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翔報給你知
7/12即將到來,大家都關心是否有機會解封或「微解封」!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成持續延長到7/26,警戒措施也繼續沿用,包含外出全程需配戴口罩、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停課等。
但是,由於疫情稍有趨緩,有部分產業適度鬆綁,包含部分戶外場地,美術館、電影院、博物館等,健身房除游泳池之外,也能開放。
另外,大家最關心的餐飲場所部分,若符合指揮中心的指引,即可開放內用。
一、<適度鬆綁措施>:
(一) 有條件鬆綁對象(地方政府得視防疫需要因時因地調整):
1. 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
2. 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無觀眾)、社教機構、文化中心。
3. 室內外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高爾夫球場。
4. 餐飮場所(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百貨賣場 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
5. 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
(二) 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
1. 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
2. 維持社交距離,除飮食外,全程戴口罩。
3. 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二、<三級警戒延長仍須關閉之場所>:
(一) 休閒娛樂場所:
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自助選物販賣機營業場所、釣蝦場、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
(二) 教育學習場域:
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駕訓班除外)、K書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
(三) 觀展觀賽場所:
會展場館、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指揮中心表示,鬆綁過程是疫情重要關鍵,籲請全國民眾持續落實遵循並積極配合三級警戒管制及鬆綁規定相關措施,與政府共同努力,嚴守社區防線。
此外,宗教場所也有條件開放,宗教活動(包含大型普渡活動)則暫時不開放,婚宴和公祭仍是暫停。
然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本月開放第9、10類對象可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第9類的疫苗施打對象為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者 ; 而第10類對象則為50~64歲成人。
其中第9類高風險疾病10大類依序為:
1.感染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疾病或感染)。
2.血液和造血器官及涉及免疫機轉的疾患(免疫缺乏症、類肉瘤病與其他)。
3.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類澱粉變性)。
4.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的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性疾病的後遺症、帕金森氏病、阿茲海默氏病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脫髓鞘疾病、癲癇及重覆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腦血管疾病所致的腦血管症候群、發炎性及毒性多發神經病變後遺症、重症肌無力、其他及未特定之肌病變)。
5.循環系統疾病(風溼熱與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疾病、心絞痛與其他缺血性心臟病、肺性心臟病、瓣膜疾病、心肌病變、心臟傳導疾病、心衰竭與其他、非外傷性腦出血、腦梗塞、其他腦血管疾病或其後遺症、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瘤、其他血管疾病)。
6.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與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症、肺沉著症及外因所致之肺疾病、其他肺部疾病)。
7.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肝炎與肝硬化)。
8.肌肉骨骼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其他結締組織疾病)。
9.生殖泌尿系統疾病(腎炎症候群、腎病症候群、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腎臟萎縮)。
10.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先天或後天脾臟缺損)。
新聞連結: https://reurl.cc/DgxK3Q
新聞連結: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786/covid-19-level-2-2021
#COVID19病毒 #切記勤洗手 #台灣加油 #大家一起加油 #戰勝病毒
脫髓鞘疾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誰給科興蒙上污名?】
科興疫苗由引入香港到今,一直引起很多討論。先有因欠缺第三期醫學報告而曾被香港專家阻攔,要政府豁免開通去引入。到最近幾宗接種該疫苗後有副作用及死亡事故發生,又令到港人人心惶惶取消注射。疫苗滯銷,究竟是誰令科興蒙上污名?
老實說,該疫苗在內地的副作用及死亡率一直偏低,是因為內地政府只開放給18-59歲人士接種,接種禁忌亦寫明,18歲以下及60歲以上、孕婦及嚴重慢性病患者均不屬接種範圍。亦有十分之詳盡的健康指引去提醒接種人士,接種門檻可謂非常之高,大家不妨參考一下國內防疫中心提示接種科興疫苗的要求 :
1. 惡性腫瘤病者不予接種。
2. 有基礎疾病時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控制不好的,不予接種。
3. 精神類疾病者如抑鬱症不予接種。
4. 家族遺傳性疾病如白化病,不予接種。
5. 心腦血管疾病不穩定,不予接種。
6. 做過心臟手術時如心臟搭橋,不予接種。
7. 大手術後恢復期,不予接種。
8. 近三個月內使用過血液制品和免疫抑制者,不予接種。
9. 服用優甲樂的人,不予接種。
10. 懷孕期婦女三到六個月,不予接種。
11. 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者,不予接種。
12. 有中重度貧血者,不予接種。
13. 三個月內服用過抗病毒藥物抗過敏藥,抗生素的必須停藥,症狀消失,一到二週後方可接種。
14. 乙肝和幽門螺旋杆菌抗病毒期間不予接種。
15. 高血壓控制穩定140/90以下才接種。
16. 流感禁忌的本苗都禁忌接種。
17. 接種流感疫苗至9隔14天後才可接種。
看完後,你是否覺得非常清晰細仔令人更加安心?但香港,卻一直只簡單地列出幾點而已。當你接種疫苗前,只問你幾句是否有長期病患?是否有血壓高?便直接注射。全靠市民自動申報,請問你覺得可信性有多大?香港政府還要效法英國高齡人士優先注射,不跟隨內地及澳門做法暫不開放給60歲以上人士。請問這樣「大膽」進取的做法是否其中一個做成大家對科興失去信心的原因?明白60歲以上人士絕對是新冠病毒的高危人士極急需疫苗幫助,但此歲數亦往往是注射疫苗後出現死亡事故的高風險類別。當大家見到有注射後的死亡事故發生,就算證明不關疫苗問題,也會令大眾對疫苗猶豫吧。既然如此,政府為什麼不一早跟內地一樣先讓59歲以下人士注射去做增加市民信心?就算開放給60歲以上人士,可否先把其病歷報告清楚核實?結果人人申報沒有長期病患但死亡人士往往也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毛病等⋯這樣無奈地增加了疑似注射後死亡個案,又怎會令市民感到安心?
現在有人批評政府高官及議員當時「特事特辦」去引入科興是錯,幾單死亡事故證明當初專家決定等待第三期報告是對的。但什麼專家當初不提醒政府應跟足國內防疫中心指引做法去處理?自設寛鬆門檻還給60歲以上人士優先接種令副作用反應個案增加去嚇怕市民?這是否給個「氹」政府踩?好讓現在公眾對科興疫苗信心動搖便走出來「攞彩」證明自己是對的嗎?明明疫苗是用來救人,但卻利用作攪政治對抗?我真的希望這只是陰謀論並不是事實。
到3月15日香港才有一份比較詳盡一點的接種指引,說明患有橫貫性脊髓炎及脫髓鞘疾病等、有嚴重長期病而病情不受控、對新冠或其他滅活疫苗有過敏反應或出現血管性水腫及呼吸困難、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均不宜接種。而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血脂問題出現異常情況、最近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嚴重長期病患者、有急性或不穩定疾病仍需接受治療人士、或要透過治療控制病情的部分人士⋯應推遲接種疫苗3-6個月直至病情穩定。這個有點遲的指引,總算比起之前好一點,但門檻還是比內地寛鬆多。你看內地連曾經服用抗生素也建議推遲兩星期才注射是多麼謹慎!
其實復必泰Biotech本身注射年齡限制是16-85歲,為什麼香港專家不選用它去給高齡群組優先使用?卻硬推國內未開放給60歲以上人士注射的科興,最後背上污名是否靠害?若長者是因接種Biotech死亡,那大家便不會有藉口去踩國產疫苗。
科興公布全球累計已接種4400萬劑,已知的接種後死亡案例有60宗(包括香港7宗)。但其實其他疫苗均也有死亡案例!單看沒有中國疫苗的美國也有1170人注射後死亡、韓國也有16人接種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後死亡、挪威也有33名長者打Biotech後死亡⋯ 為什麼大家卻只用科興去大造文章?如果如專家所指第三期報告的重要性,那復必泰biotech和阿斯利康也具有第三期報告,為什麼世界各地還是有這麼多關於他們的死亡個案?「阿斯利康」最近更因有2名年輕挪威醫療人員死亡而被多國急剎停止使用!
香港政府一直因沒有報告而不肯引入「國藥」,而引入的科興、復必泰Biotech及阿斯利康又看上不太靠譜。我一早已寫過篇「疫苗,你敢打嗎?」的文章,曾推斷過香港政府將為疫苗滯銷而孭鑊,現在果然不出所料。其實只要政府及專家處理好一點,絕對是可以令市民增加信心。香港每日有140人死亡,而因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及糖尿病死亡的平均人數分別達10.2人、8.1人及1.4人,所以有病患者接種過疫苗後死亡又有何奇?但若可以對接種科興者門檻跟足內地指引般設高一點、便可減低副作用風險。其實香港已有超過十萬人接種科興,當中更不乏高齡人士,但事故卻只有幾宗。接種者只要詳細參考以上的國家防疫中心指引內容後才去注射,便絕對可以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文 : 朱庭萱
脫髓鞘疾病 在 傑拉德-知足常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烏拉圭國家隊主帥Oscar Tabarez的職業生涯可能已經走到了盡頭,據傳,Tabarez患上了格林-巴厘(Guillian-Barre)綜合症,其教練生涯有可能就此終結。他在今年美洲盃期間就一直拄拐堅持指揮比賽訓練,格林-巴厘綜合症是常見的脊神經和周圍神經的脫髓鞘疾病,又稱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或對稱性多神經根炎。
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上升性對稱性麻痹、四肢軟癱,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病人成急性或亞急性臨床經過,多數可完全恢復,少數嚴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雙側面癱。Tabarez今年已經69歲,老帥患病的消息一經傳出,烏拉圭球迷就自發舉行了一系列活動為他打氣,希望老帥能夠早日戰勝病魔。
脫髓鞘疾病 在 淺談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的相關結果
約半數以上病人在發病前數日到數周內常有感染史,如喉痛、鼻塞、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另外還可有帶狀皰疹、流感、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 ... ... <看更多>
脫髓鞘疾病 在 認識急性發炎性去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 - 國泰綜合醫院 的相關結果
急性發炎性去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 是一種由肢體遠端發生麻木及無力,漸進式進展. 到近端肢體的疾病,是快速且進行性的多發性神經病. ... <看更多>
脫髓鞘疾病 在 急性脫髓鞘性神經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的相關結果
「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炎」又稱為「基安─巴瑞症候群」,臨床上的表現主要以急性或亞急性的肌肉無力為主,某些患者也會出現手腳感覺異常的現象。肌肉無力的範圍除了四肢之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