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正的綠能和愛土地,是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的低碳精緻農業,甚至只要跟國外學習,更進一步可以達到低碳低排放的規格。真正的綠能碳平衡實踐者,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他們的努力付出,才是為了將台灣未來推向碳平衡的真正無名英雄。
今年因為疫情爆發的關係,台灣許多的精緻農業受到影響,我也開始在故鄉雲林一個一個的拜訪這些農民,傾聽他們的聲音和對於農業的願景。禮失求諸野,而正確有遠見的農業政策往往不是政府所推出,而是這些一步一腳印的農民為了生存所思索出來的。
就以雲林最大的花卉種植者,京品園藝的董事長陳國明先生為例,他從事農業產業三十幾年,因為看到農業的未來,必須要精緻化,所以才轉做花卉。他經營的地方在斗南靠近虎尾的地方,是雲林洋桔梗的盛產地。他把荷蘭、以色列的高效率、高投報的技術和設備移植到原先是花生、大蒜的農地裡,開始種起了高價值的洋桔梗,在掌握各種技術之後,他已經能夠成功種出沖繩同樣面積田地近兩倍的產量,跟日商共創品牌行銷。
原先他的洋桔梗錯過日本本地的產季,可以用物美價廉的方式銷售,但在疫情之後,運輸費用因為航班大幅減少,成本成長了六倍,外銷需求卻大量降低,原先的花卉都是用保鮮液,低溫冷藏的方式銷售日本,但因為疫情的關係,花價低於市場成本,就變成不能往外賣了,用能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方式來做經營。他和家人分工合作,開始在臉書、在網路上經營電商,直接把花卉組合賣給本地市場的模式,讓店家、家庭,能夠固定以美麗的桔梗花當作家中的擺飾,固定更換。
在疫情之中,陳國明董事長反而多了更多思考國家農業政策的空間,他希望不要用政治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產業,像是雲林的農地價格,跟日本種植花卉的農地價格相比,高過十倍,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農地,政府如果開放農地買賣,就會讓農地成為炒作的對象,而國外都會保護農地,增加自給自足的比例,而不是一昧地用綠能用地來取代農地,畢竟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是最低汙染、最有效率降低碳排放的方式。他也更希望雲林有類似台南的蝴蝶蘭園區,因為雲林也有很多台糖土地。
雲林也有民代跟台糖爭取大片土地用來做雜糧的種植,但大家都知道雜糧本來就是需要大片大片土地的農作物,但卻不會有很高的回收,同時也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土地既然是珍稀的資源,除了給建商、掮客之外,應該做更精緻的利用,為什麼這些珍貴的土地不是用來種植競爭力更高的蔬果跟花卉呢?甚至更有遠見的,用來作為如同荷蘭推動的低碳綠能農業的示範園區,提高綠色植物覆蓋率,增加碳匯(carbon sink)的功能與效果。我也很認同他的看法,畢竟將來世界的環保趨勢已經走向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單純靠綠電減排是無法解決未來的國際要求的。所以,國家的政策必須在這邊超前佈署把農業納入整個綠能政策的一環,將農業與精緻農業的碳匯都納入政策的考量中。
陳國明董事長也挑明了,現在台灣的農業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出口,這當然對農民有好處,另外一個是進口替代。我們要讓進口的進不來,那能怎麼辦,就只能靠競爭力贏過它,你看進口的東西,都不是從落後國家來的,紐西蘭的奇異果,荷蘭的花卉,美國的蘋果,這些高成本國家的農產品可以賣來台灣,就是因為他們可以機械化,工人輕鬆,成本才會降低。越南的花卉系統就是學習以色列跟荷蘭,都已經超過台灣了。台灣不往這個方向走,永遠都會受困於補貼補貼補貼上。
不要再說做農需要吃苦耐勞了,這是台灣的刻板印象,只要這個觀念在,就不會有年輕人來做,台灣的農業應該是聰明而有創意的,才會有下一代的新農人願意加入。
雖然台灣的農業科技在進步,但農業政策是退步的,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在國際間開疆闢土的農業冒險家,而不再是只能頂著烈日看天吃飯的被動者。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澄霖沉香味道森林館」介紹 專訪:張勇仁 講師 關於: 園區目前「免費入園」。佔地約5.8公頃,為國內最大的沉香景觀日式造景。園區整體以日式禪風的簡約典雅為主軸,擁有一大片景觀生態池,庭園中種植多達80多種樹種可供觀賞。 品牌理念: 從源頭開始投入沉香樹的復...
綠能農業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源轉型支持者的葬禮可以怎麼設計?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最近我阿公離開人世,因此一週內往返台北彰化數次,參與各種繁瑣儀式;尤其身為長孫,一些傳統習俗又對我有特別要求,算是見證台灣傳統文化的細緻複雜。
就我的理解,我阿公是個節儉持家、不隨意揮霍金錢的人,他應該是不會希望生後有那麼多隆重的儀式,或者住進要價幾十萬的靈骨塔位的;不過畢竟他臨終之際已經沒有言說的能力,我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真正的心意是甚麼。這也讓我想到,我最好在生前、頭腦清醒的時候把自己對於生後之事處理上的大原則給寫下來,這樣大家都知道我的本願是甚麼,喪禮處理起來也會比較方便。
紀念活動:簡單零廢零空污 在世者相聚敘舊才是重點
關於死後的紀念活動,我認為以簡單、只辦一次、方便多數人參加的時間地點為大原則。千萬不要燒任何東西,害親朋好友、後代子孫多吸幾口廢氣;會場要準備飲食茶點亦可,但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和杯具、以蔬食餐點為佳。
死後的紀念活動主要是讓生前認識的親朋好友和後代子孫相聚敘舊,所以甚麼宗教儀式就不必辦,下跪、嗑頭之類的動作不要出現,法師、牧師、師父、神父甚麼的也不必請(不過如果有需要是可以找團體諮商師幫大家做適當的專業協助)。除了上開原則之外,要用追思會、能源轉型研討會、甚至是唱卡、派對的形式辦活動,我都沒意見,在世者有盡興且健康地釋放情緒即可。
骨灰處置:應該推廣「綠能葬」文化,讓骨灰撒在太陽能板或離岸風機底下
我遺體的處置和前述的紀念活動可以分開舉行,死後盡早火化,待行政程序備齊,就以「綠能葬」的形式,將骨灰植存或海拋於綠能電廠中。
不過「綠能葬」這個觀念現在顯然還不存在於台灣當中,所以底下是我針對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讓殯葬文化也配合轉型的一些淺見:
幾年前,有發生過政府計畫墓地附近規劃太陽能電廠,而引起能源轉型唱衰者見縫插針造謠攻擊的情況。不過只要未來有夠多的能源轉型支持者大聲說出「我死後骨灰就是要放在太陽能板或風機底下」,並由公部門帶頭讓「綠能葬」變成潮流,需求一增加,說不定未來殯葬業者還會主動在民營墓地上規劃太陽能板呢!
那麼,要如何在不過度更動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的情況下,推動「綠能葬」的概念呢?目前我想到的是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19條,劃設一片公有綠能電廠用地為骨灰拋撒/植存區;有興趣綠能葬的人在死後骨灰就像一般樹葬一樣,撒在電廠土地上,而處理骨灰所支應的相關花費則用做綠能電廠維運、更換設備、擴建機組等用途,以符合對加成性原則(注)有嚴格要求的客戶。
離岸風機的部分則跟一般海葬無異,只是骨灰海拋區域規劃在風機附近而已。未來如果相關需求提高,民間業者亦跟進這種觀念,政府可再視市場情況修法,允許綠能發電業者、綠能售電業者和殯葬業者合作,推出諸如「綠能葬後,後代子孫買該電廠綠電可享有20年電價優惠、並免費做能源管理服務」之類的方案。
(注:加成性原則(Additionality)意即任何綠能相關政策或資本投入,都必須對綠能裝置容量的成長有淨效益。)
另外,骨灰其實是非常適合做為肥料的,所以未來在推動農光共存型的太陽能電廠時,結合綠能葬也會時極佳的選擇;自己的遺骨能成為茲養未來世代的糧食,這可說是循環經濟的極致,更可以舒緩綠能、農業、殯葬三種土地利用的競爭問題,是當前全球環境危機下值得推廣的觀念。
當然,如果在我身故的時候,綠能葬還存有適法性疑慮,樹葬、花葬等傳統環保葬也是我可以接受的。
總之,希望我死後親朋好友和後代子孫能盡可能按照本文簡單提出的大原則,處理我的後事。而能源轉型的支持者除了生前購買綠電之外,也可以想想怎麼建立一個有利於轉型的殯葬文化,以期死後也能貢獻於能源轉型當中。
♡
綠能農業 在 陽光綠屋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各位早安~~
#大家連假都去哪裡玩呢?
小編發現了一個太陽能新景點唷!!
一起跟著小編放入旅遊口袋吧😆😆😆
#亞洲第一座太陽能教育休閒農場的雲林縣麥寮鄉座晁陽綠能體驗農場,農場內除多項首創的「食、農、環教」場域,更有超級浪漫的花田菜園、以及特有貓菇水餃及風味絕佳的風味餐、野菜料理,一連串的春節活動,成為 #雲林必吃、必玩、必體驗的景點。
--------------------
💡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官方網站隨時更新
https://www.mrpv.org.tw/index.aspx
💡請訂閱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28hldmdDHV5rKftcxTNMw/videos
#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
綠能農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澄霖沉香味道森林館」介紹
專訪:張勇仁 講師
關於:
園區目前「免費入園」。佔地約5.8公頃,為國內最大的沉香景觀日式造景。園區整體以日式禪風的簡約典雅為主軸,擁有一大片景觀生態池,庭園中種植多達80多種樹種可供觀賞。
品牌理念:
從源頭開始投入沉香樹的復育,以「無毒、無農藥、無施肥」的自然農法培育沉香樹,更堅持以永續、友善的態度尊重萬物,開發沉香優良產品為目標,不斷追求技術的精進和概念的創新,提升台灣綠能農業的產值;並秉持「自然、健康、養生」的信念,期望將原木最純淨的香味帶入大眾生活之中。
澄霖製作每件產品如同做給家人一樣的心,就是希望給您最好、最健康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nyB568NuTc/hqdefault.jpg)
綠能農業 在 李進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未來四年,我們規劃以「建構穩健的財政秩序、運用智慧科技推動農業4.0、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永續環境經營、貼近人心的社會福利」五大願景,打造更美好的新雲林!
穩健的財政是推動各項建設的根本,2015年初接掌縣政之初,縣政舉債最高近50億,三年多來我們堅守財政紀律, 不僅建設福利未受影響,償還將近16億元,將負債比由接近上限的49.87%下降至39.18%,讓雲林縣脫離列管名單,更在民進黨的前瞻建設中獲得百億元經費支持,例如落腳虎尾的國家級布袋戲傳習中心、北港滯洪池、雲林溪掀蓋、台西綠能專區等,未來我們仍堅持絕不債留子孫,強化財政管理、建立秩序。
身為農業首都,未來將推動農業4.0,以智慧生產、數位服務模式,不僅要安全生產、提高農業產值,更要將生產、行銷和消費者納入系統管理,推進建構完整農業產銷儲藏及運送系統,解決天然災害、產銷失衡、人力短缺及資源欠缺等問題,也要爭取國土規劃用地受限補償及對地綠色補貼。
除了農業,我們更要拚經濟,邁入綠能、農業雙首都2.0進階版,引進綠能及高齡健康產業,要搶攻新興產業大餅,同時也要開闢新工業區,招商僱工以增加就業、將人才留在家鄉。
而在環境面向上,以永續經營為努力目標,不論是垃圾、水污及空污,我們在虎尾建立的全國第一座機械處理設備MT已於今年10月1日開始運轉處理一般廢棄物,目前可去化的垃圾量約1日100公噸以上,逐步朝向達到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之目標。空污上縣府祭出源頭減量、管末加嚴、季節限定嚴格管控監測,另在濁水溪揚塵問題在中央的綜合治理下,今年東北季風監測已初見成效,環境的永續經營是我們在對家園維護、土地使用的一貫堅持,也是未來的施政方針。
而最重要的社會福利,不管是老人、小孩或弱勢團體,未來政策都要更貼心,三年多來,縣府已經成功開辦88處長青食堂,讓長者有個安全健康的用餐及社交環境;二年來長照服務也已佈建25個A級單位、115個B級單位及70個C級單位,未來持續推展長照關懷服務,健全老人及弱勢團體服務體系。此外,在孩童教育上,縣府更要推動非營利準公共化幼兒托育中心,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也要讓孩童健康快樂成長與學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6wgpThg210/hqdefault.jpg)
綠能農業 在 李進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雲林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未來四年,我們規劃以「建構穩健的財政秩序、運用智慧科技推動農業4.0、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永續環境經營、貼近人心的社會福利」五大願景,打造更美好的新雲林!
穩健的財政是推動各項建設的根本,2015年初接掌縣政之初,縣政舉債最高近50億,三年多來我們堅守財政紀律, 不僅建設福利未受影響,償還將近16億元,將負債比由接近上限的49.87%下降至39.18%,讓雲林縣脫離列管名單,更在民進黨的前瞻建設中獲得百億元經費支持,例如落腳虎尾的國家級布袋戲傳習中心、北港滯洪池、雲林溪掀蓋、台西綠能專區等,未來我們仍堅持絕不債留子孫,強化財政管理、建立秩序。
身為農業首都,未來將推動農業4.0,以智慧生產、數位服務模式,不僅要安全生產、提高農業產值,更要將生產、行銷和消費者納入系統管理,推進建構完整農業產銷儲藏及運送系統,解決天然災害、產銷失衡、人力短缺及資源欠缺等問題,也要爭取國土規劃用地受限補償及對地綠色補貼。
除了農業,我們更要拚經濟,邁入綠能、農業雙首都2.0進階版,引進綠能及高齡健康產業,要搶攻新興產業大餅,同時也要開闢新工業區,招商僱工以增加就業、將人才留在家鄉。
而在環境面向上,以永續經營為努力目標,不論是垃圾、水污及空污,我們在虎尾建立的全國第一座機械處理設備MT已於今年10月1日開始運轉處理一般廢棄物,目前可去化的垃圾量約1日100公噸以上,逐步朝向達到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之目標。空污上縣府祭出源頭減量、管末加嚴、季節限定嚴格管控監測,另在濁水溪揚塵問題在中央的綜合治理下,今年東北季風監測已初見成效,環境的永續經營是我們在對家園維護、土地使用的一貫堅持,也是未來的施政方針。
而最重要的社會福利,不管是老人、小孩或弱勢團體,未來政策都要更貼心,三年多來,縣府已經成功開辦88處長青食堂,讓長者有個安全健康的用餐及社交環境;二年來長照服務也已佈建25個A級單位、115個B級單位及70個C級單位,未來持續推展長照關懷服務,健全老人及弱勢團體服務體系。此外,在孩童教育上,縣府更要推動非營利準公共化幼兒托育中心,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也要讓孩童健康快樂成長與學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MARxoj9dJ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