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治療科《你為什麼還不肯死?》
在紓緩治療的課堂裡我遇到了一對年老的夫妻,丈夫F先生是一名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cardiac failure),俗稱心臟衰竭的長期病患者。F先生同時患有俗稱老人痴呆症的腦退化症(dementia),而太太P女士是F先生的獨力照顧者。
對嚴重心臟衰竭的病患者來說,由於心臟功能太差的關係,很多時候會伴隨著種種的問題,例如肺水腫(pulmonary edema)、周邊水腫(peripheral edema)、呼吸困難(shortness of breath)等等,對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
而F先生同時患有腦退化症,令他的生活非常依賴太太的照顧。無論是進食、刷牙、洗澡、大小二便、走路、外出看醫生等等都要太太協助。是的,對獨力照顧者來說,這完全是一份全職的工作。
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只不過照顧老人而已,是有多困難?對,如果只是照顧基本日常生活的話或許還未至於令人疲累崩潰,但照顧腦退化的病人來就,這是一場每日24小時的長期戰爭。很多時候腦退化的病人都會在深夜裡突然睡醒,或會伴隨神智混亂甚至有暴力傾向的情況。
你能想像嗎?當你以為每天照顧了老伴十幾個小時、林林總總的家務、以為晚上終於可以睡一覺好的時候,枕邊的老伴卻一晚醒個幾次、甚至會突然生氣打你一頓的時候,這樣子的生活是多麼的令人氣餒和無助?
是的,你很清楚老伴不是故意打你的、他是生病了、他是控制不了自己,是病魔驅使他變了一個人。他看起來跟你相識五十年的老伴是一模一樣,但他的靈魂從病發的一刻已不停的被侵蝕、他慢慢忘記了五十年來你們所經歷的一切一切、慢慢變成一個你不再熟悉的人。
一開始在紓緩治療病房遇到F先生和P女士的時候,我的第一印像是這對老夫婦真的很有愛,太太坐在丈夫旁邊握著那充滿皺紋瘦弱的手。當我慢慢翻閱F先生的病歷時才發現原來這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跟P女士聊了一陣子後發現原來她早前因為長期獨力照顧丈夫的關係令情緒到達臨界點。主診醫生有見及此便建議P女士申請專為紓緩治療病人照顧者而設的休息計劃,短期地把病人收進紓緩治療病房由醫護人員照顧,好讓P女士可以有個短暫的假期休息一下。
P女士最後堅持不下而接受了醫生的建議。我不能想像那刻,P女士心中經過了多久的掙扎才作出這個抉擇。結婚的時候,我們都會在神父和律師的見證下,為我們畢生中的最愛許下承諾。
「我願對你承諾,從今天開始,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長。我承諾我將對你永遠忠誠」
是的,結婚的時候我們都聲淚俱下的跟伴侶說我會永遠的愛你,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都好,都會沿途伴你左右,Till death do us part。對P女士來說,選擇接受醫生的建議去安排老伴到紓緩治療病房照顧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當初向另一半許下的諾言、背叛了他對你的信任、背叛了彼此之間的愛。
都已經撐了那麼久了,為什麼就不能為了愛繼續而撐下去?我想P女士心裡應該問了自己無數次這個問題。無奈的是,現實告訴我們鐵人總有倒下的一天,儘使你多麼深愛著你的另一半,我們的體力、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意志在這無間斷的輪迴裡也是無法避開被磨滅的結果。
我在想,如果F先生沒有腦退化症的話,應該也會希望太太的人生不是只剩下照顧他、看著為了照顧他而面臨情緒崩潰的太太應該也會很想她可以有個喘息的空間吧。
尤記得紓緩治療科的教授跟我們說過,醫療的進步除了為病人延長生命,同時也延長了照顧者的痛苦。跟癌症不同的是,其他的慢性疾病如末期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的預後(prognosis)是很難預計的,當你以為病人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卻一次又一次的以頑強的生命力繼續大口大口的呼吸下去。
對照顧者來說,這就好像是一場跑不完的馬拉松。你很想很想跟你所愛的人一起走下餘下的路,怎料這段卻遠超你想像般的要長。是的,當至親打破界限繼續活下去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但在剎那的喜悅後回到現實便會意識到,這代表著我們要繼續放棄生活去照顧他,直到他們離開的一刻才得以呼吸一啖新鮮的空氣。
在這強烈的兩難之間,照顧者甚至會萌生「你為什麼還不肯死?」這個想法。你能想像嗎?照顧者到底是多麼的絕望才會把這句說話說出來?這並不代表照顧者不再愛他們的至親,這只是反映他們心底裡對長期照顧至親的厭倦、看著昔日的至親變成一個只是在生存、沒有生活質素的老人、看著那熟悉的臉孔卻沒有記憶的愛人,病人每活多一天都是對照顧者多一天的折磨。
遺憾的是,大家都沒有勇氣去承認這殘酷的事實,大家都不想背負放棄至親、背叛當初愛的承諾的罪名而只好獨自一人在打這場打不完的杖。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P女士把丈夫送到紓緩治療病房照顧並不代表她放棄了丈夫、更不代表她背叛了當初愛的諾言,只是代表她終於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以丈夫所認識的那個充滿笑容的面孔回來而不是那被照顧的壓力弄的遍體鱗傷的樣子去陪伴他走餘下的路。
醫學在眾多的長期疾病裡可以做的只是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同時延長照顧者的壓力和痛苦。愛可以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但同時也可以給予我們無窮的無助感。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顧著照顧病人,從來都沒有想過原來照顧者也有需要、也需要被照顧的。求助並不羞恥、把至親交給醫院並非懦弱的表現。照顧長期病患者是一場長期的戰爭,而這場杖不應該是由一個人獨力去承擔。
Picture reference
http://www.bauhinia.org/index.php/zh-HK/analyses/432
#生死教育
#紓緩治療
#照顧照顧者
延伸閱讀 - 文科生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睇一睇大銀 Big Silver,專頁間中有探討生死教育和紓緩治療。
——————————
記住follow我IG: artstudentinmed 💕
紓緩治療病房 在 鄧小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like 數成為成功與否唯一指標的今天,她們選擇另外一個生態!respect!
放在這裡提醒自己:
[大銀]臉書最重要是讓大家放心留言, 一起討論
小部份月刊內容會放上來, 但未來更多是不同界別朋友的專欄, 分享想法
這些專欄都不會再在月刊出現
而記者會跟進大家想知道的議題, 採訪報導^^
.
.
//除了月刊,「大銀」亦設立了Facebook專頁及「大銀網」網站,向讀者發布資訊。玩FB、搞網媒,呃like是常識。陳曉蕾卻反問:「整天要爆、要多人看,看完又怎樣,我得到甚麼?」
「大銀」無意爭取最多的like數、轉載,無意死命霸佔大眾的動態消息(news feed)。陳曉蕾相信只要做好內容,讀者在有需要的時候自然會找上門:「你可能平時不需要找陳曉蕾,但如果突然間家中發生大事,你會想看我的書……慢慢你發覺我做的事情重要,你會來找我的東西,不希望錯過大銀(的報道)。」
她表明「大銀」的FB網站不追求點擊率,反而在乎能否與讀者交流、溝通,並在過程中讓事情激發新進展:「為何你們(立場新聞)不回答讀者(留言)?讀者回應你的報道是好重要的,你怎可以不搭嘴?」
未來的「大銀」亦會舉辦讀書會,以此與讀者面對面交流,聽取讀者的回應,並了解他們想要知道的議題。
她相信記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交流,往往可以催生更多的行動、與可能性。例如有一次她收到讀者通知,指醫院內找不到她報道提及過紓緩治療病房服務。陳曉蕾隨即向院方了解情況,方知紓緩治療病房已無法接收新病人,並改由會診的方式提供服務。她之後向醫生反映問題,令院方再開會討論紓緩治療等問題。//
紓緩治療病房 在 走在醫院前線。醫生有班老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佳節過後,回到工作崗位,今個星期在紓緩治療病房服務。
新春時節的紓緩治療病房充滿節日氣氛,到處掛滿揮春和賀年飾物,好讓病友們感受過年的快樂。
走到3號床,面前是82歲的李伯。新年前他被發現肝功能有異,入院檢查後最終診斷為肝癌。李伯家人不想他辛苦,不願他冒風險動手術,故此偏向採取紓緩治療。
「伯伯,有無唔舒服呀?」我提高聲線。
「無呀,幾好,無疴啦。。。」李伯雖然面有倦容,眼帶黄疸,但聲線響良,語意清晰。
我一邊說着,一邊看看牌版。。。一心二用是醫生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
牌版上大大隻字寫着: Patient doesnt know the diagonosis!!!
意思即是李伯不知道自己患癌。。。
「伯伯呀,你知唔知自己乜野病呀?」我嘗試試探。。。
「腸胃炎囉。。。」李伯說時面帶笑容。
「個肝呢?有無事呀?」我再試探。
「無呀,無野呀。」
似乎李伯真的不知道自己所患何病。。。
中午過後,約見了李伯的兩個兒女; 說過了伯伯狀況後,我問他們:
「伯伯好似唔知自己有肝癌。。。」
「係呀,我叫佢之前個醫生唔好同佢講,佢知道實好唔開心,唔想做人架!」女兒搶先回答。
「咁佢遲啲唔舒服問起點算?佢一路唔知自己乜事會唔會唔開心架?其實佢都有權知道自己乜事架」我態度平和。
「總之唔同得佢講啦。。。」女兒態度堅決。
在這個問題上,不同醫生做法的確有異。在我立場,如果病人清醒,又沒有表示不願意知道診斷的話,我會先把診斷告知病人,然後才通知家人。我認為這個做法較合適,而且病人的確有權知道自己所患何病;但亦有同事會選擇把病情先通知家人,才決定是否告訴病者。兩種做法都並無對錯。
我有時會想,若人身患絕症,究竟是想盡早知道作好準備,還是想當無事發生繼續原有生活呢?
大家有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