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畫拍古董拍珠寶,都不如拍茶來得有趣】
拍賣農產品不稀奇,但把農產品當成可以蒐藏的精品來拍賣,最知名的是香港人拍普洱茶,臺灣茶今年躍升成主角,臺灣新象拍出最貴的臺灣茶,定價新臺幣45萬元的「2019年新竹縣東方美人評鑑比賽黃金一條龍2兩裝2罐」。」從年份、產區、種類、工藝各個層面都有所關照,從一場茶拍看一段臺灣茶的歷史。
🔹【同場加映】
進入頂級市場的臺灣山茶 六龜國有林裡的珍寶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57782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臺灣茶 #臺灣新象 #普洱茶 #文山包種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
「臺灣新象」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洪小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Taipei 的評價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彰化建縣三百藝術巡演新象創作劇團雜技馬戲今開演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新象藝術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臺灣新象 在 新象藝術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臺灣新象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
2019-01-27、02-03
策展單位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展出時間:2017/11/21 ~ 2026/11/30
展出地點(本館):臺北市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臺灣新象 在 洪小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子活動】暢遊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以自然史蒐藏為主要特色。常設展介紹臺灣的生物導論 第一區 分為臺灣生物的多樣性、動植物的垂直分布和食物網三個單元;原住民展示區介紹台灣多種不同族的原住民;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展覽內容都非常適合親子一同探索!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9:30起至下午5:00止
票價:全票30元、6歲以下免票(臺博館本館及土銀展示館一次購票可參觀兩館)
PS.持臺灣博物館門票(不分國籍)可以八折價(普通參觀卷350元)購買故宮北部院區正館參觀券,國人憑身分證件購買北部院區正館參觀券可享優惠價150元!活動資訊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活動說明:http://bit.ly/2BzxvAc)
臺灣新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臺灣新象 在 彰化建縣三百藝術巡演新象創作劇團雜技馬戲今開演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彰化建縣三百藝術巡演 新象 創作劇團雜技馬戲今 ... 辦理「2023建縣三百‧大放藝彩~鄉鎮藝術巡演」,第三場邀請 新象 創作劇團於12 ... 國立 臺灣 戲曲學院. ... <看更多>
臺灣新象 在 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Taipei 的推薦與評價
新象 ‧環境‧藝之美文創超過四十年來,舉辦上千場次的展覽與演出,對社會風氣、潮流、藝術環境、生活素質、國際 ... 新象文創與倫敦愛樂聯合推薦,邀請您一同支持台灣新 ... <看更多>