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你過分美麗?介紹 Ocean Vuong ‧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一看書名,已覺得「文藝」吧?我不算文藝,更不懂文學,但近年不少亞裔小說家在美、英等國家嶄露頭角,剛好我留意到作者的名字,和他大獲好評的首本小說作品,就看看吧,感覺一新。
說是小說,其實是作者的回憶,以「給母親的信」方式寫成,以自己、母親和祖母的一連串經歷和感受,穿插而成,像紐約時報書評形容,本書並非帶領讀者「以思想達致感受」,而是「從感觀令我們思考」。的確,在短短兩百多頁的「信」,讀者完全進入了作者的感觀和思想世界。
Vuong 非常年輕,1988年生,2019年出版本書前,已經是位年青得獎詩人,在美國大學任教。他在出生於越南,與母親、祖母等家人途經菲律賓,以難民身分在美國東北康涅狄格州 Hartford 市定居,中學後去紐約升學,讀了幾個星期「市場推廣」,不能接受這教「對人講大話」的學科,結果改為學習英文寫作。本書內容也是他的成長回憶,他母親和祖母的故事,還有他的初戀男孩。
Vuong 顯然是一個個性內向、溫柔甚至纖弱的小男孩,自己和家人連英文也未曉,就到了美國這個東北中型城市,就是面對種族歧視、貧窮環境下,也許都不太清楚在發生什麼事。他說,從母親那裡學到,因為言語不通,對任何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話,是「sorry」(對不起),不是「hello」什麼,但這也不是因為自卑,就是這樣習慣罷了。(有點像我們係唔係都先說「唔好意思」?)
母親和祖母飽受戰火傷害,都有她們傷痛的過去,影響一生。書中比喻,帝王蝶每年由加拿大遷徙去墨西哥,有些中途停了下來,不能完成,就離開世界了,就是完成了的,他們短短生命中,也永遠不會能回家。至於書中下半部較多描述他發現和探索自己的性別身分,及十分深情和細膩地描述他的愛人,一個與他自己一樣溫柔,但更不幸運的美國男孩。
作者在書中於文體上作了多種不同嘗試,包括部分以近似詩詞(poem)方式表達,而且在文字上對不少字語給他的個人感受,都描繪得很仔細。即使他很小時候已經學習英語,始終英語對他是第二語言,不知是否因為這理由,他對英文甚至個別詞語像是比英語為母語者更客觀地、更敏感地感受,溶入他的思想中。
例如,他問,文字和藝術,為什麼要充滿毀滅,不能以「重生」(regeneration)正面地形容?
//You kill that poem, we say. You're a killer. You came into that novel guns blazing. I am hammering them out, we say. I owned that workshop. I shut it down. I crushed them. We smashed the competition. I'm wrestling with the muse. The state, where people live, is a battleground state. The audience a target audience. "Good for you, man," a man once said to me in a party, "you're making a killing with poetry. You're knocking 'em dead."//
真的,過往沒留意,英文裡,「成功」、「做得好」的代名詞、助語詞等,多是充滿暴力和殺戮的。只是英文這個語言,還是反映人性的一面?為什麼要這樣?還有,我們有沒有留意或想過:
//It's not fair that the word laughter is trapped inside slaughter.//
「Trapped inside」。如此的形容!
Vuong 寫的是感受,但在書中有兩個地方突然「認真」地點出兩個社會問題。第一個是問,為甚麼多種族混血的著名高爾夫球手 Tiger Woods,多數人都只說他是位黑人(非洲裔美國人),而不提他也是亞裔美國人?原來,他父親的經歷和把兒子命名 Tiger 的背後,也有個與越南不可分割的感人故事。另一個他提出的問題,是美國藥廠以混有海洛英成分的止痛藥導致的嚴重公眾健康、成癮和吸毒問題,藥廠大賺,政府管理無方,變相官商勾結,大量民眾成為「北美病夫/婦」。這兩個,都是他身受其害,割肉之痛的問題,也許他也想用他的文字,引起多一些關注。
本書據說正在改編電影,始終關於同性戀、移民、亞裔美國人等熱門字眼,荷里活有興趣也無可厚非,但相信電影難以影像代替作者文字的效果,但希望可以表達 Vuong 眼中的美麗吧。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 在這世界我們總能短暫美麗。令我不禁想起,只怕《怪你過分美麗》。
#OceanVuong #OnEarthWeReBrieflyGorgeou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自卑英文名詞 在 基金黑武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瓦甘達 #Forever
在目前美國種族問題日益升高的當下,黑豹男主角Chadwick Boseman 病逝的消息,著實令人惋惜。黑豹算是一個以黑人為主的代表性電影,當中闡述著如果有一個社會是以黑人文化為領導,將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流行文化與文明。
其實這也令人不禁思考,流行文化的標準是什麼?難道白人文化就是屌?黑人與黃種人的文化就是次等?事實上並非如此,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美,文化之間並無所謂的優勝劣敗。文化的流行與輸出,其實是代表國力強弱,以及貧富的差異,加上人類自己的自卑心作祟,覺得學習某些文化可以裝B。
這點體現在很多外商公司,一堆假abc講話都不會好好講,講話都要帶『國中英文單字』,就可以理解。真的abc會努力把中文講好,只有遇到難以表達的情緒或者是名詞,才會講出很難的英文單字。那些每天把國中英文單字掛在嘴邊的人,就是一種沒有自我認同,覺得講英文單字就能裝B的人。
這一點我覺得黑人自己本身就做得比我們好,他們講話有自己的黑人腔調,有自己黑人的用詞,不會特意去追求白人的文化。就像在台灣發展的黑人朋友杜力在節目上講過,黑人不喝紅酒、不滑雪,因為他們覺得那是白人的活動。黑人就是喜歡做自己,我認為這種對自己種族的認同感,是相當好的精神。
試想如果我們生活在金帳或蒙古帝國的年代,恐怕整個歐洲流行的文化,就是蒙古、抑或金帳帝國(俄羅斯)的流行文化。歐洲人講話都要帶一點俄文或者是蒙古語(絕對不會是中文,元朝不是中國人的朝代)。綜觀整個人類發展史,主導流行文化的人,往往都是當下經濟與國力相對強盛的國家。
黑豹主角Chadwick Boseman的去逝令人惋惜,但黑豹的精神,將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BLM #MAGA
「黑豹」主角Chadwick Boseman癌逝 享年43歲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8295002.aspx
自卑英文名詞 在 靜靜讀一本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來有很多機會和舊識新友分享我意外轉折不斷的人生,赫然發現我從踏入職場就開始斜槓(儘管當時還沒有這個名詞),直到理當過著退休生活的今天,都還斜槓到底。
有人問,我是如何為自己做好準備,開展斜槓人生?
仔細想想,我從來沒有任何人生規劃,就只是順著心性走,一路貪看風景,於是就有了很多美好的意外。
就拿翻譯來說,我從來不認為英文是自己的強項,剛上大學時,面對如雲高手,還自卑了好一段時間。但研究所打工時期意外觸發的翻譯因緣,竟成為我一生斜槓的開端,是我想都想不到的。
回顧過往,我只能說自己很幸運,一路走來都能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然後莫名做出對的選擇。
人生,沒有計畫,有時反而是最好的計畫,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