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勞動部職安署〈管溝開挖作業安全檢查重點及注意事項〉可以得知,管溝開挖作業有幾項潛在災害,包括土砂或岩石崩塌、爆炸火災等等。
因此不管是「事前調查、挖掘面穩定角度、現場作業主管、擋土支撐作業主管的資格等等」,都有基本規範。
最重要的是,如果管溝開挖深度達1.5公尺以上,且有勞工進入開挖面作業,#應設擋土支撐, 現場還要有專任工程人員或相關技師,依土壤力學原理設計的施工圖說和強度計算書,簽章確認後才能執行。
今天這位工人的犧牲,如果不是因為勞動環境被忽視、勞工安全衛生成本被降低,都是可以避免、預防的。
營造業一直高居台灣重大職災的前幾名,但不論是什麼職業,我們的身邊都有許多做工的人,他們在貨車裡、在圍籬裡、在下水道裡、坐在怪手上、踩在電塔上⋯。
他們既要有體力,又必須維持高專注力,在這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如果勞動環境沒到位,最後犧牲的是工人的健康和性命。
這群社會相對底層的勞工,努力為自己和家庭求生拼搏,發生這起意外,大家都不能棄之不顧,尤其這個污水下水道工程,是為了改善新竹市民的生活環境。
這個不幸的工安事件,惡質的廠商和負責人必須給一個交待。
砂質壤土規範 在 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台首例:大樹移植根球托底工法】
過去,台灣的大樹移植都是採取斷頭斷腳的虐樹工法,大樹移植後非死即殘。但在台南,現在迎來來轉機,南市府引進新加坡新進的移植技術,不修剪枝葉、巨大根球、完整養根作業、用鋼管和鋼樑托底懸吊,見證台灣的大樹移植,原來可以如此尊重生命。
樹木以不移植為最友善的選項,當非移植不可的時候,良好的大樹移植費用,常常需要超過50-100萬;像這類特殊規格的鐵管托底移植(因為土壤砂質,土球容易破裂,樹幹又有空洞腐朽),估計可能花費超過100-200萬。但現在政府常見的大樹移植預算,5-10萬是常態,有的甚至少於2萬,加上移植規範、施工合約內容簡陋粗糙,移植後樹木死傷慘重也就不意外了。
(此案感謝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昕麟庭園藝有限公司、樹花園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
【從此廟前無老樹,人和自然怎能疏離至此】
本案唯一遺憾之處,廟方為了不知名的擴建需求,原有三株老榕早已不知去處,這棵300年老榕,因為被農業局列管,也同時受到廟方神明的眷顧,才有幸被高規格移植對待。
原本小廟前埕榕樹環繞,是過去每一座廟宇共通的樣貌,象徵過去社會榕樹下乘涼聚會的美好時代,而隨著冷氣和3C產品的出現,樹下不再有群眾聚集,變成大廟改建時被輕易遷移的對象,老樹將移植到廟後方的公園預定地,從此和廟前的埕再無瓜葛,彷彿廟和老樹是兩個相異的空間,埕口除了香爐和水泥廣場,什麼都不剩.....
看著廟前沒有樹蔭相稱的廣場,總覺得一股淡淡的悲傷:我們為何會和大自然疏離至此....這樣的新廟和前埕,真的會有人喜愛嗎?也是我心中另一個問號。
#台南市164號珍貴老樹地址:茄苳腳鎮安殿 http://bit.ly/2Mb04v3
#移植影片紀錄: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766114480067475
#新加坡雨豆樹根球托底移植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yRo_jV_CU&t=4s
砂質壤土規範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柳丁隨筆03》
聽到用果粒大小區分不同市場,我就想起號稱「雞蛋柳丁」的小果柳丁,這個名稱不知幾時開始興起,以往市場都要大粒的柳丁,小果柳丁乏人問津,直到有人給予「雞蛋柳丁」的暱稱,沒想到擄獲一票視覺系的消費者。
某次詢問當過柳丁盤商的朋友,他表示要找尋出產小果柳丁較多的農園有個訣竅,那就是以園中採用的「砧木」當關鍵。原來當農民決定將柳丁樹「砍掉重練」時,往往不會由柳丁樹苗開始種植,因為柳丁自樹苗開始栽植到產生味美果實約需五年,且太年輕的樹齡通常距離美味柳丁有距離,因此為了節省時間成本,果農都採用接枝方式走捷徑,常見的接枝用砧木有兩大品系,分別為廣東檸檬樹和酸桔樹,廣東檸檬樹當砧木產生的果實風味粗曠,果粒較大,酸桔樹當砧木產生的果實酸甜比較明顯,果粒偏小,也就是雞蛋柳丁。
要多小才能稱為雞蛋柳丁?有回我看到雲林古坑田中央農園的文宣,標明果實高度約五公分便稱為小果柳丁,頓時讓我清楚明白,這就是雞蛋柳丁的規範。一如以往,直接拜訪農園才能了解,在古坑的鄉間左彎右拐後,越過高架陸橋底下的小溪,越過小土丘後,腦袋突然有被輕輕敲醒的感覺,眼睛「睜開」了,綠意自腳下往前延伸,無數高齡樹欉枝葉如傘,撐開了視野的亮度,幾位農友包著麗彩頭巾忙著採收,這景緻有種寧靜安和的渲染力,好美好靜。
經營者呂世豐迎面走來,我趕緊上前握手致意,願意盡量用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者,都值得我誠心尊敬,尤其是市價不好的柳丁,尤其是在雲林古坑。這些年來說起古坑柳丁總聯想到「產量過剩」四個字,然而原本市占台灣40%柳丁產量的古坑,經歷數次產量過剩價格崩盤後,2010年後開始廢園減量,產量過剩的慘劇已受控制,只是柳丁的市價依舊無法回到早年榮景,呂世豐表示自己原本是麵包師傅,中年轉行接手岳丈的果園,他的妻子曾經想進行有機農法,然而柑橘類果樹的病蟲害太嚴重,最後才以減藥和草生栽培的方式妥協,並且在採收前數月就不施藥,若是客戶有疑問,就給藥檢報告做憑證,一路走來確實辛苦。
看看他的果園,綠意盎然生態豐富,對照起一些以除草劑主導果園管理的農友,真心感到佩服。據說雲林古坑柳丁的起源自新庄的石仔坑開始,附近的村落慢慢隨著種植,意外發現這附近的砂質壤土很適合柳丁,我詢問呂世豐先生關於土質的看法,他表示自家農園處於高林村,土壤排水度頗好,確實很適合柳丁生長,然而重點還是在於施肥管理,譬如他摸索多年的草生栽培,如何在除草時又能顧及柳丁樹的根系生長,才是維持柳丁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然而僅僅這樣還不夠,因此他開始用樹齡和果粒大小幫產品分級,企圖創造另類市場,譬如「雞蛋柳丁」就是案例。
小粒的「雞蛋柳丁」有多美味?對於我的疑問,他帶我走到一旁的柳丁樹,隨手開始摘取果實,直接用行動讓我品嘗比較,一邊撥著果皮,我提起民國83年豐年社出版的《認識高品質台灣水果》中,曾經紀錄小果柳丁的涵水率較高,果皮較薄且種子數目較少,甜韻也比較豐厚,不知是什麼原理?他開著玩笑表示果形越小容量小,所以蓄糖衝水都比較快,接著才指著粗壯的樹幹回答,三十年以上的樹齡和酸桔樹當砧木是產生「雞蛋柳丁」的主因,至於影響柳丁的甜美感有太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