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媽盟直播室 Episode 18 - 台灣宣布積極佈署2050淨零碳排可能路徑!
美國總統拜登邀請40位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在今年地球日召開領導人氣候峰會,舉世矚目。氣候治理,成為各國彰顯國際領導力的新賽道,「低碳經濟競賽」也正式開跑。台灣雖然沒有在這場高峰會談上,但是蔡英文總統宣布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y_xoUVc7k
(影片重點)
※拜登總統比歐巴馬提出來的減碳目標要積極,將近多一倍的減量!美國國內電力公司甚至提出更積極的方法,希望2030年發電要減80%!理由是達到零碳排放的最後10%或20%目標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先盡快達到減80%。
※蔡英文總統宣布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但是我們的政策很奇怪,規劃在2030年的減碳目標沒有增加仍是減20%,怎麼可能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
※排碳最大國中國更弔詭,目前還在陸續蓋燃煤電廠,並且在2030年會達到排碳最高峰,但卻宣稱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
※台灣各個部門,能源使用的差異是很大的,如果用量少的減少一半,其實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如果用量大的部門如製造、能源減得多,這成果就很具體了。
※前集影片
2021媽盟直播室 Episode 17 - 最後一道防線不牢靠?核四廠圍阻體品質堪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xaDHqUXg
※2020媽盟直播室 (全52集)
http://momlovestaiwan.tw/content/info/Detail.aspx?enc=2F9989B50405F02BFBDC1B7C6F3B764F
#美國 #拜登 #台灣 #蔡英文 #能源 #聯合國 #碳 #中國 #地球日 #媽媽 #直播
碳 中 和 淨零排放 差異 在 林耕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內宣加文青的2050年淨零轉型的主張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21, CCPI 2021)指出,台灣排名倒數第5,再生能源評比倒退。
2020年氣候變遷報告也顯示,台灣減碳成績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3,國外的權威資訊都顯示,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有非常大的問題。
但看到在世界地球日的昨天,蔡英文總統臉書觀用的文青貼文,告訴大家2050年淨零轉型的主張,報喜不報憂,為何國際組織的警訊和報告都看不見,只會給一個遙遠的夢。
經濟部「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自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我國CO2排放量皆高於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其中2017年時排放量,曾高達到2萬6946萬公噸,顯然民進黨所說「非核、減煤、增氣、展綠」的能源政策,與他們口中所說「淨零排放」的低碳轉型效果,差異甚大。
#國民黨新竹市長初選候選人
#林耕仁關心您
經濟部長說不缺電,但卻偷偷去開啟燃煤火力發電廠機組的政府,說出來的文青辭彙,講再多都讓人難以相信。
👇🏻歡迎追蹤👇🏻
林耕仁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nkenjeng.tw
林耕仁YT: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FJqPGh-b0UW9FC3l8mQsQ
碳 中 和 淨零排放 差異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期各種淨零排放路徑研究告訴我們甚麼?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隨著各國和地方政府陸續提出淨零排放目標和過度目標,相關的轉型路徑在近期也成為顯學;底下我們介紹德國的一份相關報告,讓大家簡單瞭解這樣的轉型會需要哪些政策、而轉型的路徑大致上又是如何。
節能、綠能、氫能:淨零排放目標達成的三大支柱
德國能源轉型智庫Agora Energiewende近日發布的報告《Towards a Climate-Neutral Germany》旨在闡明德國如何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氣候中和。報告中提到底下三個步驟,以讓德國在2050年達成此目標:
步驟一:2030年時,較199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65%(目前德國法定目標為55%)。
步驟二:2050年時,較199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95%。
步驟三:利用負碳排技術,中和掉剩餘5%的溫室氣體排放。
同時,報告也提及轉型過程最重要的三個支柱:
支柱一:能源效率的提升,以減少初級和最終能耗。初級能耗的減少將大部分來自於使用綠能和各部門的電力化,最終能耗的減少則主要來自於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的汰舊換新。
支柱二:綠能和電力化。在2030年,德國的綠能佔電力比例應該達到70%(目前政策目標為65%)、並達成非核無煤;到了2050年,德國所有電力應該都由綠能提供,其中將近9成為綠能直接供電、7%為使用綠色氫氣的燃氣機組、5%為儲存之電能或進口電力。
支柱三:發展綠色氫氣產業鏈,以做為能源載體和工業原料。大部分的綠色氫氣將用於電力系統的長期儲能用,但綠色氫氣在綠色煉鋼和綠色石化業中也會有不可取代的角色;船運或空運等較難電力化的長程運輸載具,亦會需要以綠色氫氣為基礎合成的燃料。
負碳排技術在淨零排放路徑中的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許多淨零碳排的研究,Agora Energiewende這篇研究也提出負碳排技術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某些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肥料、畜牧、水泥等)是幾乎無法減排的,其量級如果無法透過增加自然碳匯或強化既有自然碳匯來中和,工業導向的負碳排技術仍屬必要。這包括生質能搭配碳捕捉、直接空氣碳捕捉、以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等等措施。
一般的碳捕捉會需要一定的儲存空間(開採過的油氣田等地質合適場域),以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則須搭配完整的循環經濟、增加塑膠等原料的回收率,以確保這樣的措施具有時效足夠的固碳效果。
淨零(碳)排放研究有助於擴展政策對話空間
淨零(碳)排放研究,對於已經做出相關宣示的政府(中國、南韓、日本、歐盟)來說,是落實目標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對於尚未提出淨零(碳)排放轉型目標的國家(如台灣)而言,淨零(碳)排放研究可以擴展政策討論時的對話空間,讓過去被視為不可行、難登大雅之堂的目標,變成政府相關官員不得不面對的主題。
近期,台灣有環團與學界開始討論淨零碳排目標與轉型路徑,也有相關學術研究顯示以台灣的發展脈絡,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雖有挑戰性、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台灣能不能成為繼中日韓以後東亞地區另一個宣示淨零(碳)排放目標的國家,或許就快接曉。
注:淨零碳排目標和淨零排放的差異在於,淨零碳排目標只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做中和(故又名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則考慮所有溫室氣體(故又名氣候中和、溫室氣體中和)
♡
碳 中 和 淨零排放 差異 在 Facebook和Google宣布加入碳中和行列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的推薦與評價
Google還承諾到2030年將完全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主要因為Google於2017年購買了可再生能源以匹配其能源使用量,旨在成為一家“淨零碳排放”公司,可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