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陳惠萍:「城市」,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戰役!(10/31/2020 天下雜誌CSR@天下)
作者:陳惠萍
為喚醒國際社會對城市行動的重視,自2014年起,聯合國將每年10月31 日指定為「世界城市日(World Cities Day)」。透過「城市與SDG」系列文章,看見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如何發揮關鍵角色及影響力,實踐美好的未來。
「城市是男人和女人,女孩和男孩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為生活打拼並實現夢想的所在。這裏亦是解決貧窮及不平等、提供健康與教育服務、保護生態體系、以及保障人權的地方。-SDG Cities Guide」
「城市化(Urbanization)」正為世界帶來巨大變革與影響。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已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於城市,到2030年將超過6成,人數增加至50億。
高樓林立的都會叢林,不僅是人們搭乘夢想翱翔、揮灑繁華的所在,同時也可能是貧窮、失業、社經落差、不可持續消費及生產方式的淵藪之地。僅佔全球土地面積3%左右的城市,在為全球創造高達八成GDP的同時,也產生了7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並使用超過六成以上資源。
面對失控的地球暖化與氣候緊急狀態,城市開始被視為國家主體之外,所謂「非國家體系(non-state actor)」的重要行動者。如同2015年紐約世界城市高峰會暨市長論壇開幕時,聯合國副秘書長Jan Eliasson所呼籲:「城市將是這場永續發展之戰的決勝之地。」
城市雖然僅佔世界的極小領域,但其所影響的社會、經濟與環境範疇卻十分巨大。因此,對於永續發展的追求不僅是城市首長的重要政治行動,也將成為左右全球氣候變遷戰役成敗的關鍵節點。
從城市開啟美好生活:SDG11與永續城市
面對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城市如何變得更好?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供了具體指引,幫助城市領導人擘劃更公平美好的發展藍圖,讓每一座城市都成為永續願景之城。
其中,SDG11「永續城市」訴求「建立具包容性、安全、韌性及永續的城市與人類社區」(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Make citie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例如:改善貧民窟&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務、打造便民的公共運輸系統、減少城市廢棄物與空污問題、提供安全且具包容性、可及性的公共場所及綠色空間等,讓每一位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都能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
城市作為回應全球氣候倡議及行動的積極角色,可透過彼此串連、促進城市治理模式的經驗學習,從而加速全球城市轉型。以下,將簡要介紹國際上重要的城市組織網絡與資源。
(1)「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全球最早共同承諾推動永續發展的地方政府網絡「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ICLEI)」成立於1990年,截至2020年已有超過124個國家、1750個地方政府串連為夥伴城市,成為引領城市轉型的重要國際地方政府網絡。
其中包含12個巨型城市、100個超級城市和都會區、450個大型城市,以及450個中小型城市及城鎮。目前,台灣也有11個城市加入成為會員城市(包含: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雲林縣、台中市、新竹縣市、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其中ICLEI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也是德國波昂總部以外唯一的能力訓練中心)。
ICLEI積極倡議全球性的地方政府運動,並致力推動地方社區與城市計畫,達成公平、安全、韌性、活力經濟及健康環境之目標。其主要採取五大發展路徑推進城市達成SDG目標:(1)基於自然的發展;(2)韌性發展;(3)低碳發展;(4)循環發展;(5)公平及以人為本的發展。
(2)「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2005年成立的對抗氣候變遷網絡「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C40)」以城市結盟型態和舉辦「城市氣候高峰會(C40 Large Cities Climate Summit)」等方式,促進各城市對抗氣候變遷議題的行動經驗與交流。迄今有97個城市會員,總計產出約1萬個應對氣候變遷的城市行動方案。
2018年,C40曾發布一份《我們不想要的未來》報告書(註:其名稱回應2012年里約Rio+20大會後通過的報告書:《我們想要的未來》),其中指出面對氣候災害的影響下,幾乎所有城市都暴露在危險之中。
城市所面臨的6大脆弱性問題包括:酷熱、高溫與貧窮、水的可及性、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與能源供應。
這份研究表明,全球城市面臨共同且廣泛的威脅風險,身處其中的城市居民將受到影響最劇烈的氣候災難。此外,報告書中也強調都市「熱島效應」所導致的極端高溫與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將使得某些弱勢人群(兒童、老人、病人及窮人)特別容易蒙受其害。
因此,地方領導及決策者除了必須致力邁向永續城市發展,以因應日益加劇的氣候風險及城市治理挑戰。更重要的是,城市領袖也應當關注氣候災害下,市民如何因為種族、性別、年齡或健康狀況而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才能落實更具公平性與韌性的城市未來。
(3)「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
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建立「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連結全球科學與技術專家,尋求解決方案以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為了評估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家在SDG方面的總體進展,SDSN除了發布各國在17項SDG的總體進展排名,也繪製地圖呈現所有國家在各別SDG項目上的得分。
除此之外, SDSN也幫助改善城市治理,並自2013年起SDSN發起「城市永續發展目標運動」( Campaign for a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形成獨立專責的城市永續發展項目,透過與地方政府&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同支持SDG11的實施及推廣。
其中幾項重點城市方案:美國永續城市倡議(USA-SCI)和里約永續城市倡議(Rio Sustainable Cities Initiative),不僅見證典範城市的成功經驗,也分享相關政策工具及資源,藉以帶動更多永續城市發展。
(4)「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CGoM):
2016年全球兩大主要氣候倡議城市聯盟:「全球市長聯盟(Compact of Mayors)」與「歐洲市長盟約(Covenant of Mayors)」進一步擴大結盟,共同組成「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The 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CGoM)」。
截至目前,該聯盟已成功結合139個國家、1萬個城市及地方政府的承諾進行城市自願性氣候行動,影響超過9億人口,成為規模最大的城市行動聯盟。
「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的使命與目標是:透過具體的氣候及能源行動,幫助城市與社區人民帶來更健康、綠色及具韌性的未來。主要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調適氣候變遷影響」及「發展可負擔的再生能源」3大主軸來促進城市永續發展。
這條城市永續轉型的旅程,將包含幾個階段:提交承諾、評估影響及風險、設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制定計畫、實行、監控與報告、驗證成果、定期更新資料。
在此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可能有不同的路徑,但GCoM將透過提供資源串連,協助建立知識、數據、金融及氣候服務共享的全球夥伴關係,加速這場世界城市轉型運動的進展。
城市與我們的未來
城市的未來,取決於今日的行動並將影響下一個世代。如同「未來倫理:氣候變遷與政治想像(Future Ethics: Climate Change and Apocalyptic Imagination)」一書所提醒,氣候問題的背後事實上涉及了世代正義、哲學與道德等深層意涵。
如何面對「我們不想要的未來」,並且開創「我們想要的未來」,這場永續發展的戰役正在城市展開。或許,每一位穿梭在大城小鎮中,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著的你我,也都將無法置身其外!
(本次主題「城市SDG」共分上下篇,上篇為:全球永續發展之戰:城市是關鍵!;下篇為:永續城市的在地實踐:大城小鎮的故事)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709
♡
老人健康促進方案計畫 在 林姿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週年施政願景之三
#旗艦觀光_守護健康
#觀光 #健康 #金獎
放眼未來,我們期望以文化為經,以觀光為緯,將宜蘭的過去與未來連結成網,用融舊鑄新的方式,讓曾經風華的森林鐵路,再展新容,並在既有的基礎上,打造宜蘭成為處處可看,刻刻可停,時時可留的旅遊首選。
同時,縣民的健康,是我們最最優先需要維護的,除了在疫情期間,加強投資各項醫療資源,防患未然,我們更透過健康磐石大聯盟計畫,整合衛政與社政,希望從頭到腳,守護不同族群、性別、年齡、區域的縣民健康。
--------------------------------------------------
●觀光融舊鑄新,森鐵風華再現
宜蘭觀光立縣的稱號歷久彌新,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太平山森林鐵路復駛」規劃方案,期待以此計畫助總體觀光能量一臂之力。12月初,行政院另核定太平山森林鐵路「山地線」可行性評估經費,縣府預估111年底完成規劃;另外,我們刻正進行的「平地線」可行性評估,則預計在明(110)年中送請中央核定。
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興建復駛,除了重新為宜蘭帶來一條東西向的鐵路運輸外,也將是未來縣內觀光旗艦的旅遊行程之一。當遊客從外地坐火車到羅東,可以先在羅東享受觀光小鎮風華、品嘗美味小吃,之後轉搭森林鐵路,即可至中興文創園區體驗宜蘭豐富的藝術展演活動,沿途經過天送埤、長埤湖、九芎湖到清水地熱園區,鐵路串連羅東和三星知名景點,為交通、觀光與經濟等多元面向帶來提振效果。未來,倘若山地線也能興建,屆時宜蘭縣將具備一條媲美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國家級觀光路線。
除了森林鐵路,我們也積極開展冬山河綠色河道航運及親水公園溫泉探勘計畫,利用冬山河域的水上航運,串接親水公園、傳藝中心及生態綠舟等3大園區,讓親水公園夏天有童玩、冬天有溫泉,3大園區預計每年帶來約百萬人次以上的遊客數,活化再造宜蘭觀光旅遊旗艦景點。
而節慶活動方面,我們以「2020蘭陽越夜越美麗」系列活動發展宜蘭夜經濟。在過去良好的活動基礎上,縣府團隊努力精進,除了童玩節蛻變升級,情人節浪漫燈景、冬戀蘭陽溫泉季豐富展演、歡樂宜蘭年傳統年味、春季旗艦環境教育活動宜蘭綠色博覽會,讓宜蘭的春夏秋冬都很精彩。
●用心防疫,用愛照顧
因應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為了讓縣民朋友安居生活,我們特別與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合作,成立全臺灣第一個地方政府與在地醫院聯手打造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專責實驗室」,將原本需要送至臺北檢驗的3天時間,縮短為4個小時。這也說明,宜蘭確實急需一座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我們會努力朝這個方向邁進。
在社福及長照政策的推動上,我們看見長者生活的需求與課題,致力於用行動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縣府團隊以「健康磐石大聯盟」為核心,整合資源、強化長照C級據點的醫療能量,使之成為結合健康促進、醫療及長照服務的多功能據點;同時,也在蘇澳鎮、冬山鄉與頭城鎮衛生所設立公辦公營的日照中心,這三家日照中心可服務失能及失智長輩,讓其能就近在熟悉的鄉鎮內使用到最完整的長照2.0服務。另外,為了促進長者「行」的方便,我們也協助五結鄉爭取幸福巴士,購置2臺新車,其中1臺是無障礙升降設備車輛,為長者打造就地安養的宜居城市。
為了守護長者的視力健康,我們在108年起啟動「免費敬老眼鏡」活動,獲得長者的熱烈迴響,109年將服務對象擴大至55歲至64歲原住民長者,邁向第3萬付免費敬老眼鏡之際,為縣內長者拓展美麗新世界。除了敬老眼鏡施政舉措,縣府團隊也努力推進高齡志工與高齡生活大學,促進老人身心健康,兒女安心、放心的醫療友善照顧服務。
另一方面, 針對原住民族及偏鄉地區服務方面,我們與西北扶輪社積極籌資規劃,獲得1臺「口腔保健醫療車」,設有牙醫治療台、X光室及全套消毒儀器等設備,能夠即時為鄉親提供洗牙、牙齒塗氟處理及補牙等服務,並加強社區民眾口腔保健觀念及疾病的預防。
除了建置原住民族地區微型日照服務中心、推動原住民族地區長照接送巴士,讓醫療照顧服務深入原鄉以外;為了照顧縣民的身心健康,我們也成立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開設全國首座家庭暴力防治館,力求全方位守護大家。
●全國金獎,榮耀共享
宜蘭,是個多雨的城市。在下雨的日子裡,在那些容易忽略的微小之中,你或許會發現,行車經過的路面依舊平坦、明明雨勢磅礡卻不見水淹行路,也不曾因為潮濕的回收處理物而受到孳生的蟲害侵擾。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有縣府團隊的用心與努力,保持路面的安全平整、妥善規劃及建置抽水系統、化污泥為動能,並且有效管理及維持環境衛生安全。
這讓宜蘭的施政成果屢獲金獎與競賽第一名肯定,諸如:交通處獲108年及109年交通部公路養護評鑑「金路獎」全國第1名、109年交通部「金安獎」交通工程類第1名、109年度以「宜蘭橋改建工程」獲得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工程金安獎;水利資源處以「茅仔寮抽水站及引水渠道新建工程」及「下水污泥處理碳化示範驗證廠統包工程」獲「公共工程金質獎」兩金殊榮;環保局榮獲全國資源回收績效考核金質獎等。是以在縣府團隊積極行動,以及各方協力下,這份榮耀乃宜蘭縣民朋友所有,期待身為宜蘭人的我們,都能感到幸福與希望。
老人健康促進方案計畫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照2.0即將邁入第四年,應要有通盤檢討機制!
長照每三年就應該有通盤檢討機制才不會歪樓,未來要進行政策轉彎還得面臨來自市場的壓力。另外,住宿機構成長緩慢,要積極面對,絕不僅是補助問題。另外ABC+N也要重新盤,疫情趨緩後,我建議召開長照國是會議,討論長照的未來!
完整總質詢影片 https://ivod.ly.gov.tw/Play/VOD/126371/1M/N
根據OECD的方式推估,住宿式長照機構的剛性需求還差四萬床,長服法施行後四年內開辦住宿式機構僅十四家1024床,照這種速度要滿足當下需求可能要等156年。
就算部長認為只要再增加兩萬床,即可滿足需求,那還是要很努力長出來才行。
住宿式機構問題:
今年九月發生內湖未立案機構火災,造成三人死亡。三人的收費大約一萬至兩萬,其中兩人是低收入戶。
四大主因,地價太貴、收費太貴、床位太少、佈建太慢。
台北市每萬名失能老人的床數為1262.4。新北市為3043;桃園市為3112.5;宜蘭縣為3287.9;台北市不到新北、桃園、宜蘭的一半。
十五年來,老人福利機構兩波機構設標的改變,以及高房價標高的因素,讓台北市的小型機構,少掉100家。
全國來說,以須照顧者比例20 %(OECD)須使用住宿機構計算,推估,需求158,000床,目前全國供給量116,200床,尚缺40,000床 (雖只有85 %進住率,因地域、照顧品質等問題,仍有一位難求現象)。
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長服法106年6月(104年6月公布,兩年後實施)實施以來新增住宿式長照機構數:十四家,合計新增床位數:1024床,照這個進度,要156年後,才能滿足現在四萬床的需求。
台北市四年來只有增加一家,46床。而且還是公辦民營機構,東明社宅。
住宿式長照機構不足的問題該怎麼面對?
在新增機構部分:
目前衛福部有兩個獎助住宿型長照機構的計畫,”108-110年獎助佈建長照住宿式服務資源試辦計畫”及” 109-113年獎助佈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
佈建計畫補16家,其中9家是原有小型機構轉型,所以不算新增床位數。另外鼓勵公立機構和縣市政府的佈建公共化資源計畫,真的可以平價嗎?未來可以維持營運嗎?還是像南港郵局,預計20年虧九億,只是吃掉部立醫院的獲利?
在固本部分(穩定現有機構):
衛福部推出住宿式機構品質提升卓越計畫,執行期間: 109年至112年。
獎勵標準:私立機構每年每床獎 勵2萬元;計畫執行期間達成指標者最高獎勵100床。預估經費:包含獎勵經費及執行計畫相關行政費,109-112年 總計約需90億元(1850家),但行政費高達9億。
機構品質提升卓越計畫,立意良善,但計畫所公布四大構面,缺一不可,不符其中一項就完全不予獎勵,且為了執行這個計畫還要審查、輔導、評鑑,這樣會不會太擾民了?為什麼不能依據最近一次評鑑成績來給予獎勵?或由機構自提改善計畫來供委員慎查。造成不用再獎勵的優質機構得到好處,小型的、品質待提升者反而無法獎勵。
有關長照2.0問題:
有關長照2.0,我分別在六月和七月,舉辦三場超過百人的通盤檢討公聽會。
雖然在增加服務提供量能上,衛福部已經達標。有關A、B、C分別面臨一些重大爭議。
1. A個管:培訓不足;個案量過高;如何建構透明公平以案主利益優先的派案制度。
2. B單位:低度管制造成資源分布不均,某些都會地區長照資源過剩,過度競爭問題,出現短短一百公尺有三家長照機構的長照一條街;輔具零負擔、服務免自費、A與B抽成分潤、照顧服務員帶案投靠、傳銷分紅。都會區資源過剩、過度競爭,偏遠地區的資源還是不足。
3. 合作社的勞動關係界定不明。
4. C單位:雖定位在延緩失能,但並沒有禁止服務失能評估(CMS)失能個案,共餐不收費,更無法像給支付辦法可以勾稽服務對象使用資源。
5. 混亂的長照機構和方案:長照日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文化健康關懷站、長照C據點(還區分醫事C和社關C)、失智據點、共照中心;這兩年又新增長者健康促進站、健康促進社團、銀髮健康俱樂部,樞紐計畫。(這些服務,我們可以從許多的面向進行理解)。
有A個管被B單位要求,必須在一個小時以內,配出400元的組合,甚至有A個管可以配出600元的組合。A個管其實被B個管了。
也有長期從事服務的居服單位統計,長照2.0和1.0相比,政府的付費多了六倍,長照機構的利潤多了八倍。因為產生超額利潤,現在整個長照服務領域,進入戰國時代!
老人健康促進方案計畫 在 長期照護學堂| 高齡健康促進方案設計_基本概念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長期照護學堂| 高齡 健康促進方案 設計_基本概念篇. 895 views · 3 years ago ... #85樂活# 老人 活動設計-搧風高手#Elderly activity#高齢者活動デザイン ... ... <看更多>
老人健康促進方案計畫 在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多元照顧服務試辦多元健康促進方案... 的推薦與評價
後昨(31)日「多元 健康促進方案 」於鳳山 老人 健康照護協會召開首次說明會, ... 社會局長青中心表示,為迎接長照十年 計畫 2.0,除了辦理多元 健康促進方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