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jabi model:從多個面向去訓練、治療】
.
會想寫這篇文章,是想提醒自己、跟同樣從事運動產業的人,避免只從單一角度去看身體這個複雜的系統。從大學我就只想專攻「運動醫學」的領域,但物理治療系的必修包括四大科目:小兒、神經、肌肉骨骼、心肺等。然而,我所有的心力只願意花在學習「肌肉骨骼系統」的部分,也就是肌肉、骨頭相關的疾病、復健、訓練等,認為要擅長「運動訓練、運動醫學」,了解「肌肉跟骨頭」就是王道。
.
隨著時間跟經驗,發現只用身體其中一個構造或系統的觀點,來評估「訓練、運動傷害」是件很狹窄的事情,像是:
.
「身體會緊繃,就是因為肌肉太短,而不願意接受其實是大腦反射性地讓肌肉不斷出力,甚至更深的層面,可能還牽涉情緒、心理狀態,而讓身體本身就處於警戒的狀態,因此,盲目地幫病患做按摩、放鬆、伸展,只能緩解,並不能解決他根本的問題」
.
這篇文章要分享一個理論,給運動愛好者與運動產業從業人員。
.
Panjabi model是在敘述「脊椎的穩定性,是由三個系統所組成,在訓練或治療時需同時考量進去」。我想這個理論可以應用在人體的各種動作,也就是所有動作都至少是由「主動系統、被動系統、神經控制系統」三個要素所組成。
.
「要產生有效率的動作,消耗最少能量並產生最大的力,三種系統需交互作用,缺一不可」
.
🔸 被動系統(Passive subsystem):包含了韌帶、骨頭、關節等,主要提供人體的架構、扮演支撐的角色
.
🔸 主動系統(Active subsystem):主要是肌肉,負責產生力量、動作等,與被動系統最大的差異是,肌肉是「可以主動產生收縮、動作的」,而被動系統如韌帶、骨頭等「不能自己主動產生,但可傳遞肌肉所產生的力」
.
🔸 神經控制系統(Neural control subsystem):包括各類神經構造,例如大腦、脊髓、周邊神經等,負責「對肌肉下達命令」,例如在什麼時間該出力、出多少力、肌肉們出力的順序?同時可以接收其他兩個系統所傳來的訊息,調控身體位置及動作,例如腳踝周遭的關節跟肌肉感測到被過度拉扯,這個訊息被傳遞到神經控制系統後,會下達命令給肌肉說趕快收縮,來避免腳腫得跟包子一樣的狀況
.
.
範例:
✔ 被動構造系統受傷
如骨折,大腦仍能下達命令,肌肉也可以收縮,但在骨頭受傷的狀態下繼續走路,已經無法承受自身體重、更不用提說跑步或跳耀時,承受高達3-5倍的自身體重
.
✔ 神經控制系統受傷
容易反覆發生運動傷害的人,可能在一次的肌肉拉傷或韌帶扭傷,隨著時間就痊癒了,但回到運動又再受傷了。這類狀況極可能是「動作控制」能力出現了問題,也就是「指揮官」亂下達命令,導致掌管的士兵死傷慘重,如果領導方式沒有改變,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發生
.
因此專業人員必須精通:解剖學(學習人體的構造)、運動生理學(與運動有關的構造如何運作、功能)、肌動學(人體動作如何產生,肌肉收縮、關節位置等)、動作控制學等
.
其實真的要說,影響運動表現、動作的因素還有更多,包括:情緒、心理、營養、內分泌、環境等,但我想光是鑽研上述的三種系統,需要花費的時間就很多了,剩下處理不了的問題,適時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員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panjabimodel #active #passive #neurocontrol #subsystem #movement #exercise #muscle #ligament #bone #motorcontrol #專業分工 #主動構造 #被動構造 #神經控制 #肌肉 #韌帶 #骨頭 #神經 #動作控制 #物理治療師 #陳曉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神經反射評估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 冰淇淋頭痛(ice-cream headache)
炎炎夏日,吃冰或喝杯冰涼的飲料,應該是很多人消暑的選擇。最近在門診聊天時,有些人反應到,某次剛吃完一大碗刨冰,或是從外面很熱回家,灌了一大杯冰水後,突然頭就爆痛,想衝出門到診所就醫時,又好像沒那麼不舒服了?
這其實就是本次標題說的:「冰淇淋頭痛」(ice-cream headache),或是「大腦凍結」(brain freeze)、「冷刺激頭痛」(cold-stimulus headache)。在醫學上的專有名稱是「蝶腭神經節疼痛」(sphenopalatine ganglioneuralgia)
〖成因〗
冰冷的食物或飲料,觸及到人的上腭時,人的神經反射會使血管急速收縮擴張;附近的疼痛感受器會感知這種擴張,然後通過「三叉神經」,將信號發送回大腦。
這種神經也能感知面部疼痛(大家應該聽過三叉神經痛吧?),因此在傳導神經信號時,大腦會將疼痛解釋為來自前額導致疼痛牽涉到上腭,並傳導到大腦。(這種稱為牽涉痛『referred pain』,比較常聽到的例子是有些人心肌梗塞時,卻是肩膀痛)
食用冰冷食物的頻率越高,冰淇淋頭痛發生的機率越高。
〖治療方法〗
就像前面的例子所說,這種痛,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你下定決定出門找醫師時,往往疼痛就已經緩解了。(所以也不太需要治療啦)
不過如果痛得受不了,也可以使用舌頭頂住上腭,讓他快點回暖,也會有幫助唷(恭喜大家又學到一個沒什麼用的冷知識。)
但是,如果頭痛持續的時間很久,或是發作太頻繁,連沒吃冰冷的東西都會發作,就建議進一步到神經內科門診評估囉。
神經反射評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嬰幼兒癲癇(infantile seizure)
#腦波檢查
#幼兒神經發展評估
#嬰幼兒情緒
最近有位媽媽帶小孩就醫,主訴小孩如影片所示:不自主手腳揮動,不知是否為嬰幼兒癲癇呢⁉️
🔳張醫師說明:臨床上判斷是否為嬰幼兒癲癇,可以從以下幾點討論:
1.手腳揮動時眼神是否喚散?上吊或斜一邊(上述癲癇機會高)
2.手腳動的時間若在1~2秒內停住,較像嬰幼兒反射動作,癲癇的持續時間一般較長,甚至導致嘴唇發魽(cyanosis)
3.需注意幼兒神經發展,3個月大的嬰幼兒眼神可專注看人,且頭可抬離床面約45度。
除此之外,可就醫安排進一步腦波檢查以排除癲癇可能。如果屬嬰幼兒癲癇可藥物治療,並安排癲癇相關基因檢查。
如果不是癲癇,要考慮嬰幼兒反射動作或是情緒氣質等問題喲! 治療方式跟癲癇完全不同唷!
Q:嬰幼兒情緒問題如何處理呢?㊙️
➡️找機會再跟大家說明囉!
神經反射評估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曉得在生活裡,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你很努力、很認真,但是就得不到自己要的;然後呢、你就更賣力的去要,結果得到的卻更糟糕。
這就像是你一直很努力工作、加班,認為多賺點錢,是為了讓家人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你心裡很在乎他們,你也想要透過付出得到家人的肯定。
但是經常缺席家庭活動的你,看在家人的眼裡,卻像個獨行俠,對家人漠不關心,忽略了重要的情感交流;所以他們根本不想跟你在一起,只想躲得遠遠的。
而你覺得很受傷,做了這麼多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所以你很生氣,大聲的斥責他們,要他們知恩圖報,對你好一點;可是他們卻不甩你,甚至於反過來指責你冷漠、獨裁。
你一定很納悶,為什麼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是自己不想要的?
我絕對相信喔,你是關心家人的,不是故意要疏忽他們,但是如果從大腦運作的角度來說;一旦你「太專注」在工作上面,大腦就會自動的過濾掉,其他「和工作無關」的事情,把它們都視為「不重要」的資訊。
接著呢,當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就會有一組隱藏的「假設」,影響了你對於結果的判讀;造成你越努力越挫折,明明你很渴望跟家人親近,結果卻是你付出越多,他們卻離得越遠。
特別是一個人,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就會慢慢的,演變成牢不可破的「信念」;最後當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就會演變成為一種「崩潰式」的失敗。
信念的崩塌一旦發生,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張骨牌倒了,會導致全面的崩塌;而處在風尖浪頭的那個人,或許就是正在觀看影片的你啊!
儘管如此你卻完全的束手無策,只能放任命運的安排,從此失去鬥志。算命師跟你說,你跟家人的緣分很薄、不適合談感情、錢來得快去得快;而你就真的這樣相信了,從此放棄了任何努力的可能。
聽到這裡喔,如果讓你覺得惶惶不安,那請你不要太擔心,我會掀開這個鍋蓋,就一定會給你解方。
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發現很多人的失敗,其實都只是「一時的」,或者是「局部的」;只要有人能夠陪著他,找到真正的原因,做一點微調和修正,就有機會能夠逆轉人生。
但他們卻因為缺乏正確的思考方向,導致自己一直陷在極端的想法裡,難以自拔。而這個重要的解方,其實就是四個字,「重新評估」。
當你能夠透過「重新評估」,學會改寫自己詮釋現實的方法;那麼一切就有轉圜了!
就拿前面剛剛那個因為工作,而忽略家人的例子來說喔,假使我們的主角,碰到被誤解的時候,像是他的家人覺得他一是個冷漠的人、對家庭漠不關心。
他的直覺假設,原本是「你們都故意要傷害我,抹煞我所有做的事情,你們都是壞人。」
那他接下來的反應,因為這樣的假設,一定是更加激烈要求他的家人,用他自己覺得「對的、好的、舒服的」方式來對待他,這樣子才能還他一個清白嘛!
因為在他的主觀認定裡,家人是「故意」要傷害自己,所以他要保護自己。可是這樣子,他跟家人之間的相處,也只會越來越疏離。
但假如他懂得「重新評估」,把這整件事情的起因,詮釋成:「我待在家的時間太少,這是事實;難怪家人不了解我,對我會有誤解。但沒有關係,我可以從現在開始,撥出時間來修補,讓他們了解真正的我。」
或者是另外一種詮釋:「原來一直努力賺錢,擁有更多的財富,並不是家人想要的;是我誤解了他們,我可以重新了解,他們真正要的東西是什麼。」
其實談到這裡我發現喔,很多男人就是用這種比較直線、單向的想法,在認定家人要的;我常常會說喔,這是「你以為家人要的」跟「家人真正要的」;它可能是有落差的喔!
但無論如何你可以感受一下,剛剛我所提出來的「重新詮釋」的角度;這些一點點「假設」的不同,會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為,能不能更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這也是算命會開始不準的起始點,因為你開始「修」了嘛!
「重新評估」這個技巧,經過很多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證實,他告訴我們「重新評估」是增進「情緒恢復力」的最有效方法。
它可以在事情不順利的時候,讓我們的大腦不再做出強烈的防衛反應;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還發現只要你能夠試著「重新評估」,並且執行成功,就能夠有「一次有用,終身有效」這樣的結果。
換句話說喔,就是當你學會「重新評估」,它能夠幫助你好好的面對不開心的事。而且當類似的不開心,再次發生的時候,更能夠讓你輕鬆的面對。
那麼這個好用又有效的「重新評估」,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具體的做法有三個步驟,第一步驟是「關注真正的事實」。
打個比方喔,假如我們在一場考試裡面,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拿到90分,但結果考試卷發下來,你只有拿到60分。
當下的感覺你可能會失望,或者是覺得好丟臉,再不然就是世界毀滅了…「我居然考出這種爛成績,以後一定進不了好學校!」。
不過如果回到「關注事實」的原則,請你暫時先抽離自己的情緒,因為眼前唯一的事實,就是「這次的考試你拿到了60分」如此而已;這並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壞學生、笨小孩啊!
關於這一點喔,我必須要澄清,情緒並不是不重要,或者是考砸了不能夠難過,而是我們更應該先關注的是什麼?
做叫「現在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確定的事實究竟是什麼?」
假如情緒只會讓這整件事情,往更糟的方向發展,那麼就得設法先放下情緒,專注在實際的狀況裡,讓自己有機會冷靜下來,而不是陷入一種盲目的恐慌中。
再來呢,「重新評估」的第二個步驟,叫做「找出心中的信念」。
在這個步驟裡,你需要特別留意心裡那些「我覺得這件事情怎樣怎樣、如何如何」,又或者是這件事情「別人會怎麼看我?」、「相關人士會怎麼看待自己?」這樣的小聲音你都要特別留意。
比如說吧,這次考試你只得到60分,「回家我一定被爸媽打斷腿」;又或者是喔,這次考試我只拿到60分,「同學一定瞧不起我」、「老師一定覺得我很笨」…這一類的內在語言,你都要特別留意。
簡單來講喔,就是到了第二個步驟,你好好關注自己心中的小聲音,釐清自己有哪些自動化的想法,把它們都「標定」出來。
而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三個步驟,叫做「想出不同的可能性」。
用剛剛考試的例子來說,最嚴重的信念就是「回家會被爸媽打斷腿」這樣的假設。
當你聽到這裡,我先邀請你想一想喔,這種假設成真的機率,到底有多高?從小到大聽了無數次,爸媽說要打死你,結果你現在不就還活得好好的,不是嗎?
而且換個角度來看,爸媽如果不在乎你,他們還會因為你成績不好,而費力打罵你嗎?這背後是不是隱藏了一個,其實他們對你的愛跟關心,而你卻有一點忽略掉,甚至於沒有看見呢?
說得更直接一點,「想出不同的可能性」,就是請你先問自己,你想像中最糟的假設,只有一種詮釋的方法嗎?
有沒有可能是你的直覺錯了?如果真的錯了,還會有什麼可能?或者是,可以換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也就是說,試著從你信念裡,那最嚴重的假設想想看,有什麼不同的解釋,然後改寫自己的信念、重新詮釋它,就能夠讓你的情緒穩定下來,做更冷靜的全面思考。
總結來看喔,「重新評估」就是一種用不同的方式,解釋眼前的事實,它能夠讓我們在困境當中,擁有相對好的主觀體驗,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而且呢,鑽研「情緒恢復力」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像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凱文・奧克斯納,和史丹佛大學的詹姆士・葛羅斯。
他們透過實驗進一步的證實,用重新評估過的信念或假設,解釋不愉快的情境之後,接著去監測受試者的生存迴路,他們比較不會「嗶嗶」作響啊!
這就表示「重新評估」確實能夠讓人能安下心,不會陷入「打或逃」的這種反射式的警戒狀態裡。
聽到這裡,如果你很認同「重新評估」的妙用,我很鼓勵你可以開始試著做做看。
第一步「關注真正的事實」、第二步「找出心中的信念」、第三步「想出不同的可能性」,相信這三個步驟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
然而當你在實踐的過程裡,發現自己更深刻的議題,並且想要透過完整的自我理解,包含所有的「外在行為」跟「內在信念」的習慣,進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很鼓勵你喔,可以參與我的【CIA通達力】課程,這是一門為你量身訂做的學習,我們會透過六週的時間陪伴你,面對自己生命裡所有的處境,怎麼樣能夠做到「重新評估」,活出你想要的模樣。
其實在近年裡,「幸福心理學」的研究報告都一致認為,學會「重新評估」的人,情緒會比較穩定、人際關係會比較順利,幸福感自然也會比較高。
期盼你能夠透過這段分享,活出專屬於你的幸福人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內容最後提到的【CIA通達力】課程。我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在10月26號開課。
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錯過這一期,明年就要等到4月份、5月份之後了。
所以呢,我很希望當你想要好好的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看懂、並且能夠找到生命當中的不同可能性,不再被命運綁架,讓算命在你身上開始變得不準,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那麼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學習,希望我在10月2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14n_J9SHW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