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當下一念的重要性》
明朝慧經禪師是我很崇仰的一位開悟的禪師,因為讀閱《金剛經》如獲至寶,於是萌生了出家的因緣。圓頂之後,偶發因緣讀誦到《宗眼品》,對宗下開悟一事有意外收穫,大參了近一年的時間,終於有所體悟,但此時尚無自信,因此南北遍訪明師,希望能夠明白生死大事。也曾築茅棚於峨眉山再度苦參,三年期間相關一切宗門開悟公案無不遍覽,也更加堅定不至桶底脫落絕不出關,讀了《傳燈錄》後,在心間疑問處多有豁通。後來值遇常忠禪師,對其極為讚可,同時也為他授戒,由於宿緣使然,慧經對於常忠法師有極深的法緣,隨侍在側,學習長達二十四年,直到他五十一歲那年,才開始接引眾生,法席大盛,從其參禪習佛者如過江之鯽,從此門庭奕赫,皆為法從,無雜處之士。平日裡要言不多,所講皆為悟語,其門下法器龍象眾多,皆是一時之彥⋯⋯。
慧經禪師留世之警策法語頗多,對末世有莫大之助益。七O年代曾在中央新村一長者禪室中見一法書,覺得極有意義,此內容便是慧經禪師一生之鍛鍊所得,對於現代修持禪淨之行者均有法益。
「唸佛人,要心淨,淨心唸佛淨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淨定。
唸佛人,要慇勤,淨念相繼佛先成。佛身充滿於法界,一念無差最上乘。
心唸佛,絕狐疑,狐疑淨盡即菩提。唸唸不生無係累,十方三界普光輝。
念即佛,佛即念,萬法歸一生靈燄。靈燄光中發異苗,自然不落諸方便。
唸佛心,即淨土,淨念諸佛依中住。唸佛心勝萬緣空,空心早上無生路。
唸佛人,要心正,正心一似玻璃鏡。十方明淨物難逃,萬象森羅心地印。
唸佛人,要真切,切心唸佛狂心歇。歇卻狂心佛現前,光輝一似澄潭月。波瀾浩蕩不相干,凡聖示現離生滅。
唸佛心,聽時節,時節到時心自悅。似遭網,打破大散關,如失珠,抒教黃河竭。見有是利不思議,非為饒舌為君說。
唸佛心,須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唸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剔起眉毛鬚自看,瞥然親見忘前咎⋯⋯」
我也事有奇緣地極為有幸在參學老和尚承事期間拾漏獲寶,得一幀老和尚所寫慧經禪師警策法語,此後我皆是如奉至寶般珍藏密斂,不輕易示人。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失覺,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看看這內容,如今曠日時久,每每參究再三,都有不同收穫,的確如此。人生在世,如同幻雲當空,忽起乍滅,究竟有多少人有認真思惟過生從何起?滅往何方?無根無依,向來不知自己之性靈何處。實際上我們此生中一切受用,無一不是意識分別所得,冷冷地旁觀,靜靜地思索,當下環視這個娑婆世界的模樣,豈不是無常?是否有考慮日後皆是一坏黃土,最終青風一掃,從此千秋萬世問津不逢,冬夜裡寒影瑟瑟,情何以堪?
全球值此疫情之間,實是吾人需要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地球如何重生復甦的問題,萬勿飽食終日,博弈猶賢地不知如何用心管理好自心,同時也發心地關心四周的人事物。對於修行人來講,更是應該把現實看做是逆增上緣,了知三世皆是諸妄緣於一迷,今世又迷自性,以物為我,不了四大皆為虛假,玩弄識神何時休?浮世間之一切出沒卷舒,無非泡影,恰如十方世界海中漚一般,本無自性,因此須直下承擔看好本性,如何了知一切本自無生,何來復有生滅之說?雖說無常,但也須乾乾守護當下一念。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是香港一座大型佛寺,位於新界大埔區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佔地46,764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2003年12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擔任社長、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擔任名譽顧問的香港正覺蓮社提出了發展慈山寺的計劃。有關項目主要為了傳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並且保證不會作為骨...
空海惟傳法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櫻花記憶 6 - 吉野山
在此要先向大家說聲道歉。櫻花記憶本該在花季中寫完,但月初的事故意外帶走了從前的好同事,直到最近才收拾好心情重新提筆。委屈大家在櫻花早已落盡的現在繼續陪我回味賞櫻故事,還請多多見諒...
賞櫻這回事,經常取決於櫻之女神木花咲耶姬的心情。再多的行前安排,永遠都抵不過花神那難以捉摸的多變心思。
第一次體會此事,便是在吉野山。奈良的櫻之原鄉,吉野山。
和長尾哥聽完平安神宮音樂會的隔天,我們就坐上清晨的近鐵特急前往吉野。根據當時的櫻前線預估,吉野山的下千本與中千本將會在此時滿開,正是觀賞的最好時節。早在一個月前就在台灣搶票成功的我還為此沾沾自喜了許久,向長尾哥賣了不少乖。
按照預測會滿開,但木花咲耶姬顯然不那麼想。月初的一場寒流讓祂決定推遲整個關西的花期,也讓我見到吉野山滿開的心願落了個空。
不過事實證明,櫻花的故鄉不需要滿開,就足以觸動人心。
因為吉野山上的一花一樹,都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細小的櫻葉,是役行者的弘法大願。他在吉野的櫻樹下遇見了藏王權現,創立金峯山寺,將修驗道與櫻花樹傳給了全日本。
初萌的花苞,是西行法師的旅途良伴,帶給了流浪中的他源源不絕的靈感,化作西行庵中的絕世名句 – 『吾願逝於春櫻下,二月吉野月圓時』。
綻放的櫻瓣,是太閤秀吉的演歌舞臺。吉野花見會上恣意高歌的五千五百人,造就了吉水神社『一目千本』的絕世美名。
花落的殘枝,是後醍醐天皇的不屈心志。他懷著王政復古的理想逃亡至此,卻隨著飄零的櫻花一同抱憾而逝,只餘如意輪寺深處的墓塔,長使英雄淚滿襟。
我只見到花開七分的吉野千本,卻無損我親身站在一眾史跡前時的震撼與悸動。日本的櫻名所多如星斗,卻惟有吉野山的櫻花,見證過比繁星還多的悲歡離合,承載了比花海還重的生命故事。
賞櫻這回事,終究取決在自己。不論櫻花女神如何多變,只要有心,都能找到一片動人美景。
第一次體會此事,也是在吉野山。奈良的櫻之原鄉,吉野山。
空海惟傳法師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島嶼晃遊者/
#心的旅程圖文完整全公開
中秋連假後,很多人對我去參加的 佛光山 佛陀紀念館 兩日禪修營很感興趣,最近終於把文章整理好了,完整文章同步刊登在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319鄉+、我的專欄 #島嶼晃遊者 中。
.
感謝蔡清華師兄全程單眼紀錄。也同步放上3張2013年我在印度菩提伽耶(Bodhgaya),佛陀悟道之地禪坐的照片。能在這如此動盪的一年,有緣參與這樣的營隊,讓心穩住,非常感謝朋友靜雯姐的邀請。
.
每年4到12月,非常推薦去斷斷電。
_____
佛陀紀念館/心的旅程:
【人生迄今遇過最具挑戰性的背包旅行,嘗試啟動心輪,讓自己與自己分開。】
今年,度過了一個很與眾不同的中秋連假,受朋友邀請,我報名參加了佛陀紀念館舉辦的「心的旅程」禪修營隊。
.
上半年的脫軌失序,讓許多正在進行中的事情都被迫按下暫停鍵,隨著島嶼的夏天疫情開始趨緩,邀約傾巢而出,忙啊忙的,不大有時間能好好沉澱,現在想想那形同是另一種失序。當時感謝過往緣分的延續與串接,短短兩天的閉關就這麼悄然降臨,把我過飽的電量應聲切斷,結束營隊,再充電的力道,遠超過我預期想像。
.
「心的旅程」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從2016年尾開始舉辦的長期性活動,於每年4到12月的第一個周末固定登場,每個梯次限額20到40人,年齡介於18到65 歲者,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都可自由報名參加。營隊雖然只有短短兩天,課程內容卻包羅萬象,從禪修體驗、茶席文化、抄經、跑香、繞塔、出坡、佛教藝術賞析、佛館深度導覽、品味蔬食藝美等,乃至佛門行儀的學習,可說非常豐富多元,這不是一般性的營隊,有緣者四方匯聚在菩提道上,從陌生到逐步相熟。
.
營隊一開始,當決定把禁語牌掛在身上(以示他人),把手機關機不聽不看任何可能重要的訊息時,即是我們選擇收攝六根的開始,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必須刻意與日常逆向而為,讓心來指揮五感,把先後順序調位,且如果沒有先清出位置,人何以放空,沒有空位,新的東西自然入不了心。
.
這轉換過程對我來說,挑戰度完全不輸任何一次我把自己丟到海外自助旅行所經歷的一切,只是這次跨越的不是地理上的疆界,是心理的,困難處在於更加無法預測。那感覺就像是把自己裝進背包裡,抵達起點後,漫無目的,惟自己需要和原本的那個自己拆夥,分開旅行。公路旅行到蠻荒內陸收不到任何訊號是蠻可怕的事,但和自己慣常的習與性分開,每往前踏一步,是新的開始,卻也是無盡的未知,人的內心,可能遠比世界上任何一片廣袤的原野都還荒涼,你會有很長的一段路得決心忍耐寂寞,直到訊號出現,看見路的盡頭。
.
還好,這趟旅程授課時每個遇到的法師們一個比一個幽默風趣,自然而然你就會被他們的分享給吸引,不管是剛開課時的佛門行儀,或接續下去的道藝聆聽,甚至是親炙大師的講覽,在佛館那些平時不會被特別注意到的幽微角落穿梭,課程被生動故事化,通往內心深處的路似乎開始越伸越長,左右偶爾出現指引的閃光,讓人開始期待著下一個路口還會再遇見甚麼。
.
佛光山的法師們行的是「人間佛法」,強調佛道不能只是修持自己,應擴及眾生,因此面對紅塵,弘法時他們亦動亦靜;行為舉止仍莊嚴持重,言談卻又能給人歡喜,那並不是容易的事。也因為這樣,課程氣氛總是在舒服的狀態下進行著,讓你可以把心鬆開自我探索,當卸下了身體的重擔,法喜就能順著每個當下的境,自然流淌進來。而對於出生在平時家裡會拿香拜拜、生活裡總是佛道交融、卻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我來說,這一切都在破除我對佛門、對法師、對修行的既定印象。
.
午後隨著如常館長的腳步,我們邊走邊聽了許多關於佛陀紀念館如何平地而起的故事,走動的過程,師兄也教導我們如何在行走時能夠自在調整步伐,「練習專注」是走路的藝術,當整個人只聚焦在腳步時,只會專心在那個對應的當下,這對於我們鎮日忙亂的生活是個極好的練習,走到一半如果遇到人就合掌微笑,掌心合併時你會感覺體內有股氣流在往下跑,不再事事大腦先行,練習收起我執與傲慢心。
.
走到十八羅漢前面時,館長分享起當時星雲大師為何決定要種植成排小葉欖仁的往事,也提及佛館正在蒐集《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一書中佛系熱帶植物的事……花草也生眾相。微風輕吹,秋意灑身,小葉欖仁層疊葉脈向光的地方長了又長,如今終究也長出了能庇蔭羅漢的傘蓋,我們踩著腳步經行,也間接享受了滿地清涼。
.
「習法,是為了知道因緣,真的理解了緣起和緣滅,心才有可能掙脫束縛。」
.
下午繞完塔,晚餐行過藥石(藥食),禪坐晚課因為秋高氣爽,我們幸運地得以從室內移到戶外進行。端坐夜空裡的佛光大佛座下,坐香、打禪、聽法。依照法師指導的「毗盧七支坐法」開始坐禪,他要我們藉由冥想,嘗試練習三件事:先讓嘴巴無語、去細聽見自己心的聲音、最後當個旁觀者練習不要回應讓心也無語。冥想過程,一旁民宅中秋夜烤肉的煙火聲與卡拉OK聲、還有山裡的野狗吠叫沒有斷過,但暫停了身口意的連動,當心中沒有了雜音,行禪過程我感覺內心是平靜安穩不受干擾的。
.
行禪後,我們持續圍坐在大佛下邊喝熱茶邊聽法師分享,體內的「四大調和」係指地、水、火、風,除了風水,還需地與火的加入,身體裡也有四季,緊貼著大地運行。覺知自身的狀態,乾坤裡會出現的天地、陰陽、日月方能達到相對的平衡。法師說,禪字,其實不難,就是順應自然,並與之共享生息,宇宙的起源,只關乎緣起和緣滅,一呼一吸間,生命都在不斷流逝,談死並不可怕,因為從出生之後,我們都已經踏在靠近衰老和死亡的路程上,只是我們都執著於「傾刻」,禪,是要我們試著去運用智慧,將傾刻串聯「成片」,一種更豁達的角度。
.
他也要我們抬頭看看當晚的月亮,當心中有日月,會明白月圓月缺,都只是星球對應方位移動後產生的盈虧,對月亮本身而言,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在追求炙熱的太陽,但人生好比月亮,要不被月明月暗所困,本來無暗復何明。
.
晚上,在108米高大佛座下的佛光樓內掛單,準備梳洗休息,午夜安靜躺在床上,回想第一天遭遇之種種,我的心思被拉回到多年前那一趟在印度的自助旅行。當時我和旅伴準備從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搭火車,前往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創設的垂死之家做義工,因為時間比行程預估的充裕,遂臨時決定中途在伽耶市下車,驅車前往佛教徒的四大聖地之一菩提伽耶(Bodhgaya),那裡是佛陀悟道之處。
.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先後記載過這個地方,朝聖中心摩訶菩提寺的後方,就是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和大菩提樹,原本的菩提樹已遭毀壞,那時看到的,是當年為了弘法,分枝到獅子國(現今斯里蘭卡),後再將成樹的分枝移植回來的樹木。當時我和來自全世界的佛教徒一同入寺朝拜大佛,佛陀的座像據聞是後來被西藏人鍍了金身,我手裡捧著鮮花,當下感到無比殊勝,隨後跟著繞塔七圈,並在大菩提樹下靜坐打禪……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下午在佛館大佛平台繞行的四座寶塔,分別代表了智、悲、願、行,也都清一色保留了最初印度式佛塔的建築形式,藉以和佛教傳進中國後,建築風格產生的變化作出區隔,那時摩訶菩提寺旁永遠都有人持夜紮營念佛,大菩提樹是明令禁止採摘樹葉的,因此永遠有人會在空地的垃圾堆中搶撿落葉,但當我坐在樹下打禪時,竟然先後有三片葉子被風吹落到我眼前,我將它們夾進日記本中帶回台灣做成書籤,至今仍舊是我閱讀時身邊最安穩的陪伴。回想這些過往歷程都和營隊裡的所見所學相互產生了連結,原來在很早之前我早已踏上了這趟心的旅程。
.
隔日起早,先在天臺跟隨法師行六氣操,此時日月正在置換,我們輕柔舞動身體,喚醒心腎脾肺肝與三焦,集合用早齋前,我獨自走到滴水坊旁的樟樹林,放空赤腳接收地氣,回想過往,泰半都是在旅行時赤腳,對我來說,那是處在一種極放鬆的狀態下才會想做的事。早齋完我們開始出坡,出坡又稱作普請,是佛門用語,意在邀請眾生進行勞動性的事務,合力創造一方淨土,當日我們協助整理林道,每個人都被分配好工具,我是負責拿耙子準備刮除草地上的落葉。
.
法師分享,出坡實際也是一種動中禪,當不語時,我們無法依賴用嘴巴詢問,自然會想辦法找其他方式解決問題,跟隨自己的心走,會知道如何去做,我耙著厚積的落葉,觀察到旁邊還有許多小花小草,如果不要一同刮落,那手勁就變得很重要,得隨時去調整節奏與力道。
.
抄經則是我最愛也最期待的課程。當法師在解說完抄寫要領後,大家提筆開始安靜的抄寫心經,用念的和用寫的感受天差地別,寫字時,你沒有糊弄或取巧的空間,因為一筆一畫,全都得按部就班慢慢來,此時必須摒棄心中雜念,專注當下透過細微的勾勒才能對準字體,此時佛義的經典也會跟著在心裡慢慢咀嚼。最後列上親友名字,代表你可以將這份殊勝迴向給他們,並祝福他們,我們的手抄心經幸運地將永遠被存放在佛剎的藏經閣中。
.
下午的茶禪一味,佛館則安排體驗了茶席文化,靜心喝茶,也是另一個能讓自己緩慢下來的方式。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得體,不只是一種規範,更是你每次在使用一身皮囊時做出的決定。涓涓茶水從喉頭流淌而過,平時工作需頻繁說話的我,才驚覺有多久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喉嚨。
.
上完課,參觀完特展,也代表旅程快要進入尾聲,兩天以來,館方也安排我們分別在樟樹林、禮敬大廳、佛光一滴、雙閣樓四處的滴水坊,享用了四種不同形式的蔬食餐點,體驗食藝之美,平時僧眾上齋堂用食稱之為過堂,意指吃只是一個過程,不貪不念也不重細節,且過午不食,因此我們特別感謝這所有費心的安排,讓人理解到蔬食並非只是粗茶淡飯,蔬果所能變化出的細緻與華美,不僅能讓味蕾反璞,同時也讓味覺變得更加敏銳,更能分辨出真實的滋味。
.
「我們不為任何大師而來,而是為自己而來。」
.
四大調和、五觀修行、六根清淨,躁動,來自我執,讓心和意念如如不動需要鍛鍊,這是一趟向內的旅程,透過旅程,更靠近佛,佛是人成的,因此也是更靠近了自己本來的面目。順隨因緣,當把自己全然交付給宇宙時,在同中存異,在異中求同,會發現,人生不過也就是重覆著歸零、啟程、再回來的循環,這是一輩子的功課,懂了,沿途,無處不適合。
_____
■ 心的旅程 線上報名網址:
http://signup.fgsbmc.org.tw/JHEART/index.aspx
■ E-mail:heartfgsbm@gmail.com
電話:(07)656-3033 轉4101
_____
空海惟傳法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是香港一座大型佛寺,位於新界大埔區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佔地46,764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2003年12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擔任社長、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擔任名譽顧問的香港正覺蓮社提出了發展慈山寺的計劃。有關項目主要為了傳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並且保證不會作為骨灰龕或者發展成為旅遊發展項目。計劃曾經引起環境保護團體以及部份區內居民的關注,例如需要砍伐山林,並且擔心區內唯一出入的道路汀角路不能夠應付其落成後所增加的交通流量,惟經過覺光法師及工程設計人員在區議會及城市規劃委員會解說後,此計劃獲民政事務局及規劃署同意,於2006年6月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2008年7月,香港政府以7,121萬港元撥地予正覺蓮社修築慈山寺及觀音像,土地有效期達50年。慈山寺於2014年竣工,2015年4月啟用。慈山寺分三個區域,中間是寺殿、僧寮和觀音像則分別座落在兩旁。慈山寺採取了低調建築、顏色、材料及比例都配合自然環境,以求營造修行氣氛;當中大雄寶殿的建築比例乃依從唐朝佛寺,屋頂不高,尺度配合八仙嶺的高度。在大雄寶殿前,大庭院的青銅燈籠則參照了位於日本奈良的東大寺的作品。 慈山寺的設施包括:
• 一座76米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108米高的海南南山海上觀音聖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
• 一座佔地約1,027平方米樓高18米的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佛頂有金蓮花華蓋。佛像後的空間有大幅壁畫,取材自敦煌石窟,又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的《心經》。
• 一座佔地約333平方米的觀音殿
• 三座佔地共約1,350平方米的僧寮,樓高兩層,一樓有5間房,全部均設有獨立洗手間。
• 110個私家車停泊位和13個旅遊巴士停泊位
《梁皇寶懺》乃中國早期及流傳最久之一部懺法,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素有「懺中之王」之稱。梁武帝為超度其死墮蟒身之皇后郗氏,特請寶誌禪師並及衆僧所製之慈悲道場懺法。慈山寺於2017年清明思親之期,於農曆三月初五至三月十一日一連七天,頂禮慈悲梁皇寶懺,清明節入夕設放三大士吉祥瑜伽燄口。仗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安樂。延生壇內現在眷屬增福延壽,消災免難。蓮池壇內各姓先靈,往生淨土,同登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