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國師嗎?從《紐約時報》的報道談起 | 盧斯達 on Patreon】
《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介紹了田飛龍等中國學者的言論,並說「習近平強硬政策背後」有一個「智囊團」,當中自然也提及《港區國安法》最近硬上馬。涉事者在一個內部群組表示,訪問其實是在半年前進行,當時只是談到中國思想界的轉變,並不是講現實政治,並批評該報道只有極端二元對立。該圈子則有批評外媒記者胡亂引申,毫無節操者。
中國自由派法學家張千帆曾經教過大學時的田飛龍,最近也在網上割席 (或可能只是一個叫張千帆的帳號),認為田氏「一路走到黑」,只能「掃地出門」,一時間成為政學界的小熱話。
說回《紐約時報》的報道,大概就勾勒出中國思想界僅在十年前,仍然喜愛討論自由主義和西方思想,而近年卻「轉而宣揚在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領導下興起的自豪的威權世界觀」。驟眼看來,好像中國思想界真的曾經自主地存在過,並且自主地轉變,所以才令人扼腕。凡此種種,可能只是過於浪漫的想像。西方意義的知識份子屬於西方,而東方則有另一套運行秩序。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呈現跟南傳佛教不一樣的、必須依附官僚的生態。在文化意義上,佛教這種高深知識進入中國,還要卑躬屈膝借助道教的形式立足,但仍需經歷多次滅佛。每當政府莫財,就要「改革」,眼睛就會瞄準不用賦搖役、擁有大批田產的寺家。由三武滅佛,到革命政府在1920年代的廣州,為了籌備「北伐」資金而打劫民間包括宗教界私產,沒有變過。中國讀書人的產業鏈,是由皇帝扶持出來。士能比僧獨立嗎?僧尚且有一個超越世界去寄托,士則只能「得君行道」。士的寄托,只能是當權者。
宗教會發起叛亂,士也可以,不過僅限於有諸侯、有藩鎮的時候。到後來蒙古人、女真人興起的時候,「士」也同樣去幫他們。所以「士」好像水,進入甚麼容器就成為甚麼形狀。「士」本身看來像一個階級,卻不是一個自主的階級。日本的軌跡也是如此。戰國時,本願寺可以成為一個諸侯勢力,跟其他諸便合縱連環,各地信徒也會打起「聖戰」暴動,是非常獨立的勢力。
然而當德川家康勝利之後,鐮倉以來傳入的儒理學,突然上升到「國教」層次。儒學家林羅山年僅23歲,就已經被引舉給德川家康。後來幕府推出了《武家諸法度》,包括要求大名「參覲交替」(定期而頻繁的上京述職)、嚴禁擅自築城、嚴禁大名之間「私了」等規則,一開始就有林羅山的手筆。然而是林羅山影響了德川家康,還是德川家康影響了林羅山?答案十分明顯。中國思想界由熱愛自由主義,到德國施米特變成顯學,只是因為政治需要。「士」等於填詞人,幫君主度身訂造歌詞。有人辭官歸故里,但總有漏夜趕科場。有多少真心,有多少迎合,外人當然說不上來,但迎合不才是中國語境下「士」的本份?
學者痛批儒家「本來不是如此」,後來出現的是「制度化儒家」;究竟是漢武帝影響了董仲舒,還是董仲舒影響了漢武帝?認為漢武帝「分享政權」、提拔學者,是刻意忽略此人在功臣和軍事領袖層層分權下希望幹大番大事才必須培養私人的現實。等於若有人覺得台灣有民主,是因為蔣經國突然大發慈悲放權,就太過肥皂剧了。歷史由士人書寫,學者驕氣多欲,有悠久的自我崇拜傳統,很容易將歷史塑造成唯心史、跨大了讀書人的影響。余英時說過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知識份子在社會的邊緣化」,「……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表現得最清楚的是在政治方面。戊戌變法時代的康有為、梁啟超無疑是處於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在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章炳麟的位置已在外圍而不在核心。」
時間越久,趨勢肯定更是不能逆轉,只會每下愈況而不會突然迴光反照。
所以《紐時》那篇報道,也許有很多曲筆,也許讀來有點天真爛漫,容易令人得出「鷹派學者一手帶動了大政轉變」的印象。中國當然想招請施米特,但現代的「士」只是扮演問米婆的角色,處於鬼魂和問鬼者之間,是一個靈媒 (medium),問米婆怎麼想,可能是無關重要。海德格在風火之間,也顯得半推半就,後人亦不知道如何判定,然而如果說沒有海德格,就沒有二戰,便是太過高估海德格,即使他已經是世界大一流的學者。
【訂閱我的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究極聖戰歌詞」的推薦目錄:
究極聖戰歌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有國師嗎?從《紐約時報》的報道談起 | 盧斯達 on Patreon】
《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介紹了田飛龍等中國學者的言論,並說「習近平強硬政策背後」有一個「智囊團」,當中自然也提及《港區國安法》最近硬上馬。涉事者在一個內部群組表示,訪問其實是在半年前進行,當時只是談到中國思想界的轉變,並不是講現實政治,並批評該報道只有極端二元對立。該圈子則有批評外媒記者胡亂引申,毫無節操者。
中國自由派法學家張千帆曾經教過大學時的田飛龍,最近也在網上割席 (或可能只是一個叫張千帆的帳號),認為田氏「一路走到黑」,只能「掃地出門」,一時間成為政學界的小熱話。
說回《紐約時報》的報道,大概就勾勒出中國思想界僅在十年前,仍然喜愛討論自由主義和西方思想,而近年卻「轉而宣揚在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領導下興起的自豪的威權世界觀」。驟眼看來,好像中國思想界真的曾經自主地存在過,並且自主地轉變,所以才令人扼腕。凡此種種,可能只是過於浪漫的想像。西方意義的知識份子屬於西方,而東方則有另一套運行秩序。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呈現跟南傳佛教不一樣的、必須依附官僚的生態。在文化意義上,佛教這種高深知識進入中國,還要卑躬屈膝借助道教的形式立足,但仍需經歷多次滅佛。每當政府莫財,就要「改革」,眼睛就會瞄準不用賦搖役、擁有大批田產的寺家。由三武滅佛,到革命政府在1920年代的廣州,為了籌備「北伐」資金而打劫民間包括宗教界私產,沒有變過。中國讀書人的產業鏈,是由皇帝扶持出來。士能比僧獨立嗎?僧尚且有一個超越世界去寄托,士則只能「得君行道」。士的寄托,只能是當權者。
宗教會發起叛亂,士也可以,不過僅限於有諸侯、有藩鎮的時候。到後來蒙古人、女真人興起的時候,「士」也同樣去幫他們。所以「士」好像水,進入甚麼容器就成為甚麼形狀。「士」本身看來像一個階級,卻不是一個自主的階級。日本的軌跡也是如此。戰國時,本願寺可以成為一個諸侯勢力,跟其他諸便合縱連環,各地信徒也會打起「聖戰」暴動,是非常獨立的勢力。
然而當德川家康勝利之後,鐮倉以來傳入的儒理學,突然上升到「國教」層次。儒學家林羅山年僅23歲,就已經被引舉給德川家康。後來幕府推出了《武家諸法度》,包括要求大名「參覲交替」(定期而頻繁的上京述職)、嚴禁擅自築城、嚴禁大名之間「私了」等規則,一開始就有林羅山的手筆。然而是林羅山影響了德川家康,還是德川家康影響了林羅山?答案十分明顯。中國思想界由熱愛自由主義,到德國施米特變成顯學,只是因為政治需要。「士」等於填詞人,幫君主度身訂造歌詞。有人辭官歸故里,但總有漏夜趕科場。有多少真心,有多少迎合,外人當然說不上來,但迎合不才是中國語境下「士」的本份?
學者痛批儒家「本來不是如此」,後來出現的是「制度化儒家」;究竟是漢武帝影響了董仲舒,還是董仲舒影響了漢武帝?認為漢武帝「分享政權」、提拔學者,是刻意忽略此人在功臣和軍事領袖層層分權下希望幹大番大事才必須培養私人的現實。等於若有人覺得台灣有民主,是因為蔣經國突然大發慈悲放權,就太過肥皂剧了。歷史由士人書寫,學者驕氣多欲,有悠久的自我崇拜傳統,很容易將歷史塑造成唯心史、跨大了讀書人的影響。余英時說過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知識份子在社會的邊緣化」,「……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表現得最清楚的是在政治方面。戊戌變法時代的康有為、梁啟超無疑是處於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在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章炳麟的位置已在外圍而不在核心。」
時間越久,趨勢肯定更是不能逆轉,只會每下愈況而不會突然迴光反照。
所以《紐時》那篇報道,也許有很多曲筆,也許讀來有點天真爛漫,容易令人得出「鷹派學者一手帶動了大政轉變」的印象。中國當然想招請施米特,但現代的「士」只是扮演問米婆的角色,處於鬼魂和問鬼者之間,是一個靈媒 (medium),問米婆怎麼想,可能是無關重要。海德格在風火之間,也顯得半推半就,後人亦不知道如何判定,然而如果說沒有海德格,就沒有二戰,便是太過高估海德格,即使他已經是世界大一流的學者。
【訂閱我的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究極聖戰歌詞 在 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金素梅總質詢2017.09.29
『為賴神上一堂課─原住民族』
(請院長)
院長您好!
過去,每一位行政院長上任,本席的第一次質詢總是會讓新院長認識原住民族。從歷史、文化、教育、建設⋯。今天,不例外,本席為院長上一堂文化課。
(請原民會夷將主委、文化部鄭部長、教育部潘部長)
院長!您要相信,本席第一次的質詢總是充滿善意,而且,期待!
讓我們先來聽一首歌,這首歌應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大銀幕也會有影像,但只是意像式的影像,院長您可以看螢幕聽歌,您也可以閉上眼睛細細的體會這首歌。最近聽唱歌很敏感,但本席可以向院長保證安全,您不會被台大學生舉布條打斷聽歌。
《泰雅古訓》
https://goo.gl/HFqsfD
院長!請用一句話形容您剛聽完的這首歌。
⋯⋯⋯
這是一首古老的泰雅族歌謡,它在述說泰雅族從南投往北遷徙的歷史,我們只能用現代的語言勉強翻譯,它的歌詞大致是這樣的:
發祥的地方有個平台
那是泰雅的祖居
為了繁衍我們的族群
三個兄弟往北發展
buta到桃園、新竹
a yen到宜蘭
ya box在南投、台中
出發前
互相堅定的承諾
不要用木牆彼此隔離
要像箭筍發芽一般,茂盛的繁衍
要像藤條依樣,堅硬而有彈性
我們是來自同一奶頭的子民
要選擇世代血緣
四代以後才能通婚
不要亂倫,否則
祖靈將懲罰我們
要堅守我們的生活規律
若有合適的對象
長者拄著拐杖去提親
感謝祖先留給我古訓
我們要傳承,不要樹敵
泰雅啊!泰雅
要和平相處在這塊土地上
這首古老的歌謠,是泰雅族部落歌手雲力思在1990年代末期採集整理,第一次發表就是921地震後的災區(仁愛鄉新生村中原口部落),古老又飽滿的泰雅語、優美的旋律、符合遷移歷史的敘述,震動了各地泰雅族部落,並引起泰雅族人尋根溯原、傳承文化的風氣。我們沒有文字,但我們擁有豐富的口傳歷史、美麗的文化傳說。
本席要提醒潘部長,這首歌最珍貴的就是古老的泰雅語,就是類似你們的文言文。沒有文字的我們,將古老的語言視為瑰寶,有文字的你們,卻棄之如敝屣。可憐又可笑啊!
本席再告訴院長一個小故事:唱這首歌的雲力思,今年63歲,她已過世的父親今年剛好99歲。雲力思有三位伯父,日據時期被徵調為高砂義勇隊赴南洋,從此一去不回。雲力思小時候聽祖母說,日本警察到家裡來,命令四兄弟只能留下一個,三位伯父就此命喪南洋。這就是「被殖民的悲哀」!
院長!我們再來聽一首排灣族古老的傳唱歌謠,這首歌被譽為「天籟」,請首長席上的首長們也一起用心體會。
《來甦》
https://goo.gl/NV57tM
院長!請再用一句話形容您剛聽完的這首歌。
⋯⋯⋯
潘部長!這首歌是不是美極了?
但是,它更是文言文的經典。
這一首已經傳唱數百年的排灣族傳唱歌謠,它的三段歌詞是一樣的。
是什麼纏繞在心頭?
唉呀!那個寂寞的人啊!
唉呀!那個寂寞的人啊!
演唱者林廣財在17年前錄音的時候,或許是受到祖靈的感召,加入了一段口白:
啊!彷如傳說,思念你的心情,就像大武山上的老藤,深深扎進在千年老樹上。盼望妳像那老樹,盼望妳像那樹葉,可以時時看守,可以時時觸摸。
古老的排灣族歌謠加上現代的排灣語口白,結合成完美的「天籟」。
排灣族部落歌手林廣財,56歲,跟部落其他人的命運一樣,國中畢業、二十多年建築鐵工經歷。因為出身頭目家族,自小接觸比較多的傳唱歌謠,成為著名的部落傳唱歌手。
思念你的心,就像山上的老藤,深深扎進老樹上。
院長!這樣美的像詩的創作,來自原住民族的勞動階級。您很驚訝吧!但是本席感到驕傲,我們不只擁有傳統,更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
聽完兩首歌,本席要為院長說明一段時代背景。
1895年日本據台,原住民族陷入50年的傳統文化黑暗期,文物幾乎被洗劫一空。被洗劫的文物,一級精品被運回日本,現在存放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約5600件,存放於天理大學天理參考館約1757件,存放於國立東京博物館約976件,另外,還有以台灣原住民族衣飾織品文化為主的東京家政大學博物館。二級精品存放於當時的總督府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現存約6863件。更有數萬件的文物被以研究之名存放於台大人類學系博物館與中研院民族所、歷史所。當然還有在洗劫掠奪過程中被個人私吞流入文物買賣市場。
近年來,有學者撰寫文章說「日本人買去了!」企圖為日本據台掠奪原住民族文物洗刷罪名。2004年,本席曾參觀台大人類學系博物館,館內有一本已經泛黃的日據時期收藏品登錄冊,是用鋼筆手寫的,每一欄收藏品的最右一格是「納入者」,有著名的日本人類學者,更多的是陸軍軍部、海軍特務部、各地派出所駐在所。證據會說話,這是日本軍警特有系統的洗劫原住民族文物,是屬於戰爭罪行。
有人說,日據時期在台灣的日本人類學者,其科學調查有助於現代的原住民族追尋過去的歷史。本席看過一份著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覆命書-臺灣蕃人事情」,覆命給誰?給日本派到台灣的總督,大意是「您派給我的任務命令,我歷經千辛萬苦完成。」
總督府派任務給人類學者,人類學者調查完將成果及搜刮的文物呈報總督府,總督府根據調查成果制定理蕃政策派兵剿蕃。這是典型的學者與國家暴力的共犯結構。
原住民族的文物被洗劫一空,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傳承上的斷裂現象。
2009年6月,台北的順益博物館洽商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來台展出一百餘件台灣原住民族文物,展出名稱為「百年來的凝視」,文物開展馬上撼動了全台灣原住民族,大家無法想像百年前的祖先竟然有如此精湛的工藝,而這些工藝卻因文物被洗劫一空而斷鍊了。過去數百年,因為戰爭、殖民,導致全世界有大量的文物被掠奪,這種不公平不正義的文物流轉背景,近代已在全世界形成要求文物返還的運動。可笑又可悲的是,中華民國外交部竟然簽署了「切結書」給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保證這些掠奪自台灣原住民族的文物可以安全運回日本。
2015年,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將一件排灣族木彫四面柱報准核定為「國寶」,研究學者根據收藏資料通知文物來源地~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並邀請部落耆老北上探視文物。經過部落有限的記憶摸索,這件文物的前半段歷史真相終於浮現。日據時期,這件木彫四面柱原來是佳平舊部落頭目家屋的柱子,日本人說頭目家屋要修建為博物館,修建完成後這件木彫四面柱也失蹤了,80年後,這件文物出現在台大人類學博物館。
這類不公不義的文物流轉故事,一直在原住民族社會流傳,高舉「轉型正義」旗幟的執政團隊,你們何不公開所有原住民族「被掠奪文物」的檔案?讓我們的年輕人追尋自己的歷史、書寫自己的歷史!
2015年7月底,「反課綱」的高中生在教育部前連續數天抗議,31日凌晨,一位高中生的父母到抗議現場,勸孩子回家,這位高中生的孩子竟然在電視鏡頭前勒父親推母親。
《新聞影片》
https://goo.gl/X9XNEx
這位高中生的孩子事後在臉書PO文:
嚴正聲明
本人為高二升高三之學生,
我以一個學生的身分發表此聲明,
雖然我未成年,
但是這場革命,
我必須參與在其中,
這是我一生最光榮的時刻,
我不允許任何人破壞,
就算是家人也一樣,
我已經和政府革命,
我並不介意在家裡再來一次!
反正我都已經動手打我爸了
這個夏天,我們的戰鬥!
我很快就會回去!
看了這些,我震驚!我為台灣的社會擔憂!
我也將我的心情PO文在我的臉書上,標題是:「禮失求諸野~台灣社會應向原住民部落學習」 今天,我就唸其中一段,讓我們彼此互相鼓勵。
暑假,是我們部落舉辦豐年祭的旺季,豐年祭前後,各部落青年會都要舉辦尋根活動,回到舊部落遺址。在舊部落遺址,長者對年輕人講述歷史、文化:過去,我們如何被迫遷徙,過去,我們生活方式的文化意義。在豐年祭前,部落的兒童與少年都要參加傳統歌謠集體培訓。我們沒有歷史課綱、沒有歷史課本,但我們有一代代的傳承,傳承文化,接回斷鍊的歷史。傳承是使命、是責任,是我們瀕臨被滅族時所激發的求生意志。
又過了幾天,我到了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晚餐後與幾位友人在部落散步,走到活動中心時,在昏黃的燈光下,看到一列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正拉著手唱歌跳舞,大學生拉著中學生、中學生拉著小學生,大手拉小手,踩著傳統舞步,唱著傳統歌謠。
當時,我內心激動到快掉下眼淚,沒有走進去打擾孩子們,靜靜的在牆外用手機拍下這一段影片。
《大手拉小手》
https://goo.gl/bPMvGt
院長!本席的心情非常複雜,既擔憂又欣慰。
你們的孩子因革命而光榮
我們的孩子視傳承為使命
你們大手拉小手揮舞空氣推動聖戰
我們大手拉小手接回被斷鍊的傳統文化
院長!會不會有那麼一天,台灣社會連「禮失求諸野」都聽不懂了?
今天,謝謝院長與所有執政團隊耐心聽完本席的文化課,希望對院長有所助益。
本席對院長高度期待!
究極聖戰歌詞 在 窮飛龍- 【龍珠超】「究極之聖戰」粵語中文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龍珠超】「究極之聖戰」粵語中文版| Ultimate Battle「究極の聖戦バトル」 ... 一向粵語歌詞都唔會跟原本動畫歌詞寫的,因為粵語有九聲,要啱音,難度高好多,所以你見以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