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馬桶壞了。
主要是沖屁眼的噴嘴變得很詭異,馬桶在噴完屁眼後的一分鐘,會莫名其妙打開繼續狂射,導致我在拉完屎後在鏡子前剪剪鼻毛或刷牙時,會被從馬桶突射出來的水柱噴到背部,幹真的會嚇一大跳,有幾次還差點抽筋。
一開始還以為家裡有鬼,而且是很低級的那種鬼,被馬桶多噴幾次之後也無法記住,因為棒賽完誰都會很放鬆啊。如果我跟老婆看到對方衣服後面濕了一大片,就會知道彼此剛剛在廁所裡又被馬桶捉弄了。
老婆問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打電話叫修馬桶。
「修個屁,當然是要等媽媽來家裡大便,然後被噴水突襲嚇一大跳後再修啊!」我真的好棒棒,老婆也大笑贊成。
是說,疫情徹底爆發前,媽媽天天都在我家大便。
因為魯拉拉誕生了。
過去這一年來,媽媽早上起床,就會打綠拿鐵給全家喝,一邊問我今天台積電跟漢磊是漲是跌。中午一起吃完飯,就搭火車去桃園中華電信上班,開始一個下午的電話行銷。
晚上媽媽回到這裡已經是九點半之後,魯拉拉一聽到開門的聲音就會飛速爬到門邊大笑歡迎,真的,每晚這一刻就是媽媽最開心的高光瞬間,一進門媽媽就趕緊衝去洗手,抱起魯拉拉跳舞。
不久姊姊也會下班回家,媽媽、姐姐跟亭會以各種組合一起幫拉拉洗澡,說說今天發生了什麼,許多同事與主管的名字我們聽得都會背,誰生了雙胞胎小孩,誰買了超多張保單,誰又蟬聯了這個月的業績冠軍,舅媽在多少價位時買了什麼股票。
魯拉拉的睡前儀式極其冗長,媽媽、姐姐、亭跟我會擠在大床上,念很多本很多本真的非常多本書給拉拉聽,小貓頭鷹、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好痛呦、睡覺囉、貝蒂好想吃香蕉、好多顏色的巴士……中間夾帶各種北七的童書表演,然後唱歌,玩一下點讀筆,至少得花一個半小時吧。在大床上亂聊天時,媽媽不敢問自帶殺氣的姊姊戀愛的進度,如果亭跟我隨口問,姊姊也會給拉拉面子隨口提了一下,媽媽就會暗爽在心裡。
直到拉拉開始嘟嘴抓眼睛,媽媽才會沒好氣地嚷嚷:「好了啦!讓拉拉睡覺了啦!哪有小嬰這麼晚睡的!」迅速把我們趕出去,好讓她一個人喜孜孜地哄魯拉入睡。
那一段天天在家裡露營的時光,好像是我人生的最滿足。
後來,急轉直下的疫情改變了這個世界。
媽媽總是說,不知道這份打電話的工作還能持續做多久,她很擔心請假太久職位會被取代,所以疫情爆發後,媽媽仍舊選擇了天天去中華電信上班。但每天往返台北與桃園間的通勤,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接觸到的人太多太雜,媽媽只能無奈暫停了住在台北我家一起照顧魯拉拉的日常,回到桃園的家。而我跟亭,慘慘地回歸到最單純的父母加一頭小嬰的隔離人生。
我們確實遵守了所有的防疫規定,只為了有一天疫情好轉時大家平平安安的再相聚。媽媽只能在晚上睡前跟魯拉拉視訊。她錯過了拉拉突然會走路,錯過了用色玻璃紙做動物投影的遊戲。她一直很擔心,魯拉會漸漸忘記她這個阿嬤。
為了盡早抱到魯拉拉,媽媽一直追問桃園各大診所什麼時候有疫苗殘劑可打,還到處打聽哪裡可以報名最新一期的疫苗實驗,她可以自告奮勇接種。
終於等到了微解封,上上個禮拜六,我們開車回桃園跟媽媽吃飯。飯後,我獨自在家裡寫劇本,媽媽跟亭還有魯拉拉,三代母女一起在桃園鐵路改建的公園步道散步,她們已很久沒有這麼無所不聊。
話說媽媽是一個腸子很軟的人。我跟她說過很多次,路邊很多以愛心當冠詞用哭腔賣東西的人,很可能是詐騙,我還拿自己以前被騙當例子提醒她,捐錢一定要捐對,否則只是幫助壞心的人變得比妳更有錢一百倍。但媽媽還是會在捷運出口買花跟面紙跟口香糖,講都講不聽。每次跟她一起看電影,愛情梗她無感,只要看到很可憐的親情梗,她就會一直哭。
散步到一半,媽媽看見一隻巨大的蝸牛緩行在步道中央,原本爽爽抱著魯拉拉的她,怕大蝸牛不小心被踩扁,果斷將牠拾起,放在一旁草堆裡。碰過蝸牛的媽媽找不到地方洗手,只好眼巴巴讓亭一路將魯拉拉哄抱回家。
真難為她了,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最喜歡搶抱魯拉拉的人,就是媽媽。
上週一,7月26日,桃園終於輪到她打AZ的時候,她秒衝去,真的是打得開開心心,打得眉飛色舞。打完後沒有任何不適,她還有一點點失望,畢竟大家都說會發燒肌肉酸痛的就是年輕人,老人才沒反應,身體健康常常跟我們在地下室打乒乓球的媽媽很不服氣,為什麼是舅媽打了全身肌肉酸痛而不是她。
到了上週四晚上,爸爸媽媽跟姊姊姊夫一起來我家吃火鍋,大家熱鬧歡聚,媽媽跟姊姊搶著幫拉拉洗澡,我跟姊夫聊著車子,洗完澡的拉拉在客廳跑來跑去,魯拉還一直啃媽媽的鼻子。
爸爸載媽媽回桃園後,媽媽反覆看了歡聚影片,在line裡寫下「謝謝拉寶貝帶給我們那麼開心美好的時光,有拉拉真幸福,真歡樂」。
看媽媽這麼高興,我們決定週五等我開會結束後,去桃園把媽媽載來台北,跟魯拉一起度過完整的週末,媽媽一定會爽到爆炸。
7月30日,週五早上9點34分,媽媽在line裡寫下「好恐怖AZ發作痛到背部抽痛,從背部往頸部開始劇痛陣痛一陣一陣痛吐完了,休息一下又開始陣痛,痛起來會要命啊,劇烈疼痛起來根本無法動」。
下午13:00,一起在中華電信上班的舅媽去送飯盒給媽媽,媽媽雖然沒胃口,但表示身體差不多好了,想搭舅媽的車一起去上班,但舅媽勸她在家裡多休息。送走了舅媽,媽媽便躺在沙發上休息,此時爸爸正在房間裡獨自睡午覺。
14:22,亭打視訊電話,打算跟媽媽說我們晚上會去載她來台北,請她準備行李,但媽媽沒接起電話。
14:42,正在開會的我接到電話,亭說,媽媽現在沒有呼吸,正在急救,她要開車載魯拉緊急回桃園,要我開完會馬上去醫院會合。我完全傻了,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胸口整個被挖空的疑惑感,但我還沒變白痴,怎可能讓她獨自帶魯拉面對這種狀況?我將一起開會的朋友拉到一旁說明,要她幫我請假。我是冷靜還是不冷靜我也分不清了,下一秒抓起背包就衝回家開車了。
爸爸說,他兩點多午覺醒來後,看見媽媽以奇怪的姿勢躺在沙發上,覺得不妙,趨前關心後發現沒有呼吸,在119電話指導下進行CPR直到醫護人員趕來。
媽媽在送達醫院前就走了。
急診室裡,我們圍繞著媽媽,摸著她的頭髮,她的臉,她的手,不停地道謝,感激她用盡一生的愛陪伴我們,魯拉也一直說愛妳愛妳,還不停地蹭蹭撒嬌。
所有人都哭崩了。
接下來每一天都是淚水的地獄。每一天都在哭。
跟媽媽感情最好的亭,深陷在失去摯愛的巨大悲傷裡。
「我沒有媽媽了……」她總是哭著說這句話。
我在靈堂讀「小貓頭鷹」給媽媽跟魯拉一起聽時,她在後面泣不成聲。
當我念起「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亭哭著用手指戳手掌,表示還要還要。
真的不夠。
太不夠了。
這幾天大家都在爆哭的時候,魯拉拉還不明所以地逗著大家笑。魯拉拉很可憐。她還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全世界最愛她的人。每天晚上她都一直笑,指著床邊說阿嬤。真希望魯拉拉真的能看見。
折蓮花折元寶,將媽媽珍惜的親戚朋友聚在一起,我們總是聊著媽媽的一切。
亭的家裡,在她念國中時經濟變差,高中時更是財務大黑洞,爸爸用現金卡貸了很多錢,利滾利,全家人生活壓力很大很大。在亭念大學時,媽媽到便利商店值大夜班,一個月一萬多塊錢,給亭六千元當月生活費,她自己只吃店裡過期的東西,省吃儉用度日。
好不容易等到亭大學畢業典禮納天,爸爸媽媽很高興地開車參加,典禮結束時媽媽問亭想吃什麼,亭說,想吃丼飯。爸爸嗤之以鼻說,他一點也不喜歡吃日本料理,他自己開車去吃別的。亭點了最便宜的鐵火卷,媽媽說,來的路上有吃了,還很飽,就只是看著亭吃飯陪她說話。而說要去停車的爸爸,似乎一直找不到停車位。
她哭著說,她真不好,她真不知好歹,因為多年以後媽媽才跟她說亭,那一天爸爸跟媽媽兩個人身上加起來不到五百塊錢,媽媽很緊張也很抱歉。
爸爸後來賣掉了車,去苗栗山上工作,頂著烈日整理露營區。媽媽在便利商店同事的介紹下,去中華電信打電話行銷MOD跟光世代,她萬分珍惜這個工作,擁有一群很互相的好同事。這個小家庭一直很辛苦,但也一直堅韌地彼此守護。
你們知道的,後來我很不好,拖累亭跟我一起承受風雨。很久很久之後,當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喔不,是硬著頭皮面對媽媽時,她嚴厲地責備我,說了很重的話,幾個月後還鍥而不捨寫了上千字的簡訊痛罵我,令我感到無比羞愧。很長時間我以為自己永遠不會喜歡媽媽,而媽媽當然也不可能喜歡我。
也不知道什麼契機,實在是回想不起來,當有一天媽媽忽然決定接納我時,就是全心全意。每次我去家裡吃飯,都會吃到我最喜歡的烤鰻魚跟照燒羊小排。她努力看了我很多小說,殺手,月老,全套都市恐怖病,樓下的房客,精準的失控,媽親一下,連最重口味的蟬堡都看了但我還是遲遲沒寫出第三集。異夢她看到哭還做了很多天惡夢。唉真的是很感謝媽媽的不嫌棄。
亭跟媽媽感情非常好,常常嘴來嘴去,用力吵架也用力和好。不管亭做什麼,媽媽都會陪她一起。我厚臉皮加入之後,就變成了三人一組,偶爾還有姐姐。
我們常常半夜漫無目的地散步,一走就是一個小時。我們經常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媽媽跟我一樣都最愛看鬼片。在家裡看電視影集也會等她到了再看下一集,搞得后羿棄兵我跟亭一直沒辦法看完,屍戰朝鮮最新副本也因為疫情關係沒能一起看。我們一起露營,一起看雪,連續去動物園混,一起泡大安森林公園,一起爬長城,一起四處去溫泉旅行。是說旅行時我從來沒有覺得三個人睡一間房有哪裡尷尬,以女婿來說我絕對是恥力滿滿!
附帶一提,我家裡偶爾會出現電視上會出現的物種,媽媽的評價是,蔡凡熙很帥像小孩,柯震東真的太帥,劉奕兒很可愛很甜,宋芸樺未免也太漂亮了吧皮膚也太好了吧本人比電影還漂亮很多耶,媽媽還很緊張地偷拍宋芸樺以為沒人發現(媽!明星的眼角餘光很可怕的!)。
去年拍完月老後,第一次粗剪出了兩個半小時的冗長版本,我在家裡放了前一半給媽媽偷看,雖然特效只有簡陋的小畫家圖示說明,她依舊很捧場看到狂哭,但放著放著,我就發現後半段的劇情如果完全沒特效恐怕會很出戲,於是我中斷播放跟她說,另一半等特效做好,再去電影院一口氣看,比較不會看到花惹發克。媽媽呆住說,蛤,真的不能繼續看完喔?
我真的是白痴,就因為我一個自以為是的無禮中斷,媽媽再也沒機會看到月老盪氣迴腸的結局。我的天啊真的是我的天啊我真的是大白痴。
我看著靈堂上媽媽的笑容。
現在的媽媽,終於知曉了我一生最大的好奇……意識呢?死後還存在意識嗎?或相似概念的精神?靈魂?如果有意識,死後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有一個發光的洞嗎?有接引的使者嗎?冥界是一大片圍繞彼岸的大海嗎?有一個仿擬現世制度的世界嗎?還是意識僅剩最微弱的頻率,令我們持續不斷做著不再醒來的夢境?還是定格在心臟停止前的最後一縷念想?
如果說,我能替媽媽做什麼事,第一件就是希望中華電信可以更善待底層員工,不要刻意算錯她們辛辛苦苦累積下的竣工費,幾乎每次都要她們自己反覆校正帳目才能爭取回本來該屬於自己的權益,真的很不公平。
我總是跟媽媽說,中華電信的主管怎麼那麼老奸,假裝算錯帳目佔妳們便宜,媽媽卻反過來替他們說話,說什麼主管也有很大的業績壓力,如果讓最底層的她們拿到太多業績費,公司的獲益變薄,主管對上面也交代不過去,她們只求可以把這份得來不易的工作小心翼翼地做下去,幫助家裡生計就很滿足。
現在媽媽走了,不怕丟飯碗了,就讓媽媽最後的心意打動一下主管們,好好照顧媽媽愛護媽媽的同事,她們真的盡心盡力。
悲劇沒發生在自己身邊,就只是一個單純的低又更低的機率,但對我們家來說,媽媽的離去是一生巨大的遺憾。所以,第二件我能為媽媽做的事,就是想提醒打疫苗的大家,如果身體有嚴重不適,一定不能輕忽,自己將症狀簡化成暫時的副作用,特別是背部劇痛加暈眩,拜託一定要立刻!馬上!冷靜地去醫院請專業醫生確認狀況。
我知道媒體此時劃的重點一定在於疫苗爭議,認真說,我們當然會將兩者的因果關係聯想在一起,畢竟媽媽平時是會打羽毛球跟桌球的健將,徒手抱嬰健走的實力雄厚,她在今年3月31日正好做了健康檢查,報告上除了膽固醇329mg/d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4mg/dl標註是超標外,其他數值都是正常。
為了給媽媽,也給我們自己一個清楚明白的答案,儘管深受打擊,我們還是忍痛將媽媽的大體送交司法解剖完畢,正等待後續報告出爐。我自己也在媽媽走後第三天,按照原訂計畫去診所打了AZ疫苗。這是我能做的,想做的,也必須做的,因為媽媽,也想為這個世界盡一針之力。
我打電話叫修了愚蠢的馬桶。
亭說,從今而後她會繼承媽媽的心軟,無條件一直買口香糖跟面紙。
世界依舊運作下去,但這個世界已不是一如往常。
生命無常,但求自在。
我或許還不知道「真正的自在」是什麼,但我知道,至少不是努力表演「我很自在」給別人看,而那些別人大都不是你需要在意的人。
感冒的時候,不是叫你多喝水、而是直接倒一杯熱水給你喝的那個人,才值得你需要一輩子關心在意。那就是大家的媽媽。媽媽是一個快樂的人,因為媽媽身邊的人都很快樂,我們聚在一起折蓮花聊媽媽的時候,都在笑。
快樂的媽媽57歲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愛妳媽媽,謝謝妳給了我們這麼多的愛,跟魔性的笑聲。
謝謝謝謝,還要還要。
累積因果關係擬答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累積因果關係擬答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勤發佈2020技術趨勢報告:五個新趨勢可引發顛覆性變革
北京新浪網 10-26 18:12
來源:產業智能官
「2020 年的趨勢將顛覆整個行業,並在未來十年重新定義業務,即使數字創新已成為各種規模企業的常規行為。」德勤管理諮詢新興技術研究總監兼政府及公共服務首席技術官 Scott Buchholz 在一份報告中如是說。
近日,《德勤 2020 技術趨勢報告》(中文版)正式發佈(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了五個可能在短期內引發顛覆性變革的關鍵新興趨勢:「數字孿生:連結現實與數字世界」;「架構覺醒」;「技術道德與信任」;「人感體驗平台」;「財務與 IT 的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德勤第十一年發佈技術趨勢年度報告。今年的技術趨勢報告繼續在開篇回顧了 11 年來的技術趨勢發展,展示了技術趨勢隨時間推移的演進全過程以及最新宏觀科技力量作為業務轉型基礎帶來的共生效益和不久的未來的新興科技力量。與此同時,《報告》還指出,未來三大顛覆性技術(即環境體驗、指數智能和量子技術)正蓄勢待發,我們將在本世紀20年代末開始感受到它們的影響。
一、九大宏觀科技力量
隨著以技術為驅動的創新的空前擴張,一場高風險的「打地鼠」的競爭遊戲由此展開,企業利用技術保持先進的能力將決定其生死存亡。
過去十年內,數字化體驗、分析技術和雲技術為各項技術賦能,展現了他們自身的價值,已然成為眾多企業有效地推進戰略和新商業模式的核心基礎。接下來十年中,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將成為企業變革的顛覆性驅動力。它們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各行各業的案例成倍增加。技術業務、 風險和核心系統現代化是驅動企業變革和創新的基礎技術,它們需要保持穩定、強勁、可持續發展。
基於此框架下討論新興技術,可以簡化技術進步對企業所造成的顛覆性影響。同時,圍繞九大宏觀科技力量衍生更多細分領域和更加細化的技術創新點和趨勢點。
十年前我們首次探索數字化體驗、分析技術和雲技術之時,只能看到其中的可能性,並不能確切地估測 它們的影響。現如今,這些技術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並在對業務、運營模式和市場造成了顛覆性影響之 后,發展勢頭依舊迅猛。
(1)數字化體驗
數字化體驗依然是企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因素。實際上,在德勤 2018 年全球 CIO 調查報告 中,64% 的參與者表示接下來的三年裡,數字化技術將對他們的業務造成影響。在去年的超越營銷:體驗重塑中,我們已經審視了這一趨勢,企業正逐漸摒棄傳統意義上以獲客為核心的營銷模式,轉而致力於創造更多以人為本的互動——包括與其員工和商業夥伴的互動。
(2)分析技術
分析技術包括能夠提供深刻洞察的基本技術和工具。數據管理、數據治理以及數據運營體系這些重要因素不僅僅是人工智慧項目的核心基礎。同時,鑒於企業內對數據儲存、數據隱私和數據使用的嚴格要求,這些重要因素也是必須面對和考慮的重大策略點。
60%的首席信息官(CIO)表示,在未來的三年內, 數據和分析技術將對他們業務帶來影響。但這個問題正變得更具挑戰性。「靜止的數據」 和「使用的數據」這兩個久經考驗的概念被「動態數據」所連接,藉助工具和平台動態數據進而支持數據流、數據攝取、數據分類、儲存和訪問。值得欣喜的是,雲技術、核心系統重塑、認知技術和其它技術正在為異常複雜的挑戰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
(3)雲技術
雲技術已經全面深入企業。90% 的企業在使用基於雲技術的服務,並且這一比例有增無減。實際上,就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預算來看,接下來三年內對雲技術的投資會翻倍。正如我們 2017 年所預計的那樣,雲技術已經不僅僅只是作為基礎應用,它帶來了 「一切即服務」 的藍海,使任何 IT 能力都可以變成基於雲的服務供企業使用。在眾多企業當中,少數超大規模企業主宰了公有雲和雲技術服務市場,在雲技術的賦能下,為其它宏觀力量的進一步創新提供基礎和平台,例如分析技術、雲技術、區塊鏈、數字現實,以及未來的量子技術。
雲技術還驅動我們思考並重塑一些陳舊的企業管理和業務職能。
當今的顛覆性驅動力(即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都是由體驗、分析技術和雲技術發展而來。未 來十年,這些新的趨勢雖然不再新鮮,但它們將和過往的重大趨勢一樣,在人們持續深刻的理解和應用 中,推動重要的變革。
(4)數字現實
數字現實技術,包括 AR/VR 、混合現實、語音交互、語音識別、普適計算、360°全方位攝像和沉浸式技術等,幫助用戶突破鍵盤和屏幕的禁錮,與用戶感知無縫銜接,用戶可更加自然地參與互動。數字現實的目的是打破傳統的空間界限,讓人與底層技術進行自然、本能、甚至下意識的互動。
(5)認知技術
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機器人程序、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更廣泛的人工智慧領域等認知技術可能推動所有產業變革。這些技術將人機互動個性化、場景化,通過 定製化語言或圖像信息,驅動業務流程,實現無人值守。
企業對認知技術的需求大幅增長一一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預測 2022 年 企業此項支出將達 776 億美元,與此同時,信任和技術道德問題也迫在眉睫。
(6)區塊鏈
德勤 2019 年全球區塊鏈調查報告中,超過半數的參與者表示區塊鏈技術至關重要,較前一 年增長了 10% 。83% 的人能夠明確構思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較前一年增長了 9% 。調查結果顯示,2019 年,企業已經不再討論「區塊鏈是否可行?」,轉而關注「我們該如何利用區塊鏈?」
金融服務和金融科技公司持續領航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但其它領域也開始推行區塊鏈技術, 尤其是政府、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科技、媒體、通訊等領域。
再提技術業務、風險和核心系統重塑似乎有些枯燥無味,但不可否認,它們是業務的核心所在。企業在這些已經發展很成熟的領域,依然繼續進行著可觀的投資。綜合來看,正是因為它們不僅為數字化轉型、創新與增長提供了可靠的、可規模化的基礎,也是在分析技術、認知技術、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7) 技術業務
隨著技術應用與業務戰略的融合,技術業務也在不斷發展。隨著企業更多地通過重塑 IT 來實現運營效率提升和與業務部門合作者一起進行價值創造,很多 IT 團隊通過實施促進跨業務協作的開發體系(如敏捷和 DevOps ),逐漸將傳統的項目制交付調整為產品化運營。
強大的技術功能讓企業更敏捷地響應技術驅動的市場和業務的變化。一隻強大的數字化技術運營團隊能夠幫助企業迅速回應技術對市場的影響以及相關業務挑戰。
(8)風險
在以創新為驅動力的時代,企業面臨的風險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網路風險、監管風險、運營風險及財務威。2019 年的 CEO 和風險管理調查報告指出,企業最大的風險廣泛涉及新顛覆性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合作夥伴、企業品牌及名譽、文化等。對此,很多公司清楚地意識到他們還未對此類風險做好準備,或沒有想法在管理此類風險方面進行投資。
除合規和安全的必要要求,企業還面臨新興技術對產品、服務和商業目標的潛在影響,這些使得企業正在把更為廣泛的信任作為企業戰略。
(9)核心系統現代化
核心系統現代化體現了數字化轉型、用戶期望及數據密集型演算法給核心系統的前台、中台和後台帶來的持續性壓力。無論是在財務數字化、實時供應鏈,還是在客戶關係管理系統,核心系統都承載了關鍵業務流程。
在如今這個即時、持續和定製交互的時代,企業需要降低整體的技術負債。實現核心系統 現代化的成熟舉措,比如重塑現有的遺留系統,更新 ERP 系統及重寫其他系統,這些目前來講尤為重要。
二、未來三大顛覆性技術
隨著三大顛覆性技術(即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崛起,並準備在未來十年為業務做出重大貢獻 的同時,未來三大技術發展和創新的新星(環境體驗、指數型智能和量子技術)正蓄勢待發。我們將在 本世紀 20 年代末開始感受到它們的影響。
a:環境體驗
環境體驗展望了這樣一個構想:在未來,技術只是環境的一部分。計算設備的功率不斷增加,體積不斷縮小。這些越來越小的設備將我們的輸入從非自然的(指向、點擊和滑動) 演變為自然的(說話、手勢和思考),它們與我們的交互從被動的(回答問題)變成主動的(提出意料之外的建議)。
隨著設備變得無縫和無處不在,它們和我們越來越密不可分。想像未來的世界,一些微小的,已連接的,內容感知的設備被嵌入辦公室、家中或者其他地方,成為背景活動的一部分。例如,你如果在腦海中想「我要在一個小時之內出發去機場」,就能觸發一系列背景活動,包括安排航班值機,準備可供生物特徵識別的虛擬登機牌,將無人駕駛汽車目的地設置為正確的航站樓,將家中的智能系統狀態調為「離開」,以及暫停出差期間的快遞服務等等。
b:指數智能
指數智能建立在當今認知技術能力上。如今,機器智能能夠發現數據中蘊藏的規律,但是無法判斷這些規律是否有內在的意義。同時,它目前還缺乏識別和響應人類互動和情感的細微差別的能力。而且,機器智能的認知能力還非常有限,比如機器能夠打敗國際象棋大師,卻不能理解房間發生了火災需要逃跑。
未來有無限可能。隨著對語義和符號識別的理解,機器逐漸能從假想的相關中梳理出真實的因果關係。藉助來自人感訥驗平台的技術組合,我們的虛擬助手將越來越能夠識別並適應我們的情緒。隨著研究人員開發出更廣義的智能,指數智能將超越統計和計算的層面。我們敢說,最終,這將導致更有能力的人工智慧誕生。
c:量子技術
量子技術利用亞原子微粒的反直覺特性處理信息,進行新型計算,實現「不可非法侵入式」 交流,技術微型化等等。量子計算中,這些量子比特(或量子位)的特殊屬性有可能發生 指數型變化。通過操縱單個粒子,量子計算機將能夠解決某些高度複雜的問題,這些問題 對於目前的超級計算機來說,太大,太雜亂,包括從數據科學到材料科學。
隨著研究者們不斷突破技術限制,量子計算機將逐漸取代傳統的計算機。數據科學家將能 夠處理前所未有宏大的數據量,並從中獲取相關性信息。材料科學家利用量子比特模擬原 子,這是無法在傳統計算機上實現的。同時,在通訊、物流、安全、密碼學、能量等不同領域,我們都能預見無限可能。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各類前沿技術動態,基於宏觀科技力量及其可被預期的時間範圍,報告歸納整理了一張完整的統一化視圖。
三、五大關鍵新興趨勢
一)技術道德與信任
技術變革常態化的同時,贏得全方位的信任變得更具挑戰——但也充滿機遇。
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企業要用戶以新的更深層次的方式信任他們,過去是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現在則是通過數字痕迹追蹤用戶的線上行為。同時,技術引起的問題也經常成為新聞頭條,例如安全漏洞、不當或非法監視、個人信息濫用、虛假信息傳播、演算法歧視、缺乏透明度等等。這些事件導致利益相關方之間不信任(包括客戶、僱員、合作 夥伴、投資者和管理者),嚴重損害企業聲譽。的確,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正在逐漸下降,人們對公共機構的態度也越來越謹慎,員工則要求企業明確闡述其核心價值觀。
德勤 2020 年全球市場趨勢報告中提到,當今時代,品牌信任對企業來講尤為重要,關係到企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客戶、監管機構,還是媒體,都期望品牌商在其開展業務的各個領域都是開放、誠信和始終如一,從產品生產、促銷活動、到員工文化和合作夥伴關係維護等。
被技術顛覆的企業,它的每一個方面都意味著可以贏得或失去任何一個客戶、員工、合作夥伴、投資者和/或監管機構信任的機會。如果領導者能夠充分貫徹企業價值觀和技術道德觀,努力履行「做好事」的承諾,企業就能夠與利益相關者建立長期牢固的信任關係。在這種情況下,信任就變成了一個全方位的 承諾,並且確保信任是企業的技術,流程,人員都在共同努力維護的基礎。
技術道德這一術語指的是不局限於或側重於任何 一項技術的綜合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指導企業對技術使用的整體方法及通過部署這些技術驅動業務戰略和運營企業應考慮主動評估如何以符合公司宗旨和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使用技術。
在數字時代,信任是個複雜的議題,企業面臨著無數的生存威脅。雖然顛覆性技術通常會給企業帶來指數型增長,但僅憑技術卻無法建立長期信任。因此,領先企業們正在通過全方位的維持利益相關者所期望的高度信任。領先企業們正在嘗 試通過各種方式,來維持利益相關者所期望的高度信任。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區塊鏈、數字現實和其它 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我們的 曰常生活。企業該如何通過客戶、合作夥伴和員工使用這些技術來構建信任呢?
解讀企業價值觀。
如今,技術根植於業務,機器學習也驅動著業務決策和行為,因此,必須先了解企業的技術解決方案,才能進一步解讀和評價企業價值觀。數字化系統可以被設計用來減少偏差,讓企業能夠遵循自己的原則運 營。
保障措施可以防止用戶以不健康或不負責任的方式使用技術,從而幫助提高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例如,一家公司對可能成癮的遊戲強制限定遊戲時間和遊戲花費一個內容提供商提醒用戶關注信息來源的準確性;雲計算提供商在 戶超出其預算之前自動發出警報。
建立強大的數據基礎。
如果不能系統性地、統一地追蹤數據內容及來源,並確定可訪問數據的人員,就沒有辦法營造良好的信任環境。強大的數據基礎讓利益相關者擁有共同的願景, 為數據負責,採用安全的技術手段實現有效的數據管理。管理者需要讓利益相關者了解他們提供的數據將如何運用,此外,除非為了法律或監管的目的,在利益相關者要求時須刪除相關數據。
強化防護措施。
德勤 2019 年未來網路調查報告顯示,管理者為網路問題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網路防禦體系意味著您要 保護您的客戶、員工和商業合作夥伴,讓他們遠離與他們——或者說你們——的價值觀不同的群體。從最開始就需要建立並實施網路安全風險策略略,並將其貫穿於商業運營和政策制定的全過程,這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部門的問題。企業領導者應當與信息技術部門一起制定全面的數字安全風險策略,考慮安全、隱私、 誠信和保密等各方面,增強利益相關者的信任,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優勢。因此,需要評估企業的風險容忍度,明確弱點所在,並判斷企業最具價值的數據和系統,制定風險緩解策略和恢復計劃。
二)財務與 IT 的未來
IT 和財務領導者共同努力為創新融資尋找靈活的途徑。
德勤的研究發現,56% 的首席信息官(CIO)期望應用 Agile, DevOps 或類似的靈活 IT 交付模式,來提高 IT 的響應能力並激發更廣泛的創新的雄心。
但目前有些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這些努力:資金的來源和分配。IT 的運營和開發流程正變得越來越靈活,更加側重產品,而財務部門仍舊按照過去數十年的方式來制定預算、融資和財報。結果顯而易見:IT 需求與財務流程之間的矛盾。若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它可能會破壞首席信息官(CIO)的創新計劃,乃至整個企業的戰略目標。
IT 對資金的需求與財務的漫長流程之間的矛盾並非形成於一夜之間。而是在過去十年中曰漸累積。雲技術和平台技術一步步地顛覆了傳統運營模式,迫使財務部門不得不重新評估財務管理方法。
《報告》指出這種變革體現在三方面:
從資本支出轉向運營支出
從在現場轉型到基於雲的系統,涉及大量的支出從資本支出轉移到運營支出。事實上,團隊一直都有一些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新的準則是「誰開發誰管理」。從會計的角度而言,短期運營支出增長會影響季度財報。
衡量難以捉摸的投資回報率。
技術創新舉措通常是難以達到內部收益率預期的嘗試,可能產生正回報也可能不會。在財務及短期收益上, 創新投資通常不具備傳統 IT 項目的信心水平, 因此這類投資往往也很難通過標準管理流程獲得有力支持。在某些情況下,這會導致財務部門難以建立精確的流程,來跟蹤長期投資回報率。例如,對於無限期重複使用的平台這類的固定預算投資,跟蹤其投資回報率更是難上加難。
計算交付價值。
根據德勤《 2018 年全球首席信息官(CIO)調查報 告》,6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評估 IT 投資時, 通常採用具體案例具體分析的方法,而不是遵循常規財報流程。顯然,在評估 IT 帶來的價值這件事上,首席信息官 (CIO )與首席財務官 (CFO)不在同一立場。
作為財務與未來的T趨勢的一部分,我們預計有更多首席信息官(CIO)、首席財務官(CFO)以及他們各自的團隊,將會積極探索解決這些及其他在融資、會計與財報上所面臨的挑戰的方法。
三)數字孿生技術
利用下一代數字攣生技術助力企業設計、優化和轉型。
當下,企業正以多種方式使用數字彎生技術。在汽車和飛機製造領域,數字彎生技術逐漸成為優化整個製造價值鏈和創新產品的重要工具;在能源領域,油田服務運營商通過獲取和分析大量井內數據,建立數字模型,實時指導鑽井作業在醫療保健領域,心血管研究人員正在為臨床診斷、教育、培訓,創造高模擬的人類心臟的數字彎生體;作為智慧城市管理的典型案例, 新加坡使用詳細的虛擬城市模型,用於城市規劃、維護和災害預警項目。
數字彎生可以模擬物理對象或流程的各個方面。它們可以展現新 產品的工程圖和尺寸,也可以展現從設計到消費者整個供應鏈中 所有子部件和相應環節——即」已建成「數字彎生,也可採用 「即維護」模式——生產車間設備的實物展現。模擬模型可以捕獲 設備如何操作,工程師如何維護,甚至該設備生產的產品如何與客戶關聯。數字彎生可以有多種形式,但它們無一例外都在捕獲和利用現實世界的數據。
數字孿生髮展勢頭迅猛,得益於快速發展的模擬和建模能力、更好的互操作性和物聯網感測器, 以及更多可用的工具和計算的基礎架構等。因此, 各領域內的大小型企業都可以更多地接觸到數字孿生技術。IDC 預測,到 2022 年,40% 的物聯網平台供應商將集成模擬平台、系統和功能來創建數字孿生,70% 的製造商將使用該技術進行流程模擬和場景評估。
與此同時,通過訪問大量數據,使得創建比以往更為詳細、更為動態化的模擬成為可能。對於數字孿生的長期用戶而言,這就好比從模糊的黑白快照過渡到彩色高清數碼照片一樣,從數字源中獲取的信息越多,最後呈現的照片就越生動逼真。
長期來看,若想要實現數字孿生技術的全部潛力, 可能需要集成整個生態圈內的系統和數據。創建 一個完整的客戶生命周期或供應鏈(囊括了一線供應商和其自身的供應商)的數字化模擬,可以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宏觀運營觀點,但仍然需要將外部實體整合到內部數字化生態系統內。直至今曰,大多數企業仍對點對點連接之外的外部集成感到不滿意。克服這種猶豫可能是一個長期挑戰, 但最終,所有的付出都將是值得的。未來,期望企業會利用區塊鏈打破信息孤島,繼而驗證信息並將其輸入數字孿生體中。這可以釋放先前無法訪問的大量數據,從而使模擬更加細節化、動態化、更具潛在價值。
四)人感體驗平台
通過Al、神經科學、人本設計重塑人機聯接。
人感體驗平台趨勢顛覆了傳統的設計方法,它首先確定我們想要實現的人性化和情感體驗,而後決定使用何種情感和 AI 技術組合能夠達成這一效果。企業將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員工群體和其它利益相關者,確定能引起他們共鳴和引發他們情緒的具體響應或行為,並進一步開發情感技術,使其能夠識別和複製某一段體驗中的特質。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人們對人性化的技術需求曰益增長。在數字化革命進程中,我們目前進入到一個階段,就是每個人之間未必有 接,但每個人一定都與技術有聯結。我們正在消除流程和交互,直接與機器互動。因此,我們渴望我們正在迅速失去的東西:有意義的聯結。為此,我們期望技術能夠用更 加人性化,更人道化的方式跟我們互動。設計能夠滿足這一期望的技術需要對人的行為有更深刻的洞察,並不斷創新,以提高我們預測和響應人們需求的能力。不久的將來,人感體驗很有可能會帶來長久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五)架構覺醒
演進架構師角色,從而轉變系統架構並支持業務 發展的速度。
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導層和高管們逐漸意識到,如今,技術架構領域的科學在戰略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事實上,為了在技術創新顛覆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已成立的企業需要不斷演 他們的架構一一這一過程可以從改變技術架構師在企業內扮演的角色開始。
這種轉變的目的非常明確:把經驗最豐富的架構師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即加入到設計複雜技術的軟體開發團隊中。一旦這些架構師被重新部署和賦能,他們便可幫助簡化技術棧, 提升技術敏捷性,從而為新興企業獲得市場優勢。另外,他們還可以直接負責實現業務成果,解決架構難題。
此外,擁抱架構覺醒這一趨勢的企業將開始重新定義架構師角色,使其更具協作性、創新性,並能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做出回應。具有全局觀的架構師可能會發現,自己正在多部 門混合的項目團隊中,與專注於應用程序的架構師 以及來自 1T 和業務部門的同事共同作戰。未來,他們的使命將不僅是利用傳統的架構組件,還要利用顛覆性力量(如區塊鏈、AI、及機器學習)大胆創新。
資料來源: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201026/3669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