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展】
#斜槓槓媽咪的工作紀錄
農曆年前的最後一檔記者會主持,是充滿專業知識又美到炫目的 「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我以專業保證(拍胸脯),絕對是今年不能錯過的多媒體互動特展!
踏進展場裡,我被巨幅水母投影裝置的光影流動吸引目光,久久無法移開腳步,彷彿自己沉浸在大海中。
展場內部虛實交錯的非常完美,不僅有高科技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的互動裝置展區,也有考古物件展示,展示脈絡相當完整。
推薦高雄的媽咪們來看這個 #免費入場 的展覽,如果要安排高雄旅行的媽咪,可以把這個展覽排入行程中。
記者會前一天,我從台北南下到高雄彩排,總共花費4個小時,確認所有流程跟細節都沒問題,才至下塌飯店休息。
人在外過夜,心掛念家中,據狼爸說,艷寶整個晚上醒來四次找媽媽,他一整晚都抱著艷寶睡。其實,如果我在家,整晚抱著艷寶睡的那個人就是我,這是 #高需求寶寶 的睡眠常態,快五歲了還是如此(苦笑)。
---
展區分為六個主題,不論是大人或小孩走進展場都會先被美呆(笑),接著一步一步跟著展示脈絡,不僅認識認識古代沉船,更了解 #水下文化資產 的意涵。
每個展區都必看必玩,推薦我最喜歡的三個展區。
#海底時空膠囊
巨幅立體投影裝置,透過如夢似幻的水母,帶領觀者發現六艘古代沈船,展場還準備 #水母雨傘 可以撐起水母雨傘與投影水母一起拍照。
#重返水下遺址
是 360度的環景劇場,帶著觀者重返「東沙1號」環礁沉船現場,可以用全視角的方式感受海底實景,而且劇場內有又軟又好坐的懶骨頭沙發,在裡頭待一下午都好值得。
#揭開沉沒的真相
高科技展場也不能缺少實物展示,物件存在的意義,即為讓觀者在凝視後與之產生連結,進而建構出相對應的知識。
我很喜歡展區內的「水下考古工作相冊」,透過一張張老照片,讓我感受水下考古工作的與研究者的執著,以及用3D 列印的複製陶碗,不論大人或孩子,都能動手嘗試將陶碗拼湊修復,體驗考古學家的工作。
---
【 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
展期:2021-02-05~2020-05-09
週二至週日9:00~17:00,每逢星期一、除夕、年初一固定休館
展場: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 720 號)
票價:免費入場
---
#展場是西米設計規執行真的厲害
#身為北藝校友感到驕傲
#正在考慮是不是要帶艷寶衝高雄
#不過展覽會巡迴到宜蘭跟馬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奇職商考考古全行10人但起薪萬三 建MTR沙中綫前都要經佢哋:工作經常掘垃圾 (果籽 Appledaily) 若告訴你職業是考古學家,你會想起甚麼?電影《奪寶奇兵》系列的Indiana Jones?或者是《盜墓迷城》的古埃及神話?「普羅市民看考古,最想見到擦亮眼睛的文物,可能是黃金面具,可能是很...
「考古學家入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果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土耳其旅行事x愛生活 Türkiye'de Aş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Re: [請益] 關於人類學與考古學- 看板Anthro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童想.童聲》第四集— 做一個考古學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流行考古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考古學家入行 在 考古學家收入的費用及心得,PTT - 特力屋HOLA商品經驗分享 的評價
考古學家入行 在 果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考古行業是一個專業,但亦很冷門,香港沒有考古學家認證制度,要到外地考取。張宇靈在美國取得考古認證後,輾轉在中文大學歷史系做研究生,再入行做商業考古,在香港全行具有認證的商業考古學家只有十多人。 bit.ly/3j0a8pz
#考古學家
=============
💪🏼 VIP撐《蘋果》計劃
每月$300起: bit.ly/33LO1yC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ibQs5
==============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考古學家入行 在 土耳其旅行事x愛生活 Türkiye'de Aş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澤烏瑪馬賽克博物館|吉普賽女郎】
記得兩年多前到訪加濟安泰普時,最印象深刻的景點就是-Zeugma Mozaik Müzesi澤烏瑪馬賽克博物館(2018年門票已改為20TL),擁有堪稱世界高級品且色彩鮮豔的馬賽克藝術品,更是世界第2大馬賽克博物館。
.
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1998年10月出土的「吉普賽女郎」,當時接獲居住在幼發拉底河河畔居民通報發現古代馬賽克壁畫,在四周圍小心翼翼地開挖後,果真發現這幅精緻華麗的女性馬賽克畫作。
.
考古學家憑著馬賽克表現出的吉普賽女郎Gypsy Girl特徵:頭綁粗布、髮質粗厚、耳環特大、纏包頭巾,神秘深邃的眼眸…而以此命名。
.
此馬賽克作品可發現其臉部和頭上的缺損,因當年被盜挖而遺失,流於海外多年,最後被收藏於美國俄亥俄州鮑林格陵州立大學;近期土耳其文化觀光部與美國校方就返還期程達成協議,將流落海外50多年的「吉普賽女郎」12件鑲邊部位的殘片返還土耳其了!
.
她那神祕深邃的眼神,無論你轉向哪個角度,她都凝望著你,充滿憂鬱氣質的容顏就此成為古城澤烏瑪的象徵。
.
屆時有機會到土耳其東南部-加濟安泰普這個城市旅行的朋友們,一定要將此博物館排入行程內!
.
📷土耳其旅行事x愛生活 Türkiye'de Aşk
回顧旅遊文:http://pink0101.pixnet.net/blog/post/300426167
.
#土耳其 #加濟安泰普 #馬賽克女郎 @ Gaziantep Zeugma Mozaik Müzesi
考古學家入行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奇職商考考古全行10人但起薪萬三 建MTR沙中綫前都要經佢哋:工作經常掘垃圾 (果籽 Appledaily)
若告訴你職業是考古學家,你會想起甚麼?電影《奪寶奇兵》系列的Indiana Jones?或者是《盜墓迷城》的古埃及神話?「普羅市民看考古,最想見到擦亮眼睛的文物,可能是黃金面具,可能是很美的花瓶或者完整的寶物,但日常考古工作很多時都是掘人家的垃圾,因為通常是人放棄不要的東西。」今年34歲、有美國註冊專業的考古學家張宇靈說。
考古行業是一個專業,但亦很冷門。香港沒有考古學家認證制度,要到外地如中國或歐美等國家才有發出相關資格,像張宇靈在美國讀大學時修讀人類及考古學,繼而再取得當地資格認證,輾轉在中文大學歷史系做研究生,再入行做商業考古,在香港全行具有認證的商業考古學家只有十多人。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考古 #盜墓迷城 #MTR #Indiana Jones #沙中綫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考古學家入行 在 《童想.童聲》第四集— 做一個考古學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芷曦的夢想是做一個 考古學家 ,勘察不同地方的歷史文物。平常她很喜歡研究古埃及文化,探究金字塔和木乃伊的奧秘。為了探究這些課堂上學習不... ... <看更多>
考古學家入行 在 流行考古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著名文學家西西病逝,享年85歲。 年輕時的西西,曾參與香港電影編劇工作,作品包括:. 1967年電影《黛綠年華》(秦劍導演 ... ... <看更多>
考古學家入行 在 Re: [請益] 關於人類學與考古學- 看板Anthro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恕刪.
因為以為被廢板了, 所以很少逛這裡. 補充一些或許和alejandroW不同的看法. 只是我廢
話比較多, 所以文章有點長.
台灣確實沒有專門的考古學系. 這其實也和台灣的考古傳統有些關係. 不過這不是重點.
因為既然原Po表示要從事國外的考古, 那你在台灣最好的選擇是歷史系或是人類學系.
我們就先暫時不看在台灣學考古的這一塊.
原Po應該要先仔細地思考一下, 到底考古工作是什麼樣的一個工作?
在這邊可以先說, 至少在歐美, 進行考古研究(不是考古工作喔)並不表示一定要進行田野
工作. 這是和台灣一個很大的不同.
有許多研究領域是以庫藏的材料進行, 而不是進行實地發掘.
即便是進行發掘, 田野工作只會是整個研究的一小部份, 絕大多數的時間都還是在圖書館
或實驗室中渡過(看文獻->整理標本→測量→分析->看文獻, 一直重覆) .
當然, 也可以選擇走商業發掘, 那麼你只要負責田野的部份, 其他的就要看你跟公司的契
約了.
[另外先說, 如果只是想要進行挖掘, 其實連大學也不用念了. 在台灣, 很多考古發掘熟
手都是算日薪的民工, 而不是相關學系的學生].
考古的工作內容可以非常極端化. 你可以完全往技術方面發展, 也可以完全往理論方面發
展. 這要看原Po對什麼題材有興趣.
如果是喜歡透過實作的人, 可以考慮往技術方面發展. 如果是喜歡進行哲學性思辨, 或許
理論會比較適合你.
理論方面的研究可以是跨文化, 跨時間, 一種詮釋(全)人類行為的論述. 在哲學方面, 考
古學在純理論上的發展似乎較其他人文科系薄弱.
專研理論的學者並不多[註一], 這可能是因為大部分進入考古的人都還是比較喜歡實作.
技術方面的話, 誠如alejandroW所提, 目前跨學科研究是主流, 所以很多研究都可以發展
成為對過去人類行為的研究.
或許我該提醒一下歐美並沒有台灣教育中第幾類組的觀念.
而考古學可以是文組(歷史學、人類學), 可以是理組(陶器的地質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
甚至也可以是醫科(法醫人類學)或是工科(遙感測量, 還有最近很熱門的數位考古).
所以我想原Po也應該再思考一下考古的哪個層面或是哪個領域是最能夠燃燒你的小宇宙的.
再來談現實層面.
大學的時候一個老師曾這樣跟我們說, 有興趣的話, 大家都可以念考古, 但是如果沒有熱
誠, 是沒有辦法從事考古的.
當然, 這是在過去商業考古還不如現在成熟, 所以大部分考古工作都是學術工作的年代.
(靠, 我好老...).
不過, 我也必須說, 即便是現在商業考古逐漸成熟的年代, 考古工作的機會和報酬都無法
和你所受的教育和訓練成正比.
台灣考古產業目前的確很缺人. 缺的是日薪民工跟萬年的約聘人員, 而這樣的缺, 我覺得
會一直持續, 因為這是產業結構的問題, 而不是人才多寡的問題.
你唸完大學,去當民工一點都不值得. 而當約聘人員, 一年一聘, 也沒有升遷, 工作主導
權不在你, 只有極少數能夠當一輩子約聘 (年輕的肝比較值錢).
那你說, 好, 我來去研究所念個碩士. 不好意思, 你出來的選擇更少.
民工? 你學歷太高, 人家不想請. 可以當約聘助理, 但是又回到上述邏輯.
一怒之下, 再去念個博士. 好, 這下你連約聘助理都當不了了.
博士之後, 工作機會更少. 就算找到了, 再回頭看你付的學費跟你賺的薪水, 不知道要多
久才會打平. 更別提你已經花了多少時間歲月在這些事情上了.
如果一開始就當民工的話, 加總起來, 說不定還賺的比較多.
所以, 如果不是那份熱情, 大部分人大學畢業就跑了.
好, 以上我個人感覺的台灣考古現狀.
回到原po的問題, 國外的考古工作多不多. 老實說, 真的還不少.
這可能跟alejandroW提到國外考古人才市場飽和的說法有點矛盾, 不過事實是, 念考古系
的人變少了, 但歐美有許多考古顧問公司承包大大小小的工程. 這些公司, 有的屬於私人
企業, 有的隸屬於地方政府或民間基金會, 有的算是學術單位或博物館的附庸單位. 而這
些單位的人來來去去(因為歐美商業考古起步的早, 有許多人已經進入退休階段),不時會看
到招聘的消息.
不過, 老實說, 雖然待遇比台灣高(以英國來說, 年薪大約20,000英鎊(稅前), 而美國/加
拿大年薪大概在30,000美金/加元以上(稅前)), 但是物價差額跟工作簽證問題等等諸多問
題, 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不值得. 正職工作比時薪工作更加競爭, 只是拿工作簽證就別想找
時薪給付的工作了(工作簽證一定要是全職才能申請). 大部分工作都要相關學歷. 要帶領
團隊, 至少要有碩士學歷外加豐富田野經驗. 不過, 就算你有博士學位, 也沒有會阻止你
申請基層人員的工作. 你爽就好. (國外的考古工作可以用當地的人力銀行網站找, 北美用
indeed (美國也還有shovel bum, 天啊, 知道這個就夠老了), 英國可以用jobs (www.jobs
.ac.uk ). 覺得台灣缺考古人力的可以看看在台灣的各大人力銀行搜尋考古會跑出幾個工
作, 然後跟歐美的比一下. (我不是說台灣不缺人, 而是台灣缺的人很多都是在檯面下運作
, 從就業市場的公平性來說, 台灣的缺人是看不出來的).
認清這是個全球性的無間地獄後, 那麼, 身為高中生的你現在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不知道原po是高幾, 也不知道你所謂國外的考古是指那個區域, 所以很難更詳實的給建
議.
基本上, 第一個考慮的就是溝通能力 (不是語言能力), 然後是人脈.
有許多地方的考古研究是屬於比較封閉性的研究, 對於異邦研究者有一定程度的排斥.
例如東亞的國家(中國、日本、韓國, 某種程度上台灣也是)和俄羅斯, (印度可能也是),
這些地方已經有自己一套研究脈絡及遊戲規則.
外國研究者想要進行短期主題性合作沒問題, 要進入成為主流研究並不是容易的事, 想要
影響傳統研究更是不可能. 而這些國家也對週遭的區域進行保護, 所以中亞跟東歐也都比
較排外. 原po想要研究這些地方的考古的話, 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跟人脈, 可能要趁
年輕搬到那裡, 讓自己融入這些脈絡, 讓自己完全掌握當地語言, 而不是在別的地方學了
一套方法後, 再以外國研究者的身份出現.
除此之外, 也有不是因為你的國籍, 而是別的原因而比較不適合研究的地區. 像是時常內
戰的國家(之前有個老師最愛提他帶學生挖到一半被掃射的機槍趕上車逃跑的故事), 有宗
教衝突的地區, 或是有不方便給外人看到的一面的國家 (我有個哥倫比亞學姊在自己國家
作田野的時候, 發現自己的研究牽扯到了當地的利(ㄉㄨ/)益(ㄆㄧㄣv)糾(ㄐㄧㄠ)紛(一、
), 然後就... 整個研究砍掉換題目重練了, 超慘的).
相對而言, 西歐及北美對於外國研究者比較友善. 因為他們也意識到自己往往也是在研究
別人的文明, 所以比較不會有保護主義. (但不表示他們能夠理解為什麼你要研究國外的
考古, 一樣會有人質疑, 相信我, 我常常被質疑). 如果原po的國外, 不是上述那些採取
保護主義的地區, 我想歐美(我一般是指西歐和北美)會是一個比較適合的學習環境.
另外, 既然原po表明要從事國外的考古, 那麼我想應該有一定的語言能力或對自己的語言
能力有相當的自信 (除非你的國外是中國或是華人很多的地方). 否則你要怎麼說服別人
你的研究比當地人的研究更有意義?
這樣的話, 我會建議現多看看相關領域研究的期刊摘要. (記得, 先看摘要就好. 直接看
內文可能會因為不熟術語而看不懂, 有時候真的會很挫折.)
不過台灣國外期刊只有研究單位會訂, 而且還不太全... 地方圖書館連台灣考古的書跟期
刊都不太收了, 國外的就別想了.
先瞭解一下這些地方的研究最近的發展, 有哪些人在做研究, 有哪些領域被研究了. 找一
篇你最有興趣的學術論文, 仔細看完, 然後看它引用跟引用它的其它論文. 有哪些是你認
同的, 有哪些你不認同. 哪些是作者提出的新觀點, 哪些地方作者在避重就輕. 這是要培
養你自己能有批判性的思考, 不要害怕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 你要先有疑問, 才能去思考
解決的辦法. 而不是單向的吸收知識. 這應該是最基本, 但是也是最難的部份.
最後, 如果你也不知道自己對哪個領域有興趣, 只是想往國外的考古發展. 我想你可能需
要重新認識一次考古這門學科. 台灣關於考古科普書實在不多, 科博館有發行一些給青少
年看的, (記得十三行博物館跟數位典藏都有科普的作品). 如果原Po不嫌棄的話, 倒是可
以看看, 然後說說看這和你所以為的考古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認為這些都太幼稚, 而學術
期刊又太難或找不到, 或許可以試試考古雜誌. [ 連結如下:
https://www.archaeology.org/issues ] 這是英國發行的考古雜誌, 是一種內容比較通俗
的讀物. 介紹世界各地主要的考古研究概況. 只是要記得, 裡面講的都是被消化過的研究.
許多考古研究的本身, 除了研究者自己, 別人看起來大概都很無趣.
書單的話, 如果想要往國外的考古發展, 我倒是不會建議看台灣給大學生開的書單. 對於
高中生及沒有邊聽課的人來說, 那都太枯燥了 (熱情還沒點燃就被澆熄了). 只是台灣考
古科普的書太少, 所以也很難開書單. 如果有機會, 可以看一些英文的考古科普書 (不過
可能不好買). 但是, 我反而覺得對於考古有興趣, 但是又不太明白(國外)考古工作性質
的人來說, 與其開書單和看專著, 倒不如先放輕鬆, 找幾集Time Team來看看. Time Team
是個英國的電視節目. 已經好多年了(所以youtube就有很多). 主要介紹英國各地的考古
發掘和地方歷史. 雖然也是被消化過的學術研究, 但是在學界也不完全是負評. 至少, 它
沒有像discovery的一些節目般過度扭曲考古學. (順便一提, discovery的節目有許多是
獨立製作公司拍攝投稿的, 而審查機制是什麼, 我就不知道了).
廢話很多, 但是應該有把一些(國外)基本的情況稍作說明. 如果有比較不好在這邊問的問
題, 就私訊我吧. 我儘量回覆(只是我不知道我這種充滿個人偏見的看法對你有沒有幫助..
不過至少如果你要找特定的研究領域, 我應該還幫的上忙.
註一: 理論方面的研究首先要從考古學史讀起. 要先了解目前的學派有哪些, 它們的中心
思想是什麼, 背後又是有什麼樣的發展脈絡. 特定領域的研究是否就被限制在特定學派的
中心思考中? 關於這方面, 如果英文比較不熟, 可以先從陳淳的著作看起. 他是Trigger
的學生. Trigger算是目前比較主流的理論研究者, 但也請特別注意, Trigger的著作不
是唯一, 也已經發行有一段時間了. 其它也還有別的理論研究者的專著可以看看. 我會另
外推薦Matthew Johnson的Archae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這本. 台灣方面比
較接近純理論研究的是中研院史語所的陳玉美老師, 不過她沒有出考古理論的專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63.212.2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nthro/M.1498023758.A.54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