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毫米波應用提供長距離無線充電機會,研究團隊提出原型產品
作者 Atkinson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30 日 9:00
智慧型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電源消耗也越來越快,讓各項充電技術紛紛浮上檯面。最新就是在無線充電發展。現階段無線充電仍依賴充電盤,與真正無線充電有很大差別,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使長距離無線充電功能持續開發。日前有研究團隊發表,透過 5G 毫米波,已可長距離無線充電,一旦商品化,將對智慧型手機應用有突破性發展。
外電報導,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剛宣布發明了全球第一個利用 3D 列印整流天線,大小如同撲克牌,可由 5G 毫米波訊號收取電磁波,轉成電能幫手機設備充電的裝置,讓整個 5G 網路成為廣大的無線充電系統。
過去有許多研究都試圖擷取無線電波,將電磁波轉換成電能,包括電視、廣播等電波,以及 Wi-Fi 系統。事實證明部分應用於實驗室能為手持裝置提供最高 30% 充電功能。5G 網路廣布後,的確為長距離無線充電提供契機。據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於《科學》期刊論文指出,5G 網路是為提供低延遲及大頻寬設計,使用 5G 毫米波頻段時可提供前所未有的高輻射功率密度,讓 5G 網路能提供長距離無線充電要大過任何系統。
只是要收集 5G 毫米波的電磁波,需要龐大的整流天線裝置,並不適合手持裝置。研究團隊採用叫做 Rotman 透鏡的方式,放在天線中央位置,形狀像星星,易於從各角度收集電磁波,集合成束狀波形,增加擷取能力。天線可用 3D 列印,且可彎曲,可各角度擷取電波,效能較對照組強 21 倍。雖說從 5G 毫米波擷取電波的效能稱不上非常強大,但實驗結果顯示,天線能擷取到 6 微瓦電力,足以提供小型感測器或 IoT 裝置驅動電力。
研究團隊表示,現階段 5G 網路積極布建,未來 5G 應用將無所不在,尤其都市地區,成千上萬 IoT 系統將依賴 5G 網路運行。透過長距離無線充電,可免除更換大量設備電池的問題,甚至未來產品更進一步改良強化,手持設備的耗電問題也不再是重點,廠商能有更大發展空間,成為未來 5G 時代另一項巨大商機。
影片:https://youtu.be/sNuFU3H5GR0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3/30/5g-millimeter-wave-applications-provide-long-distance-wireless-charging-opportunities/?fbclid=IwAR1erRDpT5864nz_0dmaZ7WMdMTFRV_i-ZFNFouxzARl95UZRs8nJiNgSGY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46的網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病患有全身慢性肌肉痠痛,可能伴隨失眠、焦慮和憂鬱等症狀,致病機轉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研究團隊,找到纖維肌痛症可能的生理與心理致病機轉和關鍵抑制劑,論文於 2020 年 9 月發表於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 (Anna...
「科學期刊論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科學減肥】香港健身小老闆 Zoe 李芷慧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轉錄] 科學期刊大PK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台灣第一人! 大四生論文登「科學」期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科學期刊論文 在 社會科學學術論著交換、批判、訂正與監督 - Facebook 的評價
科學期刊論文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傷風感冒抗體,能和武漢病毒反應》
倫敦帝國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員,分別發佈了兩篇《科學》期刊論文。他們分別也發現,未接觸過武漢病毒的人,也可能有能中和武漢病毒的抗體。這些抗體,由季節性普通冠狀病毒(傷風感冒的其中一種)刺激產生。研究也發現,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有更多這種能針對武漢病毒的抗體,或許能解釋為何兒童和青少年較少有嚴重武漢病毒病症。倫敦帝國學院的論文作者,提出一個假說,就是兒童和青少年較多群體親密接觸,所以經常感染季節性冠狀病毒,以致他們有更多這種抗體。至於實際上這些抗體有否減低武漢病毒感染率或減輕症狀,還有待研究。
我只略略看過這兩篇論文,我忙完這週看看能否仔細看一下,看看有什麼Implication。
https://fcld.ly/hktbszj
科學期刊論文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發現:中文語境中的「科技」一詞,是英文的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或簡寫為Tech)併用的結果,我們習焉不察,其實二者大不同,引起很多混淆。
拙文,2500字!太長了,感謝「上報」不嫌棄願意刊出,以下節錄重點,有興趣的臉友請至上報點選原文,指教、並點讚,謝謝。
美國對中國打科技戰的遠慮近憂為何?若把「科技」拆成「科學」+「技術」來分析,可能就容易看出端倪了。
諾貝爾獎項,這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它從1901年成立,初設五個獎項: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1968年加入了經濟學獎。其中物理、化學、生醫屬於本文討論的自然科學。
到今年為止,這三個獎項,美國籍獲獎的約有260人-因為國籍會變動,所以各方算法不同。中國呢,按中共的「大中國」視角,就算把中華民國時代的李政道與楊振寧、日據時代台灣出生的李遠哲-也有把他歸為日本獲獎者的,再加上美國出生的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中國出生後來歸化美籍的高錕、崔琦,最後是土生土長、本地培養出、2015年獲生醫獎的屠呦呦都算上,也不過只有9位「華人」。
諾貝爾獎的獲獎數,可以視為一國科學實力的「存量」=過往科研成果的累積。
在這項純粹代表一國科學實力的指標上,美國完勝中國。
相對於「存量」,要如何看出一國的科學發現與成果的「增量」呢?隨時都可以發表的學術論文,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指標。
世界最早發行、也是最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用來計算各國或各科研機構的科學期刊論文產出,為了保證品質,只統計82家頂級學術期刊上的論文。
自然指數統計的領域有:化學(Chemistry)、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s),與諾貝爾生醫獎類似的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及以諾貝爾獎所沒有的地球與環境科學(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ature網站上公佈了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號的統計結果,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1美國、2中國、3德國、4英國、5日本、6法國、7加拿大、8瑞士、9南韓、10澳洲,與2018年的排名相同。台灣也榜上有名:第20,恭喜!
「自然指數」2014年推出以來,前三名一直是美、中、德三國;英、日總在爭奪第四。既然是「增量」,就會好奇這幾年來的「增速」如何呢?自然雜誌網站上存有2015~2019年以來的資料,筆者把中國論文的Share數除以美國論文的 Share數算出,意義是中國論文產量是美國的幾分之幾,以及此一差距的變化,如下:0.37、0.44、0.46、0.56、0.67
這一項衡量一國科學水準的指標,美國也是一直領先,對於中國,自然雜誌評論為「China is closing the gap with remarkable speed」(中國正以顯著的速度拉近差距」)。
科學,寄身於校園與學術機構,主角是科學家,重心在基礎研究。技術則孕育於產業界,重應用,主角是工程師,以增加獲利為目標,所以追求降低成本與提升良率,大量生產則是必經之路,而且總是盯著市場的變化。也有兩個指標可以做為依據,一是專利數,二是製造業的門類與產出量。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網頁上有一個長達36秒的動畫,依申請「世界國際專利」(PCT)數量,排出全球前十名國家,從2005年開始,一直到變化到2019年。
2005年,美國排第1,專利數46,879,中國排第10,專利數2,503;然後美國一直獨佔據鰲頭,每年的專利數也略微增加,2014年達到約61,488的高峰後,穩定在58,000附近;中國則逐年趕超瑞典、瑞士、荷蘭、南韓、法、英、德、日等國家,2017年晉升到第二的位置,然後,去年又以58,990 些微領先美國的57,840,暫登王座。
從專利這項指標來看,中國在技術領域,可能已經跟美國不分軒輊。
用馬拉松長跑來比喻吧:在科學與技術的賽道上,美國如果一人保持遙遙領先的局面,在最前方儘管跑即可,反之,如果頻頻回頭伸手阻攔競爭者,是不是有競爭者已經逼進到觸手可及的距離了?至於什麼是「彎道」呢?則是另一個科技演化的議題。
當然,不必急著判斷中、美科技戰誰會勝出,還早,而且科技只是國家權力的要素之一,也會受到其它要素的牽動。我們得繼續觀察。
#中美貿易戰
#科技戰
#國家權力
#彎道超車
科學期刊論文 在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病患有全身慢性肌肉痠痛,可能伴隨失眠、焦慮和憂鬱等症狀,致病機轉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研究團隊,找到纖維肌痛症可能的生理與心理致病機轉和關鍵抑制劑,論文於 2020 年 9 月發表於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
影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提供
--
閱讀全文〈小心,長期壓力將引發全身慢性痠痛!揭開纖維肌痛症的成因 〉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chen-chih-cheng-soreness-sn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Offs5G69-8/hqdefault.jpg)
科學期刊論文 在 【科學減肥】香港健身小老闆 Zoe 李芷慧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膽固醇 #心血管阻塞
相信膽固醇的高、低、好、壞,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一連兩集為大家正解膽固醇問題
*常見混淆詞彙:
膽固醇cholesterol
低密度血脂蛋白(LD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高密度血脂蛋白(HD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以下文字主要補充文獻資料及歷史,請大家務必聽影片清楚解說噢!超實用,記得抄筆記!)
「高密度血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血管帶回肝臟,分解或排出體外,因此被稱為「好」。
「低密度血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全身 (因為身體需要使用),若果在經過血管時積聚會形成斑塊導致血管塞,因此被稱為「壞」。
「三酸甘油酯」是血液中另一類脂肪,將從飲食攝取的過量熱量儲起。
膽固醇功用
人們總是擔心膽固醇過高,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因此過低問題更大。膽固醇過低會發生維生素D不足、使荷爾蒙分泌不足,導致性慾降低、記憶力變差、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等,臨床上也發現不少癌症病人有膽固醇偏低的現象。
膽固醇的製造
膽固醇很重要,所以身體會自行製造。事實上有80% 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己在肝臟造出來的,只有20%從食物得來,並且部分會經糞便排出體外。
[以下是膽固醇成魔之路的歷史記載]
人們對吃膽固醇的恐懼,大多始於100多年前的一項兔子實驗:
-1913年,俄羅斯病理學家尼可拉·阿尼契科發現,餵食兔子巨量膽固醇,兔子身體會出現動脈粥狀化式的損害。這是人類史上,最初把膽固醇攝入與心臟病連結在一起。其後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以此實驗來引證膽固醇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但卻沒有實質證據證明膽固醇對人體有害,這是因為大家忘記了一件事:兔仔日常飲食是草,不是蛋!兔仔是草食性動物,沒有分解膽固醇的能力。相反,人類是雜食動物,進食過多或過少膽固醇,身體可以自行追節。
-1937年,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家提出:如果我們能避免攝取蛋黃,就可以預防膽固醇升高,進而遠離心臟病。
-1977年,美國膳食指南在沒有任何有力科學證據支撐下,將膽固醇攝入建議量限制在每天300mg以內(相當於不能超過1顆蛋)
-後來安塞·基斯給推翻研究發現,不管志願者攝入多少膽固醇,甚至是每天2000毫克(相當於15個雞蛋)的巨量膽固醇,對總膽固醇影響也不大。
-瑞典醫生鄔非·洛凡斯科夫也曾拿自己做實驗,從一天1個雞蛋,改成一天吃8個雞蛋,一周後,他的總膽固醇反而下降12%(從278 mg/L 降到 246 mg/L)。
-1984年,日本東海大學醫學系的本間康彥醫師的研究團隊進行實驗,讓受驗者每天攝取3個蛋黃含量的膽固醇(750毫克),並持續兩週觀察其身體的變化。驗的結果顯示,壞膽固醇上升的人占總受驗者的35%,其他65%的人沒有變化,壞膽固醇降低而且好膽固醇上升的人則是約44%。由這次的實驗結果可知,蛋不是只能吃一顆,而是吃愈多對身體愈好。
-1999年,哈佛大學教授法蘭克·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的論文,調查了12萬人的飲食與心臟病情形,發現吃蛋與心臟病,沒有具體關聯。
-2013年,《英國醫學期刊》刊登一項薈萃分析,整合了17份、多達308萬人的研究,發現雞蛋攝入與心臟病發生無關。
-2015年,美國開始修改膳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取消每日最多食兩隻雞蛋的建議。不過對魷魚,蛋黃這些高膽固醇食物避之則吉的想法已深入民心。
** 文字主要補充文獻資料及歷史,請大家務必聽影片清楚解說噢
参考文獻
1. Ross R.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a perspective for the 1990s[J]. Nature, 1993, 362(6423):801-809.
2. Katagiri H, Yamada T, Oka Y. 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disturbance of the regulatory system consisting of humoral and neuronal signals[J]. Circ Res, 2007, 101(1):27-39.
3. Glass CK, Witztum JL. Atherosclerosis: the road ahead[J]. Cell, 2001, 104(4):503-516.
4. Steinberg D. Atherogenesis in perspective: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inflammation as partners in crime[J]. Nat Med, 2002, 8(11):1211-1217.
5. 美國1977年膳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6. 安塞·基斯的研究
7. 1984年,日本東海大學醫學系的本間康彥醫師研究團隊進行的實驗
8. 1999年,哈佛大學教授法蘭克·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的論文
9. 2013年,《英國醫學期刊》刊登雞蛋攝入與心臟病發生無關的薈萃分析(整合了17份、多達308萬人的研究)
10. 美國2015年膳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以下是我推薦的必看影片:
【科學減肥知識系列】
5個斷食常犯錯誤
https://youtu.be/_yIWAooNGJ0
持久不復胖的減肥科學10大問題
https://youtu.be/PcHoW3VAFu8
如何減脂不減胸?
https://youtu.be/DIRFQ632yIE
增肌/減脂適合你?蛋白質 吃多少克?
https://youtu.be/N5vxgYtf9RE
【Zoe生酮必看系列】
生酮研究:(1)TDEE計不計(2)脂肪到底吃多少(3)酮體測量法
https://youtu.be/9jHB1iTJC10
生酮前要想清楚 !好處壞處I 內附健身教練身體檢查
https://youtu.be/KEGTjaUOSpc
生酮飲食吃什麼? 超市必備
https://youtu.be/LixYQVt5bL0
iHerb開箱 l 生酮減肥必買清單
https://youtu.be/N-VDDTjIcBQ
【跟教練做運動系列】
4mins HIIT 超燃脂間歇訓練丨美女們減肥生捱的秘訣
https://youtu.be/IMSrZKzS5QE
居家運動 20mins 全身消脂HIIT
https://youtu.be/V0HM4A32h4k
【Zoe精選食譜系列】
健身每天早餐丨牛油果or朱古力蛋白奶昔碗 丨無敵低醣甜點丨
https://youtu.be/DIRFQ632yIE
Zoe 是中文大學運動科學碩士、合資格生酮斷食教練。
Zoe 是一位健身教練也是健身中心老闆,全力研究及推廣健康飲食和運動,在youtube和IG裡經常放各類教學,歡迎大家留言,互相交流理性討論!記得馬上訂閱噢!
希望大家喜歡和訂閱: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c/ZoeSportDiary
?IG: https://www.instagram.com/zoesportdiar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E_Nho7UwwA/hqdefault.jpg)
科學期刊論文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光臨臺灣吧 #動畫世界史 #中國 #歷史
你可能聽過 #孫中山 成功帶領革命 10 次,
最後靠著 #辛亥革命 徹底終結滿清帝國
但 nonono 這大~有~問~題~
辛亥革命可是和日本人比較有關 🇯🇵
日本為什麼要幫助中國革命 🤔
難道孫中山和革命黨都是親日份子!
另一方面,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如何以
興亞論、脫亞論 影響中國局勢?
黑龍會、大陸浪人 這些聽起來就
潮到出水東東西西
跟這場革命又有什麼關係?
更重要的是......
臺灣吧為什麼要說中國史呢!?
動畫歷史系列、回歸就位
動畫世界史 望向全世界
就從這場轟轟烈烈的構造改革
與臺灣吧一起討論中國吧!
開始囉 🍻!
_
📚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感恩文本讚嘆顧問) 📚
▎書籍:
北一輝著,董炯明、王敬翔譯,《支那革命的真相-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臺北:八旗文化,2019。
張家鳳,《中山先生與國際人士》,臺北:秀威資訊,2018。
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
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竇坤,《莫理循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任達(Douglas R. Reynolds)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李吉奎,《孫中山與日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期刊論文:
黃自進,〈日本人的辛亥革命觀:「趁火打劫」與「同舟共濟」之間的論爭〉,《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50:2(臺北,2012),頁1-32。
周棉,〈留學生與中國同盟會的創建-“中國留學生與民國的社會發展”研究之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北京,2008),頁46-54。
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9(臺北,2003),頁107-152。
許育銘,〈從歷史視點所見的孫文對日觀〉,《東華人文學報》,4(花蓮,2002),頁81-98。
張玉法,〈外人與辛亥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上(臺北,1972),頁89-116。
▎學位論文
陳建廷,《中日合群?日本知識界論爭「中國崛起」的近代源流》,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主題曲:
DJ Hauer-Big Fat Guitar
版權音樂:
Flighty Theme
Hidden Agenda
Run Amok
Comedic Juggernaut
Comic Hero
Happy Boy Theme
Sneaky Snitch
Laconic Granny
The Builder
_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頻道,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Va0IozR8hk/hqdefault.jpg)
科學期刊論文 在 [轉錄] 科學期刊大PK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科學月刊
https://scimonth.blogspot.tw/2015/05/pk.html
科學期刊大PK
作者/俞震亞(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神經科學博士,專長為發育生物學,目前任教
於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
作者/王慈蔚(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神經科學博士,專長為神經發育,目前任教於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Science、Nature和Cell這些頂尖的科學期刊,但是它們到底好在哪裡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這些期刊的Impact Factor(IF)很高:Nature的IF是42.351,而
Cell的IF則是33.116。所謂IF,就是科學論文被其他科學論文引用的次數,越重要的論文
,被引用的次數就越多。想當然爾,所有的研究人員,都會希望自己的論文可以發表在高
IF的期刊。想要有高IF 論文發表,首先要瞭解科學論文審查的遊戲規則。
第一步,當然要有重要有趣的問題與實驗結果。將成果彙整、嚴謹且精確地寫成一篇圖文
並茂的科學論文後,就要開始過關斬將了!
這些科學論文的稿件,會先由科學期刊的編輯(editor)負責第一輪篩選。他們依據自己
的專業能力,判斷這些論文是否有創新性、重大發現,以及是否適合該期刊的領域。如果
過了編輯的第一關,他們會依據論文的領域,將之送給適合的2到3位審稿人(reviewer)
審查。這些審稿人是與該論文類似領域的研究人員,他們會嚴謹地檢視論文的實驗流程與
結果,判斷其結果的重要性與創新程度;同時找出缺點與該補做的實驗,並對於期刊是否
接受該論文做初步的判定。期刊的編輯會彙整審稿人的意見,判決這篇論文的命運,可能
的命運通常有以下三種:
一、期刊願意接受並發表這篇論文。
二、期刊不願意發表這篇論文。
三、請論文的作者們根據審稿人的意見,補做實驗以及改進論述。論文作者通常會從善如
流,把改善後的稿件送回給編輯。由編輯再一次判斷經過修改後的論文,是否已符合標準
,做出接受或拒絕刊登的決定。
如果期刊編輯的最終判決是拒絕發表這篇論文,作者就只好把論文送去下一個IF比較低的
科學期刊,再接再厲了!
這個行之有年的科學論文審查系統,是否有瑕疵與漏洞呢?當然有,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
揚的陳氏兄弟案件,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不過這不是本篇要討論的問題。
仔細檢視科學論文的審查過程,可以想想決定生殺大權的,到底是審稿人還是科學期刊的
編輯?在有些情況下,審稿人的意見舉足輕重;但是如果這篇稿件不是完美無缺到大家搶
著要,或是真的慘不忍睹,而是落在中間地帶,那麼刊登與否的決定,就是掌握在編輯的
手裡。更何況在第一關決定論文是否適合該期刊的領域,第二關決定要找哪幾位審稿人;
審查完畢後審稿人的意見是否該採納、審稿人建議補做的實驗是否合理;以及判斷修改後
的論文是否適合刊登,都是期刊編輯的責任。因此,科學期刊編輯所掌握的權力實在不容
小覷。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論文發表於高IF的期刊,可以讓論文有較高的曝光機會,也比較容易
獲得研究經費的補助;獲得經費資助,就能推動下一階段研究的進行。論文發表與研究經
費取得如雞生蛋、蛋生雞般不斷地循環。近年來由於科學研究經費縮減,研究人員無不卯
足了勁努力做實驗,期待自己的科學論文有朝一日發表在高IF的期刊上,讓研究能順利發
展。此外,好的論文發表也有助於研究人員的升遷。因此,高IF 的期刊接到如雪片般湧
入的科學論文稿件,這些期刊的編輯們也更可以精挑細選。以結果來看,這些期刊的編輯
不僅影響科學論文的發表,其實更決定了整個科學研究的方向。到底是怎麼樣的科學菁英
,可以擔負此重責大任呢?
Nature與Cell等科學期刊,都是採專業編輯的制度。這些專業編輯,大多是博士畢業後幾
年,就投身科學編輯工作。他們年紀並不大,科學研究的資歷也不深厚。而有些IF沒那麼
高的期刊編輯,則由該領域學有專精的資深研究者擔任。到底該由專業編輯或資深研究者
來決定科學研究的走向,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5年,Genetics期刊的主編約翰斯頓(Mark Johnston) 寫了一篇評論,對專業編輯的
制度提出了省思。Genetics是由美國遺傳學會(The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GSA
) 於1916年創立的老牌科學期刊,該期刊所有的編輯都是學有專精的遺傳學界大師們兼
任。跟Nature和Cell的專業編輯比起來,他們應該更有能力與資格判斷科學論文的發表。
但有趣的是,Genetics的IF 卻只有4.866,讓主編約翰斯頓吶喊:這公平嗎?
約翰斯頓用一個方法來凸顯Genetics編輯的能力與成就。2005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
分校的物理系教授赫希(Jorge Hirsch)提出了一個量化方式,稱為h-index。所謂
h-index,就是把一位科學家所發表的科學論文,按照被引用的次數由高到低排序;假設
排第10的論文被引用11次,排第11的論文只被引用8次,則這位研究人員有10篇論文被引
用10次以上,他的h-index 就是10。也就是說,一定要發表的論文數量多,被引用的次數
也要多,h-index才會高。約翰斯頓做了一個統計:Genetics編輯群平均的h-index是45.3
,Nature是6.5,Cell則是5.7。一比之下Genetics完勝!既然科學期刊的編輯責任重大,
約翰斯頓認為在判斷科學期刊的優劣時,編輯的學術成就應該是一項比IF 更重要的指標
。研究人員應該選擇編輯學術成就較高的期刊投稿,而不是IF較高的期刊。
在這個年代,研究人員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與成就,常常被IF牽著鼻子走;心甘情願讓一
些研究資歷不深厚的專業編輯,而不是學有專精的資深研究人員,來控制頂級科學論文的
生殺大權與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聽起來的確不太合理。不過,我們也不應該一昧地講求
經驗至上。最近臺灣的學術界也在反省,是否應該把更多的研究資源,分配給新進的研究
人員;因為資深的大師們可能無法持續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脈動,年輕人也許會有更好的
洞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也許Nature和Cell採用專業編輯制,是期待他們能把科學發展
指引到更創新的方向。由資深研究人員擔任編輯,在決定審稿人的意見是否該採納,以及
審稿人建議補做的實驗是否合理等部分,應該比較合宜;而在判斷論文的重要性與新穎性
,則是資深研究人員與專業編輯各擅勝場。但獨尊任何一個單一指標並被其左右,應該是
科學界不樂見且該深刻反省的。
延伸閱讀
1. Johnston, M., A glaring paradox, Genetics, Vol. 199: 637-638, 2015.
2.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PNAS, Vol. 102: 16569-16572, 200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9.10.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431058959.A.EF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