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呼召」似乎等同「護照」,沒有它就沒有人能投身在其中。
呼召意味著,在神國裡工作的人,沒有一個是出於「自願」,而是神的揀選。正如耶穌在地上服事年間,曾經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5~38)工人會出去收割,是因為莊稼的主打發他們。若莊稼的主沒有打發,就沒有工人能有權柄去做這事。
因著呼召這個觀念,基督徒曉得且深信宣教使命和地上任何一個地上的事業不同——它是榮耀的、有價值的、是永恆的,參與在其中的人也應當在心態上決然不同。然而,在現實教會生活中,許多人對「呼召」的認識卻是很片面的。這不僅僅影響他們對宣教事業的理解,也深深主導著他們對宣教事業的投入程度和態度,所以筆者決定撰寫此文,再思呼召這神聖課題,希望有助認清人對呼召常有的成見,建立更健全的呼召觀,並啟發讀者追求活出與呼召相稱的生命。
1. 共同的呼召 VS 個別的呼召
從得救的順序來看,在人蒙召去擔起某項任務之前,他先被召悔改、接受神的恩典。耶穌提到自己的使命的時候說道:「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2)此話的意思不是帶罪人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如決志禱告、受洗等),而是呼召人去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這包括成為聖潔(帖前四7;彼前一15),過有盼望的人生(弗一18,四4),去祝福別人(彼前三9),並且要為主受苦(彼前二21),最終要的獎賞(腓三14)。關於事奉的呼召,可謂悔改之呼召的延續,兩者既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沒有一個人是蒙召悔改,卻沒有被召去事奉的。委身於使命就是我們被召去過的新生活項目之一。得救不單改變了一個人行事為人的準則,也改變了他人生的目標,以及他對自己人生資源和自身才華的運用,以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掌管歷史之主所定的最終目標有關。
以上是每一個神子民共同擁有的呼召,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我們相信神對個人也有個別的呼召。個別的呼召是神宏觀呼召的一部分,好讓各人在神的大計劃中扮演獨特的角色。例如,神呼召亞伯拉罕去成為所有神子民的祖宗,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神呼召士師起來拯救被祂交在外邦人手裡的百姓,神呼召先知起來向特定的國家傳講信息,神呼召保羅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等。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大使命裡,卻不失個人的特色。可見,神國的事業不限於特定的職業和任務,它能以各種形式呈現。宏觀的呼召是神清楚在聖經中啟示的,個別的呼召則需要人自行尋求和判斷,包括評估神給各人的恩賜、經驗、裝備以及機會等等。
無論如何,所有的呼召都包含了神要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而這任務也必定與神永恆的計劃有關。這個觀念顯示,從事神國事工主權完全在神,唯有祂所揀選的人有資格和權柄去做屬天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服事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2. 過度狹隘的呼召觀
筆者發現一般信徒對呼召常見的迷思有兩種,一是過度狹隘的呼召觀。上週末,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小組聚會中,主持人帶領著大家進行討論:「你認為什麼是呼召。」隨即,便有一位組員回答:「呼召就去要人去讀神學、當傳道人。」在一些信仰較初潛的信徒當中,這個觀念蠻普遍的。對他們而言,「呼召」就是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召喚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而所謂「特定的事」往往就是指全職服事。
無疑,全職服事確實需要呼召。神學院在面談報讀者的時候,通常也會問:「你有神的呼召嗎?」一個全職服事者若不清楚呼召,很容易就被所遇見的困難、挑戰擊退,或因工作沒果效而灰心喪志。然而,將呼召局限於全職事奉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這觀點走到極端,便很容易將神國事業和一般事業聖俗分化。難道那些帶著使命去職場工作的人也算「世俗」嗎?
3. 過度廣泛的呼召觀
另一些人則嘗試將呼召放大。大家一定聽過「信徒皆祭司」這句話,它不單強調信主的人不需要透過特定的媒介(如神職人員)才能與神連結,也強調每一位基督徒都有權柄服事神,不管他是不是「神職人員」。因此,除了一些違背聖經道德原則以及與信仰抵觸的職業(如異教有關的)之外,任何職業都可以是事奉神。神不只是宗教領域的主,更是創造和掌管宇宙萬有的主,就好像在創造萬物之後,神就把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並要他修理看守(創二15)。
此外,一些看似偶然的遭遇,背後也有神無法即時測透的計畫。約瑟被哥哥們無辜陷害,被賣到埃及,後來神使他成為宰相,為挽救多年後面臨飢荒的雅各家作了準備(創四十五5~8)。在被擄回歸時期,身在異鄉的以斯帖被選為波斯皇后,這看似一個與信仰無關的身份,當以色列人面對滅族危機的時候,末底改便看出其中有神的旨意(斯四14)。因此,持此觀點的基督徒常強調,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有神的呼召。
有這種覺悟無非是好事,可是,在一般的職場上,有呼召和沒有呼召又有什麼差別?這會不會讓呼召淪為純粹一個抽象的概念和口號,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4. 活出有呼召的人生
上述討論可見,我們不應該過度將呼召狹窄化,但也不能讓它廣泛到一個程度,把任何一種形式的工作或態度,只要是基督徒做的,都冠上「呼召」的名堂。我們應當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但也必須將呼召的特質注入其中,切勿僅有名而無實。以下是筆者認為一個真正有呼召的人必有的表現。
首先,雖然一個視人生為呼召的人可能和世人從事相同的工作,但他們在動機及目標上和世人有別。世人工作為賺錢、或為理想、或為屬世的其它目的(其中有一些也是善的,如服務人群),神子民終極的目標卻是榮耀神。既是如此,當他所做的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檢討和改進。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若發現任何事物阻擾了他去達到這個目標,他也會去克服,必要時甚至改換跑道。
其次,一個視所做一切為呼召的人會以聖經的道德與信仰為行事原則,他們拒絕進行任何有違真理的要求和做法,即使那在社會上不被視為有錯。
第三,呼召的觀念應該影響著基督徒生活每個領域,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如何面對他的同事及所接獲的任務。一個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的人,會努力按照神對人的設計去經營生活——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該給家人的時間,他也會分別出來,因為知道我們不僅僅是靠工作的成就和業績來榮耀神,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榮耀神。在金錢的管理方面,有呼召者不會以積攢財富的方式來理財,他也不會將所賺得的全部金錢用於提升自己的物質(即便他有權利這樣做),反之,他會按照神在聖經啟示的心意來理財。在工作上,他曉得自己「受差」不只是把工作做好,也是受差去服事身邊的人。
第四方面,如果我們真的視所做的為呼召,我們應該勇於作出新的嘗試,這包括在工作的內容上,以及在待人處世上,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實踐使命。
最後,讓我簡單回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我認為,如果這個感動是關乎比較重大、需要做各種準備、或牽涉廣大的人與事的決定(如,舉家去國外宣教、開拓新的教會等),那確實要需要更多深入的考慮和印證。但如果有感動去做的事,是隨即可以做到的(如,向某人傳福音、或奉獻支持某個事工、或看見需要而想一行動幫助某人),那大可隨即感動去行動,說不定猶豫一下就錯過了服事的機會。神所要我們去做的事,絕不限於神秘的「感動」,祂早已在聖經清楚指示了。
依以上看,你所做的一切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還是神聖的呼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
神學院好考嗎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2年,44歲,3個孩子的爸爸,負擔全家經濟重擔及貸款的中年失業丈夫,一個拿著中山大學碩士班入學通知的老學生,在茫然低谷中,做出念書的決定。
2014年8月,在現任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教授的指導下,他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也就是在此時,我第一次認識他。
由於我的好朋友政大Ping Nga Ong王雅萍教授,知道我們103年8月揭牌的原住民族課程發展中心,需要聘用一名行政,她特別推薦高徒「#林振華」,說是政大民族研究所很優秀的學生,同時也是中山大學碩士。
我電話打去,邀請他來我的學校泰武國小做文化增能講習(其實這也是測試他能耐的意圖)。
當我開口問:是否願意擔任課程中心行政人員?他回答「我要去玉山神學院讀道學碩士」;我心裡想,這個人怎麼那麼愛讀書?!
(我後來聽說,他曾經考上師專,卻因為色盲無法入學,去讀了台東高中。 又隱約得知因為家境的關係,畢業後做過許多辛苦的工作。)
當我再見到他,是在臉書,他已成為崇蘭教會的傳道師,每週都會將禮拜做現場直播,同時也會在一些活動看見他擔綱主持工作。
直到我在2019年八月接受徵召宣布參選,九月初的某一天,他提著一台筆電到我縣政府原民處的辦公室,打開筆電畫面,秀出一個設計好的布條,上面斗大的「月亮那麼圓—伍麗華讓原住民的夢更圓」標題吸引我的目光。
他說「送給妳!」。中秋節快到了,要我做成布條去掛,讓全國的人認識。
Wow~在我還不知道到底該如何面對「選舉」的時候,彷彿上帝差派一位天使來到我的身邊。
他私下跑去採訪我的娘家、婆家,我的故鄉、學校,幫我做形象、宣傳影片,然後為我建了一個臉書做大外宣......
我從來沒有問過牧師為何來幫助我,我選上之後,也忘了問。
直到去年2020年3月4日,我參加了他的「封立牧師」授職禮拜,看到手冊上牧師的「就任詞」,我才恍然大悟,明白林振華牧師是如此特別!
他說到自己經歷無數的人情冷暖,對於那些雪中送炭的愛是刻骨銘心的,也是令自己想要用心去回報的。對於自己四年的聘期,他在就任詞的最後一句特別寫下「四年後教會需要吸收不同的養分,也需要不同牧者的牧養,讓教會邁向成熟長大並獨立自主。」我恍然大悟,他的愛是大江大海的「大愛」!
2021年4月7日,在林振華封立牧師的一週年,他睡夢中未再醒來。
當天,曾智勇主任通知我,告訴我,他哭了,我說,我也是。我們二個人邊哭邊笑,納悶為何想哭?
我隔天去慰喪,看見師母,親自告訴師母:「牧師一定是每天為我們禱告是不是,否則我不會如此不住流淚?!」
師母回:是的。
敬愛的林振華牧師,此時此刻,我如此確認您是屬靈的、是不凡的,也許正是如此,在這準備起飛的時刻,您蒙主寵召,我們不捨,但,那又如何,這屬世的一切不過如塵土。謝謝您教會我們許多事!
明天,您的告別盡程禮拜,麗華不克出席,我在這裡向您請假。我知道您不會介意,因為您就是希望我好好的做好「立法委員」。先讓您知道:等我不當立委了,再告訴您我有多感激您,好嗎?
神學院好考嗎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事奉中的「完美」與「誠意」》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7期,2021年1-3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7.php#imission)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看到好多教會都用Zoom,唱詩的時候就從YouTube挑幾首詩歌,大家跟著唱,簡單得多,不如我們也這樣做。」
歐洲疫情惡化,宣教工場忽然宣布封城,團契同工們在會議中討論接下來線上主日崇拜的安排時,有同工提出上述建議。無疑,他的建議是最簡單、最及時、效果又不錯的方法。從YouTube上所選的敬拜詩歌都是專業的團隊製作的,無論唱功、演奏、錄音、帶領的技巧都比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親自做來得好。不單如此,這樣做還省了我們很多練習、錄製和剪輯的時間。這個講求「方便」的建議若可被採納,那其實講道環節也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適合的講道視頻來取代本堂牧者的講道。通常我們請外來的講員還要給講員費,現在不單這個可以省了,而且還能「請」到平時很難請到的「大講員」,他們隨便一篇講道都比很多本堂牧者精彩,那些原本花在預備講道的寶貴時間,還可以用來做更多的個別關懷、推展其它事工,或處理其它平時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何樂不為?再說反正無論是自己人或別人帶敬拜或講道,參加者都是一樣看屏幕,不是嗎?
不過,這個聽起來非常聰明的建議最後還是被作為牧者的我否決了。我堅持要有自己的敬拜團在鏡頭前帶領敬拜,然後透過預錄或直播的方式帶領參與線上聚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神子民事奉神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看中哪種方法又容易、又好、又省事?還是我們看重那事奉是不是我們自己獻的?
不久前同一個老朋友聊起現在這種許多教會常用的敬拜模式時,他說:「這種能叫帶敬拜嗎?不就是播歌嗎?」我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有教會已經把原本帶敬拜的事奉,在線上聚會中改成了「選歌員」。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需先聲明,我能體恤許多小地方的資源有限。筆者所在的德國,就有許多較小的城鎮,那裡沒有華人牧者、信徒中也沒有音樂人才和設備,連聚會的地方也很受限(在學生宿舍或公寓裡),只有幾個基督徒在勉強維繫著團契生活,有些則透過國外的牧者定時給他們連線查經和禱告。在這些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他們使用YouTube播放詩歌作為敬拜,或從網路上播放講道視頻,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真心認為科技的發明大大彌補了網路之前的許多牧養上的缺口。然而,那些可以自己做得到的,我認為必須自己做。
科技的發明雖然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人一但不警醒,就很容易濫用,而且扭曲了我們該有的心態。筆者還在宣教神學院教學的時候,就常發現學生大量拷貝網路上的資料當作作業交上來。還有一次,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覺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熟悉,於是把文字貼在谷歌上搜尋,結果發現那是我本人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學生竟然把老師所寫的東西當作是自己寫的交上來給老師!
尋求「既好又方便」與要求「自身所獻」是兩種不同的事奉心態,兩者的根源在於對完美和誠意的考量。
一、所獻的必須「完美」
無可否認,使用現成的作品比較「完美」,而好的品質的確是事奉者對事奉該有的基本要求。這讓我們直接聯想到舊約聖經中對完美祭物的要求。利未記論到祭祀條例時提到獻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祭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利一3,10,三1,6等)。這要求背後最的神學含義,就是反映出對神完美屬性的尊崇,正如一般被視為概述主題的經文所述:「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向神獻上凡火的時候,神就降火把他們燒滅(利十1~2)。在第二聖殿時期,神透過先知瑪拉基責備當時的祭司,因為他們將瞎眼、瘸腿的、有病的、搶來的獻上為祭。(瑪一8,13)神對此深感恨惡,巴不得有人把殿門關上,不讓他們來獻祭(瑪一10),而且還說要把他們與祭牲的糞一同除掉(瑪二3)。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所要求的這些祭物都必須是獻祭者從他自己的所有中獻出來的,聖經從來就沒有允許獻祭者以別人的完美祭物取代(注意瑪拉基書對祭司的譴責中也提到了「搶來的」,參一13)。這可以從律法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要求差別看出來,有人獻牛、獻羊,較窮的人也可以獻斑鳩或雛鴿(參利一14)。換言之,神所要求「最好的」,是獻祭者的能力和所擁有的一切中的最好,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下的最好。這一點提醒事奉神的人,在考慮獻得好不好之前,必須先確保那是自己親手獻的。
二、所獻的必須有誠意
獻上一個「完美」的祭,和一個自身所獻的「最好」的祭之間的差別在於誠意。
想像你是一個很會做飯的人,有一天你要請人吃飯,你會不會去超市裡買一些冷藏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裡熱一下然後請大家吃呢?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大家要趕著吃,或一些重要的材料不足,不然的話,你豈不會盡自己的能力獻出最好的手藝?更何況事奉是做神國的工、敬拜是獻給神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每週在自己目前的團契講道。在我到這裡服事之前,團契沒有牧者,弟兄姐妹就從YouTube選視頻來觀看。2017年我來了之後,除非有特約講員(但因為德國很缺華人牧者,所以很少有機會請外來講員),否則我每週都講道,連出差到其它城市或國外,我也提前把講道錄好發給同工屆時播放。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自認講道比別人好,而是我要求自己每次的事奉都必須「現做的」、新鮮的。疫情下,在線上請講員也比較方便,儘管效果差不多(大家都是對著電視或電腦看視頻),但我還是要求講員必須是現做的。
三、在不完美中求完美
討論至今,相信我們都可清除看出「完美」和「誠意」之間的輕重。如果可以做到既完美又有誠意最好,但那境界既然不容易達到,「誠意」務必是優先考量。不單如此,一個有誠意的事奉,必然會越來越完美。
以我們在疫情下的經驗為例,當德國開始宣布禁足令之後,我和資訊部同工便開始研究線上聚會的進行方式和技術問題。開始的第一週,我們在家裡作直播,但因為網路信號不佳,結果只能傳送歌詞和講道PPT畫面,現場錄像的畫面不動。後來我們商討後決定改用預錄,但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後製,而且也出現許多狀況和錯誤。我們繼續改進,等到最基本的條件(字幕、聲音、畫面清楚傳達)達到之後,我們開始追求更美、更好的果效和更快速的製作方式。直到最近我們還在改進現場收音問題,尤其是多種不同的樂器同時配搭時,起初產生許多噪音和回音,於是我們為此而添購了新的器材,效果已大幅度提升。可見,當我們堅持「自身所獻」的時候,我們所獻的品質就越來越完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採取「方便」而「完美」的方式,我們永遠沒有學到這些技巧,也無法在這個事奉上長進。
筆者認識很多宣教士都是完美主義者,連我自己也是。一般而言,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別人增添很多壓力,而且可能帶來事奉團隊上的衝突,尤其在教會的事奉上,由於大家都不是受薪的,有時候還會有人因此而退縮,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事奉久了,這種心態也跟著有所調整。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於自己的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定要求,不僅僅是在美術上、音樂上、講道上、教學上、講義上,或者甚至只是週報上的排版和標點符號。以前,我會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加諸在其他同工身上,但如今我已改變,學習從中去欣賞「不完美中的完美」。儘管成品不一定能達到專業的水平,但看見弟兄姐妹背後的心思、努力、代價、配搭,齊心把一件事做好,那些要比成品的完美更美!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既方便又完美的方式,會不會導致弟兄姐妹變得更加懶惰而不求長進呢?
願神常常提醒我們,也願每一個服事神的人常保持清醒的思考,知道到底在神眼中何為美。對我而言,我寧願獻一個跟別人相比之下不太「完美」的祭,也不要獻方便的祭。
神學院好考嗎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僅剩"2"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對於某些「身份」,會不會有一些刻板印象。
比如說,你認為女老師就相對的比較溫柔;或者是護士就會比較照顧人。然後呢,一個男性的創業者,可能就比較強勢。是這樣子的嗎?
我想哦,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前面的分享當中,曾經提過關於「標籤」的這件事。然而我後來呢,又看到一個在1973年,的兩位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那更呼應了這個概念。
這非常有趣,這兩位心理學家是約翰.達利,跟丹尼爾.巴特森。他們針對的是什麼呢?叫做「宗教與助人」做了一項非常特別的研究。
他們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請全球頂尖神學院的實習牧師。根據呢,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做「善心的撒瑪利亞人」的這個寓言故事,去準備佈道詞。
這個有名的聖經故事,是描述有個人,被盜賊痛打一頓躺在地上,然後有好幾個牧師,經過這個男子的身邊都直接路過;最後呢,只有一個善心的撒瑪利亞人,特別去幫助他。
所以,這個「預言」主要是要鼓勵大家,要幫助那些受難者。而且呢,這個寓言故事很妙的是,那些路過、不幫助這一個受害者的人,都是牧師。所以呢,這些實習牧師,在他們接下來被指示要佈道的場合裡,就是要說這個故事。
那當他們準備好之後,研究人員就告訴他們,佈道會是在另外一棟建築裡面,並且告訴他們怎麼過去。而這些牧師,他們其實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會秘密的觀察,他們在過程當中的一舉一動。
那麼這些實習牧師,要走到另外一棟建築物的過程當中,也都會在半路,碰到一個顯然需要幫助的人。而這個人其實是演出來的,他是演員;故意演給這些實習牧師看。
他們做什麼呢?他們攤在門口、頭靠著地面,然後眼睛緊閉,然後,甚至於還發出呻吟的聲音。
那這兩位心理學家,就想說不知道這些實習牧師,會不會言行一致,去落實他們佈道的內容,就是去幫助那個顯然需要被幫助的人。
可是,事實的呈現就很有趣了。這些實習牧師正要去佈道,而且佈道的內容是行善的重要,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實習牧師,都直接路過這個顯然需要被幫助的人,甚至於,有些人直接跨過他的身體而離去。
然後,在另外一個稍微修改的實驗版本當中,這些研究人員告訴實習牧師,他們必須要盡快的到佈道的地點。在這種情況底下,停下來去幫助這個,顯然需要被幫助的人的比率,居然只剩下10%。
後來呢,還有電視節目針對「誠實」這個議題,做了一連串的社會實驗。這個實驗是這樣子喔,他們先做了一個簡單的民調。
這個民調就是要去瞭解,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到底誰最可信、誰最誠實?而誰又最不誠實?
所以民調顯示呢,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牧師是最誠實的,而賣二手車的二手車商,是最不誠實的。
然後再同期的蓋洛普民調,也顯示59%的人,認為神職人員會是誠實的;只有5%的人,認為汽車業務員是誠實的。所以呢,顯然這個電視節目,做的民調還蠻符合同期的其它民調喔。
然後這個電視節目,就成立了一家假的居家飾品公司。然後這個公司的名稱,還故意就叫「誠實」這個字。接著呢,他們從這個「誠實」的公司,去寄給牧師跟二手車商一份感謝函。
感謝函的內容是,非常謝謝他們最近來「誠實」這一家公司買東西,並且裡面附上十英鎊的退款支票。
其實,所有收到這一封感謝函的人,不管他是牧師還是二手車商,他們都知道,他們其實沒有跟這家公司買東西,因為這一家公司根本是虛構的嘛!
但是因為這樣的前提,到底有多少人,會很不誠實的去兌現,那張十英鎊的支票呢?結果顯示哦,無論是牧師還是二手車商,他們其中都有一半的人,去把這張支票兌現。
所以,你看這一連串的實驗告訴我們,我們常常對於一些「身份」跟「角色」,會有一些「投射」跟「想像」。
我們總會覺得一個高學歷的人,他就比較有智慧、他的判斷力就比較正確。然而,我常常強調一件事,高學歷往往只能證明一件事,叫做「高學歷」本身而已。
千萬記得一件事情,人生啊~你要過的幸福跟圓滿,有時候回到「本質」,非常的重要。
然而呢,「標籤」跟「身份」它有一個共通性。就是當我們先使用了標籤,先認同的身份之後,可能我們就不會再去思考。
於是那些會傷害我們、會欺騙我們的人,正是利用我們的標籤,還有他的身份,來創造我們的想像,讓我們一步一步的,去走向對自己不好,而對對方有利的那一條路上。
所以,今天的分享最重要結論,就是千萬別再被「身份」欺騙了!期盼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裡面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無論是在啟點文化的實體教室,還是我們的線上課堂裡面,跟你一起學習、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神學院好考嗎 在 聖光神學院さんの投稿 的推薦與評價
「讀神學院」的念頭,是否曾在你心中浮現過?卻因時間、不確定進修方向、學習內容是否實用、甚至入學考看起來太難等因素而裹足不前?... ... <看更多>
神學院好考嗎 在 RTV Taiwan 改革宗電視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問得好!》ASK CRTS · 18:56 · 1.1K ; 死灰復燃哈利瑞德(西敏神學院系列) · 1:01:18 · 4.1K ; 改革宗神學院CRTS · 1:44:01 · 5.1K views ; (神碩)聖經的教會論(華特斯博士Dr. ... <看更多>
神學院好考嗎 在 Re: [問題] 神學院入學門檻? - 看板JesusLov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novip (沒有暱稱好不好)》之銘言:
: 一定要有推薦人才可入學嗎?
就我所知是一定要有推薦人
: 還有如果英文不太強不能入學嗎?
英文只要一般程度就好 不需要特別強
: 請問有沒有不需要英文能力考試的神學院?
這我也不曉得耶~ 可能需要查一查
如果你真的有心願 現代網路這麼發達 並不難查的
: 對神學是有興趣 但是似乎入學門檻不低啊?
: 請問神學院大學念起 需要考英文嗎?
: 全台所有的神學院 有在北部 不需要考英文的神學院嗎?
: 麻煩各位長輩弟兄幫我解答 謝謝各位
願意讀神學是好事 不過你還是需要三思
讀神學院憑的不是興趣 而是神的呼召 神給的使命
一個合神心意的神學院 是為了造就神國的工人、一生要為神奉獻的人 不是為了給人學位
神學院考試的重點是確認一個人是否真的有召 學科通常不是最大重點
我知道一位弟兄 對聖經不熟 考試沒考好 但院方還是讓他入學了 只是後來要補學分
讀神學是為了幫助人準確且有效的傳遞真理 不是當成學問研究 真理畢竟要用生命來傳
讀語言只是學習神學的工具 神學院不只要會英文 還要學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一個願意為神擺上自己的人 連命都可以隨時獻出來 更何況只是讀個語文
如果你真的有心願讀神學 建議你多花一點時間禱告尋求 確定你這一生是要走這條路
也要跟家人和教會牧師或輔導多談 有了他們的認同和支持 對你幫助會很大
如果你只是對神學有興趣 不是為了服事神做預備 那也許就不需要進神學院
建議你可以多讀聖經 到書房買些有興趣的書研究就好
把讀神學院的機會留給那些決定服事神 真正需要受到造就的人
--
「我找你,找了好久!」 我深望十架上的祂。
「我也等你,等了好久。」 十架上的祂也深望著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6.166.58
※ 編輯: dinosaur803 來自: 111.246.166.58 (09/27 21: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