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never stop」
這不是我說的,幾十年前就有人在講了,為何每過幾年,就會多出一群覺得「被背叛了」的人?
政治、文化制度上的左派,在廣義上來說,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皆算,而同樣左傾的激進主義向來不為人類所喜,因為人類是一種很怕劇烈變動的生物,除非遇到不得不接受的狀況,好比戰爭、飢荒等等。
激進派的主張,向來認為人類社會可以被科學操控(雖然這些人沒一個是正牌科學家),能夠透過法律、制度面的修正,強迫人們改變行為。這其實是對的,問題不是在改變,而是為了改變所要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影響多廣、耗費多久?
左翼中的社會主義者,會跟你談代價,但儘量避談自己要付出的部分,代之為「社會共業」,這某種程度上也算正確。而共產主義之所以興起,是充分利用人類的劣根性,強調代價全部由給別人付帳,而把自己應該要付的帳,轉嫁給他人,再透過去道德化的解構,降低你的罪惡感。
例如,XX都是OO害的,我們把OO抄家,大家就不會被XX了。類似酒駕肇事,只要把當事者槍斃,嚴刑峻罰就沒事,至於台灣的乾杯文化,因為自己要喝,所以就先當沒看到。
終極目標是共產的進步派,早就知道人類討厭共產制度,尤其是生活水準夠高的國家,共產的意義等同要你捐錢去死。所以把自己改成進步主義,聲稱是一種社會主義派別,而實際上還真的是拿了各式各樣社會主義的東西來用。
也因此,偏左翼的社會主義、自由主義者,不管他是政治還是經濟面上的左翼,情感上都會同情進步派的主張,「畢竟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
進步派的作為為何吸引人?
1.盜用社會主義的主張,但把需要付出的代價分析扁平化,簡化成怪罪特定人、特定社會結構,例如你這麼窮都是因為KKK搶你的,所以抄他全家就公平了,簡單易懂。
2.社會主義者花了百年時間,曉得社會變動不是一蹴可及,知道怎樣跟保守派談判,獲得多數人支持必須提出緩步改革,而進步派把緩步拿掉,變成立刻改革,就可以吸收左翼中那些經驗不足的社會主義支持者。
簡單說,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是為了要奪權,無所不用其極,進步派跟共產主義者的差別,只是沒有公開拿毛語錄要你背而已。
而自認進步派的,真的屬於進步派?在台灣九成以上都不是,他們只是相信進步的口號,然後忘記凡事都要代價的自由派,反正現在代價是右邊的付帳,就暫時不管。然後幻想...
「這些進步份子,跟我自己是同一邊的」
「他們一定有後面好幾步棋,只是我還看不出來」
為何過去的自由派,現在都變成保守派?並不是自由派變保守了,更不是晚節不保。會晚節不保的,很早就叛來叛去了,只是你不知道過去的歷史而已。
最大的理由是,進步份子絕大部分都沒有社會、工作經歷,根本不知道現實怎麼運作。他們看待社會,正如那個玩女僕的沒落貴族一樣,全部建築在書本與想像上,於是社會各階層的所有人,全部都扁平化。
勞工必定可憐,每一個人都被逼著去工廠賣命。
資本家絕對都要被吊死,全部都黑心壞血沒人是無辜的。
中產都是走狗,不像條狗怎麼可能在資本社會存活呢。
在他們的描述中,各階級的人若長的不像幻想中的樣貌,那就是假冒的。一個工人不夠單純,農民很有心機,那就是假勞工假農民,他們的言論不需要在乎。資本家花大錢在慈善事業,絕對是買贖罪卷,蓋的孤兒院都是買小孩去搗碎做藥的工廠。
所以
你的犧牲,他們不會感恩,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你的奮鬥,他們不會在意,為了進步份子的利益一切都是應該的。
今天的盟友將是明天的敵人,因為你不再支持我
故
自由派變成了保守派,因為進步派認為你們已經沒有用處了。
社會主義者變成修正主義,又變成妥協分子,再變成保守主義,因為那個已經沒有用了。
當我們對抗著反動勢力,同時說服激進者緩一緩,逐步推動社會改變,花了20年讓社會變得更好。不管犯罪率下降多少、生活更便利多少,進步份子是不會感恩的。
他們每隔一年,都會挑出最極端、最激烈、最煽情的項目,去戳這個社會,美其名促成改變、促進對話,其實就只是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去享受那個改革者的美名,而自己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出張嘴就好,多爽。
為了讓自己變成最棒,那只能把原本做得好的,都罵成混球了。
所以自由派變成反自由派,因為你們不挺我們違反法律。
所以社會主義者必須變成保守主義者,誰叫你們這次不挺我們衝一波。
你真的以為,這些進步派的,僅存在DPP的基因中?哈哈哈
KMT背景的進步派才多哩,因為要做到進步派那種無視現實運作,認為物理定律可以隨自己心意改變的程度,你「若不是過太爽的布爾喬亞」,還真做不到。
不管藍綠,進步分子的目標都是走向共產主義,差別只是找習近平來統比較快,還是自己當卡斯楚比較爽而已。
They never STOP
因為他們要改變的是價值觀,才不是特定社會目標跟建築物。
只有你跪拜在他們面前,捐出全部身家,連同你的血肉、家人小孩都絞碎給他,他們才會心滿意足,覺得社會終於改革成他們要的樣子。
這不就銀英傳的安德魯霍克?
是啊,你現在終於知道,什麼叫做同盟3000萬大軍,只為了滿足一個人而死,究竟是什麼意思了吧。
..........你覺得跟我無關,這次又不是我?
下次就會是你了,他們哪會怕找不到鬥你的理由,反正不事生產,整天閒閒就是在想怎樣找你麻煩。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差別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劇工作筆記)
哲學家尼采在著作【悲劇的誕生】裡推崇希臘悲劇的藝術,貶抑蘇格拉底開始的科學樂觀主義。在最初期的希臘藝術裡,他們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人類的存在是荒謬的,根本無法解釋,尼採認為唯有「藝術」,人類才能面對這些無法解釋的痛苦與挫折。
尼采之所以厭惡蘇格拉底,是因為他推崇科學,蘇格拉底認為萬物都一定有可以分析的道理,都能解析出一個答案,這等於與希臘悲劇的精神相牴觸。因為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基礎,尼采對於蘇格拉底的質疑,無疑是對於哲學學術界提出挑戰。
日本動畫導演押井守執導的【攻殼機動隊2】,刑警巴特與德古沙在偵辦機器人兇殺案時,不斷拜訪各領域專家查案,每拜訪一個人就開始思辨「什麼是人類」,但隨著論辯的角度與資訊量愈多,我們對於人類的定義愈加困惑,好像答案離我們愈來愈遠,反而是最後巴特替只剩下電子化意識的草薙素子披上背心那個舉動,才解答了什麼是人類。科學理性的辯證容易讓人侷限於外在形式的探索,希臘悲劇的精神可以幫助我們留意無法解釋的那個內在。
「如果所謂的神只是科學現象,那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的愛也都是科學現像。」押井守在電影片頭引用【未來的夏娃】一詞,就是在提醒我們雖然生活於科技建構的文明,但那些無法被裡性解構的事物同樣珍貴。押井守雖然吊著書袋讓人以為他很知性,但他其實是最依賴感性的人,那些旁徵博引的知識,只是想讓觀眾更認同「情感」是身為人最重要的核心。
有些人在創作科幻劇本或小說時,天秤常常往蘇格拉底那一方傾斜,少了酒神戴奧尼索思的沉醉狂熱,往往忘記了故事最重要的就是「描述情感」,不是「處理情感」,「處理」意謂著一定要有答案。情感是人類發展文明的動機,但我很常在一些科幻小說裡,看到作者少了希臘悲劇式的浪漫,整本書寫滿了科普式的設定,忘了展現靈魂沒有輪廓的朦朧美。有些劇本就真的遵從三幕式結構,但有的電影賣的好,有的賣的差,那種細節差別性就出在感性的強烈與否。押井守並沒有把科幻設定發揮在台詞或劇情裡,他直接在畫面上展現科技的奇觀,但這些科幻的奇觀往往在小說裡很容易變成艱澀的文字。
「道可道,非常道」,中國道家這句話意旨真正的道理,是無法用言語與字句清晰表露的,「無」是天地形成最根本的開始,「有」是萬物生成的來原,道家這句話還稍微與尼采推崇的悲劇精神有些吻合。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家都不要講話,只要待在風中就可以體驗大道理,而是所有事物的輪廓,都是由各種主觀的視點拼湊出來的,但誰也不能提出具體的形象或是總結。
「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這個觀點,也與佛教鼓勵人們通往「涅槃」的教義是相似的,佛家認為痛苦往往引導人們邁向更美滿的境遇,抵達不用再經過生死輪迴的狀態「涅槃」,希臘的悲劇觀也替後世留下許多偉大的創作,所有美麗的事物接來自於痛苦的本質。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差別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首演前一天,我們就來聊聊解構吧。
解構主義是在二十世紀末期由哲學家德希達(Jacque Derrida,1930——2004)提出,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沒有中心,結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由一系列的差別組成。由於差別在變化,結構也跟隨著變化,所以結構是不穩定和開放的。德希達認為文本沒有固定的意義,作品的終極不變的意義是不存在的。
這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命題,也很複雜,這就交給哲學家來傷腦筋,我們只要利用這個概念來思考人與這個世界以及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關聯就會是一個很有力且強大的切入點。
解構主義可以說是用分解的觀念打碎、疊加、重組,重新觀看個體,反對總體結構而產生支離破碎和不確定感。
/
舉些例子吧
幾個有名的例子就是杜象的《噴泉》
馬格利特的《這不是菸斗》
還有海納穆勒的《哈姆雷特機器》
都是透過拆解整體,透過獨立的意象、文字或是結構來提問、質疑既有的文化、社會現象。
/
我並不追求寫實主義的劇場呈現,在一齣戲的創作我更關心社會及文化與觀者的關係,因此我拆解了劇本原有的結構,試圖加進一些刻意營造的畫面、構圖與物件,透過觀者的生命經驗,達成新的對話可能。
嚴格來說,這齣戲並不是真正的「解構主義戲劇」,而是借用了解構的觀念來創作,嘗試塑造一種新的觀戲經驗。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差別 在 後結構主義。德希達和羅蘭巴特二位大師,對解構主義提出精闢 ... 的推薦與評價
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又名:後 結構主義 。德希達和羅蘭巴特二位大師,對 解構主義 提出精闢的見解。如:延異、懸置、未到來...等。 解構主義 瓦解了結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