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腦麻兒產檢」的推薦目錄: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阿發的簡單幸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郭惠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寶寶] 罕病腦麻呼吸氣切-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TVBS】寳寶中度腦麻爸:產檢10次母體都健康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產檢一切正常的小驛,出生後成了腦性麻痺寶寶。...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 :: 長照機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BabyMother - [懷孕] 產檢這麼發達,為什麼還會有殘缺呢? 的評價
- 關於腦麻兒產檢 在 [寶寶] 罕病腦麻呼吸氣切- 看板BabyMother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腦麻兒產檢 在 阿發的簡單幸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療經驗與教養心得﹞回覆:面對出生就腦傷的孩子,父母除了將醫院復健師所教的動作學好,積極幫孩子按摩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這兩天收到一位母親的來信,說自己剛生完孩子,在產檢過程中都是順利沒有問題的,但孩子一出生卻不太哭,被送到加護病房以及做MRI後,卻發現有腦傷的狀況...
最後問我們夫妻倆的過來人經驗,父母除了將醫院復健師所教的動作學好,積極的幫孩子按摩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以下是我的回覆:
耐心和不能心急,
但我知道這很難。
在寶貝6~7個月前,
父母能做的真的有限,
除了醫生所說,
真的大概就是多按摩和把孩子養得強壯些,
才能有辦法面對日後復健所需的體力和心力(包含主要照顧者)。
我兒子大概出生約4~5個月後才開始做職能治療,
但前幾個月還是多以按摩與協助他側翻為主,
約7~8個月後開始針灸,
有些父母還會同時帶小孩去泡藥浴。
但這兩項都須看孩子身體成長的狀況,
需醫生確認是否可以。
當初我兒子出生是左側腦部中重度出血,
導致腦麻右半側偏癱,
以及多項發展遲緩。
主治醫生說他右側手腳的能力,
大概只會有一般小朋友的4~5成,
若陪伴他積極復健,
日後有機會能達到同齡的6成能力...
腦科醫師則說,
他的認知可能只能達到國小高年級的程度...
我們當下聽到的心情,
我相信您也能體會,
但我們並不去奢求在復健後,
兒子就完全能和一般小朋友一樣,
這心態很重要,
而是預計花個8年陪伴他復健,
至少達到醫生所說的可能進步的空間,
目標則是醫生所說的再加上 1~2成。
幸運的是,
我們花了8年的積極復健,
我兒進步狀況真就超過了當初醫生的預期,
但期間也常常會有一段時間,
感覺他完全沒進展甚至退步,
讓我們很灰心,
甚至浮出是不是就這樣了,
但有時他卻又忽然好像能量累積夠了,
就這樣莫名的跨過了一道小小的門檻,
像是他能自己側翻,
這件對於一般父母來說很不足道的事,
卻讓我們開心不已。
所以每當有父母來信詢問,
他們要怎面對剛出生就腦傷的子女,
一開始能為子女做哪些事?
我首先都是建議耐心和不能心急,
前半年能做的真的不多,
大概就是多按摩和把孩子養得強壯些,
但要每天幫孩子按摩,
不但枯燥,
有時長時間下來可能也感覺不到有甚麼進展,
對主要照顧者而言,
往往也可能會磨去了自己的信心,
所以千萬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
祝福您們,
也相信子女有您們的愛,
一定會朝向正向的發展。
安爸
腦麻兒產檢 在 郭惠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懷雙妞的經驗讓我一直都很能體會如果孩子有什麼發展上的問題 爸媽的心有多久糾結~ 那時面對的是 如果輸血症候群 最嚴重的情況可能變成腦麻😰 大概前面三個月我都是吃也吃不下坐也坐不下來也沒辦法好好睡覺~
有時候老天要跟你開玩笑 也不是產檢就能檢查出來的⋯
天使心家族是一個關心一些有狀況小朋友家庭的基金會 說真的 那種巨大的壓力真的只有父母自己默默的扛 ~ 總是想著如果有一天我們先死了孩子怎麼活 面對孩子無力又自責的那種感覺 壓力真的超大!偶爾也會在社會版上看到受不了照顧病兒的家庭悲劇 孩子早療要顧 爸媽的心理狀態更是需要關心的
#一起伸出援手
#關心身邊的人
#天使心家族
【A-Lin邀您成為友好天使】幫助愛奇兒家庭💕
照顧愛奇兒,父母和家人長期的壓力和辛苦是大家難以想像,讓我們幫助陪伴愛奇兒家庭有走下去的力量。
A-Lin邀請您捐款成為🙋♀️友好天使,讓3000個急需幫助的愛奇兒家庭有走下去的力量。
捐款支持:https://pse.is/HB4WT
也請大家一起分享,看到愛奇兒家庭的需要
#ALIN #天使心 #公益
腦麻兒產檢 在 【TVBS】寳寶中度腦麻爸:產檢10次母體都健康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http://news.tvbs.com.tw/life/news-652198/這個媽媽生產過程總共做了10次 產檢 ,不只在永和的地區婦產科,還特地跑慈濟大醫院檢查,兩邊醫生都說, ... ... <看更多>
腦麻兒產檢 在 產檢一切正常的小驛,出生後成了腦性麻痺寶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水電工凱爸照顧腦麻兒最大心願父子能對話. 唐氏症基金會指出,父母照顧唐寶寶需要花費許多心力,永不放棄並充滿希望的精神, ... ... <看更多>
腦麻兒產檢 在 [寶寶] 罕病腦麻呼吸氣切-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一篇與標題沒有很相符的文章,只是希望往後的家長如果有需要可以用關鍵字找到此
篇,一起加入互相打氣扶持的群組。文章會有我的經歷跟一些心得,希望可以提供一些資
訊給需要的父母。
產檢、SMA、脆折、唐寶寶、高層次我都做了,nipt發現時已太晚,故沒做到,但我們的
罕病也不在裡面,就算做了也驗不出。羊膜穿刺因為不是高齡產婦就沒考慮了。懷孕期間
一切順利,到後期因為寶寶頭圍暴增只好在38週整當天催生自然產,迎來從此不一樣的人
生。
—> 許多罕病是現階段所有的產檢驗不出的,上到最高級的就是羊穿+羊晶,但也不保證
你中的罕病能驗出,因為罕病有太多種了,像我的罕病據說就是要生下一胎的話,要直接
針對這個基因單驗才驗得到。另外就算你全都過關,也要產程沒問題才能誕下健康的嬰兒
,產程遲滯也會讓健康的寶寶腦傷變成腦麻,如果一切過關,也要看發展,若異常可能亦
是智障、自閉症,或入學後發現是學障,說到這現在大家可能才知道那習以為常的現象,
事實上都是平凡的奇蹟。
孩子出生後立刻因為呼吸喘的因素下加護去了,本以為是單純的吸入羊水,住了兩週後喘
的現象仍無法解除,且又發現有軟喉,不會喝奶的狀況。但因爲血氧仍有92,在第21天醫
生讓我們帶著插著鼻胃管的寶寶回家了,那時的我晴天霹靂,不會喝奶的孩子我看都沒看
過啊,再加上異常的張力,心裡隱約覺得不對了,出院的隔天去立刻去了另一家醫院檢查
軟喉,醫生宣告寶寶不會喝奶跟軟喉無關,此程度的軟喉應該會喝奶,正式宣告寶寶不一
般,之後認識的醫生覺得就寶寶目前的狀況以及長相懷疑可能為某種罕病,故看遺傳科抽
了血去驗基因了。
—>1.軟喉症及任何耳鼻喉相關問題,例如聲帶麻痺、下聲門狹窄、喉裂塌陷(「非此科
」且經驗老道的醫生非常容易誤診為軟喉)推薦北馬耳鼻喉科李國森醫生。不過大部分軟
喉不需處理等長大即可。
2.我比較幸運有被懷疑的罕病群可單驗,否則驗全基因等花費高昂且各家醫院收費不同,
亦看是否醫院能用計劃費用幫你送。此外不見得你就能找到病因確診,有認識的媽媽寶寶
已經三歲始終不知病因,全癱氣切鼻胃管,不僅不知孩子未來病程,想生第二胎也會因為
不知道要驗什麼檢查而不敢冒險。另外檢查的項目可詢問遺傳科醫生罕病基金會是否有補
助。
孩子回家後非常難顧,除新生兒喝奶頻率高外,高張及鼻胃管灌食的不熟練以及孩子的喘
,都讓孩子無法好好睡覺,我們一直覺得寶寶就是很喘,為了找出喘的原因,前後看過兩
家醫院共五個不同的小兒科醫生都覺得兒子還好,就算錄影去醫生都覺得只是陣喘沒關係
。直到兒子兩個月多的某天一直出現頻繁的驚嚇反射,我們覺得不安送了急診,醫生見到
寶寶第一句話說「你們送寶寶來是因爲他很喘厚?」我真心傻眼。你們醫院有三個醫生都
看過他都跟我說不喘也.....之後寶寶又被收進了加護,第三天的早上心跳飆到250,怕心
衰要上葉克膜的被北送某醫學中心了。心跳後來很快的就穩定了,但呼吸始終喘,故出不
了加護,後又回到地方醫院的加護住到寶寶要五個多月時,才又轉院至另一醫學中心做進
一步檢查,用支氣管鏡找到病因爲支氣管軟化,給予正確的呼吸器設定後,寶寶才不喘了
,體重也才開始增加,終於破五公斤(出生3648)。
—>1. 如果回到最當初,我會選擇帶寶寶至醫學中心看診,或許能早點被確認寶寶就是喘
,早點開始給予呼吸器幫助他長大,總之父母要相信自己的懷疑,多看幾個醫生或許就能
提早找到病因。
2. 各家醫院及醫生的風格不太一樣,我兒的支氣管軟化是必須做侵入性的支氣管鏡檢查
才能確診,第一家醫學中心遇到的該名醫生雖然有懷疑,但是卻覺得要再給新生兒一點時
間,故沒告知我們有這個可能。但後來找的醫生在業界則是著名的衝衝衝,雖然我兒五個
月才找他檢查,但以該醫生的風格,我兒三個月多遇到他時,可能就可以確診了。
最後終於在9個月多時結束了加護病房巡迴之旅(共住過五家),戴著呼吸器與鼻胃管回
家囉~也是差不多在這時刻,透過我做物理治療師的高中同學介紹群內的媽媽給我,我才
被拉入這些相關的群組,有罕病、呼吸(大多數為氣切兒,少數跟我們一樣戴呼吸器的)
、努力媽媽(內含腦麻、罕病,療癒偏向肢體復健非認知),這些群組不僅讓我心靈有依
靠,也提供很多專業的醫療分享,社會福利等。有鑑於當初我在茫茫的網路中包含這裡都
找不到群組可以進入,故在寶寶現在狀況終於趨於穩定時寫文在這,希望有需求的家長們
能更方便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如果你的寶寶屬於以上群組者可以站內信我(但因為很忙不
見得能很快回你)
最後想說寫完文才知道當初為何都找不到分享了,一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太忙(而且我還不
是最忙的),每天四五小時喂孩子一次、管灌、製作泥狀副食品、化痰拍痰抽痰、無數的
早療課、無數的回診,二是因為我們經歷的故事也太長,講起來又是一次傷心事。總之祝
福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能擁有最好的安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177.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75460976.A.7B0.html
※ 編輯: flutter1225 (118.166.177.56 臺灣), 12/04/2019 20:04:43
※ 編輯: flutter1225 (118.166.177.56 臺灣), 12/04/2019 20:05:47
※ 編輯: flutter1225 (118.166.177.56 臺灣), 12/04/2019 20:06:21
等判斷12/04 20: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