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博展知識
【世界清潔日】
每年9月的第3個周末為世界清潔日,旨在提升人民環保意識,為保護地球共同努力
Q博也趁這個節日跑去淨灘了(大家記得要維持社交距離喔!)
一起來看看要如何維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吧!
【海灘的美麗與哀愁】
美國國家海洋垃圾監測計畫長年調查的結果顯示,海灘發現的垃圾以吸管27.5%占最多,其次是塑膠飲料瓶13.0%,另外也發現大量的塑膠袋碎片、氣球、金屬飲料罐、繩子等物品,同樣是以遊憩與日常生活類垃圾占多數。台灣因為回收制度做得很好,塑膠飲料瓶、金屬飲料罐等都已進入垃圾回收系統,在海岸垃圾中就較少出現,相較之下美國這類垃圾的比率就比較高。不過,台灣的塑膠瓶罐雖然有回收,瓶蓋卻被忽略了,常會成為垃圾漂流到海邊。
要減少海灘垃圾可以朝兩方面著手:
一是教育宣導,提醒人們不要以為廢棄物流入大海就會自動消除不見,其實它們都會成為大自然的負擔,而淨灘活動就是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二是針對這類造成跨界汙染的海洋廢棄物,其管理與監測不該只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應該提升到中央層級,以環保單位或漁政單位來跨縣市管理,並且提高獎勵的誘因,且更要輔導關係人積極研發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方法。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88b2573b-1943-489e-9e53-9ae626b98ce8
【一次性飲料杯減量】
一次性飲料杯源頭減量,是整體限塑政策的一環,實施至今雖有成效,但教育方面的確還需要加強。譬如校園之內餐廳,仍然使用相當多一次性餐具,環保署考慮加大誘因,譬如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付費,減少使用數量。
臺灣市面上免洗餐具種類繁多,材質大致可分為塑膠類、保麗龍類及紙類、木材等四種,其中塑膠及保利龍是中小型餐飲業最常使用之免洗餐具種類。塑膠類聚丙烯多用於便當盒及碗盤,保利龍類免洗餐具─發泡聚苯乙烯常見於透明的便當盒蓋、涼麵及水果盒。發泡性保利龍則多用於泡麵碗、生鮮托盤等。
免洗餐具使用後之處理途徑大致包含回收再生、焚化、掩埋、非法棄置等4種。就塑膠類免洗餐具而言,由於免洗餐具使用後沾染油汙及其他物質,回收後再利用經濟價值不高。部分塑膠材質如PVC、PS等若以焚化方式處理可能導致「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產生,且塑膠耐高熱值之特性,也對焚化爐操作產生負面影響;若以掩埋方式處理塑膠材質之免洗餐具,則耗時長不易腐化,一個塑膠袋需要20年、保麗龍杯要50年才能被分解,寶特瓶和紙尿布更需長達約450年才會在海水中分解。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於2012年淨灘清除垃圾量的統計,近3年免洗餐具類多了6倍,去年高達2萬8000多件,首度超過塑膠袋,成為海灘垃圾第1名。如何降低國人濫用免洗餐具,是未來應強化方向。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ff8ae3d-9fd9-4eca-ad6d-3ce6cfddd975
【環境教育】
資源要回收、垃圾不落地,這幾句話聽在我們耳中,是不是覺得老生常談呢?「環保」的概念出現在1970年代,1970年的4月22日是第一個「地球日」,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人類環境保護的思潮,也就是說,環保的意識出現至今其實只有50年。但如今幾乎人人都有環保的概念,並且落實在生活行為上。
環境教育一開始的重點都放在「保護環境」,包括如何解決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各種已經發生的問題,或是如何保護生態。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一味地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會影響人類社會及國家的發展,當時全世界有70%的國家處於未發展或發展中,而以環保為主的價值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壓抑。所以從1983年起,人們開始思考不應該為了環保而阻止發展,而是應該在發展與環境間找到平衡,這就是「永續發展」的概念。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5c7e4060-8da3-44e8-a02a-debae5e5bb1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錄低香港 Doc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思浩大談美國加州取消膠袋徵費!生物降解塑膠易分解,但被揭發加速全球暖化!(大家真瘋Show 202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近日發布的報告指,以生物降解塑膠及生物塑膠代替傳統的一次性膠袋,對減輕全球暖化及環境負荷的效果有限,最好的方法是重複使用家中現有的膠袋。 UNEP通過分析海外7...
聯合國 環境 署 塑膠 在 黃世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活動的高度發展,對環境帶來許多改變。像是臭氧層的破洞,使紫外線輻射更加強烈,不只影響了植物生長、海洋生態系的平衡,還可能引起白內障、皮膚癌等病變。
今天是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聯合國在1987年9月16日簽署《蒙特婁議定書》,讓更多人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近年來,許多國家陸續推動 #淨零碳排,台灣也提出 #淨零轉型,希望能透過 #能源轉型 等策略,攜手減緩全球暖化速度,讓珍貴的地球環境能夠永續🌍。
為了留給後代美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多搭乘大眾運輸、使用節能家電、減少塑膠製品、重複利用資源等,一起保護我們心愛的家🏠!
#立法委員黃世杰
(照片攝於2019年)
聯合國 環境 署 塑膠 在 食力foodnex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海洋塑料清淨機 #貽貝😯】
被塑料污染的碼頭、港口也許有救了?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會被分解成更小的塑膠微粒,而英國科學家發現「貽貝」能過濾這些塑膠微粒?
#從源頭減塑才是根本之道
聯合國 環境 署 塑膠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思浩大談美國加州取消膠袋徵費!生物降解塑膠易分解,但被揭發加速全球暖化!(大家真瘋Show 202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近日發布的報告指,以生物降解塑膠及生物塑膠代替傳統的一次性膠袋,對減輕全球暖化及環境負荷的效果有限,最好的方法是重複使用家中現有的膠袋。
UNEP通過分析海外7項研究結果,研究各種膠袋從生產到丟棄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報告指,生物降解塑膠易在環境中分解,產生的垃圾問題較一次性塑膠小。但若考慮到燃燒塑膠帶來的氣候變暖、海洋氧化影響及塑膠所含化學物質導致的污染等,生物降解塑膠亦可能是最壞的選項。
相關影片:
1. 思浩大談美國時裝界政治正確,專搵大碼黑人模特兒行騷!時裝品牌CK三十二個多元模特!(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ZmWwg-OBQ)
2. 思浩大談美國女子唔戴口罩,再拍片侮辱星巴克員工,網民發起眾籌幫員工!(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djfjDPTIE)
3. 思浩大談美國馬里蘭州餐廳,捲入種族歧視風波!男童全身運動裝被拒!(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147a0nQFs)
#大家真瘋Show #2020 #美國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eLDWMr93Mg/hqdefault.jpg)
聯合國 環境 署 塑膠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今塑膠垃圾已經是全球面臨的大問題了,越來越多國家禁止使用塑膠袋,並積極尋找替代品。但很多人不知道,最早的時候,塑膠袋是為了拯救地球才發明出來的。
Music:John Stockton Slow Drag
相關資料:
http://bit.ly/36uWwN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8Yo5rl7nVU/hqdefault.jpg)
聯合國 環境 署 塑膠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差減碳績效國,環保署的政策漏洞百出!
為了因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環保署提出了我國永續發展目標,然而內容竟然只提及氣候變遷(目標13)、水及衛生(目標6),沒有提到溫管法、限塑、海洋、汙染者付費等其他也相當重要的議題,不免讓人覺得相當可惜!我們的環保署應該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限塑一直是環保的重大課題,2014年全球塑膠產量約3億1100萬噸,2050年預測產量將增加到11億2400萬噸,而製造塑膠所需耗費的原油比例,也將由2014年的6%,升高到2050年的20%,不斷增加的塑膠袋,不僅會產生更多的垃圾,還會排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多重傷害。
糟心的是,台灣對此「貢獻良多」。根據2018年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表的減碳評比,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能源使用」、「再生能源」方面的表現相當差,排名全球第56名,與其他大國並列最差減碳績效國,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且排名還連續三年都下滑兩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
由此可見,環保署的限塑政策在執行上並沒有符合大眾的期待。環保署從96年開始推動PLA可分解塑膠類托盤及包裝盒,12年過去,全台十大量販超市及便利商店仍有高達77%的商品是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包裝。此外,台灣根本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掩埋垃圾,環保署推動PLA的意義何在?最後這些塑膠垃圾還是全進了焚化爐!
不僅如此,環保署在限制「產品過度包裝」上,也沒有太大的作為,因為公約限制的是國內業者,但現在大部分的網購都是從世界各地寄來的,依舊會有買一項商品,結果附加氣泡袋、塑膠袋、紙箱等層層包裝垃圾的現象出現,請環保署對此擬定出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
#質詢
#環保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O2cFVRk9p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