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被霸凌的方式2
■ 不要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如果你曾受到掌權者的虐待,很不幸地被馴服而對受虐習以為常。你知道如何與濫用權力者建立關係,而且這種關係也讓你感到熟悉。因此,你可能再次陷入其中。
以前被剝削過的人,往往看起來都很好欺負。他們不知不覺地發出信號告訴大家:「看這裡!我什麼都能忍受!」向世人展示自己多麼謙遜友善,不懂得說不,準備好為所有事情責備自己,以及他們多麼渴望取悅別人。
霸凌者會被發出這些信號的人吸引。我們都能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弄清楚讓我們成為霸凌對象的因素。關鍵是選擇向誰展現什麼、隱藏什麼,以此來保護自己。
犯罪行為研究揭示,攻擊者在受害者身上尋找的特徵是:看起來很容易得手。
街頭犯罪的受害者體型未必比較弱小,只是他們的舉止不一樣:他們看起來更加順從,行徑無明確方向或目的,而且對周圍環境缺乏警覺性。這是使受害者看起來容易被制伏的原因。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涉及到言語或情感攻擊時,要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意願,這樣做能讓你比較不會成為被侵犯的對象,有助於明確劃清界限,釐清優先事項和表明決心。或者,至少要表現出你擁有這樣的態度和決心。
■ 仔細選擇安全環境
個人權力不僅取決於他們是誰和他們掌握的資源,也取決於所處的環境。
我住芝加哥時,被持槍搶劫過。當時天色剛剛變暗,我跟兩位友人在一起,其中一位還是身材高大魁梧的男子。後來我們跟警方陳述經過,警方指出儘管當時街區照明良好,但我們所在的地點正好有一盞路燈壞掉。這不是巧合,犯罪行為最可能發生在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
我現在對這種事都非常小心。我建議跟我共事的許多年輕女性要遠離陰暗角落,不僅僅是在大街上,在職場上也一樣。不要在辦公室外的私人場所開會,尤其是晚上或在別人車裡。
我不只一次聽說過,老闆拒絕在辦公室見面,而採用邊走邊講的方式對員工施加情緒虐待。這種方式不僅降低談話被無意間聽到或目睹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可能性,也讓社交界限變得模糊不清。
跟在會議室或辦公室這類正式場合相比,老闆更容易在私下場合隨便給出不合理的苛刻評論,或不恰當的言論。
從這些方面來看,環境都很重要。所以,保護自己免受欺凌的上策就是,遠離太過私密的環境,或無法清晰界定適當行為規範和彼此角色的場所。
■ 堅守底線,友好且堅定地拒絕
除了小心提防實體環境,防守情緒界限也很重要。
在當今職場中,許多員工都必須「隨時待命」,工作與生活之間界限被打破是常有的事。許多受害者,都害怕拒絕剝削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建議他們要面帶微笑、堅決拒絕。每個人都需要掌握好方法來拒絕他人,你可以跟對方說:「抱歉,我幫不了你,祝好運!」
友好且堅定地拒絕,就像在告訴對方,你家裝有保全系統。這樣一來,大多數罪犯和霸凌者就會轉而尋找更容易下手的對象。
針對囚徒困境所做的研究發現,在競爭狀態下無條件的合作,會鼓勵剝削,而針對霸凌行為所做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這項結論。在學校和職場中,霸凌者會找他們認為不會還擊的人,找那些一直對每個人都友好、似乎能容忍一切的人來下手。
社交孤立也是一個危險因素,部分原因是霸凌者針對的是不太可能有人目睹、或沒有朋友願意出面保護的個人。
無論你是否獨自一人,關鍵是要清楚你的底線,要學會辨識這些界限是否被越過,並採用簡單必要的做法來加強防守。只要其他人一樣友好合作,你就可以友好合作。但如果有人越過界限,你可以用你注意到了,立即做出反應。
■ 直視惡行,表達不悅
一味隱忍是各種不當行為持續存在的原因。
當別人對你圖謀不軌時,你不必生氣或跟對方說教,只要冷眼直瞪對方,這樣做反而更有效。如果有人把手放在你腿上,你可以盯著他們的手,然後盯他們的臉看,目光不要看向別處,直到他們把手移開。如果對方沒有把手移開,你可以小心地將對方的手拿開。
如果有人對你講出不適當的話,你可以凝視對方片刻。只需直接了當的「注意」即可給作惡者「警告」,並要求對方提出理由。這樣做明確表示你目睹的行為是不正常的,並堅持對方給個交代,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 大膽還擊
在面對主導者時,人自然會表現得比較順從。
你可以好好想想,自己究竟在擔心什麼,這樣做會有幫助。記住,霸凌者常常感到軟弱,所以她們經常採取積極的行動。這表示,有時他們根本虛張聲勢,你要大膽予以還擊。
.
本文摘自
《#懂權力_在每個角色上發光》
史丹佛MBA爆棚選修課, 擊敗沒安全感、霸凌, 讓自己被需要就能自信發揮影響力
Acting with Power: Why We are More Powerful than We Believe
.
作者:黛博拉.葛倫費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2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一段內容其實相當精彩,但礙於能分享的篇幅有限,只能片段摘錄。我相信這本書對女性面對職場霸凌特別有幫助,因為作者似乎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跟不少霸凌受害者當事人討論過。
祝願您,能謹慎人我之間的界線,我們不輕易越界,也捍衛自己的界線!
職場欺凌原因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線上講座 《從心出發,走出霸凌》】
.
我大概是在去年底接到這場邀約,主辦方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內湖分館 ,主題則是「霸凌預防」,恰巧是我重視的議題。然而時候尚早,因此完全沒料到半年之後,局面會變得有些曲折。
.
約莫在講座前兩周,疫情開始出現波動,但館方還是交出了一份訪綱,撰寫人是當初發出邀約的盈潔主任。坦白說,這是一份很扎實的訪綱,一共八點,每一點都精準切入「霸凌」的核心,甚至延伸出職場與正義魔人議題。整份訪綱就像一位可敬的對手,逼得我不得不認真以待。
.
不幸的是,疫情終究爆發,實體講座宣告暫停。其實,要直接取消這場講座很容易,但我發現我們似乎都有一種「不想放手」的默契,一來係因彼此書信往返排練多次,放掉可惜,二來是我們都對「霸凌」議題有種使命感,於是最終定案為線上講座。
.
線上講座形式很多,最常見的是直接對PPT錄影,但這絕對不是理想的形式,因為我們都想做點有趣的嘗試。一番討論後,我決定直接前往圖書館錄影,影片以提問形式呈現,內容跳過嚴肅的理論,以案例分享為主,依情節段落回應訪綱重點。
.
只是沒想到,這項提議會卡在行政流程的繁文縟節裡,險些滅頂,幸而獲得審核單位理解。一番波折之後,就在錄影前三天,同棟大樓又出現確診者足跡,即便不在同一樓層,但事關重大,主任擔心我的安全,拍攝再度陷入僵局。
.
幾經考量,當時的我已施打疫苗超過兩周,館內亦無確診者足跡,因此決定依約前往,畢竟在開講之前,我們已投入相當心力。
.
其實一直以來,內湖分館都很認真經營實體與線上講座,每期主題都嘗試推陳出新,但畢竟是公家單位,而我們都有刻板印象。為了推廣線上講座,主任甚至報名了剪輯課程,每部片都由她親手操刀,而且呈現效果絕不馬虎,無論是講座重點,或是講師觀點,都很清晰地整理在畫面上。
.
錄影當天,由於我們依規定配戴口罩,為了完整收音,館方還自行添購全新的錄音設備。能做到這份上的,我還真的沒在哪個單位看過。剪片很累,尤其這次講座錄滿兩個鐘頭,再由主任剪出六十分鐘的版本,根據我的經驗,這必須花費超過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五月下旬就錄完的素材,會到六月底才上片。
.
休息期間,我們一起討論了關於經營粉專與辦講座這件事。很多時候,我會寫出吃力不討好的長文,她會推出吃力不討好的活動,看到辛苦剪輯的影片,或用心撰寫的文章,點擊率不如預期時,都會有種猶豫,「到底下次還要不要這樣做?」
.
談到這裡,即便隔著口罩,我們都接收到彼此的會心一笑。原因很簡單,我們不想馬虎,也不想刻意討好。有些深沉的議題,或許無法迎合風向,但我們寧願老派,把這些內容留給伯樂或知音。因此,我們很肯定下一次還是會這樣做,即便帳面數據不漂亮,但至少我們能做合意的事。
.
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他們的作品可能無法被點擊人數看見,也無法隨風向擴散,但他們依然故我,這一種很天真的衝撞,畢竟變成大人就不好玩了。
.
抱歉離題了,而且離得十分遠。本次講座重點如下:
● 霸凌如何定義,為何單次欺凌不算霸凌?
● 為何霸凌事件會被黑掉,該如何預防霸凌? (說真的很難)
● 霸凌旁觀者怎麼想的,怎麼做才不會成為幫兇?
● 霸凌加害者怎麼想的?
● 免費社會資源與反應管道
● 相關書籍與影片推薦
.
館方除了推出線上講座,還舉辦了抽獎活動,如果大家願意動用幾分鐘,協助填寫問卷,就有機會獲獎喔。這是一支用心製作的影片,把我當初很多贅字冗詞都去掉了,重點段落清晰,議題也切合時局,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
線上見囉
https://fb.watch/6tjqPlIqLX/
職場欺凌原因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曾經歷職場霸凌,兩個職場霸凌的原因】
職場欺凌其實十分普及。調查顯示,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曾經歷職場欺凌,甚至大約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現正經歷職場欺凌,與抑鬱症的普及率相約。那我們不禁要問,職場欺凌的原因又是什麼?
所謂的「Kiss up kick down」 就是職場裡典型的雙面人——對上司阿諛奉承,但對著下屬或者同事就百般刁難。筆者從事銀行業的朋友就有這樣的經歷……
#職場 #霸凌 #工作 樹洞香港 Treehol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