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罕病的距離,竟然只有微小的 #三公分?】
《3cm》是部關於香港罕見疾病的紀錄片,導演 #黃肇邦 關注 #結節性硬化症 (TSC),從三公分的角度切入,讓我們看見病人、家屬、醫師、立法會議員等對於攸關生死的醫療資源應該如何分配的論辯。
為何是三公分?因為影片中的香港政府,以長在腦部的腫瘤是否達到三公分作為是否資助用藥的標準,如此高得標準不僅比其他國家都來得高,也嚴重延誤了治療的時機。
「可以提供一位罕病患者一年的藥費,也可以執行四百人的白內障手術。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這微小的三公分,處處暗藏了計算與分配的玄機,然而,作者認為這並不是必然的兩難選擇;這微小的三公分,其實牽涉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希望擁有甚麼樣的 #生命治理...https://bit.ly/3i08DYo
#延伸閱讀
我家小孩 ADHD:健保大餅怎麼分,決定小孩能看哪種醫生👉https://bit.ly/3boFD9S
生死觀:醫院裏,愛填不滿的缺口👉http://bit.ly/2zzYQm8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小端也有玩推特,歡迎關注我們:@initiumnews
#端傳媒 #罕見疾病 #醫療融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來我哋無放棄,所有事情都嘗試時,真係有成功嘅可能性。」陳方宇媽媽Carrie以經歷說出了道理。 現時15歲的陳方宇,四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經常抽筋,有時每日會抽筋百多、二百次。檢查後醫生拋下了一句:「你個仔患罕有病係無得醫。」 這個「無得醫」的病叫「結節性硬化症」,Carrie懷孕時做足檢查,...
結節性硬化症治療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特寫】罕見病不罕見 醫療產業覓出路
「我真的不想死,我不甘心,」池燕蘭在香港立法會的會議廳上站起來,對著眾多官員及議員指指自己腫脹的肚子說,「不明白我的人以為我是孕婦,其實我是生了很多腫瘤才變成這樣。」這場討論罕見病政策的會議在2017年4月舉行,患有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簡稱TSC)的池燕蘭在會上發言,請求政府資助罕見病患者使用新藥。同月,池燕蘭因病情惡化離世,遺下同樣患有該病的14歲女兒。
「現時有超過6000種罕見病,雖然單說一種病是很罕見,但患有各種罕見病的總人口卻非常龐大,」聯合國罕見疾病非政府組織委員會(NGO Committee for Rare Diseases)在其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報告中寫道。經濟學人智庫今年發布題為《無聲的苦難:亞太地區罕見疾病之認知與管理評估》報告(下稱《無聲的苦難》報告),估計亞太地區約有6%人口患有罕見病,即近2.6億人。相比歐美較完善的罕見病政策,亞太多個發達地區亦意識到罕見病所帶來的問題,開始急起直追,建立適合自己的一套政策。隨著政府、醫療產業投放更多資源於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醫療科技,以至建立科研網絡及數據庫,一眾罕見病患者似乎見到前路充滿光明。然而,在「成本效益」掛帥的政治及商業世界,要讓罕見病患者步出困境,仍有無數挑戰。
「罕見病有兩個挑戰。第一,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病的人沒有足夠的資訊;第二,很多人患病的人甚至不明白該疾病可能引致的後果,」醫療管理公司Medix Group行政總裁艾茨蒙(Sigal Atzmon)說,「全世界需要處理兩件事,取得罕見病的數據,以及分析這些數據。」Medix主要給予客戶醫療意見,並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名醫療專家組成的網絡。艾茨蒙表示,在其公司處理的亞太區個案中,發現每年平均有62%的客戶在尋求他們協助前並未得到最合適的治療。「可以想像得到,此數字在罕見病患者中會更高,」艾茨蒙說,「這對病人及家人的負擔可以很大,我們更要考慮對醫療體制造成的財政壓力。」撰文:鄭梓冲
#罕見病 #結節性硬化症 #MedixGroup #SigalAtzmon #經濟學人 #無聲的苦難 #rarediseases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01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結節性硬化症治療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KET健康正能量】導演黃肇邦花兩年時間,追隨兩個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患者的家庭,拍攝紀錄片《3CM》,以照顧者的角度和申述出發,記錄他們充滿起伏的生命歷程和心情以外,窺探背後使病人及照顧者無法得到適切治療和幫助的原因。
【互相影響的感染力】http://bit.ly/2Pygz62
立即下載 hket APP,追蹤即時股市資訊:http://onelink.to/ccatam
登記成為新會員,免費獲贈《首置換樓按揭Q&A》電子書:http://bit.ly/2JC3LJy
結節性硬化症治療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原來我哋無放棄,所有事情都嘗試時,真係有成功嘅可能性。」陳方宇媽媽Carrie以經歷說出了道理。
現時15歲的陳方宇,四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經常抽筋,有時每日會抽筋百多、二百次。檢查後醫生拋下了一句:「你個仔患罕有病係無得醫。」
這個「無得醫」的病叫「結節性硬化症」,Carrie懷孕時做足檢查,但有誰料到孩子的基因發生突變。這病令方宇身體內外長滿大大小小的纖維瘤,同時亦令他患上自閉症和中度智障。「由一歲起,成日帶佢去覆診,四圍去做治療,睇好多唔同病科:骨科、血科、腎科、腦內科、腦外科、小兒外科……」為了照顧好兒子,爸爸Andy更辭去了工作。
有「堅持」便有「奇蹟」
常言「病向淺中醫」,但Carrie與Andy面對這個不明之症,醫生給予他們的是失望多於希望:「醫生話佢未必識得行路,或者要坐輪椅。」
但兩夫婦沒有放棄,更逐漸發現只要堅持,天使總會在街角出現:「(方宇)企吓企吓,三歲時可以行到一、兩步,識得食嘢,或者攞嘢、遞嘢,間中可以自己攞起一羹。喺我嘅角度已經覺得佢好大進步,好大鼓舞。」Andy微笑地說。
路行多了,原來堅強的不止是父母,Andy續說:「嗰時他要做物理治療好痛苦,因為對佢嚟講企喺度係好辛苦嘅事,他一路喊,一路做一個鐘。我哋發覺其實佢都幾堅強,雖然辛苦,但佢都好努力去學習,我哋就用好多方法,譬如佢學少少識行,我哋會好殘忍咁要佢追住前面架嬰兒車……結果到今時今日佢識得踩單車,可以玩滾軸溜冰。」
父母教懂了兒子走路吃飯,兒子也教曉了父母堅毅:「好多時我哋都要一路摸索住進行,亦有屢敗屢試、屢敗屢戰。大家唔好放棄去做仍有機會,只係仲未出現。」Carrie在鏡頭前說。
寧願兒子在我們眼前離去
方宇表達能力遠遜同齡,但父母仍堅持帶他出街多看世界:「搭地鐵喺人多嘅地方,(方宇)發出噪音、發癲,其他人表現出「唔好嘈啦」……間中有人話『佢傻㗎,你唔好帶佢出街啦』。」
除了旁人冷眼,面對可能要每月花上港幣兩萬元新藥物開支,兩夫婦想說的,反而是感謝上天送給他們這個可愛兒子:「我哋要做嘅嘢係一路陪伴佢成長……呢十幾年嚟,我照顧我個仔,我同佢建立咗感情,我見住佢一路成長,我好開心。」
方宇的左和右腎內,各有一個直徑約4至5厘米的水囊,隨時會爆。Carrie一邊翻閱舊相簿,一邊眼泛淚光地說:「有例子係患呢個病嘅人,可能三、四十歲係上限……佢(方宇)年紀一路大,身體一路差。而我同爸爸年紀老啦,唔可能照顧佢咁多嘅時候,如果有一日我哋兩個先走,剩低佢一個人,其實唔會有人比我哋更痛錫佢。原來佢好安全咁喺我哋眼前離去,可能係另一種解脫。」
反觀Andy則較為樂觀:「我無諗咁多,總之盡量令方宇過得開心!」今集《港。故》用了8分鐘影像,訴說這一家三口的動人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結節性硬化症治療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患有罕見結節性硬化症的單親媽媽池燕蘭面對有藥無錢醫的困境,再次喚起社會對罕有病的關注;其實亦有不少罕有病有錢也得不到治療。腦瘤罕有病之一DIPG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多個國家已停止研究,每年全球只有數百個新症,病人只能無奈的等。
很多患者等一年至兩年便離世,令家屬手足無措,不知向誰求助。全文:https://goo.gl/eef8gz
7歲的劉嘉怡自少在英國成長,去年證實患有罕有病DIPG,父親Scott在網上廣傳女兒患病的消息,約見英國衛生局局長,倫敦英超球會亦呼籲向DIPG的患者伸出援手。Scott在英國組成Kaleigh Team,穿起跑衣定期在城市長跑,將跑衣一件傳一件;香港方面便靠弟弟劉健忠Kin Lau參加長跑賽事,將訊息傳開去。
「我們不想只有等,想告訴姪女,大伯跟你跑下去。」嘉宜的大伯Kin Lau得悉姪女患病,鼓起勇氣學長跑,每周穿起姪女設計的「超人跑衣」跑百多公里。「每個半碼與全碼的比賽,快到衝線的時候,也會直播給嘉怡。我想告訴她,我們一起跑下去。」嘉宜在墨西哥正接受新藥,仍與DIPG搏鬥。劉家與關注罕有病的朋友,堅持跟跟嘉宜一起跑下去,我們在同一跑道上。
劉氏一家現正於網上籌款,各位讀者可前往以下網址捐款:https://www.chuffed.org/project/kaleighs-trust
如想了解最新消息,可前往以下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aleighs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