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_每天給你一頁撒冷】25 MAR 2021
I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城 I
Peled先生第一個帶我們參觀的,是戶外的第一世紀耶路撒冷城的模型,比例是1:50,佔地將近一英畝,主要的建材是耶路撒冷石。它是1966年由聖地酒店的業主漢斯克勞(Hans Kroch)倡議興建的,用以紀念在以色列獨立戰爭中陣亡的兒子。 2006年,模型搬遷到以色列博物館永久展示。
#在耶路撒冷醒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凱撒利亞是一座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古城,現屬以色列,居特拉維夫和海法之間,毗鄰哈代拉。2007年人口約4500,是以色列唯一由私立機構(「凱撒利亞發展集團」)管理的定居點,也是以色列尚未設立市級議會的定居點中人口最多之處,現屬霍夫卡梅爾區法庭轄區。原先是賽達國王斯特拉頓一世所建的Stratonospyr...
耶路撒冷石 在 花花。Hanna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花花在以色列 之 耶穌走過的苦路十四站 #花花瘋旅遊
哎呀你們說我多健忘,現在才想到我的以色列之旅還沒打完!
話說我們在以色列後面兩天住在耶路撒冷,這條來到傳說中耶穌走的苦路。
耶路撒冷這邊很特別,我們前半段走的路是猶太教的區域,後面才是基督教。這邊是猶太、基督、回教,三個宗教的發源地,彼此卻共榮在這邊。
走在耶路撒冷老成,全部的建築幾乎都是用耶路撒冷石,是當初英國託管時期(1917-1948)規定建築的外表都要用這種石頭,反而形成了這邊特有的氛圍(但也很容易迷路就是了我怎麼看都長一樣)
我們這站走的是耶穌的苦路,總共有十四站,我本來以為不是基督徒應該不會對這個有興趣吧?!沒想到一堆非基督徒拍照跟聽導覽比我還認真,畢竟這種充滿歷史意義的道路還是會吸引很多人~
本來想說要走十四站會崩潰,但一邊走一邊看老實說真的還好,計步器大概接近兩萬步,一邊還可以在路邊買一杯養顏美容的紅石榴汁來喝~
人家說「上地創造世界十分美麗,一份,一份歸諸世界,九分給了耶路撒冷」,乍聽會覺得不過就是一座古城有什麼美麗,但你真的來這裡就會知道了,你會被這邊深厚的文化味道給深吸引。
#我絕對不會告訴你們明年三月我還會來一次
#不過到時候就是很認真的信仰之旅了
忠實花粉團購談心VIP社團:https://m.facebook.com/groups/832682323568406 (我會經過挑選才能進來唷!有團購最新資訊跟平常不會po在這的小murmur!)
耶路撒冷石 在 波阿斯 Boa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安息日驚慌的女孩
這天的早晨,我走在耶路撒冷城街道上。以色列政府規定,耶路撒冷城的房子只能用耶路撒冷石建造房子。石頭帶有金黃色的感覺,從遠處觀看整座城市時,像是被黃金點綴,閃閃發光,顯得格外神聖。
正當我沉浸在這神聖的氛圍時,遠方出現一位年輕的猶太女子,慌張地朝我奔來。當她越來越靠近時,我也似乎有點緊張了起來..
「你是猶太人嗎?信猶太教嗎?」她開口第一句話就這麼問。我愣了一下,回說 :「不是」。她似乎有點開心,接著說:「Can you come my home?」
這時身為一個男人的我,心想「等等!這是搭訕的一種嗎?那我該怎麼表現亞洲男人該有的魅力呢?在這麼神聖的聖地,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呢?我會不會褻瀆了,創造宇宙的主宰了…」
我猶豫了下,沒再多想,就跟著她去了…
她帶我穿梭在詭譎的巷弄中,心裡愈來愈感到緊張不安。「若她是恐怖分子的臥底怎麼辦?是要抓個亞洲人撐撐場面,然後我會像電視上,帶著橘色頭套跪在地上的犯人,面對被砍頭的殉道者…」當腦中浮現各樣的故事時,於是她家到了。
打開門,約20坪左右的小公寓,屋內空無一人。有許多猶太教的銀飾品、美麗的金燈台,和各式各樣的猶太擺設,是個傳統的猶太家庭。她走到廚房邊 ,急忙比手畫腳,比著火爐旁的一個東西,這時我的好奇心也到了極點,她用生疏的英文說:「You push push …」
是一個延長線的插座,上面的開關是關的。「You want me to power on this??」我問道。「Yes yes ! Please」她興奮又著急的說。
於是我將紅色的按鍵開起,她竟然開心大聲的說:「thank you thank you!」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天是猶太的安息日,依照猶太習俗規定。週五太陽下山後,到星期六太陽下山前,猶太人是不能觸碰任何電的物品,街上除了非猶太裔民族,大家會歇下手邊工作,商店會關門、街上也不能開車,任何有電的電器都不能使用,連手機也不例外。幾千年來,猶太人不曾改變過,至今仍守護著這樣的傳統,空出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在離開的路上,我在心中反思,確實我們在時間與快慢上的理解,是有許多的盲點,似乎被世界的價值觀所操控著。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在學校、職場中都有莫名的緊迫感。它是自我價值的框架系統,大口吞噬著每人獨特的靈魂。
勤於做生意的猶太人,竟願意空出一天的時間安靜與家人,朋友心靈上的互相依附著、沒有3C產品的攪擾,不受時間的推移,回歸創造主中的安息。不但經濟不受影響,反倒快速成長,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反觀自己,以創業為例,在生意時會感到急忙,擔心公司速度比別人慢、出手太快或似乎急著證明自己給誰呢?這一切其實衝擊著自我被造的價值。
我似乎豁然開朗了,這是優先次序,與自我價值的認同。當這樣透徹”時間”的本質後,
「快」與「慢」就能達到平衡點!原來這才是上天,帶我到猶太家中的真正反思目的啊!
(但我異國豔遇幻想也就此破滅… 哈哈)
耶路撒冷石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凱撒利亞是一座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古城,現屬以色列,居特拉維夫和海法之間,毗鄰哈代拉。2007年人口約4500,是以色列唯一由私立機構(「凱撒利亞發展集團」)管理的定居點,也是以色列尚未設立市級議會的定居點中人口最多之處,現屬霍夫卡梅爾區法庭轄區。原先是賽達國王斯特拉頓一世所建的Stratonospyrgos城的舊址。公元前90年,由猶大國國王亞歷山大•詹尼亞斯攻占,成為一座猶太城市。前63年羅馬帝國征服此城,並令其自治。大希律王在位期間,大力建設此城,並改其名為凱撒利亞,意為「羅馬皇帝之城」,以向羅馬示好。前22年在此營修深水人工港,並配以神廟、市場、大燈塔等市政設施,力圖將此城打造為地中海貿易重鎮。在拜占庭帝國治下,該城仍以繁榮聞名。其後幾經戰亂地震,建築大多崩毀或沉入海底,遂淪沒無聞。19世紀末,人們開始在凱撒利亞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希律王的古城和十字軍堡壘得以重見天日,並被辟為國家公園。來到凱撒利亞古城,首先看到的是位於城外的圓形劇場。圓形劇場,像古羅馬音樂劇場遺址。劇場高層的外牆,用“耶路撒冷石”砌成,弧形,矗立於高地上。牆外多處石頭房子,只剩了殘牆斷壁。一些清理出來的大理石雕像,都是殘件,安放於一處平臺上,應該是當初從歐洲運來的。這些雕塑雖然大多已顯得殘缺不全,但那線條飽滿、比例勻稱的形體塑造,仍具有高度的造型感染力。走近看這個腳模,做的非常精細。劇場入口為多個拱門,建在外牆,高有3米。 進入拱門,一座圓形劇場依山勢鋪至山底,採用的是希臘風格,經過整修至今仍在使用。看臺分兩個台級,共24層,石頭建成,模樣像體育場,據說,可容納3萬人。看臺底部平整,半圓形,可擺放座椅,對面是舞臺。看旁邊展示的復原圖,舞臺部分原是兩層建築,羅馬風格,今已蕩然無存。圓形劇場的對面就是地中海,蔚蘭色的大海,非常壯觀。以色列建國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出資開發,將此地開發為旅遊業為主的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