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專欄
發現自己又好一陣子沒分享聯合報的專欄文章。從去年十月起,我開始以 #美食家 為題進行連載,目前有五篇文章,今天先分享頭二篇,希望大家喜歡。
--
#試探討美食家的養成
美食家該怎麼當?這個問題始終在我心頭盤旋。本專欄自去年5月至今年3月疫情緊張前,都在探討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我認為「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是美食評論者中最明確的一類,於是從《紐約時報》於1960年代創設第一位餐廳評論人Craig Claiborne寫起,陸續介紹幾位美國食壇具有份量的食評。連載因疫情而中斷,如今再開,我又有一些新想法。
主要是受到朱宥勳近期新作《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的啟發。此二書十分有趣,前者探討作家的養成,一個「素人」可以如何「入行」,可以如何以文學創作為業,等等個人生存的技巧;後者探討「文壇」作為一個「確實存在的社會場域」,其生態是如何,有何「結構、階級、意識型態與價值偏好」。也就是說,朱宥勳身為一位從學生時代開始寫作、已累積成果的年輕作家,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寫出文學界的潛規則,揭露作家精神性的表面底下的俗務,卸除文壇與世隔絕的壁壘。當然,潛規則曝光後未必能改變業界生態,但至少讓局外人看明白,這局打的是什麼牌。
美食家是否可以比照辦理?
或許,美食家是比作家更虛無縹緲的「職業」。如果作家是靠寫作維生,美食家靠什麼維生?根據朱宥勳對於作家養成的分析,「入行」是指「第一次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報酬」,「專職」是指「能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足以支撐生活的報酬」。那麼,美食家可以如何利用自身技能獲得報酬?又如何能進一步成為專職並賴以維生?
追根究柢,美食家到底在做什麼?
恐怕得先從幾個名詞的區辨下手。美食家、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是否相同?三者是否可以互相代用?中文裡,美食家與美食評論家似乎同義,都可指稱善於品評飲食的人,具備鑑賞能力與專業知識;但在英文裡,美食家(gourmet、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與美食評論家(food critic)略有不同,food critic特別指稱評析食物或餐廳的人,將其飲食經驗藉由「寫作」分享給大眾,通常為報章雜誌、旅遊指南、美食網站寫評論,為大眾提供判斷依據,其中更特定的類型就是本文開頭所說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restaurant critic)。由此可見,美食評論家是一種明確的職業。
既然談到寫作,又會與美食作家產生競合,以美國而言,有著作的美食評論家通常也會被視為美食作家(food writer),例如Ruth Reichl、Jonathan Gold、Adam Platt等人。可以這麼說:在美國,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的形象比美食家更鮮明,也更多代表性人物。只要用Google分別查詢famous food writer、famous food critic與famous gastronome,就會發現,英語世界裡前二者的檢索結果遠多於後者。
那麼,美食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美食家是否寫作、是否能憑藉鑑賞美食維生,又與其身分構成有何關聯?以下,我將探討美食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以及美食家有何養成途徑。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03699
--
#美食家的內涵釋義
美食家是什麼樣的人?是一種職稱嗎?是一種興趣嗎?若要繼續探討美食家的養成,必須先弄明白美食家的內涵,唯有如此才能知曉美食家志願者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針對這個問題,英文詞彙給予我們豐富且細緻的說明。
是啊,中文裡,美食家就是美食家,還有什麼其他詞語可以指稱「愛吃的人」、「懂吃的人」?老饕或饕客吧,饕餮都嫌偏門,「饕」又予人一種貪得無厭感,不完全等同美食家。然而在英文裡,單單「美食家」就有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gourmet等用語,涵義依其歷史脈絡稍微有異。
英國社會學家史蒂芬.門內爾(Stephen Mennell)在其知名著作《有關食物的一切禮儀》(All Manners of Food)中,娓娓道來以上幾種「美食家」的不同。他首先提到「美食學」(gastronomy)一詞,似乎是由法國詩人Joseph Berchoux在1801年所發明,作為他寫的一首詩的標題(La Gastronomie);其後gastronomy一詞迅速在法國與英國流行起來,用以指稱「精緻飲食的藝術與科學」。Gastronome則是從gastronomy逆推而生的詞,用以指稱「美食的評判」(a judge of good eating);十九世紀時英國另有gastronomer、gastronomist的用法,現已罕見。
與Gastronome相近的詞彙,尚有epicure、gourmand與gourmet,epicure與gourmand較老,gourmet則較新。Epicure的字根源於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伊比鳩魯主張「最大的善來自快樂」,並將快樂區分為動態與靜態,前者指涉正在滿足慾望時的快樂,例如享受美食的快樂,後者指涉慾望滿足後因為平靜而產生的快樂,例如飽餐一頓的快樂。這樣的主張,使伊比鳩魯與「享樂主義」畫上等號,epicure一字因此一度帶有貪嘴暴食的貶義(接近glutton一詞);不過在十九世紀初,尤其在英國,epicure開始獲得正面意涵,意指「為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出精緻品味的人;對於吃喝有所選擇與挑剔的人。」
Gourmand一詞原本也有貪嘴的負面意思,後來在法國轉變為正面詞彙,例如十九世紀的知名美食家葛立莫.德.拉.黑尼葉(Alexandre-Balthazar-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ère)創辦的美食雜誌《美食家年鑑》(Almanach des Gourmands),刊名就使用了gourmand一詞。十九世紀初,《牛津英語詞典》也賦予gourmand正面意涵,不過時至今日英語中gourmand仍時常隱含貪嘴的貶義,且與gourmet所代表的「具備細膩味蕾的人」有所區隔。
那麼gastronome呢?史蒂芬.門內爾認為,gastronome與上述諸詞有一關鍵差異:一名gastronome並不僅僅為了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其精緻品味,藉由書寫,他同時協助他人培養精緻品味。「美食家(gastronome)不僅僅是一位講究吃喝的行家(gourmet),他同時是飲食品味的理論家(theorist)與宣傳者(propagandist)。」
於是,美食家似乎不能只是享受吃喝、懂得吃喝,他還必須能夠形成飲食的論述,而其論述,必須藉由寫作表達出來。這成為美食家與其他美食愛好者的重要區別。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74247
(我的Podcast #美食關鍵詞 也同步開啟美食家系列訪談,歡迎大家收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7的網紅接棒啟蒙計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教育四方匯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8797103309909/ 教育四方匯,是由三個教育組織共同主辦的精彩思辨論壇。讓大家在主題思辨中,匯集觀點 ,拓展視野。 主要思辨方向 1.實習的意義 (家長/學生/學校/企業/專業) 2.實習的內容與效益。(挑...
職業試探英文 在 JCON 北美總編 勇士隨隊 shenjad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祝所有的母親們,母親節快樂!
分享一篇由我很喜愛的中國騰訊體育明星記者,沈洋採訪了林書豪母親的訪問特稿。
由於兩岸閱讀習慣的不同,我將他轉成繁體。
在我剛結束前的Q&A中,有收到球迷朋友請我推薦一些優秀的華文體育類型的作者。
當然,台灣也有很多非常出色以及相當了解NBA運作的網路寫手跟作家,
不過真的要我推薦一位,我想到的始終是沈洋。
她是華文媒體第一位媒體工作者,由NBA賦予她NBA決賽MVP選票。
她就是第一人,目前在美國主流媒體中,華文媒體沒有任何人追的上她的腳步。
但這不是我推薦她的原因。
我永遠記得我認識她那天,是在2017年勇士的西區決賽某一個主場賽後。
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誰,只覺得她看起來很兇。
在老舊的Oracle Arena不算寬敞的媒體工作區裡,她剛好坐在我的對面,
我們就這樣一直邊寫邊聊,寫到晚上12點,只剩我們兩個。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她的不僅懂籃球,也擁有女性特有的細膩,觀察入微又帶著溫暖。
我當下就想說,我一定要偷偷去看她之前的寫作。
推薦給大家,她是我最喜歡的華文體育採訪稿作者,沒有之一。
———————————————————————————————
林瘋狂背後的“虎媽”:哈佛畢業後養了他兩年 不惜拿出養老保險
原文網址
https://tinyurl.com/y7hp4qmr
騰訊體育大人物
撰文/沈洋
編輯/王麗梅
“ 從前,母親習慣衝在林書豪前面當“衝鋒隊長”,後來選擇陪伴兒子一起追夢,再後來她學會站在原地,欣慰著目送他遠行。所謂母子一場,便是在時光中母親不斷抽離,恰當放手後隔空守望自己的孩子。這是母親節《不完美的她》系列策劃第一篇,林書豪與母親的故事。”
即便是現在,林書豪和母親吳信信之間也經常會聊天長談。
雖然他們現在分隔兩地,各忙各的,一個在北京刻苦訓練期待疫情過後正式回歸籃球場;另一個在台北,做義工教導小朋友們讀書。最近林媽媽的行程也很滿,從早忙到晚,正幫著她的新“孩子們”準備即將到來的月考。
母親無法再像當年那樣,開著自己那台老式福特汽車,隨時陪著兒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寒來暑往去一個又一個比賽訓練地打球,也沒辦法時常給林書豪做他最喜歡的蔥油餅、蟹黃酥。 二兒子自從踏上籃球職業道路之後,吳信信更不能再做當初那個永遠站在最前面,幫兒子和他所在的球隊張羅打點一切的“衝鋒隊長”。但母子的悄悄話時間,並沒有因為歲月累積和空間改變而有太多減少。
“我們常常都有聊很久的時候。”吳信信很是自豪地說。無論是她去北京看望兒子,還是兒子回來,和她一起去日月潭度過假期,又或者相約回到加州矽谷的家。母子之間,總有很多話要和對方說。
01. 一張空白支票
在吳信信眼裡,林書豪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貼心的兒子。
在NBA好不容易徹底站住腳跟後,林書豪也開始隨之擁有了穩定收入。但他從來不亂花錢。“他過得很節儉。除了吃他不會去計較錢以外,剩下的他都特別節省,存起來。然後就總想法子勸我,把我家的老房子拆了。”她說。
那是一樁並不大的老房子,是1992年由林繼明和吳信信兩夫妻購買的。雖然處在矽谷地帶,屬於極為優秀的學區,如今地價更是飆升至全美最為昂貴的地方之一。讓人有一提到出身矽谷,必是大門大戶,出身富裕的感覺。
但林家並不是這樣的。
雖然夫妻二人都是知識分子,一個做半導體工程師,一個做軟件工程師。但屬於初代移民的他們,並沒有殷實的家底。尤其是當三個孩子林書雅,林書豪和林書緯先後降生,手頭就更不算寬裕。能拿出的錢,多半用於滿足基本的飲食起居,以及孩子們的各項成長花銷。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沒有能力去重整一下,那套已經有些老舊的房子。
林書豪總想著能把那棟老房子拆了重建,這樣一家人也可以住的更加舒服一點。後來,母親吳信信終於同意了他的建議。
“我也是很節省的人,但你知道蓋房子重新裝修有時候會超出預算,我的壓力就很大。但他總是跟我說,媽,我給你的是一張空白支票,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怎麼弄就怎麼弄,數字你隨便往上填,不要擔心錢的問題。我真覺得他做的很暖心。”吳信信回憶道。
閑暇時間,林書豪總會帶著母親嘗嘗各地美食
02. 倔強的“影子”
就像世界上大部分的母子關系一樣,盡管深深愛著彼此。但和風細雨並不是他們相處方式的全部。尤其是當這兩個人性格頗為相近,又都很倔強的時候。
“我們都很開朗,外向,愛關心別人,而且都特別有決心和毅力。”吳信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個人都是家裡排行老二的孩子,在三個兒子中,媽媽總能從林書豪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性格裡都有的那份遺傳下來的倔強因子,總會讓彼此產生很多意見分歧。
“你問任何一個問題,我們的回答都會是不一樣的。”吳信信告訴騰訊體育。
在林媽媽看來,這個兒子並不是家裡最聽話的那一個。
“如果你要問他,他肯定覺得他是最乖的。”吳信信接著說,“但了解我們家的人都知道,他絕對不是最聽話的那一個,當然也不是最不聽話的那一個。”
林媽媽解釋說,哥哥書雅絕對不會跟你頂撞,但有時也不會聽。弟弟書緯會頂撞, 並且常常不會聽話。書豪也會跟你吵,可是到最後,反而會按照媽媽說的去做。
吳信信舉了一個例子。小時候,媽媽要求林書豪放學回家之後,必須要先寫完作業才可以幹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他偏要試探家長容忍度的邊界,看如果自己不這樣照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教嚴明的吳信信當然不會允許兒子對於“權威”的挑戰,便會狠狠懲罰他。
得到了教訓,知道後果嚴重性之後,他就會乖乖聽話。“他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是要跟你擰著來。“林媽媽說, “每次都是這樣,他在一番試探之後,就會去按我說的做。所以結果往往是好的。但是雙方在交鋒中總是伴著爭吵,過程很痛苦就是了。” 吳信信笑著回憶起過往,那些當時可以點燃自己情緒的事,現在想起來都可以成為笑談。林媽媽再去審視兒子很多的行為動機,一部分將其歸列在性格的層面,另一部分只能理解為在家裡排行老二,位置不上不下,“所以可能只是想刷些存在感吧。”她樂著說。
只有一次,直到現在吳信信都沒辦法完全把它當笑話來講。“因為我當時差點氣暈過去。”
那是林書豪9年級時,他14歲左右。那個年紀的孩子,對所有家長來說,都最為頭疼。在英文單詞里, “teenager“(13-19歲的青少年)這個單詞,意味著孩子會因為走入青春期,突然開始叛逆起來。進入中年,壓力重重的父母需要繼續教導著一個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什麼都懂的皮孩子。
吳信信不記得當時是什麼原因,讓二人大吵起來。而一向很懂禮貌的林書豪卻突然對著她說起了髒話。
“在我家,是絕對不可以說髒話的。“ 吳信信說。林家是虔誠的基督徒,林媽媽平時在家里又對孩子們有著嚴格的行為舉止規範,她沒有想到林書豪不僅罵了臟話,還是對自己。兒子的行為讓母親大為光火。林媽媽將其視為林書豪從小到大,做的最離譜最叛逆,也最不像他會作出的事情。
那一天,林媽媽氣得喝令林書豪不能去參加球隊的訓練。她知道,這種懲罰對於林書豪來說是最為嚴厲的。很多家長總是感嘆拿自己的孩子無可奈何,似乎總是找不到“一招制敵”的方法。可在林媽媽這裡卻不用擔心。如果學習成績因為打球退步就不能打球,如果沒有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做了出格的事情,就不可以參加訓練。意識到兒子真正在意什麼之後,她總可以以此來幫助自己。
“記得那天我們有個很重要的訓練。我作為球隊家長負責人,要去主持家長會議。我告訴他,我照樣會去主持這個會議,但他不能去參加訓練,因為你做錯了事情。” 吳信信說。
美國學校籃球隊考勤制度很嚴格,競爭又非常激烈,一旦缺席訓練,那麼下一場的比賽就不能上場,很多孩子根本不敢缺席訓練,因為如果失去上場機會,就很有可能意味著你將長期坐在板凳上無球可打。
林媽媽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她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不允許兒子訓練,留在家裡反思,直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同時,她前往了會議,告訴教練和同隊的所有人,林書豪不能來是因為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情。
在吳信信看來,教導和規範兒子的行為,比一場籃球比賽要重要的多。籃球的邊界並不僅僅是分出勝負,以及個人的輸贏,她希望可以借助籃球來幫助兒子成長,讓他意識到如何去做人和做事。
第二天,向母親承認錯誤的林書豪被允許來到球隊,但媽媽要求他必須要為自己缺席影響團隊訓練,而向每一個人鄭重道歉。
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重覆過相同的錯誤。
母子兩個,都是那種要強的性格。但毅力的磨練,品格最終的塑造,仍然要靠各自人生道路中的不同經歷。 吳信信作為初代移民,靠著知識,更靠著毅力才在美國掙得一片安穩的天地。而林書豪則因為籃球,因為他不被看好的膚色、背景,所選擇的這條道路,徹底練就了他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堅毅。
經歷的不同或許在事物發展最開始階段令人們產生意見分歧,可是相同性格和品質的人們,總會漸漸明白、理解和尊重對方的選擇。因為說到底,他們都是同一種人。
有太多次,無論是在大學期間,還是踏上坎坷的職業生涯,林媽媽都因為心疼兒子而說出,“實在不行,咱們就別打了吧”之類的話,可她心裡明白,執著的兒子會給她什麼樣的回答。
就是她們互相都懂的那份倔強和要強,讓林書豪在這條太難走通,並且還沒有誰真走通過的路上,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下來。
03.“虎媽”之柔
在沒有接觸林媽媽之前,單看很多報導,你會覺得她一直扮演了一個強悍母親的角色,但當採訪開始,電話那頭的聲音傳來,既親切又柔軟。她的開朗與平和在語氣和用詞中就能清晰感覺到,會模糊掉之前腦海中那些所有既定形象。
她的微信頭像是三個兒子站在一起頗有些搞笑的照片。哥哥書雅舉著傘站在中間,書豪背著書包站在傘外看向一邊,弟弟書緯則用一把沒打開的傘指著另外一邊。
據說,吳信信的郵箱地址是三個兒子英文名字首字母加英文單詞媽媽,吳信信選擇這樣去表達和代表自己。
從很多角度看,吳信信都是一個很特別的母親。
很多人把她當作是“虎媽”的典型代表。什麼是虎媽呢?一般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媽媽,都會以對孩子嚴苛的行為管教,對未來成長幾乎是孤注一擲的全情投入,對學業成績幾乎苛刻的高度要求,對孩子接近完美的教育方式而著稱。
從很多層面上,她當然是虎媽。據說林媽媽要求兒子必須品學兼優,考試不得A不可以打球,必須拿下大學畢業證書才能去想靠籃球掙錢的事,她甚至會跑到曾經不選自己兒子的教練面前冷酷扔下一句,“當時就是你不選他的” 。有些或許是傳言,有些則是真實的故事。
比如,更小的時候,林書豪和哥哥書雅會和朋友打球,一打就打到午夜,媽媽就會一直陪著他們,之後帶大家去吃宵夜,然後再將他們帶回家。
後來,林書豪和弟弟林書緯做出要走職業籃球道路時,適逢金融風暴,不幸被裁員的媽媽竟決定拿出養老保險金,繼續供養孩子們的夢想。
“我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要打職業,要去選秀,我可以養你們兩年,但兩年以後,你們要靠自己了。”吳信信淡然地說道。
其實當時林書豪也很疑惑,向來節儉的父母,怎麼突然拿出這樣一大筆錢,林書豪忍住沒問,林媽媽也並未說破,只叫他們專注自己的籃球道路,不必考慮其他。
事隔多年,要不是媽媽突然感嘆“那筆錢終於還回去了”,而說漏嘴,林書豪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當初自己的父母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
哈佛大學經濟學畢業後,還要靠家裡賣掉保險金去養,這在美國非亞裔家庭文化里,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他們的孩子18歲以後便要開始自力更生。即便在很多亞裔家庭中,都不敢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
一個華人孩子要到NBA靠打球掙錢,在誰看來,這個險冒得有點太大。
那時的林書豪去參加NBA選秀,因為是華裔不被看好,無奈落選。接著他一個又一個球隊試訓,或者在夏季聯賽里,搏命去掙得一份合同。可即便他得到一個合同,也可能隨時被下放或裁掉,有可能在聖誕節頭一天,被通知收拾行李回家,有可能一個10天合同,在它還不到10天時,就已經沒有了意義。
旁人看來,供養兒子打NBA,回報率實在有些低。可是吳信信和林繼明還是義無反顧拿出一生辛苦攢下的“養老錢”。
“我當時根本沒想那麼多,錢沒有了總可以再賺。可孩子們能打球的年紀就那麼幾年,不把握住,就沒有了。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不用過多考慮的事情。”林媽媽說這句話時,很是淡然。
她甚至不喜歡兒子總是在人前人後提起這件事。每次林書豪一提,林媽媽就嗔怪地說,幹嘛總是提這件事。她明白兒子內心的震撼和沖擊,可從母親的角度,這是一個不用去過多言語,不用去考慮後果,必須要做的選擇。
“兒子們都很爭氣,根本就不到兩年,他們就都自己養活自己了。”吳信信驕傲地說。
吳信信記不清有多少次,她同是華人媽媽的朋友告訴她,自己這樣“縱容”孩子們打球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她們總是吃驚於,她堅持支持孩子們打籃球的理由。耳邊總有聲音告訴她,這是一條根本走不通的死胡同。
在美國華人家庭裡,學業永遠排在第一位,一切都要給學業讓步。然後就是要掌握一門高雅音樂的樂器,家家戶戶幾乎一台鋼琴,不然就要去學其它的藝術門類,畫畫或者聲樂。體育是最不被重視的部分。在學校各種運動隊裡,你很少看到在美國原生華人孩子的身影。原因有很多:
第一, 家裡很少有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培養。
第二, 華人的身體普遍不存在優勢。
第三, 他們根本得不到家長真正實質意義上的支持。
華人家長們很多都會將體育運動和玩樂聯系在一起。好像是,從事體育項目對眼前大學的申請和未來成功的人生毫無關系。
吳信信不是沒有過疑惑,甚至在林書豪的回憶中,小時候媽媽跟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能靠籃球吃飯。”
雖然林媽媽對於籃球是不是出路並不確信,但有一點她很篤定。那就是兒子們對於籃球的熱愛。那是爸爸林繼明在他們心中播下的種子,是真正可以讓兒子們開心快樂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我看來,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才是入錯了行。”吳信信相信衡量成功人生的含義,是你真正是否去從事了一份你喜歡的職業。“聖經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就是說兒女是耶和華的產業,他們不是我的財產,我是替神來管這三個孩子。”她覺得讓他們做出想做的選擇,並且盡可能幫助他們去實現,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當林書豪回憶小時候媽媽最常說的話是“不能靠籃球吃飯”時,她總是提醒兒子說,“才不對呢,別忘記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要謙卑,然後就是盡你所能。”
這兩個人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現在,很多華人家長會去問吳信信,孩子應該從事什麼體育項目,才可以更容易上哈佛或其他常青藤名校。林書豪的故事已經為很多華人孩子趟出一條新路。可當初是一家人靠著不被外人理解的堅持和勇氣,以及對於成功人生不同的看法,才將這條路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整個勵志故事裡最為可貴的,恰恰是這份成功,從來不能輕易被複製粘貼。
04. “我的兒子,終於被別人看到了”
母親吳信信永遠忘不了那一天,2012年的2月4日。尼克斯對陣籃網。
她跟哥哥書雅、爸爸林繼明就在比賽現場。林媽媽明白,那是他有可能在尼克斯的最後一場比賽。如果如之前一般,那麼他就要在第二天再次收拾行李離開,然後又要開始到處漂泊試訓,借住在誰家的沙發上,繼續過無法安定下來的日子。他們的內心其實做好了再一次失望的準備。
可是這一回,上帝給了林書豪,也給了他們全家一個機會,最為關鍵的是他也抓住了或許這一生只有一次會出現的機會。之後,便有了徹底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林瘋狂”故事。
當這一切開始發生時,穩重的哥哥書雅高興地跳了起來。吳信信用顫抖著的手,給林書豪的經紀人发去一行字,“Praise to our Lord! This is my Boy!”那一場賽後,林書豪在洗澡間裡痛哭,從更衣室出來,林家人緊緊抱在了一起。
“那一場比賽對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比賽。好像是在告訴別人,這是我的兒子。他終於被人看到了。”吳信信如今再回憶起那一天,仍然無法做到徹底的平靜。8年過去,那一個夜晚的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熱情的球迷為林書豪而瘋狂
在整個林書豪的籃球生涯裡,無論是之前在學校還是後來進入了職業。命運總是在跟他開一些玩笑。讓這個熱愛籃球的少年,總是需要背負更多的東西,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去親近自己的夢想。
愛是一種奇怪的情感,它往往不是選項且無法控制。籃球這個運動對於林書豪來說,就是愛,就是命中注定一般。但這一路上籃球所給予他的感受和情緒卻很覆雜,有喜悅,樂趣與自我認同,但也有苦澀、失望、等待、無奈和迷茫。
在吳信信看來,是因為籃球,讓這個孩子接觸到了人生的本質,體會到了很多其中的道理。十幾歲時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平衡自己的時間,懂得如何從自信和驕傲中學會謙卑。二十幾歲時,他懂得了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有了永不回頭的決心和毅力,懂得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追尋。
那樣一個夜晚,外人眼裡看到了神奇的力量,好像林書豪突然穿上了超人斗篷。可是在母親吳信信眼裡,這是過去所有歲月裡,兒子所學到的關於籃球,關於人生,所有靠堅持所累積起的集中釋放和爆發。
2012年NBA掀起的“林瘋狂”旋風
05.“他開心,我便安心”
時光倒回27年前的一天,吳信信從幼兒園接二兒子回家,坐在車上的還有他的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小夥伴直接告訴林書豪,不準備邀請他參加自己的生日聚會,原因是這個孩子只能請兩個小朋友,而書豪不是其中之一。坐在車子駕駛位上的吳信信聽到這樣的話,很是驚訝,她生怕身後的兒子因為這些話而受到傷害。
可令吳信信驚訝的是,只有五歲的林書豪並沒有把這些傷人的話放在心上,反而對這個小夥伴說,“沒有關係,等到我生日的時候,請你們來。”
從那個時候開始,林媽媽就意識到,自己兒子的心比她想像的還要溫暖。“他這麼小,就有一顆寬大的胸懷,知道怎麼去愛別人和關心別人。”正是因為這個兒子給她巨大的觸動,吳信信在那年林書豪過生日時,為兒子舉辦了一個大型的生日聚會。讓他將所有的朋友全都邀請到了家裡。
自那以後,林媽媽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兒子從五歲時就擁有的關愛別人的心。多年過去,他沒有因為這世間的很多不公平,而漸漸失去溫暖別人的能力。反而更加明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他帶著對於自己身份越來越多的自信和認同,披荊斬棘,不平則鳴,為同族裔的人們發聲。不僅如此,他的心裡還裝著更大的世界,裝著這個世界裡那些遭受各種不幸的人。
這些都讓吳信信感受到兒子那顆金子般的心和溫暖的靈魂。都可以讓她在書豪的身後為其喝彩和鼓掌。
可是,林媽媽更想知道,兒子可以將全世界都裝進心裡的時候,他又將如何看待和善待自己。
所以現在,她才總是想告訴林書豪,“要謙卑,盡自己所能,然後其餘的交給上帝。”
30多歲的人們,總是會比年少的自己,更加懂得人生的本來意義和真實面目。它不總是五光十色的泡泡,不總是那些戰鬥的口號以及光榮和夢想,它也是接受,也是面對,也是承認,承認當上帝就是不給你開那扇窗戶時,你如何強求也等不到它打開的那一天。並且相信上帝不打開這扇窗,一定是為你留了一扇敞開的大門。
至今為止,林書豪所作的一切決定中,最讓林媽媽感到驕傲的不是選擇籃球,不是做出走上職業的道路,不是每一次跌倒了再站起來。而是去年夏天,在台北做的那一次叫做《等待的藝術》的演講,那時林書豪潸然淚下,告訴別人自己掉進了深淵,將自己的擔憂和恐懼向外人道來。
吳信信說,她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到底會做怎樣的表達。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媽媽和團隊會瀏覽他的演講稿,參與進一些意見。可最近幾年,都是林書豪自己拿主意。她也是在那個演講之後,才知道兒子在眾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那份隱藏很久的情緒。
“我還挺意外的,算是嚇了一跳,但卻真的為他驕傲。”吳信信覺得現在的兒子能夠有勇氣將自己的心底話說出來,將自己的不安和焦慮告訴別人,其實是他終於可以勇敢去接受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正面去擁抱他所有的情緒。那才是吳信信想要看到的,兒子對於他自己真正的接受和關愛。
“當時我就在想,孩子真的長大了。“吳信信的語氣中透著滿足和欣慰。
“對於我來說,希望兒子所能夠度過的人生就是平安喜樂,滿足於現在的所有。“她說,“我現在最常問他的問題是,你開心嗎?你確定這樣做,你是開心的嗎?“
只要兒子說,他是開心的。對於母親吳信信來說,就已經可以安心了。
平安、喜樂,是曾經掛在林書豪布魯克林所住地方墻壁上裝飾物的兩個單詞,也是作為母親吳信信最大的心願。能夠幫助他得到這樣的人生,就是作為母親能夠給兒子最好的傳承和禮物。
從前,吳信信會坐在那台福特車上的前排駕駛位帶著兒子一路前行;後來,她會選擇堅定的坐在他身邊陪伴和堅守著他的夢想;再後來,她開始遠遠的站在身後,欣慰的看著這個已經長大的兒子。
現在,她要去幫助更多的小朋友。識字、懂事、明理、然後走上他們的人生。
————————————————————
你可以在IG上找到她,但記得不要騷擾人家。
https://www.instagram.com/lisahsu0914/
畢竟廣義上來說,她算是我們台灣的媳婦喔,算半個台灣人。
圖片是我自己照自己配的,跟原作無關。
職業試探英文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之前環遊世界舉國旗拍照,在中國被抓進派出所的年輕旅行者,進一步完整的說明來了。
對於中國的憲法、言論自由、韓粉的宣稱等等,他都作了自己的分享。
「這事情發生之前,我的臉書有一個大陸網民叫「桂中華」跟我說盡管舉中華民國國旗、不會有事,同時我也搜尋到,有一些臺灣人拿著中華民國國旗在大陸各景點拍照、沒事(但都是幾年前)。
再來,他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說人民有言論自由,所以我也因此誤判沒有危險、不會有事,最後,卻進了派出所,讓我出乎意料之外。」
「都可以報導,讓臺灣人知道事實真相比較好,我也勸臺灣人千萬不要跟我一樣再去大陸敏感地區舉國旗了!真的會帶你回派出所!
至於有些韓粉穿著國旗衣在大陸拍照、幾年前有人舉國旗沒事,我覺得那是他們少數人運氣好才沒事,我就是真實被抓的例子!」
【中山陵舉國旗事件 Q&A】
我人已經在日本東京了,本來不想說這麼詳細,但我有被許多網友質疑、被許多記者詢問,所以我打了一個【中山陵舉國旗事件 Q&A】,請一切以這篇文章內容為準。另外,我不會說半句假話,我也不會去污衊任何一個機關團體,這都是我的實際遭遇。
Q1:「中山陵舉國旗事件」事情的詳細經過?
A1:2019年10月15日上午10點多,我在中山陵舉中華民國國旗拍照,一位中山陵男管理員跑來要求我刪除照片+影片,我當下立刻就刪了,但是管理員還要我「交出國旗」給他,我說我不要,因為我認為這是我的東西,我認為我沒犯法,為什麼我要給你我的東西?結果旁邊圍觀的看起來跟我年紀差不多的一群年輕人們鼓譟,說「報警啊!」後來就等警察來。我跟男管理員說我想上廁所,旁邊一位觀看的女管理員提醒男管理員說要跟著我去廁所。(?我觸犯了什麼法律需要這樣嗎?)男管理員跟1位便衣警察要求我交出手機才能上廁所,不准帶進去廁所。(?我觸犯了什麼法律必須交出手機?我突然感覺像在軍中一樣)我在廁所時,聽到他們用無線電一直在講話,不知道在說什麼。我從中山陵旁公共廁所出來後,看到又1位便衣警察(此時我身旁已經有1男1女管理員、2位男便衣民警)出示民警證件給我看,說要我把含有中華民國國旗的照片刪除。(到這裡我都很配合,雖然我心中一直有疑問,我觸犯哪一條法律以及規定?沒有人告訴我)我打開我的手機,他們準備另一支手機開錄影對著我的手機,要我在他們面前刪除所有照片。(我都有配合,但我不懂他們什麼法律賦予他們這樣的權限可以要求民眾刪除手機中的含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照片?)我當下就刪了含有國旗的影片以及照片。(我每天在各個景點都有拍照+錄影很多段,他們要我一個一個把影片打開播放給他們看)他們任意看我的手機照片,一群人圍觀看我手機內的照片,讓我感覺毫無隱私(他們這樣擅自搜索手機內容合法嗎?)後來,警察說要帶我回派出所調查我,調查我舉旗的目的。我當下說我只是要拍旅遊紀念照片,他們竟然說:「如果是真的,你絕對沒事,但你現在必須跟我們去派出所」這是理由嗎?結果我就被一個胖胖的警察扶著我手臂走上中山陵門口外的警車。從中山陵廁所走到博愛坊外的警車大概有100公尺,一堆民眾圍觀跟過來,我感覺我好像罪犯一樣,貴國的法律授權警察可以這樣子嗎??我不是罪犯,但是他們每個臉都很臭,咦,不是「兩岸一家親」嗎?
Q2:在派出所內的詳細經過?
A2:他們開著警車載我到中山陵派出所內放我下車,他們的派出所範圍很大。一到了派出所大廳,他們就叫我坐下,然後我看到三個警察輪流在我面前的值班台討論,任意看我手機內容,都沒有經過我同意。他們有質問我,為什麼要在這麼多國家舉青天白日旗拍照?我說我想留下旅遊的紀念。他們問我知不知道「新中國」已經是五星旗了?(幹....完全就是要確認我政治觀念,我只能說“知道”,因為我知道我如果再多說幾句,我會更麻煩!!)後來,他們跟我說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要對我做筆錄,就帶我走出大廳,往右轉,過了一個小木拱橋(派出所內有個小池塘,還有木橋,挺大的),穿越一個鐵門,到左手邊一個舊廳舍內。廳舍內擺放兩張辦公桌、兩台桌上型電腦,他們拿出一台小型錄影機,放在桌上對著我,並要我坐在門邊的一個鐵椅上。
Q3:做筆錄的內容?筆錄時間多久?
A3:筆錄總共大概做了1小時半,全程都有小型攝影機錄音錄影,共有2位警察對我問訊(一位較老的警察胸前名牌寫他叫方寧,問訊時抽著煙;另一位年約30歲警察叫吳盡鑫,一樣胸前也有職位姓名,負責問訊還有操作電腦打字)約在一開始警察有給我看一張文件「行政權利告知書」讓我知道我可以「迴避」,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警察就舉例說假設我們兩個之前有仇,那我就可以申請迴避。筆錄內容問我臺灣的戶籍地址、我的種族、通不通曉漢語、文化程度在哪、哪個高中畢業、高中畢業以後做些什麼工作、何時去了澳洲工作、從事什麼工作、去哪些國家旅行,我都照實回答。也在現場搜查我的隨身包包、身上物品,他們把我包包的東西通通打開來放在地上拍照,還有我在旅館訂房的押金單¥100收據也拍照,並且他們還打電話去旅館(徒行陌客青年旅館)確認我的訂房資料,還問旅館的人說看我的行李有無可疑物品(警察可以這樣?),給旅館添麻煩我很不好意思,因為那間青旅品質真的很好。警察也問我身高、體重,並且記錄我的外觀,他們有記錄我的頭髮是偏長,記錄了我穿著一般輕便西裝外套、深色襯衫、短褲、運動鞋。問了我父母年籍姓名職業,也問我在臺灣有無參加什麼政黨、是不是什麼組織成員,也問我是不是有受人指使才舉旗。他們問了我的舉旗目的,我說純粹是拍旅遊紀念照。他們也有調查我使用什麼器材拍攝照片,問了我的手機品牌、型號、顏色,也問了我手機外殼顏色。最重要的,開始問我政治立場!! 問我支不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和平統一?!! 問我覺得蔡英文怎樣?問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怎麼樣?
筆錄印出來以後他們要我簽名捺印,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要我用「右手食指」去蓋章。
後來,更移到另一個房間,警官吳盡鑫 開始翻查+手持一台錄影機錄影我的手機內部所有資料(他任意點選手機內所有隱私資料,例如手機內相簿功能、有無隱藏照片或是刪除的照片紀錄、Twitter並且翻閱這幾天的動態還有研究我追蹤誰、Instagram近期貼文以及動態、Facebook近期文章以及留言、微信朋友圈一直往前翻 翻到9月我在西班牙旅遊的動態並且調查留言、打開我的Line問我這是做什麼的並問我主要跟誰聯絡、打開Messenger並且問我近期每一位聊天紀錄這是誰而且他還有查看對話記錄......)並且問我是一個人旅遊還是多人一起,他看我的旅遊照片中只要發現有合照的,就問我這是什麼人、跟我是什麼關係。
Q4:筆錄結束後來在做什麼?
A4:後來他們帶我離開偵訊室,改成去另一間「個人資料採集室」裡面,記錄我的台胞證、臺灣身份證號、中華民國護照拍照建檔、拍我的上半身,把我整個人資料建檔就是了。是一位胖胖的頭微禿警察帶我去的,然後中途他的一位燙捲髮的警察學長還抽著菸進來罵他做事情很沒效率。
Q5:後來又做了一些什麼?
A5:胖胖警察帶我離開個人資料採集室後就回到中山陵派出所大廳,他們要我坐在牆壁旁的椅子上,曾經短暫的時間給我使用手機,我使用手機的時間大概15分鐘,後來他們又說要檢查我手機,結果又把我手機給一個感覺50歲的女警研究內容。他們發現了我在Facebook上面更新了我被帶到派出所的事情,老老的警察 方寧 看了很生氣,罵我沒事惹事,他罵我說我很有「自由」,但是不能輕易讓我走。我覺得他生氣了,就給他唸,後來問他我具體犯了哪一條罪還是規定,他又生氣了,提高了音量說我犯法了都不知道(但我還是不知道我犯了哪一條法?)接著他開始「指導+政治教育」我說,在中國的自由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並且批評我們臺灣跟美國一樣給了絕對的自由搞到天下大亂...我就聽他批評我、批評臺灣的法律,然後跟我強調中國堅持走的路是不會錯的,說中國「有法治」、「講人權」,強調他們沒有把我上銬並且送到拘留室內。他叫我寫悔過書,並要我自己寫下如果再犯一次「舉青天白日旗」會有什麼後果,他給了我一張A4白紙跟黑色原子筆,我就寫了如果我再犯願意負擔法律責任........ 後來,還換人「政治教育」,變成派出所副所長朱浩,跟我說「中國的所有網路言論都是有被監管的」,「中國很自由,但是是相對的自由」,接著唸我說我在Facebook上面說「我已經失去3小時自由」這句話讓他很不滿,他說他們有給我自由(我不覺得,因為我根本不能走。我覺得他們對於『自由』的定義跟我有落差,因為我沒有人身自由),他們說我還能滑手機(其實我真的只滑15分鐘,其他的時間我都是給他們翻查我的手機,好幾個警察輪流看我手機內容,而且過程還叫我刪掉有中華民國國旗的照片)接著他們叫我看派出所內旁邊有個螢幕播放警察工作的影片,影片裡面時不時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我「教育」一番。看了一下,他們又在我面前批評西方民主制度濫用權力、過度自由,說自己的執法成效比較好(?)老老的警察方寧又跟我說,叫我不要站在中國的土地腦子想著臺灣的制度,叫我在這裡就「乖乖的」,他們可以給我行政拘留8小時,副所長朱浩又補充說他還能再延長我的時間到12小時,說如果我都配合,我早就能走了...... 最後,他們要我刪除Facebook文章、刪除派出所照片才能走。
總之,我在派出所內的5個小時,就是這樣度過的。我已經盡我所能去回憶我遇到的事情。
Q6:有辦法佐證我說的嗎?
A6:我在派出所內時就知道,如果我不拍個照片和影片,知道這事情的人一定有人會懷疑真實性,我立刻拍派出所內大廳照片+錄影並傳給我朋友備份,後來也立刻刪除照片。幸好我有這樣做,因為後來警察一直檢查我的手機,我在這之前傳照片給我朋友以後我也立刻刪除聊天紀錄,才沒有被警察發現。
此外,我有研究每一位問我的警察的名字,他們胸前都有職位還有姓名章,我有刻意把警察們的名字跟職位都背下來。派出所大廳內的環境我也有記下,我還記得牆壁上有所有警員的照片跟姓名、職位,當時我有看一下,但沒有拍照。
我在離開中山陵派出所時,也有錄一小段影片,說明了我在派出所內待了5小時(早上10:40~下午3:40),影片的背景就是中山陵派出所。
Q7:為什麼要舉國旗?原本知道危險性嗎?有挑釁意圖嗎?
A7:我的本意一直都是單純拍攝旅遊照片,因為我在這之前所到的每個國家我都有這樣做。原本認為應該有點危險性,但是這事情發生之前,我的臉書有一個大陸網民叫「桂中華」跟我說盡管舉中華民國國旗、不會有事,同時我也搜尋到,有一些臺灣人拿著中華民國國旗在大陸各景點拍照、沒事(但都是幾年前),再來,他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說人民有言論自由,所以我也因此誤判沒有危險、不會有事,最後,卻進了派出所,讓我出乎意料之外。有許多大陸網友質疑我在挑釁,我只想說,他們想太多了,我看了這麼多人拍照沒事,我也純粹想拍照紀念、跟中華民國國父陵寢與中華民國國旗拍照紀念,沒有挑釁的意圖。之前很多人沒事,我也不覺得他們是挑釁呀,這部分可能大家解讀不同。
Q8:這事情之後的感想?後悔嗎?
A8:其實我覺得很錯愕啊,因為中國的法律制度、政治底線,給我感覺捉摸不定。他們強調是法治國家,但我覺得像是人治,為什麼會這樣說?他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說人民都有言論自由,但是派出所警察告訴我「中國每個人民上網的發言都是被監管的」,然後,我舉旗被抓事件也讓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別人舉就可以,我舉旗約10秒鐘、沒有說話、沒有惡意、沒有跟任何人說話、沒有拿著國旗奔跑、沒有比中指做不雅動作,我跟之前的人一樣就是站在定點拿著國旗拍照,為什麼我要被警察帶回調查?這個「執法標準」在哪裡?他們好像沒有一個固定標準,憲法不是最大的法律嗎?我的感覺上,說得殘酷一點,好像沒有理由就能抓,讓我覺得很恐怖!這根本不算法治國家啊,我終於深刻體驗到「有自由的臺灣」跟「宣稱自己有自由的中國」之間的差異。
至於後不後悔,其實我自己覺得問心無愧,我本來就沒有想傷害任何機關團體,我已經旅遊30個國家了,在別的國家舉國旗拍照從來都沒事,甚至還有很多外國人想跟我合照,我拍照的目的一直都一樣、沒有惡意、沒有挑釁,看到很多大陸網友罵我挑釁、罵我白癡,我真覺得無奈,他們對於自由的理解與我們真的不同。我們受的教育、法律一直都不一樣,兩個地方警察執法的限度、力度、程度也都不一樣,這次我已經深深領教了。
Q9:有沒有什麼話想補充?
A9:我真的沒有惡意想要搞分裂還是抹黑誰啦!我以上句句屬實可以去查證!我也已經找到中山陵派出所的電話,我所言不假。另外,派出所內的氣氛讓我感覺我處於很危險的環境,我有很多回答是帶有一些壓力的,例如他們問我支不支持和平統一、一個中國?這種問題這麼敏感,請各位如果站在我當時立場想,為了安全,你們會怎麼回答?甕中之鱉怎樣都逃不出這個甕,有許多回答我都必須要自保安全、順著他們的價值觀回答,不完全代表我的意思!!
我一直都是【中華民國派】,我愛我的國家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保障我們絕對的言論自由與人身自由,舉個旗拍個照是不會進派出所的,希望大陸人民思考這之間的差異!!
Q10:他們執法人員給你感覺如何?
A10:我覺得,他們是可以講道理的,但是,他們理解的「道理」,跟我們認知的「道理」,是有很大的落差的。在他們警察眼中,認為他們所做的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是換成臺灣,我不認為臺灣的警察有這麼大的權限可以查我手機跟個人資料查得這麼徹底,重點是,我還是被他們認為「沒有罪」的人,我不是什麼分裂份子、反動份子,但我卻要接受各種隱私權的侵犯、被臭臉對待,好像我是個罪犯一樣,這一點跟臺灣的執法氛圍有很大的不同。在臺灣,警察如果沒有事實足認我有犯罪,哪能去查我這些。他們認為他們很自由、說我沒有發生什麼事,而事實上我失去了人身自由5小時、沒有通訊自由、沒有隱私權、沒有被尊嚴保護地給眾人圍觀,我也在中山陵被帶回到中山陵派出所,這一切,難道都叫作「沒事」嗎?他們警察執法的權限有這麼大嗎?
Q11:會抱怨嗎?
A11:兩岸執法的標準完全不一樣,看到之前有人可以舉旗拍照,我卻不可以,這個「標準」不同,讓我很無奈。
Q12:真的有寫悔過書?
A12:真的有,我也是第一次在警察局內寫這種東西。
Q13:願意道歉嗎?
A13:我不知道我這個行為是踩大陸人民內心底線,我也不知道原來這行為會引起眾怒,畢竟以前這麼多人拍照都沒事。對於這個行為我跟各位大陸人民說聲:對不起、抱歉,我也不會再這樣做了。
但我被警察調查的事情,我認為,他們是有一點執法過度了,在我的價值觀內看來。
Q14:現在人平安嗎?
A14:現在人已經離開大陸境內去日本東京旅行了!過海關時我有問他們看不看得到我有什麼記錄?海關人員跟我說「有一項註記是在派出所的」,我就知道我這事情已經確定被建檔啦!
呼吸自由的空氣吸起來都是甜的,說真的,我認為大陸的許多事情的看待標準都不同,他們國家的法律真的參考就好,我們要尊重,千萬不要去試探他們的底線(我這次事件並不是故意試探呀,我是認為我應該不會有事,結果卻進派出所)
Q15:可以報導嗎?
A15:這些都可以報導,讓臺灣人知道事實真相比較好,我也勸臺灣人千萬不要跟我一樣再去大陸敏感地區舉國旗了!真的會帶你回派出所!至於有些韓粉穿著國旗衣在大陸拍照、幾年前有人舉國旗沒事,我覺得那是他們少數人運氣好才沒事,我就是真實被抓的例子!
#查證是你們的權利
#還原事實是我的義務
#中國南京中山陵舉國旗事件
#環遊世界第81天
#我在日本東京自由行 🇯🇵
#人生造訪第31個國家日本
#本人聲明我生性樂觀不會自殺
職業試探英文 在 接棒啟蒙計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教育四方匯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8797103309909/
教育四方匯,是由三個教育組織共同主辦的精彩思辨論壇。讓大家在主題思辨中,匯集觀點 ,拓展視野。
主要思辨方向
1.實習的意義 (家長/學生/學校/企業/專業)
2.實習的內容與效益。(挑選機會/準備/注意事項)
3.學校/企業/家長的合作可能
■時間: 2018/5/22 二 19:30~21:30
■地點: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一樓A2大教室。106 台北市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248巷,近仁愛路口。
--------------------------------------
講者
丁碧慧
松山家商 實習處主任
李榮隆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
詹益鑑
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
台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
AppWorks 共同創辦人
黃囷旖
東吳大學 經濟/英文學系 大四生
蕭紫云
政大附中 高二學生
-------------------------------------
三 實習的未來
客製化實習可以如何做?
* 問題在於企業與實習學生之前是否有互相理解與認同
* 關鍵在於錢與資源,要有投資,才能夠讓實習真正發生
* 多數中小企業,自己工作已經很忙,沒有餘力去規劃實習。
* 一些企業主已經認知到,提供實習機會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
* 絕大多數學生實習是要求薪水的
* 法規限制多,很多願意提供實習的師傅,無法完成麻煩的補助計畫申請,也沒時間再去做這個。
學生找實習之前可以有什麼準備?
* 關鍵是學生有沒有找到自己要的東西
* 目前就算是頂尖大學的學生,對產業的理解也是很低的
* 學生進入台積電工作之前,學生是不知道裡面是甚麼狀況,這很奇怪
* 台灣的學生並沒有從小開始去嘗試探索,理解世界,與自己適合的方向,自然不容易去找到適合的實習
* 家長的心態受到升學主義限制,但現在,學歷並不沒有比較好成功
* 不面對社會,只是延後痛苦罷了
* 實習重要的是,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
* 從小去嘗試小額投資,當然就是理解資產管理的很棒方式,要去試試看就能理解
* 大部分教授沒有經過產業洗禮,這是嚴重的問題
* 高等教育的教授,有學術能力,但沒產業經驗,這造成政策有很大問題
推動實習發展由下而上的推動力
* 來自一些家長的力量,正由下而上開始去發展各種實習可能
* 多數家長的問題是,工作太忙了,沒空去管這些,只好讓孩子依照學校體制方向發展
* 實驗教育是很願意鼓勵孩子們去體驗實習的
學生參與實習的各種可能性
* 實習經驗中的失敗,反讓我成長許多
* 每個學生狀況不一樣,但越來越多學生已經開始知道要早點去探索
* 早點讓孩子去學習,跌倒後再站起,有對挫折的復原能力,這對他們未來會有很大助益
* 經驗,朋友是從小到大聽話的好學生,大學要畢業了,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這很讓人擔憂
* 透過實習,去理解職業的內容,對學生選擇學習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 思考方向要改變,是提前開始為進入社會做準備,不應該是為了升學做準備
學分可以跟實習結合嗎?
* 學校的存在很重要,那是一個可以放心探索的場域
* 需要做的是,讓學生在學校安全場域中,也可以去實習探索理解產業
* 讓企業來贊助一些學分,並提供實習有意義的挑戰目標
* 教授轉型成教練,協助學生來完成這些挑戰
* 企業與教授共同來評估學生是否完成這些挑展
職業試探英文 在 111學年度南崁國小職業試探輔導活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11學年度南崁國小職業試探輔導活動承辦:輔導室講師: 干宗平小小講師:徐郁絜周羿萱尹姿晴. ... <看更多>
職業試探英文 在 2020/08/12順天國中806職業試探... - 致用高中應用英語科 ... 的推薦與評價
2020/08/12順天國中806職業試探看見孩子開心的笑容,我們知道這就是教育的開始❤️ 韓服異國文化體驗—>英文桌遊—>大甲在地文化英語導覽—>英語標語手提袋製作#致用高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