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講一 唔講三 講舊史】
2007年認識陳健朗,當年他16歲,是PIPPOP 班上最年輕的男生。因為年紀細,我們都叫他 「朗朗」,他是班上最喜歡叫我「媽媽」的學員(而我常常說「唔好叫我媽媽啦,我唔係呀。」)PIPPOP是一個全天候密集課程,一整個夏天我們緊密相處,他是不多說話的人,和其他年輕人混在一起,總是有點距離。他不是勇於表達自己的那種,但你會感受到他內心有很多固執的想法,有時情緒化,而且很喜歡表演。幾個月後課程完結,演出後他寫了一張小字條把一直沒有說的話告訴我。
那一年他是會考放榜生。
2014年再碰到他,原來他已經在City U畢業,他沒有如當年所說往舞台發展,但走向了電影。他分享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鮮浪潮短片 “I can’t live without a dream” 給我看,他寫了一個對演戲抱著滿腔熱誠又帶點偏執的角色給自己,好看到不得了,編導演也是令人感動的高水準;我記得當時看完後落下的眼淚並不因為劇情,也非因為劉青雲一句客串聲演 - 雖然他的聲音一出我就淚崩了......但我確實為朗的努力和才華而驕傲,也為他把自己放到作品中而覺得很美麗很勇敢。看到他如此貫徹的在追夢,猜想他跟我一樣喜歡「我要成名」,也會像潘家輝那樣不放棄的拼下去。
這兩三年偶爾在一些「飲嘢」的場合會碰到他,我們之間忽然多了很多共同朋友,也變成了在同一個行業奮鬥的工作者。一臉濃密鬍鬚的他對我來說,是一種蛻變,這種蛻變叫我有點陌生。我很少和他說話,因為這個和當年PIPPOP裡面那個他真的好像很不同了,扮熟很奇怪,重頭認識又有點尷尬。畢竟算算手指原來也十多年啦。人的成長,環境的變化,際遇之不同,大概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轉變已非自身的。
看罷《手捲煙》,電影的「好看」沒有令我意外,因為我一早抱了很多期望進場。但你無法不敬佩這個小子的膽量和堅持,走出這一條路,拍出這樣一部電影。
恭喜導演,年少時心中不知如何安放的執著,無法令人明白的瘋狂,今天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把它發揚光大了。
#手捲煙
#pippop
#首映那天沒有拍到照片
#第一張是2014年首次重遇時的街頭拍照
#當時你開緊工
#而原來PIPPOP我們沒有二人合照
#反而你的獨照不少
#無鬚但係都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