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土地房子
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需要買房的時候面對高漲的房價
只能選擇不買表達抗議
但後果是不斷被調漲的房租.....
一直趕你的房東.....
過去七年搬家四次......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老婆小孩
唉QQ
台灣真正的富人
並不是我們看得到的高所得者
他們事實負擔了台灣多數的所得稅
真正的富人根本沒有看得到的「所得」
【奇葩稅制(中):被地主獵殺的『高所得上班族』】
#重點1
#上班族負擔了七成稅,而地主幾乎不繳稅
事實上,台灣最冤枉的就是『高所得上班族』,他們一方面負擔了大部份的綜合所得稅,另一方面,又被1%的地主民代打造為台灣富人,用意是在這貧富差距日益加深的社會中,將社會矛盾轉移到『高所得上班族』身上。
在談論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台灣的綜合所得稅的結構,猜一下,台灣每年約4000億的綜合所得稅中,上班族貢獻了多少?答案竟是高達七成以上(OECD 國家平均只有49%)!你或許以為另外的三成是1%的富豪所繳,但很抱歉,並不是,另外的三成大多是由個人工作者的執行業務或利息而來,由地主而來的,微乎其微。
今周刊更是指出:「薪水族承擔了七成以上的所得稅,相形之下,富豪的財產所得(如租金)、財產交易所得(如房地產買賣),甚至是藝術品交易,這些讓富人更富的手段,卻很難課到稅。」
至於地主民代所聲稱要學習的歐美,由於富人繳稅比例高上許多(歐美富豪也避稅呀,但沒有像台灣這樣地主幾乎零稅率),也因此上班族所繳的綜所稅比例低上許多,在 OECD 國家中,上班族的綜所稅佔比,只有49%,比台灣還少了 20 % 以上,也就是說,歐美賦稅的主體是富豪,台灣的賦稅主體是上班族,而這還沒有加計台灣上班族必須負擔富人醫療的健保費。
《富人不繳稅,上班族竟繳了七成綜所稅(今周刊)》
https://goo.gl/rUfu3u
《勞動者薪資繳稅太多,但有錢人卻收不到稅(今周刊)》
https://goo.gl/HmcwCW
《收不到的稅有多少?課不到稅的台灣富人(遠見雜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17489
#重點2
#上班族的稅收主要落在『高所得上班族』
好了,由上述,我們得到第一個結論是,台灣綜合所得稅主要是上班族在繳,地主基本不繳稅,或接近零稅率,這點沒爭議吧?再來,就是看上班族繳稅的結構。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周圍上班族繳的稅不多啊,這種『重稅』跟自己的感覺有落差,沒錯,其實以台灣目前的徵稅手段,如果年收在40萬以下,基本是不用繳稅的。
《年所得40.8萬以下免稅,近5成上班族受惠》
https://goo.gl/xVMMhF
《劫貧濟富的健保:99%人民供養1%地主》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7187199
這主要的原因是,所得不高的人他的稅基低,再加上稅率又低,二者相乘後並不多,在這種狀況下,地主民代覺得不如不要徵收了,對他們而言,所得不高的人的『選票』,比鈔票(稅收)還重要,不收稅,可以獲得選票。
但別忘了,前面我有談到,台灣的健保其實是一種稅的概念,所以所得不高的上班族,表面上雖沒繳稅,但若把健保費加入後,其實是有繳稅的,而他們所繳的健保費也都比台灣地主多。
所以,上述七成綜所稅的負擔,最後就會落在『高所得上班族』的身上,對,你沒看錯,台灣稅繳最多的一群人,並不是最富裕的地主,而是『高所得上班族』,這群人,才是真正的台灣英雄,他們的收入遠不如地主,但所繳的稅卻遠超過任何族群。
以天下雜誌的報導為例,年薪千萬的外銀副總 Allen 繳了300多萬的稅,他苦笑說「我很確定,我是這群打高爾夫球朋友裡最窮的,但我繳的稅卻最高,但這有什麼辦法,打工仔一毛都逃不掉。」
《年薪千萬繳近稅300多萬的醫藥專業經理人(今周刊)》
https://goo.gl/rUfu3u
《外銀主管Allen繳了300多萬的稅(天下雜誌)》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6345870
#重點3
#被地主獵殺的『高所得上班族』
由重點1、重點2可得到的結論出來了,台灣的綜所稅負擔主體是上班族,而上班族中又是『高所得上班族』承擔了主要的所得稅,同一時間,富人幾乎不繳稅(今周刊、遠見、天下的結論啊),也因此,由賦稅這個面向來看,我們確實可以說『高所得上班族』對台灣的貢獻最大(我不是其中之一啊,只是幫忙發聲一下)。
事實上,在上班族中,最能在國際流動的人,也是這群『高所得上班族』,他們或許因為喜歡台灣,或許因為家人,最終選擇了在台灣工作,不但領著比其它地方還低的薪資,還繳著比其它國家高二倍的稅率(台灣高階經理人的低薪,不但是四小龍最低,甚至也低於馬來西亞,台灣低薪,世界出名)。
《奇葩稅制:薪資四小龍最低,稅率四小龍最高》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5118844
《台灣人薪資關鍵報告:連高階經理人都低薪!》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4655310
必須老實說,雖然各行各業都有其貢獻,但若單純以經濟學來看,這群人的價值是最為市場所肯定的,也就是說,這群『高所得上班族』不但繳了台灣最多的稅,而且在建設國家上也貢獻最多,而這是不工作、不繳稅、利用台灣獨有制度而富到世界第一的地主民代所無法相比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值得尊敬的人,卻被地主引導人民仇恨到他們身上。前文有講過了,地主民代在台灣的手法是,在生存權上剝削,然後引導99%的人民互鬥,在所得上也是,地主民代不斷跟全民洗腦這群『高所得上班族』才是台灣最富有的一群人,於是在台灣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中,這群人成了部分鄉民仇富的對象。
舉例來說,我在《主計處的吉尼係數:竟是虛假的幸福》有談到,在主計處所定義的「最富有20%的人」,其實指的就是這群『高所得上班族』,而不包括擁有龐大資產与租金的台灣地主,這樣的統計方式,是與歐美完全不同的,因為在歐美,談的所得並不是指『上班族』的所得,而是指『所有人』的所得,包括富豪在內。
《主計處的吉尼係數:竟是虛假的幸福》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8818805
於是你會發現,主計處統計下的『高所得人士』,竟然漏掉了他們的老闆,也就是台灣最富裕的一群人:台灣地主,這在全球各國看來都是很不可思議的,而這就是地主民代的厲害之處:你不繳稅,就不會出現在主計處上的帳本上。
也因為地主民代的精心操作,在台灣最弔詭的一幕出現了,那就是制定台灣獨有制度剝削全民、不工作、不繳稅的地主民代,靠著價值議題的操作,竟獲得了許多台灣人的忠心相隨,而那群為台灣經濟貢獻許多,繳了最多稅的『高所得上班族』,卻因地主民代的操弄,而從未獲得應有的尊重。
結論是,在地主民代的設計下,『高所得上班族』不但繳了最多的稅,還被指為最富有的一群人,高所得上班族,才是地主民代真正獵殺的目標。
《能讓99%人民互鬥的議題,才是好議題》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8811374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的推薦目錄: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木容世家——李紹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寶寶]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所得稅20%排富懶人包-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關於所得稅率20%的人,不得領取生育津貼及及幼兒特別扣除兒者 的評價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寶寶]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所得稅20%排富懶人包-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2 分鐘搞定!所得稅計算公式、稅率級距、扣除額 - YouTube 的評價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木容世家——李紹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薦閱讀
朱敬一對稅改的15則自問自答。慶祝教師節,兩年來首次開地球上課,歡迎全文轉貼。但是沒有時間回應各種留言。涉人身攻擊者將刪貼文。
Q1: 此次稅改有哪些重點?
A1: 此次稅改重點有五。其一,將營所稅率由17%提高到20%。其二,將綜合所得稅率由45%最高邊際稅率降至40%。其三,將兩稅合一半數扣抵取消。其四,將股利所得自綜合所得中抽出,分離課稅,稅率定為26%。其五,保留盈餘加徵稅率,由10%降至5%。其他方面,例如外資股利所得分離稅率由20%升為21%、兩種可能申報方式的選擇、寛減額扣除額調整等,都是枝節,不需在此細論。
Q2: 先問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要調整保留盈餘課稅。
A2: 保留盈餘就是公司利潤中沒有發放股利的部分。原先的稅法之所以要對保留盈餘課稅,就是不希望公司捨不得發股利,故以課稅設計試圖調整廠商行為。但是30年前的財務理論即顯示,不發股利而增加公司保留盈餘,仍然可以增加公司的股票價格,進而使股東獲利。故股東股利減少換成股價上漲,並沒有吃虧;若是政府對保留盈餘課稅,反而對公司行為有所扭曲。這是主張取消保留盈餘課稅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更直接的說法是:公司保留盈餘不是為了躲避發股利,而是為了將來的投資累積柴火(例如台積電)。準此,對保留盈餘課稅,其實是扭曲了公司的長期研發與投資成長策略,故應減稅以減少扭曲。我是贊成這個修法方向的。
Q3: 何謂兩稅合一半數扣抵?
A3: 例如公司獲利100元,若營所稅率20%,要繳20元的營所稅。剩下的80元若發給股東,倘其適用之邊際稅率為40%,則應該繳32元的稅。所謂半數扣抵,表示原先所繳的20元營所稅的一半(10元)可以抵繳綜所稅。所以粗略來說,股東只要繳32-10=22元的稅。詳細的公式更複雜一些,在此不贅。
Q4: 為什麼要把兩稅合一半數扣抵取消?
A4: 20幾年前,一群人主張「股東其實被重複課稅了」。他們說:股利的稅率其實是先被課20%營所稅,再課個人綜所稅,有重複課稅之嫌。以A3的例子而言,如果不算半數扣抵,其總租稅負擔似乎為20+32=52,等於是52%的稅率。當年基於這樣的「重複課稅」認知,而主張「兩稅合一」。兩稅合一說穿了,實質上就是幫股利所得者減稅--減少了所謂「重複」的稅。但是最近10年,前述重複課稅的說法退潮了。
Q5: 為什麼重複課稅的說法翻轉了?
A5: 我不想引用文獻說法填鴨讀者,而想訴諸直觀。觀念上,營所稅是企業付給國家的服務費,服務企業的項目包括公路、電信、海關、企業契約法制環境等。個人綜所稅是個人付給國家的服務費,服務個人項目也許包括健康、食安、義務教育等。營所稅不能視為綜所稅的先繳,是因為營所稅與綜所稅是兩種不同的服務費,服務項目不同,當然無所謂重覆。例如企業重視智財保護、個人重視健康維護;企業關切智財法院、智財登記等,但是個人關心空氣品質、乾淨水質。正因為企業與個人服務項目不同,才能正確理解此中無所謂重複課稅,也才有國際上兩稅合一扣抵之取消。這個修法方向,我也同意。
Q6: 營所稅提高,這個調整方向對不對?
A6: 基本上這是對的。營所稅當初由25%降至17%,就是純然政治的考量。當年遊說降稅的人拿台灣的某個單一稅率跟某地(例如香港)的那個單一稅率比,然後就主張降稅,這個邏輯是錯誤的。如果要照這樣的邏輯,台灣恐怕要把所有的稅都降至開曼群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國家需要支撐的公共支出不同。當初主張大降營所稅的人說,降稅可以吸引投資。但是台灣的實證結果也顯示,降稅並没有吸引投資的效果。如果把營所稅視為「政府對企業服務」的服務費,則一般而言,法治服務越完整、製造業越普遍的國家,政府對企業的服務越廣泛,其服務費也會越高。台灣政府對企業的服務,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應該是17%的稅率所不足因應的,故有調高之議。
Q7: 降低個人綜所稅最高邊際稅率,調整方向對不對?
A7: 台灣的綜所稅最高邊際稅率原本就是40%,也是在三年前頗為民粹的情況下調高到45%的。所有的稅率,共同形成一個「法網」,彼此銜接、影響。我們討論稅,不能一個稅一個稅談,一定要有法網的概念,要整體考量。台灣是一個非常需要吸引人才的地方。就人才環境而言,台灣相對於新加坡、香港、對岸,並不算有利。公司或資本只是一個登記形式,但是人才則是真正在乎環境的生產要素。所以調高營所稅以換取降綜所稅的最高邊際稅率,我也是贊成這個方向的。但是話又說回來,綜所稅率只是人才環境的一環,降綜所稅率究竟有多少吸引人才的效果,不能期望太高。
Q8: 股利分離課稅是什麼意思?
A8: 綜合所得是囊括一個人在社會中10種所得來源,如薪資、股利、執行業務所得(BPP)等。10種所得加總後,政府會以累進稅率的方式課稅,也就是把所有人的所得級距分成10種、每級課以不同的稅率,所得越多,不論是哪種所得,適用的稅率越高;這是一種「平等」的概念:各種所得一視同仁。至於不在綜所稅定義的10種所得裡的所得,或由於難以掌握(例如外人所得)、或是屬於偶發性事件(例如中獎所得),會在綜所稅之外以別種稅率單獨課徵,謂之分離課稅。我們對外資難以掌握其綜合所得,但是內資股利所得既非難以掌握、亦非偶發,除非有類似「共同市場」的特殊環境(資金完全自由移動),否則沒有分離課稅的道理。硬要這樣做,就違反了所得來源的平等原則。
Q9: 股利分離課稅,為什麼會產生不公平?
A9: 幾乎所有的法律修訂,我們都希望它影響的是「不特定人」。但是所得稅法修法偏偏沒有這個特性;我們都是在「看到自己所得」之後,才討論稅法制定;這使得中性討論很困難。我對中性討論的建議很簡單:我們不要看每個人的所得,但是要看所得「分配」。看了分配,大家就知道什麼人才會主張股利分離課稅了。在附圖中,我們依台灣家戶所得高低組,列出各組薪資、股利、執行業務所得、其他所得四種所得的百分比。例如最高所得萬分之一家庭,他們的所得有91%是股利所得。最高所得百分之一的家庭,股利所得百分比降為48.1%。到了最高所得20%家庭,股利所得只佔18.7%。就全體社會而言,股利所得只有總綜合所得的16.2%(未顯示於圖中)。附圖的數據明顯呈現:越有錢的家庭,股利所得百分比越高。如果綜合所得中的其他所得邊際稅率是40%,但是股利所得改為分離課稅,且稅率只有26%,那當然是百分之百的圖利有錢人,因為他們適用的稅率從40%陡降至26%。這不是圖利富人,什麼才是圖利富人?
Q10: 為什麼林全前院長說,股利的稅率最高還有40.8%,大於薪資所得的40%?
A10: 林前院長在《今周刊》專訪所說是錯誤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他把20%的營所稅再加上稅後利潤(80%)的分離課稅率26%,得到20%+80%*26%=40.8%。但是這樣的相加,是前述A4「重複課稅」的錯誤邏輯。林全若有「把營所稅與綜所稅加起來視為股東總稅負」之推理,那麼他就認同這裡有重複課稅的問題,他此次稅改就不該取消兩稅合一之半數扣抵,反而應該回復全部扣抵。但是他既然提出取消兩稅扣抵之修法方向,就表示他贊同「企業、個人服務不同」,也就不可以回頭來又說股利是重複課稅。因此,朋友歸朋友,他的說法既有錯誤也有矛盾。
Q11: 什麼又是假外資?要怎麼辦呢?
A11: 如果沒有股利分離課稅,且內資適用40%最高邊際稅率,而外資因為適用21%分離課稅單一稅率,則40-21=19%的稅差,有可能使得內資轉成假外資套利。基本上,你若要縮小內外資股利稅差,就得減低內資股利稅率。但是你若降低內資股利稅率,就會拉開股利所得與其他綜合所得適用稅率的差。因此,「內外資稅差」與「不同所得間稅差」,以目前有限的稅改工具,是不可能同時消除的;少數政策工具無法解決多數政策目標,這是經濟學上的定理。至於兩種稅差要優先解決哪一個,那需要智慧與判斷,也要想清楚:做各種建議的人,究竟是基於社會公益,還是基於個人利益?國家政策制定,當然不能盲目受個人利益所引導。
Q12: 那麼前述兩種稅差,哪一種比較嚴重呢?
A12: 我認為內外資稅差比較不嚴重。假外資移動未必有嚴重的、實質面的產業經濟後果,比較是金融面的一次移動現象,衝擊有限。我的學理判斷告訴我,這個問題並没有解決的迫切性。最近Berkeley教授G. Zucman用瑞士銀行資料、Snowden資料與多國財稅資料做(匿名)比對,發現與低稅區稅差最大的北歐國家,其避稅財產僅佔富豪總財產的零星數趴,但是稅率較北歐低的歐洲大陸國家,避稅財產卻達大富豪總財產的15%,而俄羅斯竟然達60%。可見真正影響假外資的因素,是公民教育、查緝勾稽努力、社會凝聚力、政治清明度,而不是內外資稅差。為了內外資稅差去扭曲綜合所得稅的平等原則、累進原則,是捨本逐末,卻大大圖利了股利所得佔比高的大富豪。
Q13: 這樣的見解是你一人的,還是學界共通的?
A13: 應該有相當的財政學界共識。美國王平院士與我沒有對此問題有任何討論,但是我們的見解幾乎完全一致。國內陳聽安教授也在文章中正確指出,內外資稅差不能拿台灣稅率與免稅天堂比;只要是正常課稅國家,這些外資回到其國內還要再受其國內稅法拘束,分析起來非常複雜,也未必真的有套利空間。總之,內外資稅差嚴重云云,應該是被利益集團誇大了、扭曲了的議題。這些觀點其實是ABC級的,根本稱不上左派,也與Thomas Piketty完全沒關係。別人若要把這些見解冠上流派,那是張冠李戴。我們唯一能保證的是:學界背後沒有任何人的利益。其他人背後代表什麼利益,社會也可以仔細地檢視。
Q14: 常有人說,「公平、不公平」人言言殊。這樣不是各說各話嗎?
A14: 若是40年前,這個批評也許是的,但是今天再這樣說,可能就是論者久疏文獻了。過去40年,不論是John Rawls, Ronald Dworkin, Robert Nozick, Amartya Sen等哲學家,都對「公平」提出了細膩而完整的理論,大大補足了經濟學家論述的不足。即使是經濟學、社會學文獻,也從Anthony Atkinson, John Fei, Frank Cowell等40年前原本只討論公平「指標」的淺研究,演進到Glenn Loury, Hal Varian, Joe Stiglitz, Robert Hauser, Emannuel Saez, Thomas Piketty等一大群討論影響公平動態演進的文獻。今天,「公平」已經是相當成熟的研究領域了,早已擺脫各說各話的「舊石器時代」。想了解文獻,我在《天下雜誌》寫的「公平五論」是個白話文切入點。
Q15: 為什麼駐外大使對稅改這樣執著?
A15: 為什麼不行呢?這是我關心的國家啊!公平的哲學理念,是我30年學術研究的道德支撐。我曾說:「微理念,吾其披髪左袵矣」。我現在之立場相似於美國柯林頓總統任內的前勞工部長Robert Reich;他曾說:柯林頓總統曾經提出有利華爾街之銀行法案,Reich不贊成,但是囿於其所掌勞工業務而沒有堅定表達意見。十餘年來,眼見前述法案對社會公平之傷害,Reich都一直在掙扎:當初是否做對了決定。我雖非財政首長,然而不願意往後有類似Reich之遺憾,遂對於稅改多所陳述。我的意見都有完整向府院長官陳報,平和理性。九月五日還與林全院長通電話,他也贊成我對稅改表達意見,「只要不到翻臉程度就好啦」。我只是在平和理性地表達意見。1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初調降營所稅的理由一大堆,
10年後央行總裁彭淮南卻說,
「將營所稅率由25%降至17%,但吸引企業投資之效果並不明顯,國內投資率仍下降;可見稅賦並非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的主要因素」。
現在又說稅改,稅改,稅改~
朱敬一對稅改的15則自問自答。慶祝教師節,兩年來首次開地球上課,歡迎全文轉貼。但是沒有時間回應各種留言。涉人身攻擊者將刪貼文。
Q1: 此次稅改有哪些重點?
A1: 此次稅改重點有五。其一,將營所稅率由17%提高到20%。其二,將綜合所得稅率由45%最高邊際稅率降至40%。其三,將兩稅合一半數扣抵取消。其四,將股利所得自綜合所得中抽出,分離課稅,稅率定為26%。其五,保留盈餘加徵稅率,由10%降至5%。其他方面,例如外資股利所得分離稅率由20%升為21%、兩種可能申報方式的選擇、寛減額扣除額調整等,都是枝節,不需在此細論。
Q2: 先問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要調整保留盈餘課稅。
A2: 保留盈餘就是公司利潤中沒有發放股利的部分。原先的稅法之所以要對保留盈餘課稅,就是不希望公司捨不得發股利,故以課稅設計試圖調整廠商行為。但是30年前的財務理論即顯示,不發股利而增加公司保留盈餘,仍然可以增加公司的股票價格,進而使股東獲利。故股東股利減少換成股價上漲,並沒有吃虧;若是政府對保留盈餘課稅,反而對公司行為有所扭曲。這是主張取消保留盈餘課稅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更直接的說法是:公司保留盈餘不是為了躲避發股利,而是為了將來的投資累積柴火(例如台積電)。準此,對保留盈餘課稅,其實是扭曲了公司的長期研發與投資成長策略,故應減稅以減少扭曲。我是贊成這個修法方向的。
Q3: 何謂兩稅合一半數扣抵?
A3: 例如公司獲利100元,若營所稅率20%,要繳20元的營所稅。剩下的80元若發給股東,倘其適用之邊際稅率為40%,則應該繳32元的稅。所謂半數扣抵,表示原先所繳的20元營所稅的一半(10元)可以抵繳綜所稅。所以粗略來說,股東只要繳32-10=22元的稅。詳細的公式更複雜一些,在此不贅。
Q4: 為什麼要把兩稅合一半數扣抵取消?
A4: 20幾年前,一群人主張「股東其實被重複課稅了」。他們說:股利的稅率其實是先被課20%營所稅,再課個人綜所稅,有重複課稅之嫌。以A3的例子而言,如果不算半數扣抵,其總租稅負擔似乎為20+32=52,等於是52%的稅率。當年基於這樣的「重複課稅」認知,而主張「兩稅合一」。兩稅合一說穿了,實質上就是幫股利所得者減稅--減少了所謂「重複」的稅。但是最近10年,前述重複課稅的說法退潮了。
Q5: 為什麼重複課稅的說法翻轉了?
A5: 我不想引用文獻說法填鴨讀者,而想訴諸直觀。觀念上,營所稅是企業付給國家的服務費,服務企業的項目包括公路、電信、海關、企業契約法制環境等。個人綜所稅是個人付給國家的服務費,服務個人項目也許包括健康、食安、義務教育等。營所稅不能視為綜所稅的先繳,是因為營所稅與綜所稅是兩種不同的服務費,服務項目不同,當然無所謂重覆。例如企業重視智財保護、個人重視健康維護;企業關切智財法院、智財登記等,但是個人關心空氣品質、乾淨水質。正因為企業與個人服務項目不同,才能正確理解此中無所謂重複課稅,也才有國際上兩稅合一扣抵之取消。這個修法方向,我也同意。
Q6: 營所稅提高,這個調整方向對不對?
A6: 基本上這是對的。營所稅當初由25%降至17%,就是純然政治的考量。當年遊說降稅的人拿台灣的某個單一稅率跟某地(例如香港)的那個單一稅率比,然後就主張降稅,這個邏輯是錯誤的。如果要照這樣的邏輯,台灣恐怕要把所有的稅都降至開曼群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國家需要支撐的公共支出不同。當初主張大降營所稅的人說,降稅可以吸引投資。但是台灣的實證結果也顯示,降稅並没有吸引投資的效果。如果把營所稅視為「政府對企業服務」的服務費,則一般而言,法治服務越完整、製造業越普遍的國家,政府對企業的服務越廣泛,其服務費也會越高。台灣政府對企業的服務,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應該是17%的稅率所不足因應的,故有調高之議。
Q7: 降低個人綜所稅最高邊際稅率,調整方向對不對?
A7: 台灣的綜所稅最高邊際稅率原本就是40%,也是在三年前頗為民粹的情況下調高到45%的。所有的稅率,共同形成一個「法網」,彼此銜接、影響。我們討論稅,不能一個稅一個稅談,一定要有法網的概念,要整體考量。台灣是一個非常需要吸引人才的地方。就人才環境而言,台灣相對於新加坡、香港、對岸,並不算有利。公司或資本只是一個登記形式,但是人才則是真正在乎環境的生產要素。所以調高營所稅以換取降綜所稅的最高邊際稅率,我也是贊成這個方向的。但是話又說回來,綜所稅率只是人才環境的一環,降綜所稅率究竟有多少吸引人才的效果,不能期望太高。
Q8: 股利分離課稅是什麼意思?
A8: 綜合所得是囊括一個人在社會中10種所得來源,如薪資、股利、執行業務所得(BPP)等。10種所得加總後,政府會以累進稅率的方式課稅,也就是把所有人的所得級距分成10種、每級課以不同的稅率,所得越多,不論是哪種所得,適用的稅率越高;這是一種「平等」的概念:各種所得一視同仁。至於不在綜所稅定義的10種所得裡的所得,或由於難以掌握(例如外人所得)、或是屬於偶發性事件(例如中獎所得),會在綜所稅之外以別種稅率單獨課徵,謂之分離課稅。我們對外資難以掌握其綜合所得,但是內資股利所得既非難以掌握、亦非偶發,除非有類似「共同市場」的特殊環境(資金完全自由移動),否則沒有分離課稅的道理。硬要這樣做,就違反了所得來源的平等原則。
Q9: 股利分離課稅,為什麼會產生不公平?
A9: 幾乎所有的法律修訂,我們都希望它影響的是「不特定人」。但是所得稅法修法偏偏沒有這個特性;我們都是在「看到自己所得」之後,才討論稅法制定;這使得中性討論很困難。我對中性討論的建議很簡單:我們不要看每個人的所得,但是要看所得「分配」。看了分配,大家就知道什麼人才會主張股利分離課稅了。在附圖中,我們依台灣家戶所得高低組,列出各組薪資、股利、執行業務所得、其他所得四種所得的百分比。例如最高所得萬分之一家庭,他們的所得有91%是股利所得。最高所得百分之一的家庭,股利所得百分比降為48.1%。到了最高所得20%家庭,股利所得只佔18.7%。就全體社會而言,股利所得只有總綜合所得的16.2%(未顯示於圖中)。附圖的數據明顯呈現:越有錢的家庭,股利所得百分比越高。如果綜合所得中的其他所得邊際稅率是40%,但是股利所得改為分離課稅,且稅率只有26%,那當然是百分之百的圖利有錢人,因為他們適用的稅率從40%陡降至26%。這不是圖利富人,什麼才是圖利富人?
Q10: 為什麼林全前院長說,股利的稅率最高還有40.8%,大於薪資所得的40%?
A10: 林前院長在《今周刊》專訪所說是錯誤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他把20%的營所稅再加上稅後利潤(80%)的分離課稅率26%,得到20%+80%*26%=40.8%。但是這樣的相加,是前述A4「重複課稅」的錯誤邏輯。林全若有「把營所稅與綜所稅加起來視為股東總稅負」之推理,那麼他就認同這裡有重複課稅的問題,他此次稅改就不該取消兩稅合一之半數扣抵,反而應該回復全部扣抵。但是他既然提出取消兩稅扣抵之修法方向,就表示他贊同「企業、個人服務不同」,也就不可以回頭來又說股利是重複課稅。因此,朋友歸朋友,他的說法既有錯誤也有矛盾。
Q11: 什麼又是假外資?要怎麼辦呢?
A11: 如果沒有股利分離課稅,且內資適用40%最高邊際稅率,而外資因為適用21%分離課稅單一稅率,則40-21=19%的稅差,有可能使得內資轉成假外資套利。基本上,你若要縮小內外資股利稅差,就得減低內資股利稅率。但是你若降低內資股利稅率,就會拉開股利所得與其他綜合所得適用稅率的差。因此,「內外資稅差」與「不同所得間稅差」,以目前有限的稅改工具,是不可能同時消除的;少數政策工具無法解決多數政策目標,這是經濟學上的定理。至於兩種稅差要優先解決哪一個,那需要智慧與判斷,也要想清楚:做各種建議的人,究竟是基於社會公益,還是基於個人利益?國家政策制定,當然不能盲目受個人利益所引導。
Q12: 那麼前述兩種稅差,哪一種比較嚴重呢?
A12: 我認為內外資稅差比較不嚴重。假外資移動未必有嚴重的、實質面的產業經濟後果,比較是金融面的一次移動現象,衝擊有限。我的學理判斷告訴我,這個問題並没有解決的迫切性。最近Berkeley教授G. Zucman用瑞士銀行資料、Snowden資料與多國財稅資料做(匿名)比對,發現與低稅區稅差最大的北歐國家,其避稅財產僅佔富豪總財產的零星數趴,但是稅率較北歐低的歐洲大陸國家,避稅財產卻達大富豪總財產的15%,而俄羅斯竟然達60%。可見真正影響假外資的因素,是公民教育、查緝勾稽努力、社會凝聚力、政治清明度,而不是內外資稅差。為了內外資稅差去扭曲綜合所得稅的平等原則、累進原則,是捨本逐末,卻大大圖利了股利所得佔比高的大富豪。
Q13: 這樣的見解是你一人的,還是學界共通的?
A13: 應該有相當的財政學界共識。美國王平院士與我沒有對此問題有任何討論,但是我們的見解幾乎完全一致。國內陳聽安教授也在文章中正確指出,內外資稅差不能拿台灣稅率與免稅天堂比;只要是正常課稅國家,這些外資回到其國內還要再受其國內稅法拘束,分析起來非常複雜,也未必真的有套利空間。總之,內外資稅差嚴重云云,應該是被利益集團誇大了、扭曲了的議題。這些觀點其實是ABC級的,根本稱不上左派,也與Thomas Piketty完全沒關係。別人若要把這些見解冠上流派,那是張冠李戴。我們唯一能保證的是:學界背後沒有任何人的利益。其他人背後代表什麼利益,社會也可以仔細地檢視。
Q14: 常有人說,「公平、不公平」人言言殊。這樣不是各說各話嗎?
A14: 若是40年前,這個批評也許是的,但是今天再這樣說,可能就是論者久疏文獻了。過去40年,不論是John Rawls, Ronald Dworkin, Robert Nozick, Amartya Sen等哲學家,都對「公平」提出了細膩而完整的理論,大大補足了經濟學家論述的不足。即使是經濟學、社會學文獻,也從Anthony Atkinson, John Fei, Frank Cowell等40年前原本只討論公平「指標」的淺研究,演進到Glenn Loury, Hal Varian, Joe Stiglitz, Robert Hauser, Emannuel Saez, Thomas Piketty等一大群討論影響公平動態演進的文獻。今天,「公平」已經是相當成熟的研究領域了,早已擺脫各說各話的「舊石器時代」。想了解文獻,我在《天下雜誌》寫的「公平五論」是個白話文切入點。
Q15: 為什麼駐外大使對稅改這樣執著?
A15: 為什麼不行呢?這是我關心的國家啊!公平的哲學理念,是我30年學術研究的道德支撐。我曾說:「微理念,吾其披髪左袵矣」。我現在之立場相似於美國柯林頓總統任內的前勞工部長Robert Reich;他曾說:柯林頓總統曾經提出有利華爾街之銀行法案,Reich不贊成,但是囿於其所掌勞工業務而沒有堅定表達意見。十餘年來,眼見前述法案對社會公平之傷害,Reich都一直在掙扎:當初是否做對了決定。我雖非財政首長,然而不願意往後有類似Reich之遺憾,遂對於稅改多所陳述。我的意見都有完整向府院長官陳報,平和理性。九月五日還與林全院長通電話,他也贊成我對稅改表達意見,「只要不到翻臉程度就好啦」。我只是在平和理性地表達意見。1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關於所得稅率20%的人,不得領取生育津貼及及幼兒特別扣除兒者 的推薦與評價
以你去年5月-11月份為例就還是看99年度的綜合所得稅稅率,如果你99年度是20%當然還是算資格不符。 ... 育兒津貼的申請人稅率需未達20%,但我如何知道自己最近一年經稅捐稽徵 ... ... <看更多>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寶寶]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所得稅20%排富懶人包-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文章後,許多人對於所得稅率達到20%就不能領取托育補助與育兒 ... 歲長輩=>只要家庭年收入未達3178000元就可領========= 綜合所得稅率是按照所得 ... ... <看更多>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是多少錢 在 [寶寶]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所得稅20%排富懶人包-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更新:回文有人說雙薪家庭以最終核定稅率為主,如果因為僅單方收入超過20%可以去國
稅局申請「當年綜合所得稅核定通知書」再重新申覆後就通過了。
部落格有表格更新版: https://q82465.pixnet.net/blog/post/224263077
上次整理了【2019補助懶人包】從生育給付/生育津貼/育兒津貼(0-5歲)/托育補助/育嬰
留停津貼到幼兒園補助的條件與金額總整理,掌握0~6歲有哪些津貼可以領
https://q82465.pixnet.net/blog/post/218879349
這篇文章後,許多人對於所得稅率達到20%就不能領取托育補助與育兒津貼(排富政策)不
太明白,到底大約怎樣的家庭年收入可能領不到這些補助呢?
以下是粗略公式可以簡單估計是否有可能達到20%:
家庭所得未滿【1826000 + 雙薪家庭可加200000 + 未滿5歲小孩人數x120000 + (撫養未
滿70歲長輩+小孩)人數x88000 + 撫養超過70歲長輩人數x132000】元就可以安心不會被排
富。
(1826000已經包含121萬+夫妻個人扣除額88000x2+單人薪資扣除額20萬+家庭扣除額24萬
。以上以標準扣除額計算,如果有符合的列舉支出或別的扣除額則有可能再提高一些上限
。)
舉例:
單薪家庭育有1名未滿5歲子女,只要家庭年收入未達1826000+1x120000+1x88000=2034000
元就可領取育兒津貼或托育補助。
雙薪家庭育有2名未滿5歲子女與2名未滿70歲長輩=>家庭年收入未達2618000元就可領
雙薪家庭育有3名未滿5歲子女與4名超過70歲長輩=>只要家庭年收入未達3178000元就可領
=========
綜合所得稅率是按照所得淨額的多寡來分類的,年收入 - 免稅額 - 扣除額 - 特別扣除
額後才是所得淨額。
綜合所得淨額(元)稅率
0~540000 5%
540001~1210000 12%
1210001~2420000 20%
2420001~4530000 30%
>4530000 40%
年收入包含了薪資、利息、租金、獎金、交易等十項所得總和
免稅額每個人88000(<70歲) 或 132000(>70歲)
扣除額標準家庭是24萬(單身計算則12萬),列舉有可能更高
特別扣除額主要是薪資(夫妻各最高扣20萬,若年收入10萬則只能扣10萬)與每名未滿5歲
的幼兒有學前扣除額12萬(但若扣除後還達到20%稅率或收入達670萬則會取消此扣除額
...)
到底大約多少收入會達到20%所得稅率? 來做幾道數學練習題就會比較熟悉了。
(以下是以最簡單的標準扣除額值來算,實際上因為可能還有別的收入或特殊的扣除額,
例如房貸或身心障礙扣除額等等而多少會有差異。)
■ 雙薪家庭(夫妻年收入皆>20萬) + 1名未滿5歲小孩
夫妻年收 - 免稅額88000x3 - 標準扣除額12萬x2 - 薪資扣除額20萬x2 - 幼兒學前扣除
額12萬 > 121萬
→ 家庭年收入 > 2234000元就可能被排富
■ 雙薪家庭(夫妻年收入皆>20萬) + 2名未滿5歲小孩 + 2名滿70歲長輩
夫妻年收 - 免稅額88000x4 - 老人免稅額132000x2 - 標準扣除額12萬x2 - 薪資扣除額
20萬x2 - 幼兒學前扣除額12萬x2 > 121萬
→ 家庭年收入 > 2706000元就可能被排富
======以下是原本寫的,但請見更新,以核定稅率為準=======
然而要注意的是排富條款規定父母雙方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稅率均未達20%,故不管合併
或分開計算,只要有任一方超過規定之稅率即表示不符合補助標準。
雖然報稅時會取最划算的一式(夫妻所得合併計稅/夫薪資或所得分開計稅/妻薪資或所得
分開計稅)來繳稅,但只要其中一方的收入達到分開計稅20%稅率就不符合補助標準!。
我們來看看分開計算是怎麼算的:
■ 單薪家庭或單方收入特別高 有一未滿五歲小孩
以高薪者為納稅義務人:單方收入 - 免稅額88000x2 - 標準扣除額12萬 - 薪資扣除額20
萬 + 幼兒學前教育扣除120000 > 121萬
→ 單人年收入 > 1826000元 就可能被排富
因此不管是單薪或雙薪家庭,如果夫或妻其中一人所得超過了1826000元就有可能被排富
這也是為什麼單薪家庭在排富條款下吃虧的原因~
因為個人收入的天花板都一樣,但雙薪家庭最高(夫妻所得相近且都未達1826000元,且撫
養人數夠多的情況下)年收入可以逼近單薪家庭的兩倍才被排富。
======= 以上資訊有誤 ========
最後被排富的家庭也不要太過氣餒,畢竟達到20%稅率已經勝過大多數家庭了。
如果剛好在邊緣的話可以考慮自提勞退6%來降低所得,畢竟被排富的家庭無法請領0-2歲
的托育補助與0-4歲的育兒津貼,也沒有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假設0-2歲都送托嬰中心,就少領了6000x24 = 144000元托育補助
與2-4歲2500x24 = 60000元育兒津貼。
還好幼兒園補助沒有排富~
以上供大家參考,如果計算有誤歡迎留言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9.117.216.29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76741275.A.916.html
抱歉因為我也不是報稅專家>< 如果有什麼寫錯的地方請多多幫忙勘誤謝謝~~
我有扣40萬啊@@ 還是有哪裡沒扣到的
※ 編輯: q82465 (149.117.216.29 美國), 12/19/2019 16:52:58
因上一篇相關討論說夫妻一人達到20%就排富 但不確定怎麼算分開的稅 再研究看看
謝謝補充 原本的分開算法沒扣掉扣除額
======請見更新,以核定稅率為準=======
※ 編輯: q82465 (114.25.182.89 臺灣), 12/22/2019 06:17: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