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與蒲公英 #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瑞典有一句諺語:「多數孩子是蒲公英,但有少數是蘭花」。蒲公英吃苦耐勞,不是最漂亮的花,但不必細心照顧,也能長得很好。沒有人會特別栽種蒲公英,因為沒這個必要,它們幾乎在所有環境都能長得很好。蘭花則相當不同,不好好照顧就會枯萎,只要用心培養,就會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這裡不只是在講花,也不只是在講孩子,而是在談最新的遺傳學知識。近日的遺傳學發現,顛覆了「壞基因」與「好基因」模型,新一派的說法比較接近「增強因子」的概念,心理學家稱為「差別易感性假說」(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hypothesis):帶來壞事的基因要是換了一種情境,可能會造就好事。同樣一把刀,可以惡意刺傷他人,也可以用來替家人準備餐點。一把刀究竟是好是壞,要看用在什麼情境。
講得具體一點,大多數人擁有一般的DRD4基因,但有些人擁有基因變異體DRD4-7R。這下糟了!7R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酗酒、暴力行為有關,屬於所謂的「壞基因」。
然而,研究人員艾瑞·柯納風(Ariel Knafo)做過孩子是否願意自動分享糖果的實驗,多數3歲小孩如果沒被強迫,不會願意放棄自己手裡的好東西,但擁有7R基因的孩子,卻比較可能樂於分享。
為什麼會這樣?帶有「壞基因」的孩子,就算沒被要求,反而願意幫助別人?因為7R基因其實並不「壞」。基因和刀子一樣,是好是壞要看環境。在暴力環境中成長的7R孩子被虐待、遭到漠視,日後長成酒鬼與惡霸的機率比較大。但是,7R孩子如果被好好培養,和善的程度甚至高過擁有普通DRD4基因的孩子。簡言之,環境造就了不同。
好了,先不談那堆科學術語與縮寫,大多數人都是蒲公英,幾乎不管生在什麼環境,還是都能順利好好長大。剩下的人則是蘭花,不只對負面事物敏感,對萬事萬物都敏感。
蘭花和蒲公英不一樣,無法在隨便的路旁盛開,但如果在設備完善的溫室裡好好照顧,就能光彩奪目,讓蒲公英自慚形穢。蘭花型的孩子要是在不良環境中接受不當教養,長大後可能很容易憂鬱,或是吸毒,甚至入獄。但如果環境對了,有人好好養育他們,就會成為社會上最具創意、最成功的快樂人兒。
太多時候,我們把事情貼上「好」或「壞」的標籤,但其實只不過是「不同」。以色列軍方需要能夠分析衛星圖像、判斷國防威脅的人才,他們要的士兵必須擁有驚人的視覺能力,能夠一整天看著同一個地點都不會感到無聊,而且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就能發現。
最後,以色列國防軍的視覺情報部門(Visu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IDF)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完美人選:他們招募自閉症人士。自閉兒在人際互動上可能有困難,但大都能夠勝任拼圖等視覺任務,成為以色列的珍貴國防資產。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大衛·威克斯(David Weeks)博士寫道:「怪胎是社會演化的變種,提供天擇智力材料。」怪胎可能是像顧爾德這樣的蘭花,或是像菲爾普斯這種很有希望的怪物。我們往往耗費太多時間努力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人才,但這種優秀通常只是「平庸」,真要出類拔萃,就必須不同。
追隨社會眼中的「好」,可不會讓你與眾不同,因為社會並不總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其實,要當個最優秀的人,通常只需要拿出最好版本的自己就夠了!就像英國著名哲學家與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說的:「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就是太少人勇於與眾不同。」
只要環境對了,壞的也能變成好的,古怪會生出美麗花朵。
--
本文編輯修改摘自《成功不再跌跌撞撞》,作者艾瑞克‧巴克 Eric Barker為賓州大學學士、波士頓學院MBA與UCLA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本書由天下文化出版。
📖
翻翻紙本書 https://reurl.cc/pxxM7r
下載電子書 http://moo.im/a/2467EP
--
延伸閱讀《蘭花與蒲公英》:https://reurl.cc/mvv3W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00的網紅下一本讀什麼?,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聽過「電子書閱讀器」嗎?我使用Kobo電子書閱讀器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出門在外有如一座行動圖書館!是什麼契機讓我決定購買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這兩年來的感想是什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間的購買比例與原則?兩者之間我比較喜歡哪一種? 📝除了電子書閱讀器之外,你知道還有「電子筆記本」?MobiScribe...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的推薦目錄: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討論] 買電子書或紙本書的類型?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哇賽心理學- 你喜歡看電子書還是紙本書呢?兩個各有優缺點 的評價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推薦電子書還是實體書-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採購電子書閱讀器常見的16 個Q&A!什麼是開放式和封閉式 ... 的評價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討論] 為何也有電子書比紙本書還要貴? PTT推薦- book 的評價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電子書弱點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討論] 為何也有電子書比紙本書還要貴? 的評價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誤解、衝突、性格差異,甚至是憤怒的口角,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
自我辯護,並不是那種我們在犯錯或跟伴侶對小事意見不合時,傾向使用的普遍自我辯護,例如誰忘了蓋沙拉醬的蓋子、誰忘記繳水費。這種常見的自我辯護,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笨拙、不無能,也不健忘。不過,真正會侵蝕婚姻的自我辯護,目的並不是維護我們的實質行為,而是極力維繫自我形象。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再來則是:「就算我是錯的,那真是遺憾,但這就是我。」(伴侶吵架)之所以無法找出解決方法,就是因為他們都在替根本的自我形象辯解。他們非常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特質,而且不希望有所改變,或是認為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他們不是在告訴對方:「關於那件事,我的記憶是對的,你的記憶是錯的。」而是:「我是對的那種人,而你是錯的那種人。因為你是錯的,所以無法欣賞我的優點。更蠢的是,你甚至認為我的優點是缺點。」
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但婚姻也跟所有故事一樣,都受制於伴侶雙方各自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這些扭曲的認知與記憶,能維繫雙方各自對這段關係的認知和解讀。(雙方)正面臨婚姻金字塔中的關鍵抉擇時刻,面對「我愛此人」跟「此人行為讓我抓狂」所引發的失調,他們為了消除失調跨出的那一步,有可能讓他們感情更融洽或是令關係徹底破裂。
伴侶的瘋狂行徑會引出一些關鍵問題,而他們必須決定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她之所以有這些行徑,是因為性格中有無法改變的缺點嗎?我能忍受這些行徑嗎?這些行為會構成離婚的原因嗎?有沒有辦法找到妥協的方式?雖然想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我有沒有可能從伴侶身上學到什麼、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此外,他們也要決定該對自己的處事作風抱持何種觀點。打從出生就跟自己相處到現在,他們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作風,理所當然,而且是無可避免的。在自我辯護的阻撓之下,伴侶都不會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沒有可能犯錯了?我有可能改變嗎?」
婚姻問題越積越多,雙方各自發展出一套內隱理論(當事人通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這些想法),並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對方是如何破壞婚姻的。一旦我們發展出內隱理論,確認偏誤就會出現,使我們無法看見其他不符合理論的證據。針對自己與其他人的行為表現,我們的內隱理論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將原因歸咎於外在情況或環境:「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今天工作量太大。銀行人手不足,沒辦法應付排隊人潮。」或者我們會說那個人本身有問題:「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本來就很沒禮貌。」
然而,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自我辯護則是讓我們對自己拍馬屁,我們將好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將壞的行為推給外在情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時,我們很少會講:「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性格殘忍、沒血沒淚。」我們通常都說:「我被激怒了,換作是別人也會這麼做」、「我別無選擇」,或是「對,我是說了一些惡毒的話,但那不是我的本性,因為我醉了」。
不過做出慷慨助人或英勇的行動時,我們很少會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被煽動、喝醉、別無選擇,或是因為電話那頭的男子讓我萌生罪惡感,所以才捐錢給慈善團體。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善舉,是因為本來就很慷慨熱心。
感情融洽的伴侶會把這種寬以待己的模式,延伸應用在另一半身上。他們會原諒對方的過失,認為這些過失是外在因素所致,並且肯定對方體貼細心的舉動。假如對方做了一些未經深思的舉動或顯得心情暴躁,另一方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錯,而是情境所致:「他現在真的壓力很大,好可憐」、「我可以理解她為何對我發脾氣」、「她這幾天剛好背痛」。不過,假如其中一方做了特別貼心溫暖的事,另一方就會歸咎於伴侶天生的善良本質與溫柔性格。老婆可能會說:「親愛的老公無緣無故送我花,他真的是最貼心的男人。」
看待另一半時,幸福的伴侶總會往好處想,但感情不睦的伴侶則徹底相反。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體貼的事,那都是因為一時僥倖或情勢所逼:「他是買花給我沒錯,但那都是因為他同事買給他們的老婆。」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粗心或煩人的事,那就是性格缺陷使然:「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本來就是個賤人。」
內隱理論會造成強大的後續效應,因為除了影響各個面向之外,內隱理論會影響伴侶吵架的方式,甚至主導伴侶爭執的目的。假如爭執的前提是雙方仍是好人,只是做了件錯誤但可導正的事,或因為在一時情勢所逼之下做了一些蠢事,那一切都還有修正和妥協的希望。不過這裡也一樣,感情不睦的伴侶會顛倒這項前提。
為雙方都是自我辯護專家,大家都把對方不願改變的原因歸咎於人格缺陷,卻將自己不願改變的原因解讀成性格優點。如果他們不想承認自己錯了,或是不願調整造成另一半困擾或不快的習慣,他們會說:「我也沒辦法。我生氣的時候,講話本來就比較大聲,我就是這樣。」
大聲抗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少將這種寬以待己,的自我辯護用在伴侶身上。反之,他或她有可能將這種說法,轉換成令人惱火的侮辱:「你就是這樣,跟你媽一模一樣!」通常這種評論指的不是你媽精湛的烘焙技巧或跳探戈的才華。這種說法指的是你遺傳到你媽,而且已經改不了、無可救藥了。當人感到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指控,就像被批評身高太矮或雀斑太多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朱鄧尼發現,比起因為你做的事情被批評,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受批評,會引發更深刻的羞恥和無助感,讓人想躲起來或消失。遭受批評而感到羞恥的人,因為無處可躲,也擺脫不了那股凄凉的羞辱感,導致他或她往往會憤怒反擊:「你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罪無可赦的事,因為我很惡劣、很無能。但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糟糕又沒用,你才該因為羞辱我而被指責。」
等到爭執演變成羞辱和責備時,爭吵的根本目的就變了。雙方已經不是在努力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讓另一方改變他或她的行為。吵架的目的只是要傷害、侮辱、訓斥對方。這就是為什麼羞辱會讓人再次以更激烈的方式自我辯護,拒絕與對方妥協,並引發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情緒:輕視。
▫️▫️▫️▫️▫️▫️
本文摘修自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兩人皆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本次好書由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發行。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43alYY
翻翻電子書 https://reurl.cc/q1gpaR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大人不容易 #身體需要補藥
#那心理層面有準備好嗎?
.
還記得在國中升高中那陣子,曾喝過家人為我準備的「補藥」,說是可以調理身體,讓它能更順利度過青春期。現在想想,這或許是一種儀式,對喝下去補藥的我來說,它暗示著我即將來到另一個階段;同時,這樣的補藥也是另一種來自家人的支持,讓我在面對成年、長大路上,遭遇種種挑戰的時刻感覺比較不孤單。
.
不過,在一個人轉大人時,他/她的身體往往是比較被顧到的。但,心理層面呢?
.
特別是在青春期邁入成人期,那個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時刻,等著我們的雖然是許多的希望(大人常這樣說),但若仔細想想,希望的背後,會不會也是一種長大必須背負的責任,特別是在每個做決定的時候,裡頭藏著的那股「未知」與「恐懼」。
.
這種情況往往容易引發我們的焦慮感受。可惜的是,在孩子成長的學習過程中,對於焦慮情緒的認識往往不夠(其實,大人也是),就更別提知道如何有效面對焦慮了。當焦慮累積久了,又不願意(或不敢)向大人討論時,情況往往容易惡化。
.
不過,好消息是,心理學家已經發展出許多工具,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有效地應對焦慮情緒。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好書《轉大人微焦慮求生指南》,就是其中一本「轉大人」好幫手。雖然書名看似寫給青春期的孩子,但對於在生活中常感緊張、焦慮、不安的大人,其實也適合翻翻本書,把過去還沒修完的「焦慮課」學分修完。
.
你可以看看這份清單,有沒有覺得其中幾項是在講自己?
.
□盡力避免任何「不確定」發生。
□習慣自己完成所有事情,不讓他人幫忙。
□不斷向他人確認事情的狀況沒有失控。
□花費過多時間規劃。
□用忙碌來逃避,避開需要做決定的狀況。
□無止盡的重複確認,希望讓自己安心。
.
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都是焦慮——各種我們用來逃避焦慮,卻不知不覺讓焦慮更嚴重的惡性循環(專業術語稱為「#安全行為」)。面對這種逃避的狀況,書中分享了四種練習擁抱「不確定性」的作法:
.
(一)自我覺察: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二)踩剎車:在躁動不安時不要急著做反應、
(三)轉換觀點:學習用不同觀點來理解「不確定性」、
(四)活在當下:練習正念技巧。
.
都是在諮商、臨床實務裡,我們會與個案討論和練習使用的好工具。
.
本書案例涵蓋範圍很大,從社交煩惱(害羞)、胡思亂想、因緊張而無法專注唸書、離家焦慮、求職、面試與職場焦慮等皆有提及,是本非常易讀的準大人轉大人不焦慮陪伴指南,與大家分享~🙌
.
--
.
書名:《#轉大人微焦慮求生指南:年輕人的心靈陪伴之書,陪你挺過成長過程中的不安,學會如何不尷尬地長大》
作者:布麗迪.蓋勒格博士為英國資深心理學家;蘇.諾莉斯博士則為英國資深臨床心理學家;第三作者菲比.麥克艾文則是一位焦慮的過來人。
出版:時報出版(2021/7)
.
◼️翻翻紙本書:https://reurl.cc/0jNZvl
◼️點點電子書:https://reurl.cc/9r8R3n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聽過「電子書閱讀器」嗎?我使用Kobo電子書閱讀器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出門在外有如一座行動圖書館!是什麼契機讓我決定購買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這兩年來的感想是什麼?紙本書與電子書之間的購買比例與原則?兩者之間我比較喜歡哪一種?
📝除了電子書閱讀器之外,你知道還有「電子筆記本」?MobiScribe 這種產品,它同時擁有「電子書閱讀器」和「電子紙筆記本」兩種功能,能夠解決「一站滿足閱讀 + 筆記」的需求 !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2年讀100本書的全職科技人,電子書閱讀器使用心得與感想 https://readingoutpost.com/ebook-ereader-experience/
MobiScribe電子筆記本/閱讀器.用在讀書筆記的優缺點評比 https://readingoutpost.com/mobiscribe-note/
Facebook電子閱讀討論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ereadingclub/
📚我讀過的其他好書,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
【好書推薦】2020年,為我帶來最多啟發的10本好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9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8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8-favorite-books/
2021年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read-50-books-a-year/
喜歡看別人的讀書心得與書評?愛書人50個私藏去處 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lover-collection/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Website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
👉關於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官方網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
語音信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contact
訂電子報: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picking-subscrib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Outpo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ingoutpost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哇賽心理學- 你喜歡看電子書還是紙本書呢?兩個各有優缺點 的推薦與評價
紙本書 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心智地圖(書本有兩面八個角落可供記憶)比起電子書,紙張的簡樸不會影響讀者閱讀時的注意力,但螢幕的光線和人們對於電子產品 ... ... <看更多>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推薦電子書還是實體書- 書籍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開始有餘力可以繼續收藏書,可是陷入到底應該買實體書還是電子書的糾結裡,很喜歡實體書的質感,雖然要好好保存也是有難度,電子書的價格真的可愛 ... ... <看更多>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 在 [討論] 買電子書或紙本書的類型?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電子書在這個版的評價非常好
入手後也覺得好用
但是一定有人還是部分類型的書
會想買紙本書
想討論
大家會是什麼原因呢?跟類型呢?
1. 懷念紙本體驗
2.書本設計精美與收藏
3.可以轉售或轉贈
4. 只看一次或時事
舉例:剛下單的《疫後大未來》
這本就是單純想知道疫情對世界或生活的衝擊
我猜自己也是快速 大略的翻一翻
這種就不會想要買電子書
判斷方式就是閱讀頻率與轉手(成本)考量
大家都怎麼做選擇呢?有時候蠻猶豫的
有些時候是買了紙書後悔沒買電子
有時候又反過來...
先說兩種都買的...可以不想聽這個答案嗎哈哈
想給跟我一樣口袋有限的人建議與想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06.1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4393124.A.647.html
※ 編輯: rennz (223.136.106.146 臺灣), 06/23/2021 04:19:59
超小太的閱讀器很方便看到睡
我立體書跟精美圖片一定是實體 可惜我幾乎不看
出版市場這麼小了 市場比想像細分啊
個人結論:先買實體想重複看的再買電子
(感覺自己是相對少數...)
※ 編輯: rennz (223.136.106.146 臺灣), 06/23/2021 16:24: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