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提出海砂屋善後之法規整併暨更新重建方針 明年將成立專業輔導團加速更新重建】
今(11)日主持由市府都發局、建管處及更新處召開【臺北市列管海砂屋法令整併暨更新重建新方針記者會】,都發局林洲民局長、更新處方定安處長、建管處張明森主秘及法務局許淑惠科長共同出席,向市民朋友宣布市府日前已完成海砂屋相關法令整併與精簡,以及市府列管海砂屋的善後處理新方針,尤其自明(2017)年起成立「專業輔導團」,輔導社區加速整合住戶意願,促使「須拆除重建」的海砂屋能早日更新重建。
市政府為處理海砂屋問題,雖訂有「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自治條例」(原為民國86年8月25日發布之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辦法),但近年因應管理需要,陸續訂定相關子法及發布行政命令,累計多達7種,其中不乏疊床架屋或不合時宜之處,柯市長特要求市府研議修正、整併及廢止作業後,目前已配合海砂屋管理之生命周期四階段精簡該自治條例下的子法,分別為:
1、【鑑定階段】以「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鑑定原則手冊」為處理依據。
2、【列管階段】以「臺北市列管須拆除重建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未依限停止使用罰鍰處分裁罰基準」為處理依據。
3、【拆除階段】以「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勁補強或防蝕處理補助費用作業要點」為處理依據。
4、【重建階段】以「臺北市政府辦理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準則」為處理依據。
目前本市公告列管「私有」之「須拆除重建」的海砂屋,計有44件。其中已進入都市更新報核程序的有22件,市府更新處將視為都更168專案處理,加速其更新重建。但仍有22件社區住戶迄今尚未整合完成(含2件已完成更新單元劃定公告),雖然海砂屋拆除重建可放寬30%容積獎勵,每戶還有20萬元拆除補助費,但因住戶之間欠缺互信基礎,多年來原地踏步,致更新之路遙遙無期。
針對本市海砂屋建築物的處理方針,除了精簡海砂屋相關法令制度,藉由容積獎勵、拆除補助、稅捐減免、規劃設計法令鬆綁等機制外,明(2017)年三月將籌組「專業輔導團」,就目前尚未整合住戶共識的社區,主動進行蹲點服務,期2年內能有過半數的社區,可順利進行都更程序。
「專業輔導團」旨在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積極協助專業諮詢並輔導拆除重建,由更新處、都更推動中心及建管處等機關代表外,將廣邀建築師、估價師、會計師、律師、地政士及從事都市更新相關工作實務經驗之人員共同組成。至於專業輔導團的運作經費,初估每年需約新臺幣500萬元,將由「都更基金」支應。
市府秉持著由內而外、先公後私的處理態度,目前列管的「公有」「須拆除重建」海砂屋建築物,計有10處,柯市長任內已積極執行「大龍市場國宅」之拆除工程,另承德路2段的「原建成區公所大樓」也已報廢,近期籌措經費後即行拆除,基地則綠美化處理,而「信義區公所」亦已規劃搬遷至廣慈園區、南門市場及2處超市包含士林華榮超市、稻香超市等處均已專案規劃中,後續將依程序拆除重建,維護公共安全。
市府建管處表示,柯市長上任後,已針對屋況已達建築法第81條有立即危險要件之海砂屋,於2015年2月拆除士林區天母北路鳳凰華廈及於2016年10月拆除內湖區聯邦合家歡富貴區,展現市府執行公共安全的決心,此外,市府2016年3月31日發布之公辦都更實施辦法,提出民辦轉軌之代拆型機制,並已協助信義區永春都更案於2016年9月拆除動工。都市更新再造當由政府帶頭做起,市府並將以【專業輔導團隊】有效解決海砂屋住戶的疑慮,協助整合早日重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