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JC財經觀點版主 王怡人 Jenny 主題:先覺出版《閃電崩盤|一兆美元的真相!全球追捕,史上最神祕的金融罪犯》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am-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1.22 #News98 #陳鳳馨 #FlashCrash #收藏好書:先覺出版...
網路成癮事件 在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用了遠傳讓我好安心❤️【遠傳親子寶貝方案】
👍149方案.輕鬆少負擔 👍親子聯繫超省心
.
又到了9月開學季,我們選擇了【遠傳親子寶貝方案】149方案,輕鬆申辦又少負擔,平常孩子上學在外聯繫更方便省心,2G的流量也超夠用,防止孩子網路成癮的資費設計,就不需要每天施展我的獅吼功叫孩子關閉網路囉,遠傳親子寶貝方案真的幫了我一個大忙!
.
像今年春天有一次我明明在大門口等甫甫,沒想到甫甫跑到後門等我了,兩個人遲遲等不到對方真的好心急,好在現在用手機聯繫,以後就不會有這種烏龍事件.....
.
使用了149親子方案,☑擁有網路2G流量,☑網內無限通話,可以說是無敵划算,CP值高到爆表了,而且貼心的是,流量用完之後☑1Mbps輕量吃到飽還可以傳遞LINE訊息,或是上FB也非常足夠,在與家人的聯繫上還是可以順利進行,這點是可以100%完全放心的!
.
我們家鏞鏞甫甫是3C小宅男,假日的上網需求更高,所以我選擇+149升級週末全速飽,只要月付298,就能盡情享有3飽,☑看影片玩遊戲通通不受限,以及☑網外20分鐘,可以說是全包式的網路通話享受,孩子的溝通與休閒需求真的是大滿足啦!
.
而且我發現因為流量的限制,可以防止孩子網路成癮,練習自我控管使用量,孩子會告訴自己要節制一點,以免彈盡援絕,也更進一步學習約束、更加成長,無形中創造良好的親子互動模式,簡直就是育兒好幫手啊!
.
一個好的方案,可以陪伴孩子好幾年,真心覺得【遠傳親子寶貝方案】149方案,非常適合國小、國中學生使用,親子聯繫輕鬆無負擔,爸比媽咪不用擔心孩子放學找不到人,一通電話就能確保孩子的安全,孩子休閒育樂也能盡興不傷荷包,實在是太推薦啦!
.
🎉【遠傳親子寶貝方案】#開學必備$149輕速上網飽+網內講到飽,一起分享給你:
https://fetnet.tw/dZjBKq0GBQ
.
✅來看看我的文章小筆記:
https://weantiffany.pixnet.net/blog/post/69767472
.
遠傳電信
#遠傳電信 #親子寶貝方案 #開學必備
網路成癮事件 在 耳朵書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翻譯文
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翻譯成繁體中文分享。
原文作者為Y-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標題: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
我們都很常聽到這句話:「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但我小時候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想,講這句話的人是真的在抱怨生命的有限性嗎? 所以把壽命延長十倍,我們就不會再有「人生短暫」囉?
很顯然這樣的假設性問題沒有人能回答,於是我當時就停止探索這個問題,直到我長大,直到我有了小孩。
我發現小孩給了我答案,答案是生命真的很短。
/
有了小孩以後,她向我展示了看待時間的全新角度。看待時間不該是一個無限延伸的時間軸,而是切割成零散的片段。
假設你有個兩歲的小孩,同時你又是一個擁有正常工作的上班族,扣掉那些你回家很累滑手機,以及他玩了一整天八點就睡這種無實際互動的天數。
你真正能與小孩相處的時間,一年只有52個週末。
又,假設聖誕節老公公只有在小孩3-10歲才存在,意味著你最多只能再陪她經歷8個有聖誕老公公的聖誕節。
這個8不多,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
不管壽命是一百歲還是延伸個幾百年,這個8都是固定、有限的。
我發現,生命的短暫並不是來自於壽命的長短,而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軌道單方向的快速行駛,會重疊的部分,只有短短的幾年。
對小孩來說,從她誕生的那一刻,我們相處的時間就開始倒數。
對爸媽來說,從我們誕生的那刻,就開始倒數,反過來也是。
所以,生命真的很短暫,但然後呢?
/
【避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對我來說,除了就字面意義上的把握時間以外,另一層涵義是,我們應該試著消除掉那些浪費時間的廢話 。
哪些事情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
冗廢的會議、毫無意義的爭執、官僚主義、處理他人犯的錯誤、擁塞的交通、會帶給人罪惡感且心理成癮的無益消遣。
這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會以兩種方式進入你的生活,要嘛強制進入,要嘛欺騙你。
我們先講強制的這種,通常是工作。大部分的人無法避免工作,大家都需要錢,錢才能維持生活的火車頭繼續前進。
但,工作的價值一直在變,方式在變,你可以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做小幅度的調整,讓自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生命。
例如,大型組織或傳產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在無意義的會議,以及花很多時間在蓋章、確認,蓋章,然後更多的確認的時間黑洞裡。
只要你有意識的,把「不浪費生命」的優先次序放在金錢與名聲上面,總是可以找到機會不用做這些冗事。寫幾支小程式,或者是趁疫情提議線上會議,這些都不是大變動,但你可以有意識地拿回時間的主導權。
如果你是自由業者或者小型公司,你可以從那些有毒的客戶下手,減少與他們的交流,甚至軟性拒絕合作,你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價值遠大於你從他們身上賺來的收入。
強制型的浪費人生還算好處理,比較麻煩的是騙你上鉤的這種。更糟糕的是,你不是迫於生活,而是你主動選擇了浪費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網路上與酸民吵架。
當人被攻擊的時候,會本能性的保護自己。但是,就跟想吃薯片、想要從眾的本能一樣,這種心理反射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了。事實上,在網路上被攻擊的時候,最好不要花太多時間捍衛自己,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就是「奪走」你的生命,也就是你最寶貴的時間。
想通了這點,你的回應也會跟著不一樣。
在網路上和別人筆戰算是偶然事件,有一種更容易讓人無意識下浪費時間的:各種科技的副產品。
所有商品存在的目的都是在爭取我們的注意力,包括現在手上拿著的這個手掌大的小玩意兒,這意味的我們要花加倍的心力,才能夠避免科技、物質成癮。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真的想要花時間在這個東西上面嗎? 我是不是應該要做更重要的事情?
但,什麼是重要的事情?
/
【重要的事情】
有極少數的人很幸運,他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喜歡數學或照顧小動物,並且花很多時間在上面。
但多數人的生活都混雜了各種有用與無用的事情,最後才慢慢地學會區別他們。
「區別什麼是重要的」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困難,因為在國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時候,獲得同儕認同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當你問一個大人,如果能回到過去,跟國二的自己說說話,多數人會說他們希望當時的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所以,如果想知道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就問自己:「有哪些事情,十年二十年後的你回過頭來,仍然會覺得重要?」
重要的事情,不會因為時空背景而改變。
重要的事情不見得是「重要」的事情,它很可能就只是和朋友喝杯咖啡,聊聊生活,或者抱抱身邊的人。即使只是這樣,你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生小孩的一大好處是,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當你盯著手機時,他們會抓著你的袖子說:「來陪我玩嘛」。 十年二十年後,你仍然會覺得放下手機,與身邊這個小可愛說說話是件值得的事情。
/
【生命的短暫是什麼模樣?】
生命的短暫是,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某一刻突然消失了。
你總是認為有天你會寫本書,你會去爬某座山,你會開始學寫程式,然後下一秒窗戶突然關起來,再也沒有機會。
身邊有人離世,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多陪她一點,有時候我覺得他仍然在我身邊,而母親也以她過去慣有的安靜陪伴方式,鼓勵了我的這種幻想。
但這終究只是一種幻想,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犯下這個錯誤的人。
避免被這扇關上的窗戶嚇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意識到它。
我指的不是病態地提醒自己死神站在肩膀上,而是把事情反過來看,想做什麼就立刻去做。不再等待哪天有機會再寫書,不再等待哪天再去爬山、探望母親。
你不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該等待,you just don't wait,不要等,現在就去做就對了。
對於我的母親,我感到難過的不只是我想念她,更多的是,我常在想我們原本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然而我卻沒有。
我的大兒子現在七歲了,有時候我會想起他三歲的模樣,回憶把我帶到過去的時候,我沒有任何遺憾,至少我們度過了一個父親與三歲孩子最佳的時光。
把那些浪費生命的事情最小化,不要等到有機會才去做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時間,做重要的事情。
----------------------------------------------------------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圖片來自義大利插畫家 Davide Bonazzi
網路成癮事件 在 豐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JC財經觀點版主 王怡人 Jenny
主題:先覺出版《閃電崩盤|一兆美元的真相!全球追捕,史上最神祕的金融罪犯》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am-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1.22
#News98 #陳鳳馨 #FlashCrash
#收藏好書:先覺出版《閃電崩盤|一兆美元的真相!》https://bit.ly/3oKFHqt
一個賺錢成癮,卻不愛花錢的操盤天才,如何以一人之力撼動美國金融市場,成讓全球財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閃電崩盤」?
在這噬人的逐利場上,他究竟是金融犯罪的主謀,或只是幕後操盤高手的替罪羔羊?
2010 年 5 月 6 日星期四,全球金融市場無預警瞬間直墜,道瓊指數在 5 分鐘之內暴跌 600 多點,市場瞬間蒸發了一兆美元,創下歷史性的紀錄。全世界財經專家、政府官員、調查單位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015 年 4 月,倫敦期貨交易員納凡德.薩勞在爸媽家遭到逮捕,有關當局聲稱他就是閃電崩盤的始作俑者,美國政府要求將他引渡至國內受審,最高可求處 380 年的刑期。嫌犯落網原本值得慶賀,然而這起逮捕事件卻引發了軒然大波。
如果美國政府說的是實話,為什麼花了這麼多年才採取行動?為什麼之前所有的官方調查報告,皆未懷疑有人在操弄市場?所謂的「罪魁禍首」又是怎麼騙過所有的交易程式、演算法和人工智慧?難道一個人光靠著個人電腦和網路連線,就可以顛覆世界,引發這麼大的災難?
獲獎財經調查記者范恩以高潮迭起的敘事,層層揭開這起金融史上最受爭議的神祕事件,犀利點出在 10 年後的今日,科技突飛猛進,全球金融體系卻更加脆弱。而在追求獲利的戰場上,注定輸給交易程式的散戶,未來還可能面臨更加嚴重的衝擊,我們準備好了嗎?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網路成癮事件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支影片是黃標嗎?#對這支影片是黃標
如果你覺得它不應該被黃標
歡迎留言 #ItDeservesGreenMark #這應該綠標
和我們一起協助 YouTube 建立一個更完善、更精準的AI判別系統!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內含防偷拍技巧 #還有不是偷拍的偷拍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16 偷拍者的動機
02:52 越來越容易的偷拍
03:56 我們可以怎麼保護自己?
05:28 不是偷拍的偷拍
06:09 「偷偷側拍」沒有侵犯隱私
06:59 「偷偷側拍」讓人不舒服
08:08 我們的觀點
09:21 提問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轟天雷、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窺視症-維基百科:https://bit.ly/2WSgM8t
🔸偷窺的心理
→「不要叫我變態、癡漢––請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張麗君 諮商心理師撰:https://bit.ly/2OR7Vj1
🔸事件敘述
→受害者臉書發文:https://bit.ly/2WNyAl1
→嫌犯臉書道歉:https://bit.ly/2WSfvhH
🔸覺得偷拍沒什麼的想法
→Dcard-干粉頭屁事:https://bit.ly/3fX6AmD
🔸女生感覺很不舒服的心理敘述
→Dcard-南部的女孩們注意:https://bit.ly/32OsiFK
→Dcard-台男到處亂偷拍,能夠反制的方法?連署?國外日韓皆會被關,臺灣無明確法律制止:https://bit.ly/2WR0PPS
→ PTT[問題] 被認識不熟的男生偷拍背影:https://bit.ly/2ZUTHUz
🔸偷窺者心理狀態的描述
→愛瞄事業線 算不算偷窺狂?:https://bit.ly/2OOtwIU
→不要叫我變態、癡漢––請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https://bit.ly/3hvKjwz
→偷拍女同事上廁所,到底能得到什麼?....關於「性變態」你應該要了解的事:https://bit.ly/2ZUpqVQ
→性侵議題的 B 面:我偷拍,但沒有人一出世就是變態 - 女人迷:https://bit.ly/3ePNe1y
🔸成癮、心理疾病的介紹
→窺探:暗地尋樂的偷窺狂 - 失落戀花園 :https://bit.ly/3fXA4Rg
→偷拍女同事上廁所,到底能得到什麼?....關於「性變態」你應該要了解的事 - 良醫健康網:https://bit.ly/39pmHan
→防範的方法:https://bit.ly/32LGTBT
→偷拍-防偷拍-我該怎麼辦-高科技攻防戰:https://bit.ly/39pmMuH"
【 延伸閱讀 】
→偷窺──什麼是刑法的窺視罪 - 法律百科:https://bit.ly/39mSDMg
→什麼是肖像?什麼是肖像權?被拍下照片並放到網路上,可以請求賠償嗎? - 法律百科:https://bit.ly/2WUlBOO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網路成癮事件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校園轉台運動擴大 媒體自律還有收視率? (00:45)
✭【 動眼看熱鬧 】美國止痛藥使人成癮 賽克勒家族隱藏秘密 (09:37)
✭【 世界都在看 】流浪大師引全民瘋狂 爆紅的背後發人省思 (16:03)
✭【 漏網東西軍 】汶萊石刑處死同性戀 酷刑侵人權全球撻伐 (22:20)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很少將發生在台灣的事件拿來做主新聞,主要是台灣講國際新聞的版面己經夠少了,我們再衝進去講,失去了當初做這個節目的初衷。但這次台大政大有學生發起要抵制台灣一家新聞台,以及NCC對其開罰引發的爭議,我覺得寰宇漫遊應該要討論,因為這是目前很多民主國家都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面對躲在言論自由這個大招牌後面的假新聞。
這次假新聞討論,我採廣義的假新聞定義,很假的假新聞,把事實灌水後的似是而非新聞,查證品質很差的劣質新聞都在內。假新聞對社會最大的傷害,是造成一個社會對事實有不同的認知,明明是隻貓熊,但有些人說它是貓,有些人說它是熊,結果到後來就是大家不但對貓熊的定義很困惑,連貓跟熊到底應該長怎樣都要爭論不休。因為連簡單的事實都無法達成共識,就很難進一步就複雜的議題來做進一步討論,民主制度最需要的異中求同就沒有機會了。
民主國家打擊假新聞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你很難又要打假,又不損害言論自由。
不是只有台灣政府有這個問題,連有長久以來保護言論自由的傳統,但對仇恨言論卻採重罰的歐盟都有這個問題。歐洲人權法庭定義:任何表達形式是用來散播,挑撥,宣揚仇恨,或將仇恨正當化的做法,都應與處罰。德國在2017年通過的社交網路強制法,就規定累犯仇恨語言跟假新聞是可以被罰到五千萬歐元的。但德國這個法律也被批評,比如媒體因為怕被罰就把合法言論也刪了,還有人認為判定言論是否合法應該是法官的事,怎麼可以交給社群媒體的小編來決定?在英國有個YouTuber因為開玩笑教女朋友的小狗做納粹式致敬,加上反猶太言論就被判刑了,很多人也覺得太過火。
在美國,由於社會的極端對立,政府想要用任何形式管制言論幾乎己經不可能了。只能靠民眾自己來。在川普上台後,美國自由派學生也曾發起在校園裡抵制右派人士到校園裡來演講,說這些極右派的言論是種族岐視,散布仇恨語言,極右派人士只要一上台,自由派學生就用各種噪音,讓他不能開口講話,把他轟下台。右派就是用妨礙言論自由來反擊這些自由派學生。效果好極了,不但右派講的振振有辭,連自由派裡也有很多人呼籲,校園應該要鼓勵多元聲音,維護學術自由。美國總統川普上個月才宣布他打算要用行政命令,來要求美國各大學要保障不同言論的學生,都要有言論自由,如果有大學做不到的,就有可能因此失去聯邦政府的經費。表面上說是各種言論,但用肚臍想也知道他想保護誰的言論自由。本來抵制右派,但現在右派在校園聲浪比以前更大。
美國經驗告訴我們,你不喜歡他的言論,就叫他閉嘴的方式,只是讓他轉往地下,在暗地裡越燒越激烈,有一天一找到缺口就像火山爆發,不可收拾。就像我們這些美國的自由派,罵福斯電視台做假新聞,罵了幾十年,但越罵它收視率越好,最後選了個川普出來。
你抵制這個電視台,甚至關掉這個電視台,並不會讓看它的觀眾消失。
老實說,我在進入這個題目之前,我並不是這個結論。我也是採戰鬥立場,要嚴懲,要抵制。但是當我看了Foreign Policy 一篇以:“聯合國恨假新聞超過愛言論自由”這篇文章之後,我嘆了氣,改變了想法,因為我愛言論自由超過我恨假新聞,因為文中說的:和平的社會關係跟開放的言論自由是手牽手並存的。
https://foreignpolicy.com/2019/02/28/the-u-n-hates-hate-speech-more-than-it-loves-free-speech/#
但我懂,你看這些新聞,讓你吃不下飯。那就用具體的行動支持優質媒體。把你的收視率,點閱率,訂閱金給優質媒體,唯有讓優質媒體健康起來,才有能力去跟劣質新聞打仗。
我在打仗,打很久了。有時跟敵人打,有時跟長官打,有時跟同事打,有時跟觀眾打,最痛苦的戰場是跟自己打。
這次的琪斐大放送是我跟收視率大神的對話。我相信我的同業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同樣的對話。
我希望你看了之後,也來跟我們對話。
本周動眼神經選的是美國新鴉片戰爭開打,張嘉玲選的是中國一位流浪國學大師,如何成為網紅,又如何反應了當今的中國。
我們的新聞,不會對不起你,更重要的是,我不會對不起我自己。

網路成癮事件 在 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調查,24%青少年的家長擔心孩子沈迷網路卻難以管教,且常發生管教衝突。有感於此,亞洲大學網路成癮防治中心及心理系在衞福部和國教署補助經費和朱雲龍教授 ... ... <看更多>
網路成癮事件 在 全球失控... 追蹤「網路遊戲成癮症」| 華視新聞20180901 的推薦與評價
沉迷 網路 、在網咖猝死,類似的 事件 近年來層出不窮!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天連續玩電玩、沉迷 網路 超過十二小時、達一年以上的「 網路 遊戲 成癮 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