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系列演講(直播網址請參閱8月24日貼文)
配合《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主辦單位安排系列演講,除了介紹展覽相關的主題與文物故事外,也邀請國內從事文物科學分析相關的專家分享經驗,讓大家對文物/藝術品的科學分析有更多認識。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9樓科普資源中心大學堂
※本系列講座因防疫考量,採報名制,人數以40人為上限;若活動因疫情調整,將另行公告。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Zzmv3
8/25(三)14:00-16:00
講題:《古物揭密— 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介紹
講者:陳東和,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演講內容主要介紹本展覽的策展緣由、展出內容與相關主題,並分享文物科學鑑識的經驗和背後的故事。
9/3 (五) 14:00-15:00
講題:您所不知道的文物故事—重新認識國立故宮博物院
講者: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9/10 (五) 14:00-15:30
講題:透視青銅器
講者:張莅,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博物館裡的古代文物,在和我們相遇之前,曾經有什麼樣的經歷和故事呢?除了一開始的製作和使用,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理解並且運用古物?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會使得古物面臨被改作的命運?以商周時期製作的青銅器為例,主要是用來當作祭祀的禮器。經過約兩千多年後,來到我們眼前的青銅器,有些被鏽層掩蓋,失去研究的線索;有些外表造型與眾不同,無法判斷和歸類。幸而現今的科學技術發展,以及考古材料的比對,使得我們有機會探索這些謎題。關於文物的過去,原來故事不僅止於做好的那一刻。
9/17 (五) 14:00-15:00
講題:用科學檢測探查古交趾陶匠師的秘密
講者:曾永寬,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在兩三百年前很多大陸移民遷移至臺灣,同時也把生活文化和工藝技術帶來臺灣,像是建築及建築裝飾等,其中用於建築裝飾的交趾陶就是從那時候延續到現在很精緻的技藝。葉王就是清朝末年臺灣很有名的匠師,有人讚譽他是臺灣交趾第一人。很可惜的,葉王他的技藝傳承失落了,臺灣後來又經歷日本治理,與對岸的往來曾經中斷一陣子,在那時期,臺灣的交趾陶匠師在缺乏材料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摸索嘗試各種原料和配方,也因此發展出臺灣特色的交趾陶。而我們嘗試回溯葉王的技藝,我們借助科學分析去瞭解他的釉彩配方以及用儀器透視交趾陶的內部結構。
9/17 (五) 15:20-16:20
講題:剝開油畫的洋蔥-奇美博物館的畫作檢測與應用
講者:李文元,奇美博物館修復師
內容簡介:
當我們在觀賞文物時,通常只會看到表面的樣貌,不過文物通常是透過工序繁複的技藝所打造,在研究或修復以前都需對其材料組成或歷史脈絡有廣泛的了解。而文物經過長時間的老化或後人修復干預,往往也藏有目視難以分辨的資訊,因此利用各種現代科技的檢測技術便成為當代文物保存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次講座將從修復師的角度說明西洋古典油畫的物質結構,並介紹奇美博物館「技術性藝術史」整合型研究的案例,期望為聽眾開拓更多觀看文物的面相。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缺乏 科學教育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又到了大學多元入學時節,備審資料、面試是能否錄取理想校系的關鍵,到底該如何在教授的場子裡,令這些大大們印象深刻呢?
掌握幾個原則,像是備審資料做到隱惡揚善,但絕不說謊。如果目標是錄取特定校系,那就盡可能的蒐集情報,放棄其他機率不大的選項,一開始是否選擇適合目標,對於最終成功與否的影響很大!
同時,備審資料和面試必須一起考慮,兩者代表一個人的不同面向,如果內容相互矛盾可就非常奇怪了!
#祝大家順利錄取自己的理想校系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延伸閱讀:
推甄前你不能錯過的7篇科普文章
https://pansci.asia/archives/57566
【特輯】科學教育科科科:為何我們不能是朋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7115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缺乏 科學教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素養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你真實感受過六級地震的威力嗎?
3/21台灣氣象那天,Maya在台灣科教館舉辦的「🔥 #在萬物相聯中對話─民生公共物聯網」特展,第一次完整經歷30秒大地震 "驚死人"過程,非常幸運⋯這場由 ✨ #氣象局長鄭明典 ✨親自導覽耶 !!!
一出來,Maya說:「我了老天呀!若遇到六級地震,自己跑都來不急,我們上次練習要用洗衣袋抓貓的招式,根本不可能行得通啊!」
過去這五六年來,不論是投資、技術,甚至科普相關,經常見到 #物聯網 這個詞出現。但物聯網是什麼?和生活有何相關?一般大人都不容易理解了,更別提如何和孩子解釋。
目前,正台灣科教館展出的這個特展,就是親子最好認識「物聯網」這個主題的好時機。承辦單位 #民生公共物聯推動小組 聚焦各種民生相關議題去深入淺出解釋物聯網概念,像「意外災害💀」、「空氣品質🌬」、「水資源💦」、「地震通報🌍」等。
大量運用「互動體驗」元素,讓孩子玩中學,正是本次展覽最吸引孩子眼球之處。最讓Maya百玩不膩也最有心得的,像是:🏡 地震屋、地震逃生遊戲、💈積木(後有影片)、電腦模擬遊戲、高倍數顯微鏡。
剛好這些東西與鰻爸工作領域息息相關,終於有機會具象去告訴Maya爸爸的工作是什麼?對我們家而言別具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 STEAM 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只存在於課本與考卷之中。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對知識與學習沒有興趣、缺乏動機。其實,對現代人而言,數學與科學,在生活中早已無所不在,這個展覽的主題與方式,就是一種可以有效提高孩子興趣的方式,值得有心的家長們參考。
-----------------------------------------
【展覽主題】在萬物相聯中對話─民生公共物聯網特展
【展出地點】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展出時間】即日起~5/9,5/10後推出線上展(無體驗互動)
官網:https://ci.taiwan.gov.tw/
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CivilIoTTaiwan/
#物聯網 #IOT #台灣氣象節 #鄭明典 #彭啟明 #STEAM #地震
#民生公共物聯推動小組 #台灣科學教育館
缺乏 科學教育 在 每月一星: 推動幼兒科普, 培養未來人才的大仁黃湃翔主任在國境 ... 的推薦與評價
在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有許多文化不利地區,這裡的學齡前小朋友常常缺乏基礎科學資源,讓他們可以動手玩科學,引發對科學教育的興趣。大仁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黃湃翔主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