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是測試伴侶關係的「期中考」】
這幾年,50歲以上大人「#灰色離婚」數量增加約一倍,不可諱言,這的確是引爆中年危機的小火花。專家建議,不妨趁機會認真思考,重新檢視並決定伴侶關係。
🌸加入大人社團LINE,實踐美好退休生活>https://maac.io/1upXv
⭐️訂閱美好生活報,30秒成為大人社團團友>>http://bit.ly/36EizjN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
「美國研究所幾年」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閒聊] 其實只要夠努力就能出國唸書-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如何申請美國研究所?必備文件、時程、申請幾間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優克教育顧問公司: 台北美國、英國留學代辦申請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問申請美國研究所GPA - 留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美國留學,如何選一所適合的研究所/program?】... - 彈途魚 ... 的評價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演講技巧] 用對的語言,說給對的人聽:看蕭美琴的 ALEC 演講
Presentality再次幫同學分享政治人物演講技巧。這次Andrew Yang 分析的對象是現任駐美代表蕭美琴 (Ambassador Bi-khim Hsiao)!
★★★★★★★★★★★★
這幾天看到網路上很多人稱讚蕭美琴在美國給的一場演講,是在 American Legislative Exchange Council 大會給的。Youtube 上還有完整的影片。
我就想要從一個英文撰稿人跟演講教練的角度,看一下她到底是哪裡講的好?
Ok, let’s go. First, the speech video itself: https://youtu.be/5ozMcauCjbs
★★★★★★★★★★★★
📌 連開頭都跟傳統台灣官員不一樣
她一開頭,就用一種很 personal 的方式回應主辦單位的介紹:
Thank you Karen for that kind introduction…
畢竟用人家的 first name,就感覺比較親切對不對?通常外交場合,都是用 last name 的。
★★★★★★★★★★★★
📌 而且她跟台灣大部分官員用英文演講的時候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她講話的時候,是看著聽眾的 lol。
你可能會覺得搞啥啊,講話不是就要看著對方嗎?但其實很多台灣官員可能是語文能力關係,或是沒時間把稿子弄熟,演講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盯著稿子的,所以跟聽眾的 connection 真的就會打折扣。
★★★★★★★★★★★★
📌 另外一個小細節,就是她的節奏。
台灣很多官員不只是唸稿,還唸的斷斷續續,不停的卡住,蕭美琴就不一樣,講的算是非常流暢,尤其到後半段整個進入一個很好的 flow。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英文好,但其實不完全是。我們也看過很多英文比蕭大使還要好的人,演講超級卡。
★★★★★★★★★★★★
📌 講「對的字」,給對的聽眾
第二個細節,就是她的用字遣詞。
我們注意這裡:
I’m so honored to be able to be here in person, to use this occasion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the so many outstanding freedom-loving legislators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還有這裡,講到主辦單位 ALEC 頒獎給蔡總統,她說:
It is also recognition for the freedom-loving people of Taiwan, and our determination to keep Taiwan free.
我們要指出的共通點在哪裡?
對,就是 “Freedom-loving”。
我在美國住十幾年,從大學到研究所到華府工作,周圍的朋友大多都是左派的,我不記得他們之中有任何人,任何一次,說過 “freedom-loving” 或甚至強調 freedom。這代表蕭大使真的很會對「對的人」說「對的話」。
她知道這群聽眾是美國保守派的,「自由」對他們來說是絕對的價值跟原則。所以一說完這段,就迎來熱烈的掌聲。
我猜今天如果蕭大使對的是左派的聽眾,她肯定不會一直提到這些字眼。
她也不忘用 “side-by-side” 的語法,來強調台灣跟美國的價值。很多台灣官員都只會制式的重複:We share with you the values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blah blah blah…
但蕭大使就做一點變化:
I often say that you are living in the land of the free.
We are living on the island of the free.
Good line,又迎來一些掌聲。
*Btw, 為什麼是 “land of the free” 而不是 land of free 或是 free land?因為自由的不是土地,而是「人」,所以美國人才會說 “we are a free people”。所以 “the free” 代表的其實是「自由的人」。
★★★★★★★★★★★★
📌 掌控敘事 (Narrative)
我們再來看一段非常不錯的:
We also believe that it is only in societies that resp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where true innovation can propel technology that advances human progress, instead of technology that is abused and used for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ling their people.
美國時常有很多的辯論:我們應該要把什麼項目放在第一?科技進步?經濟成長?還是民主價值?
我在美國唸外交時,幫我們上課的前官員也會說:「我們先不要硬推民主,而是先幫助這些國家經濟成長,之後他們自然就會變成民主國家。」
蕭美琴的這段,就是一個反向的論述:如果沒有言論自由,就不會有真正的創新,因為科技會被用來控制人民,而不是真的改善大家的生活。
這就是敘事 (narrative) 的重點:不是只是提供一大堆 information 給大家 (this is what most people do),而是告訴大家要怎麼去「詮釋」這些資訊 (跟我們時常在說的 “framing” 有關)。
絕大部分台灣官員出去演講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核心論述的,就只有提供一堆人家沒興趣也永遠不會記得的 information。
Can you spell B-O-R-I-N-G?
引用對方可以體會的經歷
講完一些硬一點的議題之後,她把話題帶到比較個人的層面:
I’m an ambassador now, I work in Washington, DC, but I used to be like you, I came from a legislature in Taiwan, I understand that all politics are local. And when we go back to our constituents, we wanna deliver on economic progress, we wanna deliver on the common values that we share.
說到個人經歷,突然感覺比較輕鬆,溫和對不對?這是一種非常好跟聽眾建立連結的方式,畢竟不是每一位外交官,都有跟聽眾同樣的經歷,所以她很會利用自己的強項。
但她這麼說,可是有目的:把聽眾的注意力帶到 “economic progress for constituents” 之後,她馬上用大家可以理解的數字,提醒聽眾台灣對美國「地方經濟」的重要性:
We’re in the State of Utah now, [Taiwan’s] size is only 15% the size of Utah, but we are the 8th largest consumer of 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orld.
然後還不忘轉換成人均的數字!
Which means, per capita wise, each Taiwanese citizen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nsumer — per capita wise — the second largest consumer of Ame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蠻厲害的對不對?但這樣還沒有結束喔!
★★★★★★★★★★★★
📌 需要完整分析的同學請留言「用對的語言,說給對的人聽!」。
還有, 快快訂閱Presentality,即時收到這些精闢分析!!!
圖片出處: https://bit.ly/3u6mHpL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哪一種低碳飲食死亡率最低?]
過去許多碳水比例跟死亡率的爭議,生酮派強調「極低碳 #高動物性脂肪跟蛋白質」,素食者則是「低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還有高碳水」,而生酮派認為素食者不健康,素食者認為生酮者不健康,究竟 #誰才是低死亡率飲食?
答案可以從今年四月發表在《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揭曉:這個研究是用 #日本人來進行大規模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分析死亡率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之間的關係。
比起過去以歐美國家為對象,此研究 #更適合亞洲人作為參考。其中納入了45-75歲,43008名男性和50646名女性日本人進行長達16.9年的追蹤研究。這個研究將蛋白質、脂肪的比例做積分, 分數越高表示碳水越少,蛋白質跟脂肪越高,分數越低表示碳水越多,蛋白質跟脂肪越少,其中動物性跟植物性的蛋白質/脂肪也有分開來探討。
‼️結果發現:
1️⃣動植物混在一起看,低碳飲食(LCD)與全因死亡率(all-causes morality)、心血管疾病(CVD)和心臟疾病的死亡率相關性呈現U型
➡️表示無論「高碳+低蛋白脂肪」或「低碳+高蛋白質脂肪」都會有較高的死亡率。
2️⃣那我們將 #動植物分開來,若單純看 #動物性蛋白脂肪計算的LCD積分,會發現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也呈U型
➡️表示不止「高碳+低動物性蛋白脂肪」有高死亡率,低碳水若搭配的是較高的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那 #死亡率也會上升。
3️⃣若單純看 #植物蛋白脂肪計算的LCD積分,發現與 #較低的全因死亡率、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死因 #呈線性相關。
➡️越低的碳水搭配越高的植物性蛋白質跟脂肪,死亡率越低;高碳水+低植物性蛋白脂肪,死亡率高。
⚠️結論:高動物蛋白/脂肪的LCD飲食方式和低動物蛋白/脂肪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都與 #較高的死亡率相關,而 #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脂肪的LCD與 #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等死亡率相關。
所以過去生酮飲食的研究 #會有錯覺好像很健康,是因為過去研究沒把動植物分開來看,若只看到「高碳水+低動物性蛋白脂肪」的結果,就會錯誤解讀成:「碳水越低越好+動物性蛋白質脂肪要多吃」,而事實上,低碳比高碳好是確定的,但是前提是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不能高,太多死亡率一樣升高,而真正能 #降低死亡率的是高植物性蛋白質跟脂肪。
為何植物性蛋白質/脂肪能夠降低全死亡率呢?
因為豆類食物的蛋白質有較少的甲硫胺酸,減少代謝產物對身體的負擔,也沒有高磷的問題。而且植物的脂肪通常富含「植物固醇」(Phytosterol)可以降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而不影響「高密度膽固醇」的量,另外也有 #抑制腫瘤和調節免疫的作用。(所以擔心乳癌的不要再問我豆漿豆腐了,吃肉都不怕了怕吃豆?豆類是抗癌食物第一名!)
而這樣的結果已被2018年《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期刊證實跟植物固醇可增加一群有益的腸道微生物,進而阻斷身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有關。
另外 #植物性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 α-亞麻酸)都跟死亡率和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 #風險降低相關。動物性飽和脂肪的壞處就不用贅述了,隨便在Pubmed 搜尋關鍵字都可以跑出一堆有害身體的研究。
所以生酮這種狂吃肉的低碳只會增加全死亡率,但素食者也要注意,如果是吃高碳水或是一堆加工食品(素料、百頁豆腐),這種過度加工的豆類製品的植物性蛋白質很低,一樣高全因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地球的生態系要維持平衡,草食性動物一定要多於肉食性動物,這是 #食物鏈的自然準則。身體的腸道菌生態系亦然, #植物性來源的食物多於動物性來源的食物,才能維持生生不息。
R2飲食,就是非常典型的高植物性蛋白質/脂肪、低碳水、低動物性蛋白質/脂肪的飲食,還加上了高纖維又杜絕過度加工食品。
這些研究雖然沒有做腸道菌的比對,但是可以發現,能夠有益腸道菌的飲食方式,的確就是最能夠降低全因性死亡率的飲食呢!
3年前我review腸道菌跟所有營養學的期刊研究結果,而創立了4+2R代謝飲食法,這幾年來陸陸續續出來的國際研究,也越來越證實我當初的假說跟推論完全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低碳低飽和脂肪高植物性蛋白質脂肪才是王道
Reference: AKTER, Shamima, et al. Low carbohydrate diet and all 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Clinical Nutrition, 2021, 40.4: 2016-2024.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場辯論後,到川普確診前這段時間,所做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高達53%,足足領先川普14個百分點(53%:39%)。真的假的啦~這個幅度也太誇張,我們再參考一下別的。
(10/11公布)美國ABC New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川普出院後做的最新民調,有54%的選民說會把票投給拜登,大幅領先川普12個百分點(54%:42%)。專門統計各家民調數據的Five Thirty Eight指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勝過川普10.4個百分點(52.2%:41.9%, 10/10數據)。另一個民調數據集合網站「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的網站顯示,從10月以來每一家主要民調公司統計出的結果,都是拜登遙遙領先川普,差距在5到16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不乏立場較為中間的The Hill和經濟學人。所以平均下來拜登的支持率領先9.8個百分點。(10/9公布)美國權威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做出來的結果是,52%的選民打算把票投給拜登,領先川普10個百分點(52%:42%)。
我們找了很多民調,可是只有很少數的說,川普領先拜登, 說很少數,是怕我們川貴人傷心,其實找來找去只有一個。 (10/5公布)英國《每日快報》聯手英美智庫Democracy Institute做的民調顯示,川普支持率在46%,小勝拜登1個百分點(46%:45%)。不過我還是註明一下,這個《每日快報》是英國的右翼八卦報,民主研究所的民調,也沒有被民調界公信力很高的538列入參考的近500家民調就是了, 所以現在大多數民調都顯示,拜登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川貴人當然不認為他會選輸啊,最近又在那邊「Fake news」、「Fake polls」喊來喊去,民調統統都是假的!這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先不要笑,川貴人說的是真的,4年前一直到投票日當天早上,民調都還顯示希拉蕊一定會凍蒜,《紐約時報》做了大半年的民調,到選舉當天早上,還在說希拉蕊有80%以上的勝選機會,結果最後被「逆轉」,搖擺州統統被川貴人拿下!2016年的民調,被很多人認為是「壞掉了」、「走鐘了」,完全無法反映出真實民意,今年隨著大選日逼近,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真的假的啊?這幾年來專家們一直試圖釐清,當年的「希拉蕊慘案」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總之過去四年民調專家就很努力的要找出,民調為什麼會跟開出來的票差那麼多,但真的非常困難,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我們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出幾個專家們認為可能的原因。
(一)手機的普及
還記得去年台灣不是在吵「手機民調要不要納入總統初選民調」嗎?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美國現在就跟台灣「人手一機」一樣,有時候還兩三機,越來越少人使用家用電話了,而且年輕人、低收入者以及少數族群,都只用手機而已;反觀年長者和白人族群,就會比較依賴室內電話。大數據分析網站《Datanami》就指出,25歲左右的年輕人看到不認識的電話,幾乎都會pass不接;但70歲的長輩們則是每通必接,因此這樣進行的電話民調就很容易往某一族群傾斜。
那用手機民調不行嗎?根據1991年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Telephon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91;TCPA),美國是禁止「自動撥號系統」打電話給手機用戶的,所以如果要打手機做民調,就必須派出「真人」撥號,這有多麻煩呢?數據顯示,你想獲得1,000個回答,就至少得隨機撥號2萬次,其中大部分是空號,因為手機號碼是私人的,根本不會刊登在電話簿上,這實在太勞民傷財了,很想幫做民調的人馬殺雞一下耶,你們辛苦了。
(二)沉默的多數
每次選舉我都很期待接到民調電話,但大多數美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可能是因為擔憂個資和隱私外洩,導致選民接電話不敢說出真實意見,或者是覺得,蛤~民調很久欸,老娘才沒空理你。1970年代左右,美國「民調回應率」(Polls response rate)高達80%,你只要打過去人家多半都會回答你,但是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2018年美國「民調回應率」已經暴跌到6%,等於你打100通電話就只有6個人不掛你電話、願意花時間跟你聊兩句,但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講真話。
像2016年的大選,支持川普的選民中,就有一群選前不願意表態的,或者在接受民調時故意說謊的,有些甚至不告訴鄰居他們其實支持川普。《Datanami》表示,這些選民會讓調查的結果失準2%到6%,6%很多欸,根本就是超出誤差範圍了。
(三)網路民調難
啊現在網路那麼發達,用網路做民調不就統統搞定了嗎?事實上恐怕剛好相反。數據顯示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有98%都使用網路,但偏偏這個年齡層的人最不愛投票,拿美國總統大選風向球:2018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雖然這群年輕人投票率比前一次大幅提高15.7個百分點,但仍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35.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鍵盤投手」,大家網路上搖旗吶喊超熱情,結果投票日當天大家都覺得不差我這一票。另一方面,你在網路上想填幾歲就幾歲,想變性就變性,別國網軍想來帶風向,也不是那麼困難,因此網路民調也非常容易失準。
(四)早期民調誇大
另一個大變數是「早期民調」的準確度很低,因為選民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瞭解候選人到底在幹嘛,但早期民調卻是媒體報導所仰賴的主要資訊來源,結果就是候選人拿來造勢、媒體見獵心喜誇大報導,進而影響到後續選民對候選人表示支持的聲量。例如看到拜登領先,那支持拜登的人講話就會比較大聲,因為他們是「主流」,反之支持川普的人,可能就會比較不敢表達意見,形成「沉默螺旋」。
「皮尤研究中心」也加碼解釋,事實上2016年的全國民調還算準確,(預測希贏3.3%最後贏2.1%),但美國總統大選是以選舉人票為單位,希拉蕊全國總票數高於川普也沒屁用,最後川普拿下所有的搖擺州,入主白宮。而選前的州民調也無法反映出搖擺州的真實民意,地方往往沒有全國性民調那種資源,四年前他們就忽略了在最後關頭,投給川普的搖擺選民數量,也沒有準確掌握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他們到底支持誰,種種因素導致了中西部上演「大驚奇」。還有就是民調公司往往有特定的政黨傾向,最後很可能導向「護主」的結果,讓民調不盡然客觀。
那這些問題2020年還會再重演嗎?老實說,有些變數還是很難避免,《紐約時報》就整理了,和四年前相比,哪些因素可能讓美國民調更精準或更失準。
更精準的第一點就是,搖擺選民減少了。
四年前民調失準的一大因素就是搖擺選民,但今年跟民調人員說:嗯~我還沒想好,的搖擺選民數量變少了,四年前的這個時候,大概還有20%的選民說他們還沒決定要投誰,或是打算投給小黨候選人,但今年這群人的數量只剩一半,而且其中支持川普的人也老早就表態,尤其是搖擺州的白人工人階級選民。
更精準的第二點是,選民教育程度的加權。
大家要有個概念,民調準不準確,完全取決於你抽樣有沒有做到「隨機」,也就是每個族群的意見都要被採納進來,但這真的非常難做到,最後很容易讓民調結果出現偏差。例如在美國,如果你跑去郊區教堂裡做民調,那幾乎可以篤定會獲得一個偏共和黨的結果;但如果你對大學生進行抽樣,最後很可能獲得一個偏民主黨的結果。另外的數據又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比較願意接受民調訪問,每個都是選我選我~而那些較保守、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他們的聲音就很難反映在民調上,所以如果你沒有按照「教育程度」來做加權,民調就會充斥太多年輕大學生的意見,導致結果偏向民主黨。先前民調機構都不怎麼重視教育程度對選情的影響,結果導致2016「爆冷門」。
有鑑於4年前的「教訓」,今年有越來越多民調機構,把選民教育程度的權重提高了,簡單來說就是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音量降低一點,把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音量調高一點,讓他們各自符合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今年從3月以來,美國各家民調機構做的幾十個調查中,已經有半數增加教育程度的權重,是先前的兩倍多(約20%)。
可能比2016年更糟糕的是,網路民調的增加。我們剛剛已經提過網路民調的準確度有待商榷,但過去幾個月來,越來越多機構採用網路民調的方式,比例佔地方民調總數的一半。他們採用的方法可能太過簡單,就是直接抓一群網路群組成員,然後再根據受訪者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加權,這樣的作法成本很低又很方便,但非常容易有樣本代表性不足的結果,而且最後民調可能左傾。 (最好的方式是結合電話民調和網路民調,例如AP/NORC/VoteCast的民調,電訪4萬人外加隨機抽樣11萬網友,結果可能較為客觀。
另一個可能不太客觀的做法是:請選民「回想投票」。
目前有越來越多投票機構採取這個方式,也就是要求受訪者回想2016年他把票投給誰,是希拉蕊還是川普呢?然後再依據他們的回答去做選舉意向的加權。這樣做可以讓民調數字看起來比較漂亮,也可以減少錯誤,但卻很難避免系統偏差,導致結果傾向某一政黨。再加上通常大家都會傾向回答,自己是投給獲勝的那一方,沒有人會想承認自己投給輸家嘛!再說這四年來誕生不少首投族,又有不少人往生,像是疫情導致那麼多人死亡,也有很多人搬到別的地方去,硬把2016年的投票意向套用到今年,恐怕不太合適。
所以這個民調到底是能不能看啊?你要是問我,我覺得就別看了 ,這是我們媒體想要預測選舉的結果, 或研究單位拿來做選民行為分析. 但一般選民還是把政策看清楚點比較要緊,你管別人怎麼投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民調失準
#選情霧茫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U0BYUBtyig/hqdefault.jpg)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Ep044 - fa+p 合寬建築+預景設計 主持景觀建築師:周書賢⠀
.⠀
離島前、離島中、離島後⠀
節目目前集中在離島中的人們⠀
而除了家族之外,吸引離島中的人們回來的理由並不多⠀
所以離島人也斷斷續續邀請了離島後的人們⠀
換句話說,回島上發展的人⠀
⠀
今天邀請到的是Kerry 周書賢建築師 ⠀
當年鼓勵光的觀察者,大詹學姊出國發展的就是Kerby老師⠀
老師是淡江建築畢業、賓大碩士⠀
畢業後進入國際知名的工程顧問公司AECOM⠀
幾年前,老師放棄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
決定用自己的力量為台灣的景觀建築盡一份心力⠀
如果大家過一陣子在澎湖、新竹等地方發現公共空間品質大躍進⠀
那應該就是a+p 合寬建築+預景設計規劃的案子⠀
⠀
其實我自己對老師決定開業這段比較感興趣,但是也希望透過這個機會了解一下對於離島這件事情的年代差異⠀
.⠀
#合寬建築⠀
#離島人⠀
#景觀
.⠀
經歷:⠀
- 台灣 fa+p 合寬建築+預景設計 主持景觀建築師⠀
- 台灣 AECOM台北辦公室首席 資深景觀建築師/助理董事⠀
- 台灣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兼任講師⠀
- 台灣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 台灣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兼任講師⠀
- 台灣 實踐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
- 香港 AECOM+EDAW HK香港辦公室 資深城市與建築設計師⠀
- 美國 賓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 台灣 淡江大學建築學士⠀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koZBsHO0MQ/hqdefault.jpg)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足足講了三個月的新冠病毒,我都覺得我長得跟病毒有點像了,這周琪斐大放送終於要談一個跟肺炎不相關的主題「水資源」。
這次的肺炎疫情點燃了全球石油戰火、引爆糧食危機,但其實「水資源」比兩個還要更早成為國際間的主要戰場,正所謂「石油誠可貴,糧食價更高。若為水源故,兩者皆可拋。」我覺得我的中文越來越好了,還落韻文耶。
最近一次的國際水資源爭議,就發生中國跟中南半島各國分享的湄公河。上個月美國氣候學家就抓包,中國在湄公河上游蓋了11座水壩,把原本該流到中南半島的水攔光光,導致下游的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河域,水位暴跌1公尺,創下50年來最低水位。
住在島國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河流必須跟鄰居公家用,鄰居多糾紛就多,例如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就一口氣流經10國,1992年,匈牙利和它的鄰居前捷克斯洛伐克,就因為水壩建設問題而鬧上國際法院,最後很難得地,以理性和法學解決糾紛。但萬一你的鄰居是胖虎,你跟他講道理,他回你的是拳頭,這事就難了。這次中國就被發現,在湄公河上游一口氣蓋11座水壩,用來儲水、進行水力發電,這一直備受爭議,因為這水壩到底攔住多少水,外界只能觀落陰;下游的國家有多少水用,也只能看中國臉色,「朕不給的,你不能搶!」你想想啊,你家明明有自來水管,但水龍頭卻放在胖虎家,你想洗澡還得去拜託他多給你一點水,結果他只給你一湯匙,還說「我已經盡力了」。
像這樣的鄰居你會不會很想把他巴下去?一定會嘛,但是在我們講到各國為了水資源巴來巴去之前,我們先來瞭解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有多珍貴。
地理老師說過,地表不是有75%被水覆蓋嗎?到處都是水,怎麼還會缺水?其實這些水,有高達97.5%是不能利用的鹹水,包括海洋還有像死海這種鹹湖或鹽井、鹽田,只有大約2.5%是淡水,但其中又有七成藏在冰山、冰河裡,看的到吃不到,我們實際上「可能」使用的淡水,只有區區0.8%。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這0.8%裡面,有九成是需要相當技術才能抽取的地下水,另外一成才是河川湖泊等的地表水,以及卡在凍土層和大氣中的水源,覺得數據太多很複雜沒關係,打個比方,你把家裡浴缸裝滿水,再拿個漱口杯往浴缸裡撈,浴缸裡的水就像地球上的水,但只有杯子裡的可以拿來飲用、發展農耕和工業,還必須全人類共享,這只是比喻而已喔!小朋友千萬不要真的去放一缸水,你真的要,記得說是凱莉教的。
好,截至2020年,世界上大概有78億人,足足是100年前的四倍多。一天下來,我們就要用掉100億噸的淡水,相當400萬座游泳池的水,400萬座是多少?啊,總之就是很多啦!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這張地圖中的深色區域,就是目前面臨極高缺水壓力的國家和地區。是不是很多,用人口來看是八億多人都缺水,我知道你在找台灣,台灣是灰色的,什麼意思呢,無數據的意思。為什麼無數據?你去問聯合國啊!聯合國還估計,到了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後,情況就會惡化到,分佈在50國的全球26億人口,都將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水資源已經那麼緊張了,還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保證乾淨無虞,而根據台灣的BF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疾病,有80%與水有關。人不健康,國家就一定窮,而且世世代代無法翻身。
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會缺水缺成這樣?
每天一睜開眼睛,洗臉刷牙就要用水,每個人平均每天需要喝3公升的水,但這是在你當阿宅,不動也不流汗的情況下。其他還包括上廁所、洗頭洗澡洗衣服,還有最近大家為了防疫勤洗手,都需要用水。根據自來水公司的數據,全台每人每日用水量,大約280公升,差不多是一個標準浴缸的滿水量。
地球上75%到90%的淡水,都流進農牧業,每生產1公斤的穀物,就要大約1000公升的水,以台灣來說,會有四成的灌溉水,回流成地下水,但也不是每個地方的地下水都能被抽取利用。
至於畜牧業更驚人,拿牛肉為例,每生產1公斤的牛排,需要耗費1萬5400公升的水。以一頭美國牛為例,平均需要養3年才能進屠宰場,3年來會吃1300公斤的穀物,而這些穀物又需要水去灌溉,加上牛本人要喝水,牧場和屠宰場也需要用水清洗,所以一頭肉牛從出生到變成200公斤的肉排,總共要用掉310萬公升的水。看到這裡,我決定每個月少吃一份牛排。
大約有一到兩成的淡水,用在工業。紡織業是農牧業以外,最喝水的行業,從退漿、精練、漂白到絲光,以及幾乎所有的染料都要用到水。冬天穿羊毛衫很暖對吧,不過每生產一磅的羊毛(454g),也就是差不多一件羊毛衫的量,平均就要消耗130公升的水,也就是你去超市買2公升裝的可樂,要買65瓶。而我們夏天愛穿吸汗舒適的棉布,耗水量更是其他種類的三倍。汽車製造也是耗水大宗,每生產一輛汽車大約需要15萬公升的水。
但是水不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嗎?的確,但不是百分之百都適合回收,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個技術回收工業廢水。至於農牧業,你是要農作物和牛羊再把水吐出來重複利用嗎,不然幾年前很流行尿療法……你先去試試,再回來告訴我效果怎麼樣。
總之呢,人類用掉的淡水,有九成是一去不復返的。
所以水真的很珍貴,那不夠用怎麼辦呢?各國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大家省點用吧?不是。是趕快去搶。
很多在河流上游的國家就築起了水壩,標準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結果當然就是外人拿著飛機大炮來討了。除了我們剛剛講到的湄公河,世界上的五大河流域,也就是非洲的尼羅河、印度半島的恆河、印度河、中東的幼發拉底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都已經出現嚴重的水資源競爭,今天因為時間限制,我們只講兩個。
首先我們來看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指的就是幼發拉底河跟底格里斯河,我小時候為了背這兩條河的名字,不知吃了多少棍子,對啦,我那個年代就是早餐配體罰。總而言之,這兩河源頭在土耳其,流過敘利亞、伊拉克,擦過伊朗後,注入波斯灣,下游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古文明搖籃,周杰倫的歌聽過吧?這幾個國家都聲稱他們擁有河流的使用權,但偏偏四國需求量遠超過兩河水量。
一開始伊拉克和敘利亞,蓋了很多水利設施,沒想到上游土耳其的水利設施後來居上,攔截掉幼發拉底河一半的水量,部分敘利亞的水利工程,甚至因此淪為蚊子設施,毫無作用。像1990年土耳其「阿塔圖克」大壩蓄水期間,就導致幼發拉底河直接斷流了整整9天,但土耳其是北約成員,敘利亞只能在心裡罵髒話。
接下來我們來看,位於非洲的世界最長河「尼羅河。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但各國為了怎麼用水吵了幾十年,甚至差點打起來。早在1929年殖民時期,英國和埃及簽訂「尼羅河條約」,規定沿岸國家不能做出任何讓水量減少的行為,只有最下游以農立國的埃及,可以全權使用河水,不過後來其他國家覺得不公平,他們也想用尼羅河灌溉發電啊,就多次向埃及抗議條約不公,各國多年來紛爭不斷。到了2011年,主要支流「藍尼羅河」的發源地衣索比亞,開始興建大壩用來發電,這讓下游的蘇丹和埃及氣炸了,後來是美國出面調停,才讓這三國有望在今年達成協議。
但是在1950年到2000年,世界上發生1800多起關於水的國際衝突,這還不包括國內衝突或家庭紛爭,平均一年有36個水資源的衝突。這中間除了剛剛提到的國家級搶水大戰,同一國的也在搶。包括奈及利亞、馬利和肯亞,都發生過農人和牧民,搶水互殺的慘劇。不少戰亂事件,也把摧毀供水設施當作戰略,沒水活命的一方,當然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包括2006年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爭,以及2018年衣索比亞的族群衝突,都用上了這一個狠招。
除了人口爆炸,導致水資源長年供不應求,未來還有一大隱患,那就是氣候變遷。暖化會直接導致乾旱,缺水的地方更多,這個問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還會導致冰川和冰帽消融,咦?融光了不是很好嗎?這樣就人人有水用啦!但這等於是預支未來的水,等全部消融後大家都沒得用!
水資源匱乏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最後很容易訴諸武力,來捍衛水的主權與安全。聯合國早在1972年就警告,繼石油危機後,下一個就是「水危機」。照理來說,水資源應該要國際共享,各國政府合作解決水荒,但老實說,如果你只拿到一杯水,你會願意分鄰居半杯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全球搶水戰 #拳頭護水權 #暖化加劇水荒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0sJaVR9aaE/hqdefault.jpg)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如何申請美國研究所?必備文件、時程、申請幾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00:34 申請必備文件和準備秘訣10:04 如何規劃申請時程16:00 該申請幾間 研究所 19:46 我的申請profile和結果免費海外求職資源 ... ... <看更多>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優克教育顧問公司: 台北美國、英國留學代辦申請PTT推薦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留學代辦PTT討論評價高、已經協助非常多學生申請到理想國外學校的優克教育顧問公司,每個提供留學代辦服務的顧問,皆累積了豐富的台北英國留學代辦實務經驗, ... ... <看更多>
美國研究所幾年 在 [閒聊] 其實只要夠努力就能出國唸書-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稍微爬了一下板上最近對於富二代留學的討論串
想來分享一下自己唸書時所聞所見
其實沒有富爸爸, 只要夠努力還是可以出國唸書的
多數人只是想不想努力的問題而已
很多躺平的人因為不想努力, 直接喊「努力也沒用」
因為這樣日子比較舒服
基本上, 大學時就能出國唸書的99%是富二代沒錯
但研究所(以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研究所想要出國唸書, 窮二代也能有機會
而且說實話, 以洗學歷CP值來看,
研究所(以上)再出國真的是屌打大學就出國,
畢竟多數國內外高薪就業市場上看的也不是大學學歷。
以美國的研究所來看, 要花的錢不像大學是整份的學費,
而是修多少學分就付多少錢+學雜費+生活費
國際學生研究所最低一學期要修9學分就能留在美國,
美國前50大裡有不少公立大學
公立大學研究所一年學費大概可以抓在60~90萬台幣
這部分可以靠學貸+助學金來支撐
國外好的大學助學金百百種, 尤其是給國際學生的
不像台灣一些獎學金要求要最優秀的才申請得到
國際學生只能在校內打工、一週不能超過20小時
20x時薪15x4=最多一個月1200USD
足夠付生活費(房租、衣物、基本支出)
工作可以選擇在學校餐廳內 省下三餐花費+超吃飽
我有認識一個印尼朋友, 家裡10個孩子他是老五
真的是一毛錢都沒有就來美國念研究所
整整兩年就靠打工+學貸+助學金撐過
過得有點拮据跟壓力大(工作佔去唸書時間),
但是他一畢業就找到工作, 毫無困難。
另一個台灣學姊則是大學畢業工作五年後,
靠著工作存的一些錢+貸款100萬+打工唸完研究所
她說大概畢業三年在美國的工作還清貸款,
(因為她同時經歷結婚生子)
用美金還美金還是比較快,
之後回台灣找工作的起薪也是之前的一倍以上。
最後, 其實要申請國外好的研究所不是件超難的事,
我說的「好的」學校是以世界前200大來看
(今年台大排名192)
除了少數特別艱難的超專業領域
多數這些好的大學申請研究所時
最主要還是看你大學成績、托福/GRE、其他加分能力
舉我自己廢物文組洗學歷的例子來看,
我大二時就想出國唸書了,
所以大學時拼命玩社團+每科衝A(在台灣文組容易)
最後是GPA 3.9 (滿分4.0)+托福+校內社團經歷
申請上現在的學校, 今年排名全美前30/世界前100
不是最頂最菁英, 但在美國找工作不難,
非冷門科系, 也比台大的排名還前面…(幫台灣QQ)
認識一個管理學院(忘了什麼系)的學妹
大學在台灣唸真理大學, 她大學GPA衝4.0..
以上,
已經畢業了但還想努力看看或是出國圓夢的人,
真的可以花時間學好外文,
研究一下各國學費、打工、助學金機制,
不用擔心年紀問題(美國不少3X歲才念研究所的)
存個幾年的錢出國念書,
也許人生還是有機會見到不一樣的風景。
P.s. 我沒有花錢補托福, 全靠PTT跟網路上資源自學
也沒有花錢找留學代辦, 因為其實英文夠好也能自己在想申請的學校網站上申請, 程序一
點也不複雜, 頂多花錢(不多)請人審一下申請文件、英文自傳。申請上了之後美國學校的
國際學生辦公室會引導你所有跟簽證有關的程序。
單筆花費最大的應該是考一次托福6千(NT), 跟申請簽證好像5千的樣子。
2022 US News 世界大學排名:
https://reurl.cc/q1Y9ny
2021 Forbes美國大學排名:
https://reurl.cc/6DqpKb
--
:Am I ugly, dad?
:No son, the world is ugl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4.62.176.198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35366080.A.6E5.html
很操很操.. 讀得沒日沒夜的, 想要更省錢的可以用暑假也修課來衝早畢業早工作、省支
出。
學生有五成都是工作幾年後回台灣, 主要是拿個在美工作經歷。
一些學校也有台灣校友贊助給台灣學生的助學金
燒腦念外文、申請學校、扛壓力踏出舒適圈難。
突然想起我幾個朋友真的是一來唸就是兩年不回台灣(省機票)直到畢業工作領薪水。那個
印尼朋友更是4年沒回家。更苦但也更努力的人,比我們想像的多。
驗不難吧?
在普通台灣的大學要拿到B以上的成績也不難…
大學成績差的人也可以去留學板看看低GPA在申請學校時可以怎麼拯救。
國外的學校是用「申請」的不是用「考」的,
要申請到不差的學校真的不難。不要自己嚇自己啊
叫富二代,
叫超富二代…
系列文不是在哭羨慕可以靠爸出國唸書的富二代嗎
那我寫了這篇說沒有富爸 只要夠努力還是能出國唸書
但你開始說努力很難
所以不能出國唸書不是因為沒有富爸爸
而是因為不想努力,不是嗎?
因為反正他們也對普通國外大學不清楚 單純看GPA跟托福
※ 編輯: iamkim (174.62.176.198 美國), 10/28/2021 08:23:34
所有學費跟生活費,沒有學貸。學店的學費是公立大學的三倍,這跟有沒有富爸爸無關。
或是考公費留學, 夠努力唸書一定可以申請上公費留學
申請到CPT的話,即使是學生簽證 校外打工也合法
我朋友念CS現在在臉書工作, 一年還完貸款XD
所以我說的是研究所的部分
我朋友的系所也是
沒錢但願意努力的通常會選投資報酬率高的
文組碩要搞到畢不了業真的非常非常少見… 畢竟跟博士口試比 簡直太簡單 反正碩士也
搞不到多學術
可能
不要忽略我那一毛錢都沒有就來的印尼同學的故事
還有可以查一下台灣申請公費留學的部分
然後我前任是窮二代中國妹, 她爸媽知道她想出國唸書後就沒再跟她要錢了, 但也沒錢
給她。她也是靠貸款跟工作幾年的一點儲蓄(不到台幣50萬)
這真的不是倖存者偏差 而是身邊太多例子
公費留學的故事嗎?如果我說助學金一年可以cover大概30-50萬台幣你信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