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個週末,適逢美國慶祝獨立紀念日,所以我就應景了選了這一本歷史書來閱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是個不喜歡戰爭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滿目瘡痍之際,美國更加堅定孤立主義不願捲入。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常備軍人人數遠遠不及其他國家。是什麼樣的一些轉變,讓他在20世紀末的時候成為空中以及軍事的霸權? 作者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 航空文化,來闡述20世紀戰爭歷史。有一個日本歷史學家的角度來說這段美國的故事,獨具一格,讓我忍不住一個週末就讀完它。
”在此 (1943年)之前的美國,像是個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以天真的姿態衝向戰場。但此後的美國,卻宛若變了個人,以既無情且冷酷的態度作戰”
讀過 「興亡的世界史」這一系列書籍,除了跳脫歐美歷史觀和中國歷史觀的耳目一新之外,總是覺得日本歷史學家有一種特別的細膩。在描述當代事情的發展時,因著許多的細節更加可以感受到人性。特別是這本書,由日本歷史學家的角度講述珍珠港事件,以及美國手投下的原子彈,沒有用太多悲情的言語,但可以感覺到他試著從兩邊,清晰地描述他們可能的思路,然後看著這些各自以為正確的抉擇帶出的結果帶出悲劇,更多去探討人在心理層面是如何導致這個結果。我覺得這樣子的歷史寫作方式,真的是可以幫助讀者以史為鑑。
當然因著航空文化的主軸,也可以一窺飛機的發展史中所有的軼聞趣事。從萊特兄弟特殊的背景(修理腳踏車),看見他們不同與當代發明家切入的眼光。美國當時崇尚的庶民文化和庶民英雄,帶動隊飛行的想像。而小說以及好萊塢電影,更是把這些想像推波助瀾進到一般大眾的心中。最早期的空服員其實都是男性,女性會加入,是因著一名護士的堅持,用護理人員的身份說服機長讓他隨機飛行。然後在航空重運輸逐漸成為旅行的風潮中,才讓空服人員的角色和形象,反射出人們想要的時尚和優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他從頭到尾一直貫穿著讀歷史中比較少關注的角度,那就是與文化與媒體宣傳面向的力量 (用在戰爭中就變成統戰宣傳)。從不同時間段作者尋找到當代媒體的論述,文人所寫作的小說詩篇,而更多是視覺上的表達。這裡面包括了攝影想像的畫作雜誌的封面和內頁選圖,甚至是許多地方的裝置藝術。從文字到視覺印象,都牽引著人們對突發的這一切如何來解釋,甚至是合理化。所以才會有奇怪的現象,像是早期的戰鬥飛機,竟然會取名叫做「和平使者」或是「福音之翼」,然後用在殘酷的戰爭當中。或甚至美國911空恐怖攻擊事件後,紐約人前所未有的低犯罪率,以及美國人原本因著越戰越戰的陰影而厭惡軍事,突然之間推崇原本也不太受好評的總統成為向恐怖主義宣戰的英雄。好像 “捍衛民主世界” 的責任,讓很多無法想像的事情變得極為合理。
這本在2006年寫作的書籍,最後一段在探討無人機的潛在危險。其實二十世紀的戰爭從國與國之間,後來變成國與非特定組織 (例如判軍,遊擊隊,所謂的恐怖組織,或是特定團體)。也從只有前線軍人的迎戰,變成了全民總動員的運作。最可怕的一點就是敵人變成了一個沒有面孔的 「他們」。這樣的情況再加上各式散播的訊息和謠言,就會讓對立和仇恨指數型的上升。在現在訊息更加發達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更迫切需要冷靜。其實我也沒有想到有什麼特別好的過濾訊息方式,但可以自我覺察的,是當你開始以「我們」和「他們」來思考事情的時候,會不自主的讓「我們」變成正義的一方。能夠覺察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以為義的這個傾向,或許可以幫助你我在眾多訊息當中保持冷靜。畢竟世界上許多最殘暴的事,出發點都是以正義之名對抗邪惡的。
“倘若常見的觀點,是過去人們是因為無知,才會受到政治剝削,那麼對於現代的情況,或許該改口說,人們因為太過一知半解,才容易被利用,容易在心理層面接受輿論誘導”
📚延伸閱讀📚
“World Order” -- 世界秩序
季辛吉2015 分享關於中國崛起後的新世界秩序
“注定一戰?”
二十一世紀的中美雙霸權,能夠躲過歷史的輪迴嗎
“毋以神為名” -- 為什麼相信同樣上帝的不同宗教會自相殘殺?
全文與延伸閱讀的連結都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e7%a9%ba%e4%b8%ad%e5%b8%9d%e5%9c%8b%ef%bc%8c%e7%be%8e%e5%9c%8b%e7%9a%84%e4%ba%8c%e5%8d%81%e4%b8%96%e7%b4%80/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興亡的世界史 #航空文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腳踏車 發展史 在 Bikepacker Min - 單車背包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媽!我的故事變成一台腳踏車了!】
誤打誤撞,集結了很多個意外,以及很多個:「有何不可?」的想法,得到了現階段的結果。
結果,我去了趟德國住了一年。
結果,我爭取到一台單車和裝備。
結果,我花一年流浪得到了許多故事。
結果,我進了捷安特工作。
結果,我努力生出一本書。
結果,這個故事變成一台博物館的腳踏車。
如果你問我這過程累不累?
我可以很開心的分享我的發現:
精彩和累好像是一體兩面,就看我們要選擇怎麼去看待。
參加這次公司的藝術共創,
完全就是個意外。
原本抱著參加一個公司會議的心態,
想說沒事替公司出點我滿腔熱情的想法,
結果收穫最多的卻是自己。
我沒想到會跑出一台像玄奘大師的腳踏車😂
也沒想過會有機會這麼具象的看到別人如何解讀我講出來的故事。
所以,我又想要來碎碎念⋯
深刻的事物,是曾經自己用心挖進去的。
許多的幸運,也是靠平時的細心累積起來的。
滿滿的收穫,是不曾放棄過的付出換來的。
那,熱情的替公司打一下廣告,當然最主要的是那台來自我的故事的腳踏車:歡迎來台中,參觀去年才剛開幕的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裡面有自行車的發展史,也有一些設計單車的科學體驗,還有不同情境的騎乘模擬體驗,蠻好玩的,適合一家大小共同參觀。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想看我共同參與的: #地球移動者 創作
就到探索館3F的咖啡廳喔喔喔😏
好,老闆,我po完文,可以下班了嗎?
#明明就是自己愛po😏😂😂😂
腳踏車 發展史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單車腳踏車發展史 由1818年-20世紀初
Colorized色彩
1766年,一群修士在修復達文西在1490年作的手稿的時候,發現最早的單車雛型,但並沒有實際的製造出來,只停在想像的階段。
法國人西夫拉克(Comte de Sivrac)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麼寬,應當把馬車順着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在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着橫樑,上面安了一條板凳,像一個玩具。這輛「木馬輪」雖然既沒有傳動鏈條,又無轉向裝置,但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單車。
1817年,德國卡爾德萊斯(Karl Drais)也製做了一輛兩輪車,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隻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1840年,蘇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Kirkpatrick Macmillan),在德萊斯發明的木輪車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製,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人的雙腳終於真正離開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帶動輪子滾動車輛前行。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行走了20公里。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Pierre Michaux和Pierre Lallement,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單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從西夫拉克一直到米肖父子,他們製做的單車與現代單車差別較大,這種不帶鏈條傳動系統的單車為了提高速度只能通過提高前輪的直徑來實現,由此造成車輛極高,前輪的直徑甚至超過了普通人的身高,踩單車變成了一項相當危險的運動,當騎行者摔倒在地的時候往往會受傷。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單車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單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約翰·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單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制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單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單車部件用的機床,為單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單車之父」。他所設計的單車車型與今天單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約翰·登祿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單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單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這從根本上改善了單車的行駛舒適性(文字資料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