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理財,指的是以下幾件,能幫助人們直接間接跨過財務自由門檻,打下退休財務基礎的:
- 建立『足夠就好』,而不是『多多益善』金錢觀
- 心甘情願過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 透過詳細記賬了解日常生活財務所需
- 選擇居住在適合樂活,且成本不高的地方
- 養成運動習慣,保持身體健康以減少醫療支出
-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因此帶來預期外的收入
理財達人?理財阿達?
幾年前《45歲退休 你準備好了?》出版之後,我多了一個頭銜:『理財達人』,以前陣子去馬來西亞為例,當地媒體就用『台灣樂活家兼知名理財達人』介紹我。這也難怪,一個沒中樂透,沒繼承財產,又不是田喬子(雖然我姓田)的人,可以在45歲退休,被認定是理財高手應算合情合理。
通常聽到這個稱呼我只是一笑置之,但如果被認真追問起理財撇步,或甚至被要求公佈投資細節,我才會說我不但不是『達人』,根本是理財『阿達』。你如不信且讓我講給你聽四十歲前的所有投資理財經歷,內容絕無灌水或遺漏,看完你自己判斷我究竟達或不達。
我八十年代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後存到第一個十萬塊,當時恰逢台灣股市首度衝上萬點,全民瘋炒股票,受風氣影響我展開個人理財處女秀。但我對股票一竅不通,於是在親戚引薦下參加『股友社』,也就是把資金交給懂股票的『股票老師』代為操作,如賺錢就付一定比例當做費用。
逢市場景氣,我投資的五萬塊幾個月不到變成八萬,如果你是我會怎麼做?對,當然是加碼啦!於是在本利之外我又多投了幾萬塊,再過幾個月,結果呢?結果市場下跌,老師跑路,我血本無歸。年紀輕輕碰到這種事,投訴無門,只能自認倒霉,摸摸鼻子繼續努力工作。
又過一兩年我開始第二次理財嘗試,當時鴻源集團在台灣大熱,若沒記錯,十五萬一股單是月息就有六千,好友『吃好倒相報』邀我參加,我當時薪水四萬多,投入兩股每月多領一萬二給自己大加薪。就這樣爽領一年,結果大家都很清楚,鴻源倒了,我血本無歸,欲哭無淚,只能摸摸鼻子繼續努力工作。
這件事還有一個續集,鴻源倒後我拿到一張債權人證明,時間一久早忘了,前年突然收到法院寄來通知,說賠償金下來了,我滿懷欣喜定睛一看,連本帶利(二十多年)一共五百多。。。塊(不是萬),當場哭笑不得,仰天長嘯。
又過兩年我準備結婚,畢業後一直住台北父母家中,這時跑去汐止買了間預售屋,付完頭期和一年多貸款,前後共一百多萬,房子還沒蓋好,碰上林肯大郡倒塌事件,汐止房價一夜滑坡,又剛好工作被外調海外,乾脆認賠斷尾,拿回二十多萬,然後就摸摸鼻子出國努力工作去了。
先去澳洲後去中國大陸,五年後我在2000年回到台灣,多了點積蓄,長了些見識,本想在台北重新置產,一打聽房價嚇一跳,記得當時開玩笑說,和之前待過的澳洲相比,台北一個普通公寓夠我買半個雪梨歌劇院,即使買得起也覺得不值得,於是租房住。
積蓄則跑去公司附近一家外商銀行開個戶頭存放,有生以來第一次成了喝咖啡不要錢的VIP客戶,還配置一位長相甜美的理專,她告訴我美國高科技業正夯,我於是從善如流將多數存款投入納斯達克基金。買完沒多久碰上『網路泡沫破滅』,那是什麽意思我不很清楚,只知道我的基金淨值一夜之間被腰斬一半,後來甜美理專離職,我連個訴苦對像都沒了。
碰上這種事怎麼辦?現在連你都該學會了吧!當然是摸摸鼻子努力工作啊,否則還能怎麼辦?就這樣,我把存摺丟開,不上網查賬,默默努力工作一年之後,竟然又發生一個莫名其妙的911事件,剩下的基金淨值再被腰斬一次,事到如今,我連摸摸鼻子的力氣都沒了!
以上,報告完畢!這些就是我四十歲之前的所有投資理財經驗,唯一沒有列出,也沒有賠錢的投資是放銀行定存(如果那也算投資的話)。有一段時間我成了辦公室裡的風向標,同事間流傳要投資前最好先去打聽一下Roy(我啦)最近買什麼,那你就賣什麼,Roy賣什麼,那你就買什麼,準沒錯!
這種經歷還說是理財達人,像話嗎?其實仔細想想,還真有幾分道理,別忘了我五年後就退休了,這五年中發生什麼事?
首先,事後回看,我自認在理財上不但不倒霉,相反地,甚至可算幸運,理由是所有這些失敗全發生在我年輕,還賠得起的時候,如果是現在,人生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其次,我從這些經歷中學到兩個寶貴教訓,一是理財不是選項,二是理財不是賭博。
不是選項的意思是,一個上班族除非真的中樂透,否則要達到財務自由,就必須鼓起勇氣從事必定有風險的投資理財。不是賭博則是說,以退休為前提的理財必須求長求穩,賭博似的短快板不是不能做,但要自問是否有能力和輸得起。我兩者皆無,於是40歲後把握長期複利和平衡風險兩個原則佈局投資,五年後順利離開職場。
有人說我在45歲退休另有兩個較特殊的條件,一是沒小孩,二是以前當外商總經理收入高。我承認這兩件事對退休規劃有一定影響,但卻不是關鍵。養小孩方式很多,花費自然可高可低,個人認為小孩完成學業後就不該和父母有金錢瓜葛;至於總經理,不過是死薪水較高的打工仔而已,況且進公司從基層助理幹起,你當我做了多久主管,領了多少高薪?
講這些不是為自己開脫,也沒什麽好開脫的,只是要說明我究竟是不是『理財達人』這件事。
這麼說吧!如果所謂理財,指的是以下幾件,能幫助人們直接間接跨過財務自由門檻,打下退休財務基礎的:
- 建立『足夠就好』,而不是『多多益善』金錢觀
- 心甘情願過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 透過詳細記賬了解日常生活財務所需
- 選擇居住在適合樂活,且成本不高的地方
- 養成運動習慣,保持身體健康以減少醫療支出
-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因此帶來預期外的收入
那麼,我自認了解一些相關道理,有一些實務經驗,而且很樂意和大家分享心得。但如果理財指的是我經常被問到的買什麼股票,賣什麼基金,或投資致富心法,秘訣等,那拜託就別再問了,因為隨便一個路人甲都比我懂得多。
好吧!拉里拉雜講這麼一堆,現在,請問,我到底是理財達人,還是理財阿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科技業 40歲退休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有沒有發現,不論是餐飲業、科技業、製造業、教師、傳統產業、服務業,只要是年紀低於35歲以下的,工作時間都延長許多,一周至少是5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即使是會計師、精算師、醫師、律師,一周至少是4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辛苦工作全年無休任勞任怨,財富增加速度遠比不上通貨膨脹,所有的年輕人仿佛都在浪費生命的工作,低薪資的收入,迫使勞工階級得額外加班或者兼差,即使是會計師、精算師、醫師、律師,時薪也比10年前縮水許多,因為物價成長速度遠高於薪資成長,就算你是高收入的族群,依然有高房價漲幅,或者龐大貸款的壓力,你依然被壓得喘不過氣
你有沒有發現,物價則是持續上漲,但是基本的民生消費你不得不使用,你被迫縮衣節食,台灣內需消費無法提升,企業難以擴張,自己畢業後在職場工作數年了,職務還是原地停留,周圍的同儕越來越多往薪水較高的國家跑,跟10年前相比,周遭的小朋友數量越來越少,就算是華人的龍年,出生的小朋友數量依然遠小於12年前的同期數量
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一樣是工作到65歲退休,有生產力的人數量越來越少,但是全國人民扶養退休族群到死亡的時間卻越來越長,經濟效益越來越低,如果大家一起延遲退休,問題更大,高齡者佔著重要的管理職缺,年輕人永遠無法升上去,升遷癱瘓制度崩潰
人口紅利末期,所有投資和工作幾乎都會進入微利時代,掌權者企圖從官僚體系中貪汙營利,人民傾向於公務員體系就職,各種產業業務都傾向於過度低毛利,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似乎都是錯誤的,大多數的產業報酬率都低於房地產投資,人們就會不願意冒風險進行技術或科技性的風險投資,大多數人因為保守而投資房地產,直到房地產崩潰,引發通貨收縮
觀察日本的發展足跡,所有過去發生過的徵兆,完全出現在眼下的台灣,而且是更劇烈的版本,要樂觀一點,真正痛苦的年代,現在才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