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與禮數
文:薯伯伯
最近,香港警隊以藍水炮褻瀆九龍清真寺,使穆斯林感到冒犯,事後香港女高官前往清真寺示好,卻因為沒有戴頭巾,而招惹不少市民反感。獨立新聞工作者張翠容就此事請教了一位清真寺委員的看法,他認為林鄭不是穆斯林,不戴頭巾也沒關係。而香港的清真寺,本身也確實沒有強制規定到訪的女士要戴頭巾。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既然清真寺本身沒有規定,而本地的穆斯林也不覺冒犯,那我們身為非穆斯林,還有甚麼必要討論呢?但有關參觀寺廟的規定,因為自己本身經常遊走不同的宗教聖地,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再談論一下。
有次帶一班香港遊客去西藏拉薩附近的扎葉巴寺朝拜及參觀,進佛殿的時候,遇到一位認識多年的僧人。他很友善,見面時總會捉著我的手,親切地打招呼,又用額頭輕碰我的額頭。當時同行的遊客姨姨問可否跟僧人拍照,我用藏語問僧人,僧人親切笑著說可以,就招手叫阿姨過去拍照。我這時就輕聲地提醒遊客姨姨:「等一會如果僧人邀請你坐在座墊上,按照習俗,最好還是不要坐。」果然,僧人跟遊客姨姨合照之時,友善地邀請遊客姨姨坐在旁邊,但遊客守規矩,只是蹲著跟僧人拍照留念。
為甚麼我要特別提醒遊客不要坐上座墊呢?因為那些座墊是專門給僧人使用,按照習俗,而非硬性規定,俗家人不應該隨便亂坐。不少僧人面對這些施加在他人的規矩,相對寬心,也不強求,這是他們的修為,但身為外地遊客,到訪宗教場所,即使別人沒有硬性規定,但也應該主動做好應有的規矩,這叫禮數。
多年前參加一個法會,達賴喇嘛跟一群華人的信徒見面並開示佛法,尊者提到,按歷史的次序,中國先於西藏有佛教,所以華人算是師兄,藏人算是師弟,尊者說:「我代表藏人,向華人的師弟,行個弟子之禮。」說罷彎腰鞠了一躬,行了一禮。
尊者言辭風趣,但眾人見他對自己行禮時,雖然笑了,但立即站起身還禮,有些還行了三頂禮,以示尊重。之後尊者語帶幽默地補充一句:「但我經常跟華人的師兄說,有時候師弟學習,可能比師兄好的啊!」(眾人聽罷,又是一邊笑著,一邊點頭認同。)
以尊者的修為,肯定不會要求俗家人甚至弟子守著繁瑣的規矩。就像是數年前 Lady Gaga 跟尊者會面時,可以肯定是達賴喇嘛,也不會對 Lady Gaga 的衣飾有任何限制,但 Lady Gaga 卻還是會穿著得較為端裝才見面,這也是尊重。
又例如不少人知道藏人有獻哈達的風俗(哈達即白色絹布,象徵純潔,作祝福用),但卻往往搞錯儀式。好像在數年前,有漢人學者跟尊者見面時獻哈達,居然直接把哈達戴到達賴喇嘛的脖子上,其實是僭越之舉,失了禮節。尊者是大自在者,不在意繁文縟節,也就欣然接過,絲毫沒有責備之意,而那名漢人學者,估計也只是無心之失,但怎樣說也好,就是失禮了。
自己去過很多穆斯林的國度旅行,接觸了不少穆斯林,感覺他們對非穆斯林,其實都很包容。我試過在齋戒月,到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民居,他們自己雖然不吃不喝,但還是給我端上清茶及糖果。我也試過在伊朗東北馬什哈德的伊瑪目禮薩聖陵裡,跟阿訇(宗教老師)及信徒聊天時,他們問起我的宗教,我說佛教,然後就叫我唸一段佛經給他們聽。我當時說,這裡是清真寺,唸佛經好像不好吧。但那位阿訇說沒關係,說都是愛與慈悲。我推了兩次,見他們還是叫我唸,便唸了一段。阿訇問我意思,其他懂英語的朝拜者幫忙翻譯,我簡單解釋說,如果是善男子善女人,就能見到佛。阿訇還舉起雙手,開玩笑地說了句:「Didam!」(我看見了。)其他信眾也就笑了起來,對我這名非穆斯林也極為包容。不過包容還包容,如果我純粹因為伊朗阿訇的包容,就以為自己可以在任何清真寺裡都唸佛經,那就是失禮之舉了。
有不少香港人,經常說國際標準,典型的語句樣式是這樣:「如果喺外國,啲警察早就⋯⋯」那麼我們也說一下,如果在外國,女性的政治人物在清真寺,是如何穿著。隨便在網上一搜,就能見到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荷蘭碧翠斯女王,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蒂,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美國小布殊太太 Laura 等等,全都選擇在清真寺裡戴上頭巾。戴上頭巾,不是順從或屈服,只是純粹表示尊重。
有些人把尊重及規矩搞錯,以為沒有違反規矩,就是尊重,其實兩者截然不同。例如,在日皇登基禮上,估計沒有規矩禁止訪客玩手機,但你代表香港出席,卻在如此莊嚴的場合,自顧自玩起手機,還要被人拍到,就顯得不尊重了,這就是規矩及尊重的分別。
別人寬心處事,包容非信徒的越禮之舉,是一回事,但總不能把別人的包容,當作失禮的開脫之詞。尊重的本源是禮數,而以何種方式去體現尊重,還在乎見識與常識。若然這句說話出自父母之口,那就是家教了。
———
照片:數年前到訪伊朗東北馬什哈德的伊瑪目禮薩聖陵外邊,遇到一對來自 Qaem Shah 的夫婦,妻子名叫 Parisa。她穿著的,是由頭包至腳底的大袍,叫做 chador。在伊朗的氣氛相對保守,拍照前問了同意,拍照之後,我跟她的丈夫握手,之後把手放在自己心口,向女士點頭道謝。怎料她居然從 chador 中遞出右掌,主動跟我握手道別。在伊朗,還是那句:有時真係估你唔到,摸不透。照片攝於 2014 年 3 月底。
———
* 想追看薯伯伯的文章,請設定本 Page 為「搶先看 / See First」*
Instagram 🥑🥭🍉🍌: pazu
新博客:http://pazu.com/blog
另外還要提一提大家:
【新書速報】Pazu 薯伯伯《不正常旅行研究所》(白卷出版社)——從西藏拉薩到神州大地;由亞洲各國至中東地區。非常人般玩轉奇異世界、紀錄精彩故事文化習俗。
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誠品書店及各大書店,均有代售!其中在旺角序言及北角森記,有少量簽名版本。
碧華國小版本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規矩與禮數
文:薯伯伯
最近,香港警隊以藍水炮褻瀆九龍清真寺,使穆斯林感到冒犯,事後香港女高官前往清真寺示好,卻因為沒有戴頭巾,而招惹不少市民反感。獨立新聞工作者張翠容就此事請教了一位清真寺委員的看法,他認為林鄭不是穆斯林,不戴頭巾也沒關係。而香港的清真寺,本身也確實沒有強制規定到訪的女士要戴頭巾。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既然清真寺本身沒有規定,而本地的穆斯林也不覺冒犯,那我們身為非穆斯林,還有甚麼必要討論呢?但有關參觀寺廟的規定,因為自己本身經常遊走不同的宗教聖地,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再談論一下。
有次帶一班香港遊客去西藏拉薩附近的扎葉巴寺朝拜及參觀,進佛殿的時候,遇到一位認識多年的僧人。他很友善,見面時總會捉著我的手,親切地打招呼,又用額頭輕碰我的額頭。當時同行的遊客姨姨問可否跟僧人拍照,我用藏語問僧人,僧人親切笑著說可以,就招手叫阿姨過去拍照。我這時就輕聲地提醒遊客姨姨:「等一會如果僧人邀請你坐在座墊上,按照習俗,最好還是不要坐。」果然,僧人跟遊客姨姨合照之時,友善地邀請遊客姨姨坐在旁邊,但遊客守規矩,只是蹲著跟僧人拍照留念。
為甚麼我要特別提醒遊客不要坐上座墊呢?因為那些座墊是專門給僧人使用,按照習俗,而非硬性規定,俗家人不應該隨便亂坐。不少僧人面對這些施加在他人的規矩,相對寬心,也不強求,這是他們的修為,但身為外地遊客,到訪宗教場所,即使別人沒有硬性規定,但也應該主動做好應有的規矩,這叫禮數。
多年前參加一個法會,達賴喇嘛跟一群華人的信徒見面並開示佛法,尊者提到,按歷史的次序,中國先於西藏有佛教,所以華人算是師兄,藏人算是師弟,尊者說:「我代表藏人,向華人的師弟,行個弟子之禮。」說罷彎腰鞠了一躬,行了一禮。
尊者言辭風趣,但眾人見他對自己行禮時,雖然笑了,但立即站起身還禮,有些還行了三頂禮,以示尊重。之後尊者語帶幽默地補充一句:「但我經常跟華人的師兄說,有時候師弟學習,可能比師兄好的啊!」(眾人聽罷,又是一邊笑著,一邊點頭認同。)
以尊者的修為,肯定不會要求俗家人甚至弟子守著繁瑣的規矩。就像是數年前 Lady Gaga 跟尊者會面時,可以肯定是達賴喇嘛,也不會對 Lady Gaga 的衣飾有任何限制,但 Lady Gaga 卻還是會穿著得較為端裝才見面,這也是尊重。
又例如不少人知道藏人有獻哈達的風俗(哈達即白色絹布,象徵純潔,作祝福用),但卻往往搞錯儀式。好像在數年前,有漢人學者跟尊者見面時獻哈達,居然直接把哈達戴到達賴喇嘛的脖子上,其實是僭越之舉,失了禮節。尊者是大自在者,不在意繁文縟節,也就欣然接過,絲毫沒有責備之意,而那名漢人學者,估計也只是無心之失,但怎樣說也好,就是失禮了。
自己去過很多穆斯林的國度旅行,接觸了不少穆斯林,感覺他們對非穆斯林,其實都很包容。我試過在齋戒月,到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民居,他們自己雖然不吃不喝,但還是給我端上清茶及糖果。我也試過在伊朗東北馬什哈德的伊瑪目禮薩聖陵裡,跟阿訇(宗教老師)及信徒聊天時,他們問起我的宗教,我說佛教,然後就叫我唸一段佛經給他們聽。我當時說,這裡是清真寺,唸佛經好像不好吧。但那位阿訇說沒關係,說都是愛與慈悲。我推了兩次,見他們還是叫我唸,便唸了一段。阿訇問我意思,其他懂英語的朝拜者幫忙翻譯,我簡單解釋說,如果是善男子善女人,就能見到佛。阿訇還舉起雙手,開玩笑地說了句:「Didam!」(我看見了。)其他信眾也就笑了起來,對我這名非穆斯林也極為包容。不過包容還包容,如果我純粹因為伊朗阿訇的包容,就以為自己可以在任何清真寺裡都唸佛經,那就是失禮之舉了。
有不少香港人,經常說國際標準,典型的語句樣式是這樣:「如果喺外國,啲警察早就⋯⋯」那麼我們也說一下,如果在外國,女性的政治人物在清真寺,是如何穿著。隨便在網上一搜,就能見到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荷蘭碧翠斯女王,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蒂,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美國小布殊太太 Laura 等等,全都選擇在清真寺裡戴上頭巾。戴上頭巾,不是順從或屈服,只是純粹表示尊重。
有些人把尊重及規矩搞錯,以為沒有違反規矩,就是尊重,其實兩者截然不同。例如,在日皇登基禮上,估計沒有規矩禁止訪客玩手機,但你代表香港出席,卻在如此莊嚴的場合,自顧自玩起手機,還要被人拍到,就顯得不尊重了,這就是規矩及尊重的分別。
別人寬心處事,包容非信徒的越禮之舉,是一回事,但總不能把別人的包容,當作失禮的開脫之詞。尊重的本源是禮數,而以何種方式去體現尊重,還在乎見識與常識。若然這句說話出自父母之口,那就是家教了。
———
照片:數年前到訪伊朗東北馬什哈德的伊瑪目禮薩聖陵外邊,遇到一對來自 Qaem Shah 的夫婦,妻子名叫 Parisa。她穿著的,是由頭包至腳底的大袍,叫做 chador。在伊朗的氣氛相對保守,拍照前問了同意,拍照之後,我跟她的丈夫握手,之後把手放在自己心口,向女士點頭道謝。怎料她居然從 chador 中遞出右掌,主動跟我握手道別。在伊朗,還是那句:有時真係估你唔到,摸不透。照片攝於 2014 年 3 月底。
———
* 想追看薯伯伯的文章,請設定本 Page 為「搶先看 / See First」*
Instagram 🥑🥭🍉🍌: pazu
新博客:http://pazu.com/blog
另外還要提一提大家:
【新書速報】Pazu 薯伯伯《不正常旅行研究所》(白卷出版社)——從西藏拉薩到神州大地;由亞洲各國至中東地區。非常人般玩轉奇異世界、紀錄精彩故事文化習俗。
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誠品書店及各大書店,均有代售!其中在旺角序言及北角森記,有少量簽名版本。
碧華國小版本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71年的電影《庭院深深》改編自瓊瑤所著的同名小說,宋存壽導演,歸亞蕾(飾演章含煙)、楊群(飾演柏霈文)主演,片中的主題曲「不如歸去」原為女主角歸亞蕾所演唱,不過這段影片是將李碧華於1987年重新詮釋的版本配上電影畫面組合而成,在影片裡可以看到當時台北市中華商場一帶的街景。
1964年,20歲的歸亞蕾參加在高雄市舉辦的中國小姐初選,獲得冠軍。同年,知名演員王引在取得瓊瑤原著《煙雨濛濛》的電影版權後,招考新人,歸亞蕾雀屏中選,從此展開了演藝生涯。在1965年上映的電影《煙雨濛濛》中,歸亞蕾將陸依萍一角的心理詮釋得極為深刻,因而在第四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女主角獎,踏上了演技派的路線。
歸亞蕾於1966年簽約加入國聯成為基本演員。1969年,她主演李翰祥執導的《冬暖》,演技備受好評。其後,隨著國聯的結束,恢復自由演員的身份,嘗試了多種角色類型的演出,演技亦得以發展;她在這段時期的作品多以文藝片為主,例如參演宋存壽執導的《庭院深深》,以及白景瑞執導的《家在台北》等。而在《家在台北》裡所飾演的馮淑媛一角,溫柔惇厚、極具傳統美德的性格,由歸亞蕾詮釋起來,自然動人,其純樸溫婉的外型深深烙印在影迷心中,成為她的銀幕形象;1970年,歸亞蕾以《家在台北》獲得金馬獎及亞洲影展雙料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不如歸去(庭院深深)
詞:瓊瑤 曲:劉家昌 唱:李碧華
多少的往事 已難追憶
多少的恩怨 已隨風而逝
兩個世間 幾許癡迷
幾載的離散 欲訴相思
這天上人間 可能再聚
聽那杜鵑 在林中輕啼
不如歸去 不如歸去
啊啊啊啊 不如歸去
1971《庭院深深》全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_eaoVMi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