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持續擴大舉辦
張采明呼籲華人整合中西醫領導全球抗疫
「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暨疾病療癒論壇」已於2020年7月26日上午九點到六點於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成功盛大舉行,該活動主辦單位為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主要的承辦單位則為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臺灣養生休閒保健協會、中華經濟報、世界聯合國家論壇報社、暨世界衛生組織文化健康養老產業協會,而共同合辦的單位還有大中華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觀念科技有限公司、新觀念無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在全球整合中西醫共同抗疫的熱潮中,當日實體論壇與國際視訊論壇共同舉行,盛況空前,座無虛席,並得到與會者一致的讚譽和廣大的回響,而欲罷不能。
主辦單位表示,將於2020年9月27日上午九點到六點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柏拉圖廳再度擴大舉辦「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暨身心靈療癒論壇」全天候的公益醫學論壇,以迎接這個舉世抗擊疫情的熱潮和擴大影響。
專家齊聚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 反應熱烈
日前於7月26日主辦的論壇,因疫情因素而採取實體論壇和國際視訊論壇並行的方式,因講師內容堅強,而吸引了甚多醫界和生物界的菁英共同與會,在國際視訊醫學論壇部分,除有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的理事長張采明發表「精準醫療與細胞療法的最新趨勢」,俄國的亞歷山大 普山可夫(Alexander Puzankov)和廣穎蘭鐸公司的張驥鐸總經理則發表「當黃帝內經遇見俄羅斯太空科技:ARDK科技發展由來」,而多次來台的日本佐保常夫理事長與會員代表大橋滋、市原清二、黑田春麗、名越英里、肌見順子亦發表日本最新的醫學科技。
而在臺大集思會議中心台北主會場舉行的實體論壇,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暨自然醫學醫師吳麗惠則發表神經聲學—身心腦同步調頻之應用與探索,宋和乾中醫師則發表山苦瓜胜肽效能研究報告、藍海樂活創辦人陳家金發表聲光音腦波對睡眠、專注情緒的臨床應用、榮總內科住院及專科吳紹琥醫師主講微整、幹細胞整合性療法,高斯負磁能量研發得獎人吳娟娟董事長則發表高斯負磁能量如何調理血管擴張,而美國中醫師田庭瑄則發表花精療法在ARDK檢測前後觸療的比較案例與結果。而最受矚目的則是,在全球抗疫熱潮下,跨域和遠距智慧的中西醫照護,這是當前最熱門的智慧醫療課題,該主題由國際智慧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即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西醫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副教授劉吉豐,以及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醫護資訊組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廖珮宏,兩位博士共同發表跨領域的中西醫智慧照護,並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時代中西醫整合與雲端智慧照護的創新操作模式,該兩位主講人先後曾與台灣的科技部、台灣大學、疾病管制署、經濟部工業局、台安醫院和振興醫院等其單位合作相關的計畫。
記者在會後專訪問了主辦單位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副主席暨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理事長張采明,請她分享其辦理一系列中西醫整合醫學的動機、宗旨和目的。
傳統醫學博大精深但需現代化的詮釋(主辦單位應該是周琮棠)
記者問:
請教理事長之所以持續舉辦中西醫整合醫學相關論壇的原因?
張采明答: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在臨床上有非常長遠和廣大的效果,但由於缺乏量化的資料和精准的分析,使得傳統醫學在世界醫學上一直居於弱勢,只能居於輔助的地位。她多年來與臺灣養生休閒保健協會理事長周琮棠博士,共同致力於中西醫的整合醫學暨傳統醫學現代化的宣揚與推廣,包括輔助醫學、能量醫學、量子醫學、生物能醫學、自然醫學、同類療法、順勢療法等,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東西方的科學家是如何在現代與傳統醫學對話,並進行量化和精准的分析,並使中醫可以更普遍的成為全世界共同的醫療資產。
全球抗疫熱潮 為中醫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記者問:
往常理事長舉辦的醫學論壇大都是一年一度或兩次,今年似乎比往常更加密集的舉辦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的相關論壇,甚至二三個月就舉辦一次,上次已在7月26日成功召開,最近又將在9月27日擴大舉辦,今年為何會如此密集的召開論壇呢?
張采明答:
主要是今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爆發,截至今日已有約2720萬的人感染,將近89萬人喪生,經濟活動幾近停擺,各國蒙受巨大損失,很多企業甚至面臨破產,可說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最大危機,其破壞力不下於第三次大戰。而這一次中國大陸地區能順利的在短期內控制疫情,傳統中醫藥可說是發揮了巨大的功效,是中國抗疫的獨特武器。這使得全世界的人民可以重新發掘傳統中醫的優點,正視傳統中醫的價值,也為中醫迎來了歷史的新機遇。而台灣得天獨厚的是,不但有西方主流醫學的根基,更是舉世少見的兼有中醫的傳統理論與實踐,所以在這波中西醫整合防疫治病的熱潮,台灣應該抓住機會,使自己成為中西醫整合防疫治病的領先者,並引領全球醫學新的方向和趨勢。
而從每次我們舉辦的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幾乎都座無虛席和聽眾熱情的反應,都讓我們感受到民間這股重新認識傳統醫學的需求。台灣一般人雖然對中醫並不陌生,但對現代的科學家怎樣重新詮釋和應用傳統醫學,幾近是一無所知,目前我跟周琮棠主委所做的事就是把這幾個世紀來現代科學對傳統醫學的研究和再詮釋做普及化和平民化的努力。
現代人很多只相信西醫,西醫目前是主流醫學,傳統醫學和所有的替代療法都只是輔助醫學,因為很多人覺得中醫講氣血太抽象,譬如甚麼叫氣虛血瘀,現代人覺得看不到摸不著,沒有量化,也無法重複檢驗,不像西方的解剖學看得到摸得到,而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工作就是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重新詮釋舊的醫學經典,並讓傳統醫學逐漸的標準化、系統化和科學化,使傳統醫學能夠納入現代醫學的體系,並造福更多的人。
中醫抗疫 古有良方
記者問:
最近是有聽到中藥對治療新冠肺炎有很好的效果,但為何沒有見到媒體的大幅報導?似乎西方世界採納的也不多,大家都只有關注疫苗甚麼時候面世。
張采明答:
這就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其實中醫在對抗重大的傳染病有有長達數千年的有效經驗。今年4月8日武漢重新解封時,當時大家可能都覺得很奇怪,在全世界都還忙著抗疫的時候,怎麼中國大陸剛建好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要對新冠肺炎所有病患「應收盡收,應治盡治」,誰知不到一二個月,聽說很多醫院新冠病患已經清零,也因為沒有病患,雷神山醫院和很多方艙醫院都關門大吉。原來是中華民族在抗疫方面是真的有千年秘方和「千金方」。
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以來,像中世紀的歐洲的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都造成數千萬人的大死亡,但中國從西漢到清末,估計至少發生過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確不曾發生過一次瘟疫奪去數千萬人生命的悲劇,是因為中國的醫藥在長久的一次次的疫病襲擊,已累積下非常多有效的臨床經驗,並且集結成冊,供後人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後人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找到這些寶貴的醫方,並且進一步發展。中醫藥辨治傳染病,即所謂的瘟疫已有數千年,我國歷史文獻一直有對疫病的觀察和治療記載。如《説文解字》中解釋:“疫”,“民皆疾也。而《內經》所述瘟疫特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到孫思邈的《千金方》、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吳又可的 《溫疫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算是很系統地用了當時的語言總結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所以我們可以說中醫的發展保守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生命的延續,所以中華民族不曾發生幾乎滅族的疫病風險,大家可說是從老祖宗那邊得到很多的庇蔭。
像這一次,中國大陸之所以那麼快的控制疫情,據說是來自目前大陸官方推薦的藥方清肺排毒湯的功效。而清肺排毒湯主要就是來自於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以麻杏石甘湯、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藿香正氣散等多種經典藥方劑組合而成的複方,且可適用於新冠肺炎的輕型、普通型、重型以及危重型各型患者。且據截至公元2020年4月12日0時統計,清肺排毒湯在在10個省市66個定點單位臨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收治患者1262例中,目前已有1253例治癒出院,佔99.28%。而在這1262例病例中,未發生輕症轉為重型、普通型轉為危重型的情況,可說阻斷了患者向危重的方向惡化。但最重要的還有醫保費用上的節省。原本大陸的國家醫保局預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15萬元,使用清肺排毒湯一個療程僅需100元人民幣,省了將近百分之九十幾的費用。顯現中醫在這場疫情中對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經濟和個人的健康已產生非常偉大的貢獻。
台灣在新冠肺炎的中西醫整合醫治表現卓越
記者問:
那台灣就新冠肺炎在中醫的整合醫治上是否也有所突破?
張采明答:
台灣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璋及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所領軍的中醫藥國家隊,主要是在今年的四月份由台灣的4家大型醫院如台北三總、台中榮總、部立彰化醫院、高雄長庚醫院所組成,相關治療經驗也彙整《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已通過衛福部審核於6月1日公佈,並在6月10日發表最新成果:據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相關的醫療團隊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冠肺炎病毒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作為治療的指引,由院內感染科、熱帶醫學科及中醫部合作建立「新冠肺炎中西醫共照模式」對院內所收治的11 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會診。
該11名患者有危重、中、輕症,每個個案接受西醫治療的狀況都不同,自4、5月份加入中醫指引治療。發現患者服中藥後,不論住院多久,服中藥至連續三採陰解隔離天數約8天,且無藥物不良反應。簡直算是特效藥了。
全球華人應共建中西醫整合抗疫的精準醫學平台
記者問:
那理事長覺得台灣在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的大考中有沒有甚麼競爭優勢,和可以幫助全世界的?
張采明:
台灣在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的大考中表現卓越,眾所皆知。我覺得台灣有些得天獨厚的地方,台灣在世界的醫療是排第三,目前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已著手探討中藥複方水煎劑「台灣清冠一號」的作用機轉,證實複方中的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之棘蛋白結合,阻斷與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與「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 (ACE2)」的結合,讓病毒無法進入人體內大量複製。從而阻斷病毒感染,並抑制細胞激素風暴出現,還可中和病毒感染⼒,抑制肺泡巨噬細胞。有如類疫苗的效用。以科學研究來看,中藥複方很類似西藥的雞尾酒效應。
而台灣向西方傳遞東方的傳統醫學有一個好處是,就中藥的作用機轉詮釋,他所使用的醫學語言與西方是比較無縫接軌的。也就是台灣比中國大陸更善於用現代醫學的語言來闡釋中藥的作用機轉,說服西方的時間可以大幅縮減。加上中藥大多是天然的動植物,對西方而言是算食品不是藥品,不需像藥品一樣要層層檢驗,應可更快的上市造福世人。
但台灣的臨床案例實在太少,需要大陸龐大的數據庫和臨床經驗,這是需要兩岸合作的。而這次「台灣清冠一號」的研發,也一樣是依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的經典藥方組合而成的複方,所以台灣需要更謙卑地接受中醫數千年的醫療經驗和資產,並對其做積極的當代詮釋。台灣如能和大陸攜手合作建立「中西醫整合醫學抗疫的精準醫學平台」,那麼兩岸可以在這全球新冠疫情中異軍突起,攜手共同領導全球中西醫整合醫學的平台。站在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立場,這是華人之光也是華人之幸。
記者問:
所以你和周主委辦理一系列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的最終目的是
建立中西醫整合醫學共同抗疫的精準醫學平台?
張采明答:
是的,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不但要建立「新冠肺炎患者中西醫共治模式」,更要致力於透過中西醫整合突破現今所有西醫治療的瓶頸,不管是心腦血管、癌症、腦神經退化、過敏免疫風濕、愛滋病、代謝性及感染性疾病等各種難治之症,站在中華民族五千年豐厚傳統醫學資產上,我們相信只要台灣勇於承擔和承受祖先給我們的這些寶貴的醫學資產,台灣就有機會在這些疑難雜症的救治中攻城掠地,再度先馳得點,就像這次的疫情防治一樣。
最後呼籲大家9月27日到台大的集思會議中心參加我們舉辦「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暨身心靈療癒論壇」,與我們共同探討本世紀華人中西醫整合醫學的理論和實務,並與我們齊力完成建立本世紀中西醫整合醫學平台的使命!
破產費用分期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
假如我是年輕人
楊志良
30年前「無殼蝸牛」夜宿台北市忠孝東路,抗議房價太高, 30年過去了,大台北地區房價始終居高不下,望著高房價,現代「無殼蝸牛」仍然無奈。本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正興攝影
有夢最美,但因政客作孽,希望並未相隨,反而是痛苦就在眼前。因為平均壽命延長,五十歲的朋友都還算年輕人,假如我是今日的年輕人,以下兩件事,是我絕對不會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絕對不買房,租房就好,千萬別聽房仲的甜言蜜語,什麼有房斯有財,背上卅年的房貸。
台灣是全球有偶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婦女平均一生只生一個小孩,因此每隔一代,人口將減少一半,自二○一九年起,台灣人口已開始負成長,對住房的需求大減。然而內政部營建署在二○一八年公布的台灣空屋數,已達九十一萬六千戶,民間估計則在一百五十萬戶以上。人少屋多,供過於求,未來房價必定大跌,現在高價買房,分期付款一付卅年,屆時將欲哭無淚。
不信的話可以看看日本,即使是東京、大阪離蛋黃區車程僅半小時的市郊,房價也大跌。至於「村」(與台灣的「鄉」類同)則進入「鬼城年代」,因為人口太少,只好併村,以達起碼的人口規模,維持地方基本的服務,如保健所、垃圾清理、路燈等。鄉村人口不斷流失,地方甚至提供免費房屋,入住者只要維護好房舍,每年繳交房地產稅,就是對地方大有貢獻。
日本年輕一代,只要願意繼承上一代的房地產,特別是在郊區或偏鄉,就是一種孝順。日本無人繼承(或因交不起遺產稅而放棄)的土地,加總起來已比九州大;台灣無主的土地,也早比金馬為大。因此年輕人等著繼承先人的房居、土地,不使荒廢,也是種孝順,不必覺得不安。
假如我是年輕人,另一項不願做的事情就是交勞保費。目前五十歲以下青壯年所交的勞保費,就是在支付目前退休者的勞保年金。勞保基金潛在虧損已達十兆以上,再五、六年就破產了,蔡政府每年編二百億補助,根本九牛一毛,只在以拖待變,把燙手山芋丟給下一任去承擔。
勞保為何淪落至此?當然是混蛋政客的傑作。本人在一九八八至九○年間,負責參與規畫全民健保,數十次對勞工相關團體演講或座談,強調應依精算合理調高費率,並以法國工人為求退休獲得較高保障,上街頭抗爭,爭取調高費率為例。但當時的政府,特別是執政的國民黨勞工立委,仍一再壓低費率,還宣稱是為勞工省錢。事實上,當年勞保費用係由勞工負擔三成、雇主七成,無一定雇主的職業工人,政府負擔六成、勞工四成。壓低費率,雇主最爽,他們負擔七成的金額變少,而這些所謂「勞工」立委,還大言不慚,說為勞工每月剩下幾十元費用;媒體也以之為頭條,說多少百萬勞工每月可省XX元,真是可笑至極。
勞工領袖若不是理盲,就是已被資本家收買,成為其走狗。沒有近憂,必有遠慮,光陰真的似箭,勞保馬上就是退得晚、繳得多、領得少。能不交嗎?勞保局很快將您送至法院行政執行處,不是直接由雇主處扣繳你的薪資,就是由勞保局自你的銀行帳戶扣繳,甚至凍結;若仍未扣足,則拍賣勞工不動產。
惡法亦法,執政者、立法委員、資本家、勞工領袖,一致理盲濫情,能奈何?(作者為前衛生署長、退休教授)
破產費用分期 在 李紀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晚美人生】的銀髮金融發展
李副董事長去年10月間,接受宏碁集團施振榮創辦人之邀請,至高雄參加榮智基金會主辦的國際無齡論壇,針對「銀髮金融」進行專題演講,事實上,「銀髮金融」一直是李副董事長相當關注的議題,甚至在擔任金管會副主委期間,還破例受邀為銀髮金融拍了一支宣導短片(見下則),演講當日,李副董事長對於如何架構一個完善的銀髮金融體制,分別從民眾本身、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應有之作為展開精闢的分析,以下為演講內容的重點摘錄。
台灣在2019年9月人口已出現負成長,且預估2026年65歲以上人口到達20%,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現在平均約7位青壯年扶養1位老人,但廿年後的2040年只剩2位青壯年扶養1位老人,若加計對未成年的總扶養比則逼近1比1,這對於青壯年是個沉重的負擔;同時由於平均餘命延長,造成財政壓力,因此不僅將法定領取退休金年齡延後,而各類職業年金亦可能破產;此外,失智、失能人口亦不斷增加,目前台灣失能人口約50萬人,15年後預估將倍增,所以高齡、少子、扶養負擔加重、餘命延長及請領退休金年齡延後等,已是台灣現在及未來會面臨的常態。
李副董事長認為為了享受比較好的晚年生活(又稱晚美人生),至少應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分別為「經濟安全」、「健康照顧」以及「失智、失能照護」三大面向(詳下表),她認為雖然台灣社會已存在基礎保障,惟不盡完善,有部分須靠民眾自身努力,而有些部分則需藉助政府政策再強化。
在「經濟安全保障」方面,目前台灣社會中已存在的保障,包括第一層強制性的「政府社會保險」,主要依不同職業背景有軍、公、教、勞工、農民年金保險及一般國民的基礎年金保險,以及第二層由雇主提供的各類「職業年金」,包含軍、公、教人員退撫制度、私校教職員退撫儲金及勞工退休金及勞工退休金等,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健康照顧」部分則有全民健康保險。另外,在「失智、失能照護」方面,則有長照1.0及2.0,並自2020年起,在排富的條件下,每人每年有12 萬元長期照護特別扣除額的稅賦抵減優惠。
雖然台灣社會在三個面向上已存在前述的基本保障,但仍有不足,以經濟安全保障而言,一般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最多6成,且各項年金皆有破產的風險;此外,若有突發重大疾病或失智失能時,亦無法支應額外巨額費用。
由於基本保障不夠,因此李副董事長建議,民眾自身就必須透過及早的資金管理或理財規劃來累積財富,在退休資金管理方面,可利用債券、股票、基金等工具不同的特性,來進行資產配置組合的理財規劃;或在不同年齡層購買適時需要的保單,如重大疾病保單及長照或失能保單,移轉老後的健康照顧及照護的風險,或購買一次給付的養老險、分期給付的年金險,或依退休年齡連結的目標日期、到期基金的投資型保單,達到經濟安全保障的目的;再者,可辦理「以房養老」,台灣自用住宅比率高達八成,且很多人終其一生最大的儲蓄即是房屋,然而退休後卻無法發揮其經濟價值,故可透過以房養老將房子產權「逆向抵押給銀行」,將不動產活化運用,可貸資金一般多為房屋價值的6-8成,銀行則按期支付養老金,即可將資產活化運用在自己身上。
然而在準備資金之後,亦應進行「資金安全保障」。像是台灣近年有所謂丟包老人,即子女將失能或失智的長輩丟置在安養機構,將其資產侵吞後,即不再負擔支付安養費用的責任,或年長者的退休資產遭人詐騙,為避免前述情形,可與指定的信託機構如銀行簽訂安養信託契約,交付信託資產(如金錢、股票、保險金、不動產等)。民眾在意思表達清楚的情況下可採意定監護,或在意思已無清楚表達時,採成年監護制度的方式,由法院指定的監護人來管理資產,並指示銀行負責按期支付受益人所需之生活費用、醫療費用,或安養機構費用等。
在「健康照顧」部分,政府雖提供全民健康保險,但受限於健保經費,對於重大疾病的藥物給付限制仍多,因而自費負擔沉重,以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為例,由於標靶藥物非健保全數納入健保,此外,尚需符合診斷後癌症期別及種類等種種因素,因此,大多需自費,以前10名自費標靶藥品為例,平均「年」治療費用從50到100萬不等,負擔非常沉重。建議民眾可透過購買重大疾病險、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或癌症險等商業保險,來填補缺口。
在「失智、失能照護」方面,政府所提供的長照2.0,雖然較長照1.0已擴大服務對象並增加服務項目,但仍面臨財源不穩定、長照專業人力缺乏、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及長照設施及服務品質不均的問題。因此民眾可購買失能險、長照險、失能扶助險、特定傷病險等來補強。
雖然台灣社會在經濟安全、健康照顧及失智、失能照護上已存在基本保障,民眾也可以對不足的缺口做些準備,但李副董事長認為,建構一個較為完善的銀髮金融保障體系,政府尚可透過一些政策推動及租稅誘因來使其更加健全與完備。
在「經濟安全保障」方面,以「以房養老」為例,目前台灣皆是由銀行採市場商業機制來進行推動,由於銀行擔心屋主的延壽風險、房價的波動風險及利率風險,因而在定價時加計安全成本,同時希望民眾在申辦時加購年金保險,因而加重民眾的成本負擔,此外,因逆向房貸多有期限,民眾擔心期限已到,但人尚健在,有被趕出屋外的風險,因此降低民眾申貸意願。而個別金融機構也因承辦戶數不夠多,而有風險集中及逆選擇的問題,民營銀行多不願開辦。因此,理想的機制應為「銀行以房養資金+壽險年金商品+信託+政府保證機制」,亦即將銀行以房養老的資金結合保險商品(如年金、長照險等),並委託銀行進行信託管理,而政府則成立保證基金,承擔銀行辦理以房養老的最終風險,亦即若抵押人活得太長就由保證基金填補,若活得短,則將房子拍賣多餘的錢放入基金,透過大數法則來完善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達到合理化民眾以房養老的成本,降低銀行風險,以及在宅安養的目標。
其次,在安養信託方面,應仿效日本「成年監護支援信託」制度,立法建立「專家監護人」,先交由法院選定專業的專家監護人評估建立信託架構內容,交付監護人去執行,以避免遭詐騙、親屬監護人不當挪用。同時政府應設法降低安養信託的費用。除此之外,政府也應提供租稅誘因給民眾,購買退休養老保障商品,建議財政部應就長照險或年金險等高齡商品,分別給予個人所得稅單獨列舉扣除額;並提供購買團體年金險的雇主租稅優惠。對於業者則應提供政策誘因,例如提高海外投資額度等,以鼓勵業者開發高齡化社會所需的保障型商品。此外,金管會推動強制新監理規範,引導保險業回歸保險本質,以健全台灣保險業之永續經營,亦有助於增強民眾對保險業之信心,進而借助商品來規劃晚年的經濟生活保障。
為推動銀髮金融之發展,近年金管會亦訂出若干獎勵措施,鼓勵金融業者研發更多面向或更多元符合實際需求之創新性產品或服務,在銀行業已開發出具有異業結盟功能之信託商品,例如與安養照護機構合作;或與其他金融商品結合,包括︰以房養老、年金保險、長照保險及健康保險等;或結合不動產開發信託興建安養設施,或安養機構入住金交付信託等模式,以提升安養信託創新性服務價值。在壽險業已開辦具公益性質的「小額終老壽險」,並實施保單活化政策,開放民眾可將非投資型終身壽險,轉換為同一家公司的醫療險、長照險或年金險等。
在「失智、失能照護」方面,政府可用政策來引導健全長照機制,例如建議放寬保險業者投資長照設施,無須符合「即時利用及投報率需達2.345%最低標準」之規範,或政府提供閒置低度利用的土地,以協助業者降低建置長照設施的土地取得成本;或由政府興建後,透過發行長照設施的不動產受益憑證,再由壽險業投資;或開放民間(含壽險業者)經營長照機構,以滿足社會上對「中高品質」長照機構的需求。而政府則將有限的財源投入於最必要的「一般」民眾長照機構,以及長照機構的照護員培育。
至於「健康照顧」方面,建議可擴大全民健保用藥給付範圍,並提供政策誘因鼓勵業者開發銀髮保險醫療商品,例如銀髮高齡保障型、實物給付型等。
李副董事長指出,台灣邁入少子及超高齡化的社會,已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如何架構一個「晚美人生」的銀髮金融機制,除了需積極宣導讓民眾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做好自身規劃及準備外,政府亦應提供更多的政策及租稅誘因,引導民眾願意及早做準備;同時更應提供政策誘因鼓勵或採強制監理措施,來引導相關金融業者開發高齡社會所需的銀髮金融商品及服務;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主動來架構銀髮金融的安全網,透過結合民眾自己、金融業者及政府三方的合作,為台灣架構出一個「晚美人生」的銀髮金融體系。
破產費用分期 在 專業債務方案事務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專業債務方案事務所- 致力幫助每一個有債務爆煲煩惱而不想破產的客戶提. ... 我們承諾「不成功不收費」,可以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申請費用,讓你在最不影響生活水平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