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 #展覽評論
假如 #綠島 就是那面大片碎鏡,策展人 #高俊宏 此一創作草圖代表性地指出了本屆藝術季的創作路徑——藝術家考掘深埋於地表下的未知命題,將其透過綠島映照於另一未必是「空白之石」的物質介面上,進而在顯像的過程中,與地表上的現實社會產生疊影。我們可以從本屆「綠島人權藝術季」中,初步觀察到此類創作正醞釀著某種 #典範轉移,長年爭論不休之 #藝術創作 與 #白色恐怖歷史 之間的關係,或許也將隨著時間與世代更迭,邁入新的階段。
國家人權博物館 均勻製作
#延伸閱讀|
👉 她/他是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的「藝術現場」辯證>>> https://bit.ly/3EpLQR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封景.志異-臺南市美術館典藏主題展」精選60件本館典藏作品,分成兩個階段展出,將藝術家創作視為一種當代的志異實踐,一種探知世界、考掘社會文化、提陳徵候異樣、檢視物我關係的媒介,依展間區分成「人間」、「神境」、「自然」三個子題,訴說這些典藏風景,從覺知及揭露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的闇影,藉由入景形見,...
考掘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由C-LAB內部策展人 #莊偉慈 所策劃的「#勒法利計畫」,體現空總一直以來「#考掘」、「#轉化」、「#實驗」、「#建築」與「#城市」的脈絡關鍵字。展覽以「#folly」的概念為基點,在展覽策展論述上敘述「folly」從19世紀時代被應用在園林設計當中,「勒法利計畫」以兩條軸線面對「#空總園區」與「#地方」意義,並將「folly」的空缺意義投射到C-LAB和展覽現場的美援大樓。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luTVND
#展訊便利貼
▎勒法利計畫
展期:2021.05.15- 08.29,11:00-18:00(每週一公休)
地點: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榕樹廣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預約觀展:https://bit.ly/37gIFfa
考掘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期是數度造訪檔案局、國史館和圖書館的資料堆中,所整理出來的一份關於台灣1950至1960年代「美援-農復會影像」的初探報告。作為美援農經專門機構的農復會,過去只在台灣農業史與經濟發展史中獲得討論,但其實農復會的工作範圍與目標遠大於此。
二十世紀的美援時期,農復會與美國的冷戰策略關聯密切,因此在發展農經計畫之外,農復會還在台灣投入了頗為多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工作,攝影與電影即是其中一環。在美援於1950年代至1965年終止的主要時期裡,農復會累積的上萬張攝影工作底片,可說是最具系統性且面向最廣的戰後台灣影像檔案。而農復會的攝影組,則是台灣絕無僅有的美援體制內的攝影師。這樣的時空背景條件真是非常特別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考掘農復會影像檔案的原因,嘗試去尋找這一塊遺落的台灣美援攝影與視覺歷程拼圖。
本期針對農復會的影像工作進行追蹤考察,探索過去很少受到關注的「美援攝影」,並重新檢視農復會與冷戰宣傳機制的種種關聯,以及對台灣視覺文化的影響。本期收錄了許多從未公開的美援攝影工作底片與文獻資料,還包括1957年歷史性的台灣反美暴動──「五二四事件(劉自然事件)」的農復會攝影檔案,我們將能從中看到美援視覺性的不同面向與意涵。
較費力氣的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資料散失而人員事物都已不在了,僅能憑藉訪查檔案文獻與各種線索,逐步串起這個時代的影像關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追蹤了農復會攝影組主要人員的美援足印,因此在本期登場的人物也不少呢。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成立於1948年、以推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與農業政策聞名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被認為是奠定二十世紀「台灣經驗」基礎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少人留意,這一農經專業的美援機構,在1950至60年代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幻燈、電影,並生產各種圖像、圖表、圖冊與海報,在冷戰年代與美援宣傳機制緊密連結,深深參與了戰後「台灣(視覺)經驗」的構成,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發展。
冷戰與美援如何形塑台灣的影像與視覺感知?本期專題透過採集考察眾多第一手的農復會早期攝影檔案、底片、圖像、影片與文獻資料,揭載鮮為人知的美援年代視覺工作,追尋這一段逐漸隱沒的戰後台灣攝影與美援視覺性的重要經歷。
_____________
● 更多本期介紹 More Info | https://vopmagazine.com/vop030/
● 購書 Order |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美援 #農復會 #冷戰 #台灣 #攝影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USAID #JCRR #ColdWar
#Taiwan #photography
考掘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封景.志異-臺南市美術館典藏主題展」精選60件本館典藏作品,分成兩個階段展出,將藝術家創作視為一種當代的志異實踐,一種探知世界、考掘社會文化、提陳徵候異樣、檢視物我關係的媒介,依展間區分成「人間」、「神境」、「自然」三個子題,訴說這些典藏風景,從覺知及揭露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的闇影,藉由入景形見,指認出猶待感應和思忖的所在;或者深入民俗場域,呈現眾生與神交陪、祈求顯靈保佑的精神表現和影像歷史;再到移情入景、重返自然,為心靈找到安適棲居的歸處;再再點示出,人不斷經由掌握自我與周遭環境之牽涉,追問本身的存在如何與世界彼此相容相攝,採取適當回應或介入,進而開啟其經心所願的向度和形廓。另則,選件的題材紛陳,亦增添了風景圖像的意義、開擴了風景再現系統的邊界。
on view in this exhibition are 60 artworks selec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Tainan Art Museum, with the artworks presented in two stages. The exhibition sees the artists’ practices as contemporary records of anomalies, which act as mediums for exploring the world, excavating social culture, proposing signs of irregularities, and examining the self-other relationship. Th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sub-categories: “Mortal World”, “Mystic Realm”, and “Nature”, showing how these selected landscape artworks from the collection have evolved from a state of being aware to exposing the dark sides of politics, society, and also in everyday ordinary life, and then by immersing in the scenes and allowing them to manifest, they also point out places that still await to be experienced and contemplated. Some of the artworks have gone deep into places of folklore, showing historical images of people’s interactions with deities and their spiritual behaviors of praying for divine protection. Emotions are also transferred into the landscapes depicted, with a secure sense of spiritual belonging sought after by returning to the embrace of nature. These artworks suggest that through self-awareness and involvement with ou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eople are constantly questioning our own existence and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with suitable responses or interferences conducted to open up dimensions or contours that we envision inside. Additionally, the themes presented by the selected artworks are diverse and different; they enhance the meaning embodied by images of landscape and push the boundary of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
《封景.志異-臺南市美術館典藏主題展》
地點:南美館2館展覽間F-H
展期:2019.6.14(五)-2020.5.12(二)
Sealed Landscapes, Records of Anomalies - Selected Works from the TNAM Collection
Venue: Gallery F-H, TAM Building 2
Period: 2019.6.14(Fri)-2020.5.12(Tue)
考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府城一味:時間煮字,情感入味,一起來臺南吃飯」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謝仕淵
內容簡介:
府城一味,就是料理背後的人情味。
生活在台南,無論一日或十天、一年或十載,
只要能發現這一味,就可品嘗這座城市的美味精髓。
在臺南,有許多來自日常的訊息,怎麼來、如何去的事物,都提醒了我們生活在府城的時間節奏。住家附近的大埔土地公廟,只要到了戲棚搭起時,我們便知那是春季或秋季。市場中攤商忙著剝皇帝豆,那就是四月。地上擺了一堆沾附泥土的綠竹筍,就是春天到了的訊息。烏魚上市則是冬冷之時。
依著這樣的作息而生活,就算生活在都市,也能感覺土地呼吸的舒張。
★味道的認同感,最為死心塌地,被認可的食物,一輩子也無法忘記。
來到臺南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千萬別跟臺南人爭辯那間菜粽好吃、那家炒鱔魚意麵道地。
每個臺南人對於特定店家的食物認同度很高,很難被人輕易說服,放棄心中的第一名。
這本書不對美食追本溯源,也不想說些傳說掌故,對於府城的生活體驗,或許我們應該試著放棄所有外在權威。僅僅懷抱著單純心情,當個吃飯的人,仔細觀察與品嘗。
我想要建立一種直接面對食物的關係,如同台南人對食物的認同。
※台南美食密度之高,令人吃驚※
本書收錄的台南美食,大約有九成都位處以民生綠園為中心、方圓兩公里內的範圍,
因此,只要憑著自己的雙腳,都能來去自如的從這間店迅速走到那間店。
作者簡介:謝仕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並兼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南大學、逢甲大學等校。
落腳臺南十年的新府城人,關心飲食文化的歷史研究者,考掘美味中的記憶與技藝的尋味者。
考掘 在 《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新書線上講座】 的推薦與評價
一分為二,一個思想史上迷人的概念。 從黑格爾所勾勒離返自身的辯證運動,到列寧毛澤東藉以分析生產關係的政治經濟思考,以至歐陸六0年代以降阿圖 ... ... <看更多>
考掘 在 翻譯的考掘 對談《傅柯》的翻譯後臺線上講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翻譯的考掘──對談《傅柯》的翻譯後臺線上講座時間|4/27(三)19:30 主講| 尉遲秀/《傅柯》譯者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傅柯》審訂者講題|翻譯的考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