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10月號
誠、正、中之關係
上一篇講到正心,我們從格物理解求得知識的方法,有 了正確的方法以至達到知的境界,進而增加各知識的深度廣度。在求學問知識時面對自我毋自欺並以誠意作為動力,將取得知識做到最好,而知識越多,越能運用知識者,能力越大,此時正心極為重要。但要如何才能正心?其心要正,必須先把握「中」,要把握「中」,則先需要誠其意。
誠意為毋自欺,面對任何事物都對自己誠實才能做到最好,因此「誠」實為一種動力。有了「誠」這一動力才能 自力調整心之動向,也因為誠實面對自我,沒有情緒好惡之心,客觀對待任何人事物,如此使之處乎中,發於正,無論一己之行為,或外來之事物,皆可得到最佳之處理,以達到修身之目的,故曰「意誠而後心正」「誠者不勉而中」。
「中」一字所含之意義在吾國哲學思想中極為重要。堯授天下於舜,告舜:「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自舜後由各聖相傳,皆以時中為訓,直至孔子集大成加一「庸」字,發揮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思想。中可作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作為名詞時,其義為中心點;作為動詞時,其義為射中;作為形容詞時,其義為恰到好處。三個詞性雖不同,但三義一貫。
朱子謂「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即恰到好處之義,正是三詞之義總結。二程也對中有解釋,明道先生程顥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則不是,唯敬而無失最盡。」伊川先生程頤曰:「中字最難識,須是默識心通。 且試言:一廳則中央為中;一家則廳非中,而堂為中;言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為中,推此類可見矣。如三過其門不入,在禹稷之世為中,若居陋巷,則非中也。居陋巷,在顏子之時為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
中在為人處事上則除了恰到好處外,還要注意不斷調整,時時刻刻的「時中」。孟子曾評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聖,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所以我們能見,四聖之立身之道,各有不同之態度與原則,唯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不免有所偏執,而孔子則能因時、因事、因地 而制宜,隨時處中,恰到好處,故能越群聖而為至聖。
人為感情之動物,不可能完全無喜怒哀樂,當這些情感未萌發時,無偏無倚,是謂之中;心在動時,情發而恰到好處,其結果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公平,是謂和。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基於中,禮之本為中,禮之用為和。人與人相處之道,雙方滿意,事乃克通,方為正道。因此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與正之關係相輔相成,發自於誠。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 丹增準秘 靈氣 & 流動藝術療癒 Tenzin Dronme Reiki Healing & Fluid Ar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我執(Asmita)
·
·
·
本週跟著滿月也身體上做了好多年沒有的大清理,連日大發燒到40.1度,身體大發炎,咳到不行,最後轉診急診被醫生要求住院(但我拒絕了🤓)
所以週末來找我可愛的holistic treatment療癒師朋友做療癒與排毒。
她總是要我靠直覺選一個目前我需要的脈輪顏色,接著會告訴我用頻率測出來的結果是什麼。
我說:「黃色。」
她說:「沒錯,黃色!也還有紅色。」
·
身為光行者,我們都要成為那道光,但太劇烈的光是會灼傷別人的,所以要放下過多的恐懼來達到和諧,也就是「中」的道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耶。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禮記》
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中」,也就是一切事物所遵循的大道。
在這樣的「中」裡,天地萬物能穩定生長繁衍下去。
·
很有趣的是,在療癒師朋友一邊為我療癒時,她一邊放著古儒吉大師的瑜伽經講解,我不小心沈睡了;後來感覺有人叫我,我突然醒來,剛好正在講解 - Asmita, the misery of everything (我執,萬事萬物苦難的根源)。
我們的理智與我們的本我是一體的(用理智去認知本我)。
你是否注意到,在一些會議上,人們會提出某些觀點,然後,便堅持那個觀點,其實,他們是卡在那個觀點上了。
大多數的人們持續爭論,爭辯毫無意義、毫無道理的論點,而沒道理的爭論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固執地以為那就是他們的理智。
理智宛如就是他們自己一樣,思想宛如他們自己一樣,我的想法、我的立場、我、我。
沒有能力看見本我、菩提(buddhi)或理智,無法將本我與感知工具分離 - 就是asmita (我執)。
- 《瑜伽經》
·
這次滿月我自己的當前課題是 - 和諧,在和諧中做真實的自己。
的確我的課題漸漸地從恐懼變成了和諧。
我必須在所有事件裡學會放下、信任、與我的我執。
·
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完美的途徑就是一直直直走的路,你知道走到底就是完美了,但它就是只有一種可能。
不完美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可能等著被發現。
這也是我們此世為人所要體驗的道理 - 既然是做人,就做好做滿吧。犯了錯,不完美又如何?
一切都是美好的過程。
·
這幅畫是我最喜歡的一幅,但它被我重畫了五次。
我發現最簡單的顏色與畫面最耐看,即使有點小瑕疵,有些坑洞,有些地方沒上色均勻。
我想它也是在這個時刻能再次回頭提醒我自己 - 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
祝大家都有個快樂的週六夜晚!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 英該多看書 繪本與書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林老師龍顏講堂的論語課
建中一叟2017.09.12.
《論語泰伯第八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課程摘要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那、那個。
兩個【不】字,雙重否定,就積極面而言,就是【在其位,謀其政】。這兩句話的關鍵字是【位】和【政】,解經的重點在對於【位】的認知。
我們在上一章的【守死善道】,已經提到【位】的問題。儒家重視分際,所以要正名。話說從頭,我們把高度拉到源頭的易經說起。《易經》的〈繫辭上傳〉與〈繫辭下傳〉的第一章,都提到【位】的問題。
〈繫辭上傳〉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第一章開端,劈頭就是簡單的宇宙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是高處,卑是低處。天的位在高處,地的位在低處,高低沒有涉及貴賤的問題。下面兩句,【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結合天地人三才,從三畫卦到六畫卦,由第一爻到第六爻,由低往上,人生處境的位有貴有賤、有好有壞,就會有吉有凶。也就是說,天有天的位,地有地的位,人也有人的位。人生有順有逆,有得有失,人能識時、知勢、守位,就能真正把握貴賤的時機,守死善道,唯變所適,乘時而行貴賤環境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趨吉避凶之道。
〈繫辭下傳〉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天地最偉大的善行就是生育萬物,結合〈繫辭上傳〉第一章的精神,萬物何以能生生不息,就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位於天之位,地位於地之位,天地各在其位,萬物就生生不息了。我們再從中庸第一章補充說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可見《中庸》和《易經》相表裡。就人的位來講,仍然是中庸首章所說【君子慎其獨】,謹慎保存獨有的本心、本性、本位。
《論語泰伯第八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一章,在《論語憲問第十四27》原文又出現一次,但又多加了【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這顯然是曾子學生紀錄的。【君子思不出其位】又見於《易經艮卦象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卦講的就是【止】,可見守住自己【位】的智慧。
《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綱後頭緊接著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甚麼呢?就是得這個止。
《大學》傳第三章:「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商頌玄鳥篇】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小雅緜篇】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經大雅文王篇】
我們再從《中庸》第十四章看怎麼面對這個【位】:「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只有素其位而行的人,才能隨遇而安,仁者不過就在一個【安】字而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永遠守身以仁。
一個善守中道的君子人,有按照自己所處的位以行事的智慧,不務乎其外。這不是小器,是把握住中道,守住自己的位。不論是居處於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的環境,都能依照中道的智慧,有為有守。《論語里仁第四14》「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如何立這個位,政者正也,正自己的身,以立於禮,這是求位之道,也是守位之道,因為【不學禮,無以立】。
《易經第52卦艮卦彖傳》:「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止的智慧,就是教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過來說,積極的作為就是【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做好本份之內的事,這才是是盡了自己的責任。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位,所以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優不優劣不劣】不重要,有沒有得其所哉,這才是守位的價值,守死善道是堅持原則不是頑固不通。一個人不在這個位,就不計謀這個位的政事,【不在其位,謀其政】,是僭越職分。是失職;【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尸位素餐,更是失職。
【男有分,女有歸】、【男主外,女主內】,就是各守其位,各盡其分。《易經第37卦家人卦》〈風火家人〉彖傳:「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修馬路的不管開館子的,賣菜的不管開車的,狗看門,能把門看好的就是好狗,能拿耗子是好貓。認清自己位置,就能行自己的政。要自己找自己人生的位置,不忮不求,不怨不懟,不慌不忙,不怨不尤。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 南懷瑾如是說- 我們大家都讀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大家都讀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儒家所表達的道,就是大徹大悟,成道那個境界。 ... <看更多>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上) 的推薦與評價
李慈雄先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話說中庸》導讀(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