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講完Minicut,今次繼續同大家探討cutting既最佳方法(Optimal Protocol):
一連六集,剖析減肥需要注意而你未必知既絕密內容!!!
如果你曾經試過減肥但唔成功,又或者遇到樽頸位,可能你會想問
1: 點樣可以持續減肥 ?
2: 點樣突破減肥平台期 ?
3: 點避免停左dieting之後既體重回彈 ?
今日就喺度同大家解開3大減肥難關!!!
我100%肯定泥緊既文會由淺入深咁幫到你!!!
第1集:總熱量消耗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DEE)
理想化泥講,減肥不過是Calories in and out,當我地使用既能量多過攝取既熱量,做到熱量赤字就得啦!
要最大化減肥效果就係一方面大幅增加我地使用既能量,另一方面仔細控制我地日常汲收既熱量。
總熱量消耗(TDEE)是我地一日所使用既能量,TDEE仲可以分折做
1: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 基礎代謝率
BMR是講緊一個人,就算攤係度唔郁,淨係一呼一吸,維持內臟器官功能運作所需要既能量。
睇番上面ge圖,BMR係佔左total 70%,由此可見,如果我地可以推高BMR,絕對有助我地消耗能量,從而超速加快減肥成效!
事實上,隨住年紀越大,我地既BMR會慢慢變小,所以你會發現,中年朋友佢地既飲食習慣冇乜改變,食同樣份量既食物,生活習慣都差唔多,間中做下運動,但係體重都會慢慢上升,開始累積脂肪同變肥。至於個啲成日坐,唔做運動既人,更加唔洗講,佢地會肥得更快更嚴重。
原因就係身體消耗的熱量(BMR)逐漸減少,多餘的熱量會累積在身上。
咁點可以增加BMR?
BMR被好多因素影響,其中一樣不得不提就係做阻力訓練,增加肌肉量,因為肌肉入面有好多線粒體(Mitochondria),而線粒體又叫細胞的發電廠,佢負責做啲氧化既程序同產生能量,所以多啲肌肉會有更高既BMR。
2: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 / 非運動性生熱反應
NEAT是指做運動以外,日常生活既體力活動,例如行路,做家務,買野煮飯等等。
見到佢係佔第二多,雖然得15%,我地都要諗辦法提高佢。
我建議最方便快捷既方法係行多啲路,而家用Apple Watch / Iphone好方便可以check到自己一日行左幾多步,一泥measurable,今週平均3000步,下星期可以試下3200,循序漸進咁慢慢加上去;二泥執行上簡單,無需器材,只要keep住提醒自己冇野做行下,食完飯又行下,學習培養Low-Intensity Steady-State(LISS)運動習慣;另外,有研究指行路可以增加新陳代謝,促進腸道蠕動,對消化系統有利。
3: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 / 進食消化生熱反應
跟住淨低依兩樣野分別佔10%同5%唔算多,不過為左最大化減肥既成效,我地要無所不用其極,搞盡腦汁都要做好埋佢!
先講TEF,佢既意思係指消化食物所需要既能量,
人體消化過程大致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食物經過消化系統的初始代謝,令食物變做營養物質
第二步,營養物質在腸道中被吸收同立即存儲供身體使用
籠統來說,一餐正餐(mixed meal: fat、carb、protein)入面既10%能量會被身體用作消化,例如你食一碗360Cal既魚旦河,我地吸收既過程會用左36Cal。
多小小補充,三大營養素既TEF如下,
脂肪(Fat)係0-3%;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係5-10%;蛋白質(Protein)係10-30%;
所以,減脂期間可以選擇多食肉,食肉(蛋白質)不但可以增加飽肚感,減少過量進食的機會,仲可以增加TEF。如果好好配合運動,Protein仲可以幫助我地減脂過程中,不但保持住肌肉量,避免BMR大幅下跌,甚至可以增加肌肉量。
Reference:
Westerterp, K. R. (2004). 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Nutrition & Metabolism, 1, 5. http://doi.org/10.1186/1743-7075-1-5
4: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EAT) / 運動性生熱反應
EAT最簡單,就係做運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你up得出口既運動都係,包括行山、游水、健身等相關的活動。
你有做就有,冇做就冇,冇左依5%,同時地,你有冇發覺瘋狂做運動既影響原來係好細,都係得果5%。
現今減肥風氣既問題,好常見係,節食,唔食依樣唔食果樣,狂跑步做有氧,等等等等….
完成違反減肥既機制,搞到自己BMR低,嚴重者可能出現代謝問題,又唔願做運動,低NEAT同低EAT,一日食得一兩餐,TEF又低,只係透過食好小野去耗損健康,變到壓力大、精神緊張。短期減到,但maintain唔到正常lifestyle,最後一年半載又反彈肥番…..
要長遠、健康、唔反彈地減肥,根本唔洗如此折磨,好老土都係一句,做運動,控制飲食,冇Gimmick,冇速成,冇捷徑。
學我教練@marvin_physique話齋:Weak is a choice,要食好西又唔做運動,你預左自然會肥,就唔好埋怨,一係就Train Smart,Eat Wisely,操完未大可以開開心心陪屋企人/男女朋友,放心盡情去食好野!完全冇壓力!
繪圖:Jo
資料搜集:Ivan
#kofgym #energy #nutrition #food #tdee #muscle #training #workout #kcal #diet #intake #output #expenditure #營養 #攝取輸岀 # 食物 #全日活動能量消耗總和 #訓練 #肌肉
細胞繼代培養步驟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新!閻麗夢發表報告,指武漢肺炎為人造病毒】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前研究員、現已逃亡美國的中國病毒學家閻麗夢(Li Meng Yan)除了發表其經驗,指控中共串通WHO掩蓋疫情外(此部分為公認事實),更進一步表示武漢肺炎病毒為人造病毒(此部分仍多爭議)。而在9月14日,閻博士終於發表其研究報告,指出武漢肺炎病毒基因組的不尋常特徵,來自人為改造,而非自然進化而成,以下是我們閱讀全文後整理的概略重點:
1. 中共宣稱武漢肺炎病毒(SARS-CoV-2)為自然演化而來(可能從RaTG-13,相似度96%),但一直沒有找到中間宿主或相關證據。
2. 本報告更認為RaTG-13,RmYn02等中國發表的病毒,根本不是從自然界發現的,乃製造煙霧彈之用,其製造技術可能在領導武漢病毒P4實驗室的石正麗發表SHC015-MA15 融合病毒時就已掌握。
3. 武漢肺炎病毒之序列和蝙蝠的ZC45 和/或ZXC21 病毒相似(~89%),這兩種病毒為中國解放軍實驗室所發現並持有病毒株。
4. 武漢肺炎病毒之Orf8基因和ZC45病毒之序列重複性高達94.2%,而E蛋白完全相同,由於此兩個蛋白在冠狀病毒當中為低度保守(poorly conserved),因而這在自然界中不可能發生,例如其他病毒和武漢肺炎病毒之Orf8相似度都低於58%,E蛋白低於83%。
5. 武漢肺炎病毒刺突(Spike)蛋白之S1段和ZC45只有69%相似,但其受體結合基序(RBM)和2003年的SARS病毒極為相似,可能已經過基因操控。而RBM是決定和人類ACE2蛋白結合力的主要位置。而作者也發現武漢病毒實驗室的石正麗過去就做過將冠狀病毒更換RBM的實驗。
6. 武漢肺炎病毒之Spike蛋白有一Furin 蛋白酶切位點,論文表示「眾所周知該切位點可增強病毒感染性和細胞嗜性」,但該切位點並不存在自然界此類冠狀病毒中,而此序列中罕見之密碼子顯示該位置非屬自然演化。
7.本論文亦推估一可能的武漢肺炎病毒合成路徑,製造時間最快約需5個月。依序有五步驟:將spike蛋白置換更強親和力的RBM,製造Furin 蛋白酶切位,從其他病毒獲得ORF1b基因,組合成完整病毒,最後再透過繼代培養篩選出活性佳的病毒株。
8.(補充)武漢肺炎病毒明顯存在亞洲人、閃族人與高加索人感染、死亡率不同的狀況,已有研究指出和hACE2或其他基因的多樣性可能相關,理論上,在獲得不同的hACE2基因株修飾動物(一般為小鼠)的狀況下,可能可透過以上的步驟進行篩選出對歐美感染力強,對亞洲人感染力弱的病毒。
9.由於經過針對人類ACE2基因的最佳化,加上其他的片段,使得此病毒傳染力遠強於SARS,致死率稍低但也遠高於流感,不論從臨床症狀,總傳播人數與死亡人數來看,都是人類歷史上面對過最棘手的冠狀病毒。
10.本報告未經同儕審查,部分證據仍未完備,且仍存在許多的作者推論。但論文也指出,有關武漢肺炎病毒或相關病毒為人工製造的論文,近期均被審查無法發表,只以手稿方式流傳。
(本報告之可信度仍須更多證據驗證,論述僅供參考,但若報告所述至少部分屬實,則中國已犯下二戰納粹以來,最嚴重的反人類罪行。)
細胞繼代培養步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爾·蓋茲:關於新冠疫苗你需要知道的事》
這些天我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世界何時才能回到去年12月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的狀態?
我的答案始終如一:當我們得到一種近乎完美的特效藥的時候,或者當地球上幾乎所有人都接種了新冠疫苗的時候。
前者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我們需要一種有效率達到95%的療法來遏制疫情。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候選藥物的效力遠沒有那麼強大。它們可以輓救很多生命,但它們不足以讓我們恢復正常生活。
所以,我們只能寄希望於疫苗了。
形成廣泛的新冠病毒免疫力已經成為人類最為緊迫的任務。實際上,如果想要恢復正常生活,我們就需要開發出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需要生產數十億劑並供應到世界各地,並且這一切需要盡快實現。
這聽起來令人氣餒,因為確實很難。蓋茲基金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資助者,但我們這次所面臨的挑戰遠遠大於先前從事的任何工作。這需要全球開展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
但我知道這終將成功。
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新冠疫苗的開發工作正與時間賽跑,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事。
1)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新冠肺炎疫苗
福奇博士認為大約需要18個月才能開發出新冠肺炎疫苗,我同意他的觀點,雖然可能只需要9個月,但也可能長達兩年。
雖然18個月聽起來或許很長,但這將是科學家們迄今為止開發速度最快的新疫苗。一般開發疫苗通常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一旦你選擇了一種疾病作為目標,你就必須研制出疫苗並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接下來,你可以開展人體試驗,測試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每種疫苗最重要的兩個目標。安全性就是它的字面意思:給人們接種這個疫苗安全嗎?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如輕微發燒或接種部位的疼痛)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你不希望人們因為接種疫苗而生病。
有效性衡量的是疫苗對你的保護效力。儘管理想情況下你希望疫苗有100%的效力,但是很多疫苗並沒有這麼完美。例如,今年流感疫苗的有效率約為45% 。
為了測試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每種疫苗都要經過三個階段的臨床試驗:
一期臨床試驗是安全試驗,由一小組健康的志願者接種候選疫苗。你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劑量,目的是用最低的有效劑量產生最強的免疫應答卻又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
在確定方案後,你會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它將會告訴你疫苗作用於接種人群的效果如何。這一次,數百人將接種疫苗,這個群體應該包括不同年齡和不同健康狀況的人。
接著在三期臨床試驗中,你會讓數千人進行接種。這通常是最長的一個階段,因為它發生在所謂的「自然疾病條件」下。你給一大群可能已經暴露在目標病原體感染風險下的人接種疫苗,然後看疫苗能多大程度減少患病人數。
在疫苗通過上述三期臨床試驗後,你還需要有生產疫苗的工廠,並將疫苗提交到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個政府機構進行審批。
這個過程適用於大多數疫苗,但常規的開發時間表顯然不適合新冠疫苗。我們從這一過程中節省下來的每一天,都將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不僅能輓救生命,而且可以減少數萬億美金的經濟損失。
因此,為了加快這一進程,疫苗開發人員正在壓縮時間。
在傳統過程中,這些步驟是按順序進行的,從而解決關鍵問題和未知因素。同時這樣也有助於降低金融風險,因為開發一種新疫苗耗資不菲。許多候選疫苗最終都失敗了,這就是為什麼企業需要等到明確上一步成功後,才會繼續投資下一步工作。
對於新冠疫苗而言,開發資金不是問題。各國政府和其他機構——包括我們的基金會和一個叫做「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了不起的組織——已經明確表示,將不惜一切代價支持疫苗開發。因此,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平行進行幾個開發步驟來節省時間。例如,私營部門、政府和我們的基金會將開始確定生產不同潛在疫苗的設施。即使部分設施最終不被使用,那也沒關係。為了縮短疫苗生產進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代價。
所幸,壓縮臨床試驗時間並不是將疫苗開發週期從五年縮短至18個月的唯一方法。我們即將採取的另一個措施是同時試驗許多不同的方法。
2)目前數十個候選疫苗正在籌備中
截至4月9日,已經有115個不同的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正在開發中。我認為其中的8到10個看起來很有前景(儘管如此,我們的基金會還是會密切關注所有其他疫苗,以免遺漏了那些具有技術潛力的疫苗)。
最有前景的候選疫苗採取了各種方法來保護人體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
這句話究竟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先來瞭解人類免疫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當一種病原體進入人體,你的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抗體。這些抗體附著在微生物表面稱為抗原的物質上,向你的身體發出攻擊信號。你的免疫系統會記錄它曾經擊敗過的每一種微生物,這樣就能在入侵者使你生病之前迅速識別並消滅它們。
疫苗能夠避免這整個過程,它能教會你的身體如何在不生病的情況下戰勝病原體。兩種最常見的類型(也是你可能最熟悉的類型)是滅活疫苗和活疫苗。滅活疫苗含有被殺死的病原體。而活疫苗是由毒性被減弱(或「減毒」)的活病原體製成的,它們非常有效,但相比同類的滅活疫苗更容易產生副作用。
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是我們所認為的「傳統」方法。這兩種類型的新冠候選疫苗有很多。原因很簡單:它們的技術都很成熟。我們知道如何測試和製造它們。
但它們的缺點是製造起來很費時間。每劑疫苗都需要大量原材料,其中大部分是生物材料,這意味著你需要時間來培養它們。
這就是我為什麼對目前一些候選疫苗採取的兩種新方法感到特別興奮:RNA疫苗和DNA疫苗。如果任何一個新方法獲得成功,我們都能更快地將疫苗提供給全世界(簡單起見,我在此只解釋一下RNA疫苗, DNA疫苗的原理是近似的,只是使用不同的遺傳物質和接種方法)。
我們的基金會近十年來一直通過我們自己的資金和CEPI支持RNA疫苗平台的開發。我們原先計劃用它來開發疫苗抗擊那些影響貧困人群的疾病(例如瘧疾),但現在看起來它可能是抗擊新冠肺炎最有前景的方案之一。
第一個開始人體試驗的候選疫苗是由一家名為Moderna的公司製造的RNA疫苗。
RNA疫苗的工作原理不是將病原體的抗原注射到人體內,而是給人體提供產生抗原所需的遺傳密碼。當抗原出現在細胞外部時,你的免疫系統就會攻擊它們,並在此過程中學習如何打敗未來的入侵者。本質上就是把人體變成自己的疫苗生產部門。
因為RNA疫苗讓你的身體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因此製造它們不需要太多生產材料,生產速度可以更快。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目前還不能確定RNA是否是開發疫苗的可行平台。由於新冠RNA疫苗將是第一個上市的RNA疫苗,我們必須證明RNA平台本身可行並可以產生免疫力。這有點像同時構建計算機系統和系統里的第一個軟件。
因此,即便RNA疫苗有望成功,我們仍必須繼續尋求其他可能的方法。我們還不知道新冠疫苗會是什麼樣,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嘗試盡可能多的方法。
3)它可能還不是完美的疫苗,但是沒關係
天花疫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一種疾病從地球上根除的疫苗,但接種天花疫苗的過程有些痛苦。它會在接種者的手臂上留疤,每三個人中就會有一人因為副作用而只能暫時呆在家中,無法上學或上班。其中還會有不可忽視的小部分人會產生出更嚴重的反應。
天花疫苗遠非完美,但它完成了使命。新冠疫苗可能也會如此。
如果要設計一種完美的疫苗,我們希望它是百分百安全且有效。你只需要接種一劑,就可以得到終生免疫保護。而且疫苗的儲存和運輸也應該很方便。我希望新冠疫苗將會具備所有這些特性,然而鑒於我們的時間表,可能無法面面俱到。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疫苗的兩個重點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由於我們可能沒有時間進行多年的研究,我們將不得不進行強有力的一期安全試驗以及良好的真實世界數據,並確保我們有充分證據表明疫苗是可以安全使用。
在有效性方面,我們還有一些餘地。我估計有效性至少達到70%的疫苗就足以遏制疫情。有效性達到60%的疫苗是可用的,但可能仍然會看到局部暴發的疫情。任何低於60%有效性的疫苗都不可能產生足夠的群體免疫來阻止病毒的傳播。
最大的挑戰是確保疫苗對老年人也有很好的效果。年齡越大,疫苗的效果越弱。你的免疫系統,如同你身體其他部分一樣,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識別和攻擊入侵者的速度也會變慢。這對新冠疫苗來說是個大問題,因為老年人也是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我們需要確保他們得到保護。
作為同樣針對老年人的疫苗,帶狀皰疹疫苗通過增加疫苗的效力來解決上述問題。針對新冠病毒,我們可以做類似的事情,儘管這可能帶來更多副作用。衛生部門也可以讓超過一定年齡的人群多接種一劑。
除了安全性與有效性外,還有以下幾個因素需要考慮:
要接種多少劑?只需要接種一劑的疫苗,相對更便捷、更快速。但我們可能需要接種多劑的疫苗才能獲得足夠的效力。
疫苗效力可以維持多久?理想情況下,疫苗可以提供持久的保護。但最終我們可能會得到一種只能為你提供幾個月保護的疫苗 (與季節性流感疫苗類似,免疫時效大約為6個月左右)。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很可能在研究更持久疫苗的同時,先使用短期有效的疫苗。
疫苗如何儲存?許多常見的疫苗需要儲藏在4攝氏度的條件下,這大約是一般冰箱的溫度,所以儲藏與運輸也相對簡單。但RNA疫苗需要儲藏在更低的溫度下,可能低至零下80攝氏度,將其運輸到世界某些地方會變得更加困難。
我希望18個月後誕生的新冠疫苗盡可能地接近「完美」。就算不是,我們仍將繼續努力改進它。在此之後,我認為新冠疫苗將成為新生兒常規免疫計劃中的一部分。
就算有了疫苗,我們仍需解決一些重要問題,那是因為……
4)我們需要生產和分發至少70億劑疫苗
為了遏制大流行病,我們需要確保地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接種疫苗。將某個東西送達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這在過去從未發生過。同時,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疫苗的生產和儲藏也非常困難。
在明確最終會使用哪種疫苗之前,我們無法確定如何生產和分發疫苗。例如,我們能否利用現有的疫苗工廠生產新冠疫苗?
我們現在能做的是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疫苗建造工廠。每一種類型的疫苗需要不同的生產工廠。我們需要準備好生產各種疫苗的設備,從而確保當一種或多種疫苗研發完成後盡快開始生產。這將耗資數十億美元,各國政府需要迅速找到一種機制來為此提供資金。蓋茲基金會正在與CEPI、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一同籌措資金。
還有一些討論集中在誰將於何時接種疫苗。現實情況是,我們無法讓所有人同時接種疫苗,而是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製造出70億劑疫苗(如果是接種多劑疫苗,甚至可能是140億劑),我們應該在有了第一批疫苗之後立即開始進行分發。
多數人同意衛生工作者應該優先接種疫苗。但接下來該為誰接種呢?老年人?教師?在關鍵崗位工作的人?
我認為低收入國家的人民應該在第一批接種疫苗,因為他們面臨著更高的死亡風險。由於物理隔離等措施更難以實施,新冠疫情會在貧窮國家傳播得更快。更多人的基礎健康情況不佳,使他們更易出現併發症,而在薄弱的衛生系統中,他們很難獲得所需的治療。為低收入國家提供疫苗能夠輓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好消息是,我們已經有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這樣的專業機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對於大多數疫苗而言,疫苗生產者會與工廠所在的國家簽署協議,確保該國率先獲得疫苗。目前還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我希望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方式,在公平的基礎上向全世界提供疫苗。一旦我們對於現在的工作進展更加明朗,世界衛生組織和地方衛生部門將需要制定一個疫苗分配計劃。
最終,我們會擴大生產規模,讓地球上每一個人都能接種疫苗。之後,我們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並有望通過明智的決策避免再次陷入相同的困境。
雖然前路迷茫,但光明就在前方。我們正在採取正確的做法,從而盡快獲得有效疫苗。與此同時,我迫切期望大家能繼續遵循當地衛生部門的指導。我們能否平安度過這次疫情,取決於每個人能否各盡其責以確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圖片:疫情中的羅馬
細胞繼代培養步驟 在 超節省繼代細胞法- 看板Biote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剛開始學養細胞時 進階舉辦了一場有關細胞培養的演講
講師是食研所的負責人
他說 食研所負責這麼多種的細胞培養
他們繼代時從不離心 因為離心傷細胞
那這樣子要怎麼passage呢?
我發展了一套超節省超環保的繼代細胞法
過程中只需要用2支無菌dropper 完全不需用到塑膠pipette
但前提是 須將細胞養在10cm dish中 以我的MRC-5 cell為例
1. 一開始解凍細胞時須以37℃快速解凍後,就直接將細胞加入10cm dish中,
medium約10mL,不需離心,隔天等細胞貼上後換medium就好
換medium時直接把上蓋打開把medium倒到廢液桶就好,再用dropper吸約7mL
medium到dish中。
大部分的細胞 (像我的MRC-5) 是不太會受低濃度的DMSO影響的,只有少部分細胞
很敏感才需要以離心把DMSO去掉,例如 MDCK cell。而直接把上蓋打開把medium
倒到這種豪氣的作法是要勇氣的,要一氣呵成 (其實就跟配meduim一樣,大家不
都是把DMEM跟MEM直接倒出來到flask中) 本人從沒有污染過,同事看我這樣也很
傻眼沒人跟進,但是這樣就直接省下了1支塑膠pipette,吸medium時我都是用
dropper,只是要吸很多次而已,除非是在分細胞到很多well中才會用到比較方便
的pipette。成本來說無菌dropper約3元/支,5mL pipette約4.2元/支,
10mL pipette約4.5元/支。
2. 繼代細胞時,一開始也是直接把medium倒掉後,用dropper1吸約2.5~3mL PBS
輕輕滴到細胞上 (此時把dropper1要留著倒放在架子上,不要碰到別的東西就好,
通常我們都用50mL離心管所附的保麗龍),以PBS wash細胞後直接倒掉,再用
dropper1吸1mL T/E到dish (因為T/E本來就是溶在PBS中,所以不衝突) ,
dropper1一樣要留著,接下來就是放到37℃作用。這一步是關鍵步驟,每個細胞
作用時間不一樣,開始時要test作用時間,要找到細胞要掉不掉的時間,像我
MRC-5作用4min會全掉下來,但作用2.5min時不拍它,它還是暫時不會飄起來,
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作用到2.5min時就用dropper1把T/E吸掉 (dropper1要
繼續留著),此時細胞還在disk上。用dropper2吸約2mL medium到dish中
(dropper2要留著),再用dropper1 pipetting細胞看要分幾分幾,再用dropper2
補足medium。
整個過程只需用到2支dropper,省下了離心管和無數支pipette,我相信大部分的人
每一個步驟都用掉一支pipette,整個過程下來4~5支pipette外加一支離心管跑不掉,
因為很過程麻煩,大家又怕污染,所以不好推動,給大家參考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25.2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