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化管理」,就是「有效率的完整管理」】
「系統化管理」直白的說,就是把所有該管理關注的事務都納進來,再將這些事務歸納分類,並清楚理順其相互之間的關連性。形成一套有結構、有層次的系統架構。
所以,「系統化管理」首先應仔細思考把應管理關注的事務都納入,就是能「完整掌握」而不遺漏該管而未管的事務。架構成系統,就會在管理的思考判斷上知其因果關連,在解決問題時才能精準對症下藥。這就是建立「管理品質」的第一步。
再來,就是如何「有效率」的管理!這就要講求「規劃」及「紀律」。
各個的管理項目,應依照其重要程度及即時性,賦予不同頻度的關注檢視。比如,有的是每天要關注;有的是每週要關注;有的是雙週、有的一個月、甚至有些是每季一次。
我在「主管的部門運作管理」一文中,就提到主管的管理模式:
一、要「規劃」好組織分工及作業流程,使部屬能在有所依循的狀況下工作。
二、要「規劃」相關表報,使得主管透過「精讀」報表就能掌握部門狀況,並從中發覺該特別關注改善的項目。
三、每週「巡盤式」安排「一對一」會議,詢知、檢核並指導各個部屬的工作進度。
四、每週召開週會,布達政策及提醒注意事項,並討論共同議題,建立共識。同時,讓同仁彼此交換心得與互相觀摩…。
五、對於重要或即時事項(如業務單位的業績推動)需要每天開「簡短晨會」,以即時掌握狀況、下達指令。
六、在這些「規律化的營運管理」工作安排下,就可掌握、維持部門的常規運作。其他的時間就可以用於參加上級會議、跨部門會議、拜訪客戶、解決異常或特殊個案、個別部屬專案輔導、團建營造…等需要深度投入的項目(點的)。而不致因上述「點的」工作,而疏忽掉「面的」部門運作管理。
七、執行「月報制度」,讓每位同仁習慣性的每月自我整理規劃自己的工作,向你做「工作月報」,讓你充分了解他的工作計劃及體悟。
以上三、四、五項都應採取固定時間進行,並需堅持「紀律化」的執行;而主管與部屬都應將此類會議列入個人固定工作時程,並應儘量排除其他事務的干擾。才不會因各種原因而停開會議,以致一曝十寒,無疾而終。
另外,「精讀」報表,是對於報表所呈現的數字不斷的深入思考、交叉思考,而能體認其内涵之意義及現象;這是管理者提升能力與功力的源頭,也是從中發掘應該「積極行動關注」的重點要項來源。很多人輕忽報表研讀,以致管理效益不彰,能力原地踏步。
建立起這樣「有系統、有規律」的運作管理模式,部門運作的小問題都會因即時被解決而逐漸順暢;堅持一段時間下來,花在二、三、四、五項的時間就會漸漸減少。從而便有更多時間能投注於與外部對象、内部其他部門、上級主管,共商解決問題、規劃更有建設性的作法、更具突破性的業務擴展…等。使得部門運作更為順暢、戰力更加強大,導向一個善性循環的部門績效。
所以,「系統化管理」是個「有效率的完整管理」,也是主管建立有戰力部門的方法。就像成功帶領軍隊的將軍,治軍作戰是從容不迫、有章法、有節奏。而不「系統化管理」的無能將軍,則是見招拆招、漏洞百出,累死三軍卻毫無戰力可言。
同樣的,這個觀念方法,用在個人的工作上就是「系統化工作」,亦即運用很有品質效率、井然有序的工作方法,必然會有好的績效。而運用在個人生活安排上,也會是非常有效的。
「道,一以貫之」。學習好「系統化」習慣,管理、工作與生活都受用無窮。
#連結閱讀:
1.聯強經營策略 = (人才) × (系統制度) × (營運知識)
https://bit.ly/3v0keNB
2.主管不能只問結果,不問過程
https://bit.ly/2RPOBY4
3.主管只說不教,就不配做主管
https://bit.ly/3usg3cX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習慣性 問題解決 架構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用大敘事重構台灣的文化旅行地景,真的可行嗎?』
“蚯蚓文化提出「文化之路」的倡議,立意良善。但旅遊業習慣「拿現成的來用」,直接商品化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以目前這條「茶之路」的現況,必須分段討論:大稻埕至淡水這一段,如何串連既有的文化資產與導覽人才,增加茶葉加工製程的體驗、港區生活的體驗、藍色公路,以扣合「茶之路」的主旨?
而坪林至深坑這一段,如何解決交通、住宿點與特色餐食的問題?茶產區的茶園體驗、品茶教學,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能針對不同客群設計服務內容?如果要將「文化之路」作為品牌,監管與考評機制必不可少,導覽解說人才的培育與考核,甚至是整個「茶之路」的服務提供者,是否能建立具公信力的監管機制?”
_______ 謝謝天下獨立評論的蘊之給了深刻而真實的記錄與報導,如同文章裡所說,如果要將「#文化之路」作為旅行商品路線,幾乎是不可能的。
關鍵不在於傳統的國旅業者習慣性的只想要串接現成的景點(吊橋/步道/教堂/風景/和購物店/餐廳/休息站),而是自從經濟起飛和週休二日帶動的休閒風潮後,台灣業者急著創造獲利而忽略地方文化價值的情況,便不曾改善的運行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所以,大家覺得去墾丁不如去沖繩,關鍵不在於墾丁真的不好玩,而是多數人不會玩墾丁。新竹也從來不是無聊的旅行地,是無聊的人就看不見有趣的差異。因此政府半簡單省事自願與半被業界施力強迫的不斷創造“新景點”
而 #文化路徑 是一個關於歷史記憶的 #文本,跨國家與族群間的串連,不見得需要詳細的行走動線,更在意的是整個史蹟脈絡的正確及完整,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交互堆疊,更想要反應當時不同多元文化匯集衝突的真實情形。。
而 #文化之路 便是我們依循著歐盟文化路徑的腳步,思考著台灣以“ 文化之路 ”聚焦對於『地方』的踏實作法。
當為了推動旅遊創造誘因時,倘若每個人只能以想像創新去思考地方旅遊時,對於未來旅遊發展的方向便永遠無法朝著一個方向鎖定,持續累積。
文化之路是一種文本企劃的概念,像是真實歷史文本裡所延伸出來的動線 #腳本 。
而更多落回觀光旅遊體驗的部分,即是再從腳本架構中長出的章節故事內容,這是 #劇本 ,一段一段的串聯成精彩無比的動人橋段。
倘若不同的公部門局處或者是地方旅遊團隊,都能了解到這個概念,在思考地方旅遊推動之前的田野調查與資料累積,便都能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資源也能整合共享與妥善利用。
台灣長期以來的淺碟式觀光遊覽,便有可能因此找到突破的缺口,善用這次的危機成為轉機,一舉改善台灣整體旅遊的產業型態。
#文本 #腳本 #劇本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9/article/9788
習慣性 問題解決 架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論我們把言語修飾得多好,他人其實可以感覺到我們內在的出發點。
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的出發點為何。重要的是我們的意圖。
或許你曾和某個上過溝通課的人交談,他現在懂得運用許多華麗的文字來講同樣的話。我們可以盡量運用溝通法中的「我的陳述」和「積極傾聽」,但如果不是真誠想與人建立連結,這些方法都不太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取自《正念溝通》
************************************
各位朋友,早安:
我想透過這本書,還有下列兩段摘文,提醒各位朋友:跟別人溝通之前,請先跟自己溝通!
如果今天有一個人,他去上了溝通課,然後對我們使用。不管他的語氣多溫暖,也不管他花了多少時間傾聽,又或者他費了很大的力氣同理我們的感受與需要,結果他心裡面真正想要的是按照他的期待改變我們,把我們變成他想要的樣子,我們終究會知道,然後自然地產生抗拒,早或晚而已。
非暴力溝通或許是一種說話的架構或公式,但是它更包含了一種思想體系。我們得要誠實面對自己內在的感受與需要,我們是有心想跟對方在某個層面合作,我們不但願意傾聽,也不排斥跟對方學習,這時再使用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架構或公式,才是使用非暴力溝通合適的方法。
一個人內在的意圖,每一刻的動心起念,用非常微妙的方式影響著互動的雙方。如果一個人講話的出發點,只是為了控制另一個人,那麼就算當下取得了對方的信任,暫時控制了對方,又能持續多久呢?
我們真的能放下責怪對方的慣性嗎?我們真的願意在我們的請求被拒絕之後,還好好傾聽對方嗎?
這對一般的人性來說,超級困難的。
再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真的能連結自己內在的愛與慈悲嗎?
假設一個人的內在圓滿,想改變他人的動機,也就會大幅減弱了。一個內在充滿焦慮的人,能傳遞出多麼有愛又和善的訊息呢?
我是真心認為,當外在的社會制約如此之強,一個人在沒有友伴的情況下,沒有基礎訓練的前提下,要獨自探索並且學會非暴力溝通,相當不容易。
不過,在非暴力溝通的討論中,領受到一些智慧,讓自己更寧靜,我個人是覺得有可能的。
我最近一直感受到,我們內在的心念,會隨著時間,逐漸化為外在的實相。每一種不同的價值觀替換,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跟著變化。內在價值觀的調整,會讓某些人離開、某些人取代,即使是跟難以分開的家人,互動的方式與親疏遠近,都會起伏震盪!
所謂「非暴力」,其實內含深刻的善意與愛。祝願您,充分意識自己,並且能感受到愛的力量!
************************************
【文/ 奧朗‧傑‧舒佛】
我發展出非暴力溝通,做為一種訓練注意力的方法,在有可能屈服於自我追尋之物的地方發出意識之光。我人生中最想要的是情感、在相互真誠給予的基礎上和他人之間有所交流。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二十幾歲時,我常常當背包客去旅行。有一年冬天,我和大學時的好友艾倫一起去紐約的卡茲奇山進行了幾天的雪地露營。艾倫是位詩人、音樂家和作曲家,大學的時候我們很要好,經常在一起思考宗教、哲學和人生的絕對奧祕。畢業後,我比他更想繼續保持聯繫。
旅行期間,我決定運用某些新學到的非暴力溝通技巧。當時我感覺受傷又憤怒,說出我希望與他有更多連結與親密性,並詢問他為什麼不常聯絡,更請他更敞開心胸跟我分享想法。艾倫比我還安靜,但是我一直要他開口,想當然,結果不是很理想。
現在回頭看,我能看出自己既沒有以臨在引導對話,也沒有發自好奇與關心來溝通。雖然我真心想要有更多交流,但我太過執著於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以至於我沒有尊重他本來的模樣,也不好奇他到底怎麼了。在我自己對親密感的渴望和關心他的需求之間,沒有取得平衡。我甚至沒有注意過他是否願意和自己聊這件事情:「嘿,從我們畢業後,我一直很想你。我想我們可能對保持聯繫有不同的期望。你願意跟我聊聊這件事嗎?」
而且,我的意圖是錯的,我的方法夾雜了微妙的怪罪成分(我心裡想:「他為什麼不跟我聯絡呢?朋友不是本來就該常聯絡嗎?」)和操控(「說出自己的感覺有這麼難嗎?他不能把腦袋裡想的事情說出來就好嗎?」)。那次旅行之後,我們又更加疏遠了,失去他這位朋友,讓我感覺非常痛苦。儘管我多次嘗試主動找他,但我們再也沒有聯絡了。
「意圖是我們言行背後的動機或內在品質。」
這就是意圖的力量,以及沒有謹慎選擇的風險。無論我們把言語修飾得多好,他人其實可以感覺到我們內在的出發點。
或許你曾和某個上過溝通課的人交談,他現在懂得運用許多華麗的文字來講同樣的話。我們可以盡量運用溝通法中的「我的陳述」和「積極傾聽」,但如果不是真誠想與人建立連結,這些方法都不太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
你是否曾經和朋友一起挺過某個充滿挑戰的局面,等到走出困境時,對彼此更加尊重了?或者和你愛的人解決意見分歧之後,感覺更加親密、感情也更深了?
親密度是從衝突中產生的,差異可以把我們聚在一起,幫助我們認識彼此;摩擦能創造與調和一些事情,產生新想法和觀點。這類對話的特點是,與我們無意識的溝通行為有非常不同的意圖。
「要是有一種方法能辨識與幫助這種情境產生,讓我們再次獲得相同的經歷呢?是否有一種更具效益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對衝突的習慣性反應?」這是馬歇爾.盧森堡發展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本影響深遠的著作開頭,他寫道:
「我相信以慈悲的方式去享受給予和接受,是我們的天性,我這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思考兩個問題:是什麼使我們與慈悲的本性分離,導致我們做出暴力和剝削的行為?以及相反的,是什麼讓一些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他們的慈悲呢?」
盧森堡博士是在一九四○年代的底特律長大,他目睹了多起種族暴動事件,有數十人喪生。這些事件,再加上他年輕時,當下社會中反猶太主義的經歷,在他心中種下了一份衝動,一直想要理解暴力的根源。而他發現,在我們持續懷抱著慈悲之心的能力中,思想和語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的非暴力溝通法,包括了對注意力的系統式訓練—重新學習如何以更利於和平與和諧的方式去思考、說話和傾聽。
在非暴力溝通法中,我們不再陷入習慣性的指責和批判,而是學會辨識我們想要討論的特定觀察、對這些事件的感覺、引發這些感覺的更深層人類需求、以及對如何共同前進的請求。我們學習以同樣的方式去傾聽,感受他人話語背後的含義。這整個系統都源自一個核心主題:創造出品質良好的連結,滿足彼此的需求。
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的出發點為何。重要的是我們的意圖。
.
以上文字取自
正念溝通:在衝突、委屈、情緒勒索場景下說出真心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14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習慣性 問題解決 架構 在 重設框架:4種提升創意、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的相關結果
經理人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陷入慣性思考或所謂的習慣領域,此時若能改變思維模式,引進重設框架的方法,可以迅速而正確地重新思考問題, ... ... <看更多>
習慣性 問題解決 架構 在 習慣心理學—西方古今透視 的相關結果
... 解決之道。他提出了辨識良好習慣與不良好習慣的篩檢準則,吾人將其條列如下:. (1)利己習慣的判準. A.給習慣擁有者帶來快樂。 B.能解決習慣擁有者當前的問題。 C.習慣 ... ... <看更多>
習慣性 問題解決 架構 在 善用習慣的力量,從另一個角度解決問題。 的相關結果
而掌握習慣的力量,除了能讓個人原本的習慣調整成較好的慣性行為,這樣的方法架構在納入組織管理時,也提供了另一個思考問題解決的角度,針對組織、社會的核心習慣做調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