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師過世前,寫信給衛斯理牧師,預言他自己在1772.3.29逝世。
這位衛斯理牧師,就是美以美教派創辦人。
蔣宋美齡在衛理公會教堂還有玻璃像。
環環相扣,越扣越密。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8%A1%9B%E6%96%AF%E7%90%8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FanPiece Basketbal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學界籃球(4)】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訪問 - 藉藉無名的球隊:做法不完美,但可以接受?當日就為主持Victor「留下了一個永遠不能磨滅的痕跡」.........
聖公會 聖 約翰 在 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師過世前,曾寫信給衛斯理牧師,準確地預言寶師自己的死期是1772.3.29。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8%A1%9B%E6%96%AF%E7%90%86
聖公會 聖 約翰 在 FanPiece Basketbal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學界籃球(4)】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訪問 - 藉藉無名的球隊:做法不完美,但可以接受?當日就為主持Victor「留下了一個永遠不能磨滅的痕跡」......
聖公會 聖 約翰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住宅區在西面。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超高層大樓非常多,是世界的一大都市景觀。自西九龍填海工程後,位於櫻桃街以南,渡船街以西奧海城至富榮花園一帶的新填海地段則被稱為旺角西。同時,由於早年地下鐵路車站命名的關係,弼街至界限街一帶的地方亦會被部分人稱為「太子」。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旺角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顯示早於東漢時期,旺角一帶已有人居住。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當時,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由於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旺角這輯記錄了下列特式街道:
• 豉油街——相傳以前有醬油廠設於該地,因而得名。
• 女人街——即通菜街貫穿登打士街至亞皆老街之一段。因售賣服裝、化妝品、擺設等女士用品等而得名。
• 波鞋街——即花園街其中一段,因售賣運動鞋的店舖林立而得名。
諸聖座堂All Saints' Cathedral是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的座堂,位於九龍旺角白布街11號,為一座具有農村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在1891年諸聖日成立;2010年10月31日諸聖日祝聖為西九龍教區座堂。1891年,聖公會何約翰牧師在油麻地官涌火井(佐敦道官立小學附近)一小型樓宇開設講堂。1894年遷往榕樹頭側,由莫壽增伉儷開辦女子義學及布道所。1903年在彌敦道建立聖堂,因地方不敷應用,1922年曾紀岳牧師請聖公會杜培義會督向政府申請撥地,在白布街現址建立新堂。諸聖堂在1928年5月26日落成,1934年加建學校,在旺角區推展教育及傳播福音工作。日治期間,教堂被日軍徵作集議場及宿舍之用。戰後教堂重修復用,1951年加建兩校舍,1961年設立小學校舍,目前諸聖堂已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各一所,為西九龍教區歷史最悠久之聖公會教堂。
聖公會 聖 約翰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座落於香港中區花園道4-8號,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及祝聖,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Freehold)。座堂主要由3幢主樓構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乃香港較古舊的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物之一。至於副堂則於1924年落成,而辦公樓(即新座)則是1956年加建的。聖約翰座堂的木門是由在香港保衛戰被英軍自行炸沉的添馬艦(HMS Tamar)的艦身木材所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座堂運作陷於癱瘓。1945年,香港重光。何明華會督委任施玉麒先生為會吏及牧師,參與重建座堂,通過舉辦賣物會等方式,有效挽救了座堂已崩潰的財政狀況。座堂是教區中之首堂,因該堂內置有主教座(cathedra)。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會所。現時教堂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亦是一別具特色的遊客景點。為了避免因冷氣的水氣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座堂沒有冷氣供應。座堂除了有主教專用的座椅、法政牧師及座堂牧師專有的座椅,亦有英國殖民年代遺留下來鑄上英國皇室徽號的會眾座椅,是留給當日港督或英國皇室家族成員途經香港崇拜時預留給他們坐的。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更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目前座堂每天均有崇拜。也有早堂晚堂崇拜,崇拜的語言主要是英語,亦設廣東話、普通話及菲律賓語都有,崇拜者來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國際性座堂。座堂會在一些聖日舉行唱頌大聖餐禮,香港島教區、澳門傳道地區的按立聖職聖禮和詩班節亦在聖約翰座堂舉行。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又譯前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位於香港島中環炮台里,於1997年至2015年為香港終審法院的所在地。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最初建於1843年,並成為首兩任香港總督砵甸乍和戴維斯居住的地方。自從戴維斯於1846年搬到堅道居住之後,大樓曾多次易手,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1879年起,大樓由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所擁有。大樓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House),以紀念當時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拱北爵士),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但值得留意的是,大樓北面亦有一座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為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1960年4月重建後改稱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和今日的長江集團中心。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當時主要在越南以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兩廣和東北傳教)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作為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程於1917年3月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經佔用該座大樓為日本憲兵總部。1945年8月香港重光,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曾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最初為香港教育署總部,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1980年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1983年,大樓再改為政府新聞處辦公室,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7月1日至2015年9月7日,該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重建於1917年的大樓,屬於新古典風格,現時在香港已所剩無幾。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樓高三層,並附有地窖及角樓。而其北面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