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罕見病不罕見 醫療產業覓出路
「我真的不想死,我不甘心,」池燕蘭在香港立法會的會議廳上站起來,對著眾多官員及議員指指自己腫脹的肚子說,「不明白我的人以為我是孕婦,其實我是生了很多腫瘤才變成這樣。」這場討論罕見病政策的會議在2017年4月舉行,患有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簡稱TSC)的池燕蘭在會上發言,請求政府資助罕見病患者使用新藥。同月,池燕蘭因病情惡化離世,遺下同樣患有該病的14歲女兒。
「現時有超過6000種罕見病,雖然單說一種病是很罕見,但患有各種罕見病的總人口卻非常龐大,」聯合國罕見疾病非政府組織委員會(NGO Committee for Rare Diseases)在其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報告中寫道。經濟學人智庫今年發布題為《無聲的苦難:亞太地區罕見疾病之認知與管理評估》報告(下稱《無聲的苦難》報告),估計亞太地區約有6%人口患有罕見病,即近2.6億人。相比歐美較完善的罕見病政策,亞太多個發達地區亦意識到罕見病所帶來的問題,開始急起直追,建立適合自己的一套政策。隨著政府、醫療產業投放更多資源於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醫療科技,以至建立科研網絡及數據庫,一眾罕見病患者似乎見到前路充滿光明。然而,在「成本效益」掛帥的政治及商業世界,要讓罕見病患者步出困境,仍有無數挑戰。
「罕見病有兩個挑戰。第一,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病的人沒有足夠的資訊;第二,很多人患病的人甚至不明白該疾病可能引致的後果,」醫療管理公司Medix Group行政總裁艾茨蒙(Sigal Atzmon)說,「全世界需要處理兩件事,取得罕見病的數據,以及分析這些數據。」Medix主要給予客戶醫療意見,並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名醫療專家組成的網絡。艾茨蒙表示,在其公司處理的亞太區個案中,發現每年平均有62%的客戶在尋求他們協助前並未得到最合適的治療。「可以想像得到,此數字在罕見病患者中會更高,」艾茨蒙說,「這對病人及家人的負擔可以很大,我們更要考慮對醫療體制造成的財政壓力。」撰文:鄭梓冲
#罕見病 #結節性硬化症 #MedixGroup #SigalAtzmon #經濟學人 #無聲的苦難 #rarediseases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01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結節性硬化症診斷 在 皮膚外科 王研人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結節性硬化症的"甲旁纖維瘤"
https://dryenjen.blogspot.tw/
最近治療的一位女性四十多歲病患,因為腳趾上疼痛的多處腫塊來皮膚科就診,才第一次被診斷為結節性硬化症。
結節性硬化在少年時就漸漸會顯示出皮膚症狀,最常見為三個以上的脫色斑,臉血管纖維瘤(易被誤診為痘痘),額頭斑塊及指甲(邊)纖維瘤。
除了皮膚症狀之外,也可能影響心臟,肺臟,腎臟,並且自嬰兒期可能就開始有癲癇。患者中約有1/3患者智力正常,另2/3患者弱智,部分有自閉行為 。
結節性硬化症雖為罕見疾病,但以發生率1/25,000-1/11,300來估算,台灣應會有2300名患者。根據2012健保資料庫顯示,就醫人數低於500人,推估全台超過75%患者未得到正確診斷就醫。
我分兩次將十隻腳趾的甲邊纖維瘤全部切除,術後用Atrauman含銀不沾黏敷料護理傷口,病患很快就擺脫了穿鞋子時腫瘤都會勾到造成疼痛的困擾。
其實對皮膚科醫師來說,這個疾病應該不陌生,但是記得要去罕病協會通報(醫事人員於罕見疾病整合式資訊管理系統通報,網址:https://raredr.hpa.gov.tw/),也可以介紹病人知道"台灣結節性硬化症協會" 這個組織,讓病人得到更多支持!
#皮膚專科
結節性硬化症診斷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藥無錢醫 – 政府見死不救!】
現時官方醫療政策,是沒有市民會因為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切的醫療照顧。但現實告訴我們,這最多只是夢想,因為有太多跟這個政策剛剛相反的事,每天都在發生。
就以藥物為例,現時很多治療癌症的標靶藥,都是納入自費藥物,病人要承擔費用,有錢有藥醫,無錢,就有藥都不能醫!
現時香港癌症病人去到3萬人,每天有80宗新症。隨著醫學和藥物的進步,癌症並不是絕症,就例如免疫治療、標靶藥物,大大增加病人存活機會,減輕化療的副作用。但我們無論從藥物的引進、應用,以至資助,都是非常落後,造成有藥但用不到的情況。
在最近我主持的一個立法會會議上,有位年輕媽媽,她的兒子是患有脊髓肌肉萎縮症,她在會上哭訴,外國已經有藥可以用,但她的兒子生活在香港,則沒有這個福氣。
另一位結節性硬化症的年輕單親媽媽告訴我們,她很不甘心,她的病明明有藥醫,但因為官僚制度的僵化,令大部分結節性硬化症的病人,因為負擔不起藥費,而不能用藥,10多日後,這位女士離世,遺下同樣患有相同病患的13歲女兒,和有藥無錢醫的遺憾。
就算醫管局願意把這些用以救命的自費藥物,放在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病人仍然要過五關、斬六將。醫管局年度報告顯示,大腸癌的患者,由診斷到首次治療的輪候時間,是73天!乳癌呢?是65天!鼻煙癌是54天!
你試想,如果今天醫生告訴你,確診你患有癌症,但兩個月後才開始醫治你,你感覺如何?這還未計算等候確切的時間!例如如果乳房出現硬塊,要排期照X光檢查,要等一年多,令到很多乳癌病人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至於申請基金,就要審查你全家的收入和資產,同住的三代亦計算在內,連長者的退休金也包括在內,所以你的藥費立即成為全家的負擔,而病人亦成為全家的負累。
另外,我們引進新藥的速度,是比英國慢三倍,也比法國慢四倍。十多年前,我跟罕有病黏多醣症的病人爭取藥物時,我們的口號是「讓我們活下去」,但今天的情況依舊。21世紀的繁榮香港,竟然要病人乞求藥物去救命!當政府不斷興建這些千億工程的同時,究竟為何會讓市民有藥無錢醫,甚至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