並且定居下來,這其中包含跟著中共早期成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的,也有些自己從內地搬過來的。這些人有的已經在新疆待了幾代,也沒有回去的打算,甚至表示習慣了新疆乾燥的氣候,回了老家反而待不住。現在在新疆可以吃到各種我們漢人習慣的食物,其中又以四川菜和西北菜為大宗,反映的正是這些漢人移民的省籍組成。
這個移民的過程還在持續中。某次坐出租車時,身邊的人抱怨著由於政策關係,把戶口遷到新疆很容易,但要搬走則非常困難;在火車站搭車時,也仍然可以看到大批從內地到新疆來工作的工人,大包小包的甚至整床棉被都帶上了,準備搭30小時以上的火車回家;從新疆每天發出直達北京、上海、西安、南寧等地的火車,就是為了把這些人載回家。
Many Han Chinese (the majority group in China) are from other provinces. They immigrated her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nd have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original Uyghur-majority population in Xinjiang. They also determined the Chinese food here: Szechuan and northwestern Chinese, which reflec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Han Chinese immigrants. Even now, the process is still going on. I saw many workers at train stations, waiting for 30+ hour long distance trains to bring them home.
* 目前絲路沿線旅遊的硬體設施非常好,完全和美國或台灣的國家級景區同等,但價格也非常貴——敦煌莫高窟可能是我這輩子去過最昂貴的景區,目前旺季一個人門票是200元人民幣(但我覺得值得,裡面的解說員非常專業,讓人覺得值回票價);當然這些景區還是多少保留了一些中國特色,例如以昂貴石材打造的廁所裡,從衛生紙架到擦手紙架樣樣不缺,但其實裡面都是空的。
The silk road spots in China today are very modern in terms of hardware, but also very expensive. Mogao grottos are probably the most expensive attraction I've been to in my life - RMB200, or USD33 (even though it's totally worth it). Still you have clues that you're in China. For example, restrooms here are very clean and up-to-date. They even have paper towel and toilet paper hangers, but they are empty most of the time, unfortunately.
* 不知道是否是受到網紅部落客影響,在絲路景點上裡常看到中國本地的年輕女生,穿著顏色鮮豔的民族風長裙,模仿網美們的姿勢拍照,尤其在敦煌地區密度特高。
Many Chinese girls were in eye-catching anthropologie-style dresses, and tried to get nice Instagram photos, just like those internet celebrities. You can see many especially in Dunhuang.
* 此外我發現另一個現象:在中國很多景點會有個特別設立的空間,裡面擺滿座椅,牆上則貼著各式各樣的政令宣導海報,似乎是為了鼓勵國人在旅遊時也可以把握機會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吐魯番的火焰山景區,便有著這樣一個「學習十九大會議精神現場會」持續進行著,前方播放著央視的新聞直播間;身為一個心念祖國的台灣同胞,我也在那邊「學習」了一會,畢竟那是整個景區唯一有冷氣的地方啊!XD
Many tourist spots have one dedicated space for people to sit in and learn "Chinese-style socialism", the core value of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You can see many posters and slogans there. At one spot, I sat down as a learner with others in this space where the national news channel is on, as that was the only room with AC.
最後,再引用一句這幾天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的標語:「火焰山的天氣熱,比不上景區民族團結的心氣兒高!」
To close this post, I'd like to share another slogan I saw this week: "Mountain of Fire is hot, but the passion of ethnic union here is even hotter!"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龍柱#北埔#慈天宮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
石材乾式工法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磨石子」嗎?
「磨石子」是台灣早期常見的建築裝飾工法,以水泥打底,用銅線彎折出各式圖案,填入不同石材、礦物與色粉,在水泥乾燥後,重覆打磨、拋光,露出繁複又美麗的圖案。
常見的圖案,有的是不規則細石混合,有的則是吉祥的白鶴、仙桃、水果等圖案,磨石子不僅只是一種建材,更傳達了那個年代的台灣美學。
今天下午,我們邀請到 老屋顏 前來分享「老屋的華麗『磨』術」。今天天氣超級好,出來聽聽講座吧!
主題|老屋的華麗「磨」術
時間|2018年5月19日(六)14:00-16:00
地點|見域工作室3樓(新竹市長安街6號)
照片提供|老屋顏
---
🅿停車與交通資訊
城隍廟週邊人潮眾多且時有拖吊取締,請愛用大眾交通工具或妥善停好您的愛車。
👉 騎機車
中山路機車格、長安街巷內機車停車場
👉小客車
中山停車場、北門街停車場
👉撘公車
請於「城隍廟」或「東門市場」下車,步行3-6分鐘即可到達
石材乾式工法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龍柱#北埔#慈天宮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找尋適當的石料,就近開鑿雕刻,來減少運送過程的耗損與費用。
這種採取現場雕刻的做法,對培植台灣本土相關石雕師傅具有一定的關鍵因素。匠師渡海而來,帶來的技術與工法,對當地民眾來說是最好學習觀摩的機會,也對石作事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甚至匠師完工後留在台灣,例如日治時期的辛阿救家族及張火廣和張協成父子,對後學的養成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著正面的貢獻。
從現有資料來看,廣東潮州的粵派匠師是最早來台尋找機會,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已經有用觀音石或砂岩雕刻的作品誕生,例如新莊廣福宮和嘉義水上苦竹寺等。咸豐年間前後福建惠安閩派匠師也前來,並在北港朝天宮及萬華祖師廟用觀音石材雕刻龍柱。
而在清朝最大規模粵派現場石藝雕刻並保存妥善的即是北埔慈天宮,同治年間共雕刻了八根紋飾柱,兩對龍柱和兩對人物柱,此外三川殿石獅及所有的牆堵也是用砂岩堆砌雕鑿而成。從雕刻的題材與內容來說,體現了客家鄉親的宗教觀與家庭觀,也為我們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
北埔慈天宮的兩對龍柱,因為是現場雕刻,也產生了一些不見於其他廟宇類似作品的狀況,例如同對龍嘴牙齒的造型及排列為何會不同?兩對公龍中間的尾鰭為何被刻意敲斷,是基於何種理由而為之?改天有機會去北埔老街旅遊時,千萬別錯過,一定要去一探究竟呦!
【台灣龍柱】圖像拍攝過程經驗分享
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龍柱,歷經四年的時間,過程中曾蒙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研究與調查補助,走訪台灣三百多間廟宇,拍攝超過兩萬多張的照片,最後撰寫了14萬餘字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且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審訂,華香園出版社發行。
因為是龍柱圖像造型研究,所以現場拍攝是無法避免的工作,有時一天要跑四、五間廟宇,拍到手酸到不行,不過這樣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契機。
有時下午三點過後,就會發現陽光會透過天井,照耀正殿,此時的廟裡充滿了神光普照的視覺氛圍,也是最適合拍攝正殿龍柱的時間。
升龍柱例的龍首是最難拍攝的,除非用梯子,不然沒有辦法拍攝到完全正面的照片,也就無法精確的做圖像分析的研究工作,但是梯子並不容易攜帶,所以我是先把相機固定在腳架上,再用雙手提高到龍首差不多的高度,最後用無線遙控快門線來幫助按下快門,當然因為不穩,所以都是設定三連拍的模式處理。
拍了這麼多張照片,儲存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買了一個桌上硬碟好備份,但是到了後期,因過度使用,結果把硬碟搞壞,萬分懊惱,只好花錢請人把硬碟資料的圖片救回。
修圖也是一份苦差事,背景過於凌亂,就只能用修圖軟體慢慢的塗黑,不過也發現透過如此這般的改造,視覺感受竟然完全不同,那種純雕塑的美感自然散發。當然用鐵欄保護的龍柱就愛莫能助,也就盡量挑選看不出有欄杆的照片,加減使用。
有時候運氣不好,只能多跑幾趟,像北港朝天宮第一次去的時候正逢大修,整個觀音殿是全部拆解編號,龍柱也用氣泡布完全密封。到鹿港龍山寺也是適逢大修,整個廟宇都圍起來,只好拜託廟方人員破例讓我進去拍攝,可惜五門殿那對乾坤交泰的龍柱,四周都佈滿施工用的鷹架,很難拍攝到理想的照片。
清朝龍柱都是單龍盤柱的佈局,一柱一龍,背後偶有八仙四獸,整體造型簡練,氣勢非凡,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位在金山老街的慈護宮正殿龍柱下竟然出現螃蟹等水族造像,象徵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偶爾來一趟台灣古廟之旅,看看那百年龍柱所散發的迷人魅力,也是不錯的文化旅遊新選擇呦!
北埔慈天宮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44900081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yezN5Ev8jo/hqdefault.jpg)
石材乾式工法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是石頭做的」用平易近人的角度切入主題,從歷史延伸至生活層面,再進入專業層次,帶領觀眾了解石材的奧秘,觀者看完展覽,也能一次學完所有石材基礎入門!
五大展區 帶領觀眾循序漸進了解「石頭」
特展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與宏觀視野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為了推廣台灣石材加工與石材的品質應用,特別企劃此展,石器時代約占人類歷史發展的99%以上,時期長達一百萬年,石頭成為人類相處最久的朋友,它不僅是最自然的資源,也是最耐久的材料,因此展覽首區「石頭歲月」回溯到與人類相處最久的朋友「石頭」,對照古今石器用品,突顯石頭隨著人類對生活的要求改變,表現方式與時俱進。
從第一展區走入第二展區,將帶領觀者進入到宏偉的石頭建物世界,展出「世界之最v.s.石分文明」,以3D列印技術再現印度泰姬瑪哈陵、中國長城、英國巨石陣、台灣石板屋等世界文化資產,體現石材歷久不衰的耐久特性。
經過前兩個展區,從生活、歷史感受「石頭」特性外後,展區則進入專業「石材」兩大展區,「石頭的表情」展區透過百樣石材樣本,讓觀者直接觸摸,感受石頭因為氣候、地形不同,再經過沉澱、擠壓等過程,使得每個石頭的石色、石質、石紋的獨特性;「石材五大工法」則是製模呈現乾式、濕式、硬底等施工法,一窺石材加工方式。
最後展區「研石造物」則邀請來自義大利卡拉拉的大理石設計師Moreno Ratti,與在台灣創作者一起合作,在花蓮當地石材廠的協助下共同創作,展出七件大理石的創意作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JLm8IkJ0Pk/hqdefault.jpg)
石材乾式工法 在 乾式施工- 石材牆面安裝工法標準作業流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石材 牆面安裝工法標準作業流程: 乾式施工: 乾式工法係使用二次鐵件來安裝石片,所使用之石板厚度多於25mm~30mm之間,因其安裝方式之應力傳導及材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